满目疮痍的卫国,在印入眼帘时,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姬仇,都为之一怔,他没想到,卫国为了抵御虢公翰的进攻,竟然付出了这般惨痛的代价。
可同时转念一想,虢公翰为何执着于此地,不惜利用晋世子姬还,也要发兵攻打此地,足以说明卫国城对扭转天下局势而言,将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当着众人的面,将这幅破败模样的城池展现给他,似乎是在告诉姬仇,卫国之所以落得现在这个地步,都是因为他之过也。
本就因为晋世子姬还之所作所为,导致晋国名望大幅下降,身为晋侯,姬仇脸上也颇为无光,卫扬此举把卫国城的破败展现给大家看,很难不让人进行联想,这番举动的目的,便在于给晋侯一个下马威。
在场众人心知肚明,便纷纷附和着晋侯,而至于陈刀与欧阳亮,这本来就是他们俩人所坚持的观点,再来反驳姬仇,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听到此话时,卫扬心中是颇有些生气的,本以为姬仇是认真对待此事,可没想到,他不过是以此作为借口,来故意给他一个难题罢了,纯粹就是为难他。
既然如此,他也不必留情,不如倒是把其中利害分析清楚,兴许能从中找到一丝胜机,却见卫扬猛地站起身。
本来还在议论纷纷的众人,见状倒是闭上了嘴,纷纷低头,面面相觑,不敢多言,卫扬毕竟是一国之君,可不是众人眼中的废柴世子。
卫扬环视一圈,众人都将目光移开,似乎是在躲着他,他心中冷哼一声:‘见风使舵。’
随后,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晋侯,既然您让给我出理由,那么,我便给出我的理由,若是有道理,您该如何处理?”
他反应机敏,立刻把这个话题抛给了姬仇。
姬仇也反应迅速,忙回道:“若卫侯言之有理,孤便立刻发兵攻打携地,且保证,一定攻下这座携地城,可若没有道理,卫侯您这可就是...”他故意拖长后缀,似乎是在提醒卫扬。
没等他说完,卫扬便打断道:“晋侯,我知道,多谢您的提醒。”
“呼。”卫扬舒了口气,这还是他登上卫侯之位以来,首次当着众人之面,来分析此事其中利害,而且必须得有理有据,否则,虎视眈眈的晋侯,定会抓住他的破绽进行猛攻。
以卫国现在的状况,本应该抓住晋世子姬还背弃盟约、背叛盟友这一弱点,来置于制高点,来向晋侯讨要些赔偿,可此举实在非君子之为,非但讨不到多少赔偿,反而会引来天下人的不满,就此也让晋侯心中对其产生嫌隙。
不过,卫扬还有其他的法子,眼下就是最好的机会,若能劝说姬仇一鼓作气,便攻下携地城,自己也率领兵马占得携地一城一池,倒是能缓解卫国的压力,兴许还能借着此次机会,提升卫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名望,何乐而不为呢。
“晋侯,诸位。”卫扬嗓音洪亮,话刚刚说出口,众人便把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他身上。
却见他不缓不慢,颇为自信:“诚然,此次乱臣贼子虢公翰发兵袭来,着实让吾大吃一惊,彼时,吾还在齐国参与招婿之试。”
“啧。”虽然声音很轻,但在这安静的氛围中,却显得格外刺耳,众人都清楚,这是在提到招婿之试时,姬仇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本来嘛,晋国与齐国联盟,目的所在,便是为了给晋世子姬还再一次机会,让他能在招婿之试中取胜,成为齐侯的乘龙快婿。
以期晋国与齐国联姻,更快地提升晋国实力,姬仇微微皱眉,显然,卫扬并不是无意提到此事的,他反倒是故意的。
正如卫扬所料,当其提及招婿之试时,姬仇果真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并不理会,眼下他只需说清楚关于攻打携地一事的逻辑关系即可,不必去想其他。
“但是,虢公翰这番举动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试想一下,吾虽然身在齐国,可卫国有元蒙与夷风两位能臣镇守,就算虢公翰自诩实力非凡,在他们两人面前,即便是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说一定能攻下这座城池吧,
所以,当吾得知这个消息时,便能分析出,此事定没有那么简单,为何虢公翰平时不发兵攻打,偏偏在吾和君父都在齐国之时,却发兵攻来呢,难道他就不担心,因为自己的这番贸然举动,会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
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这样做的后果只会给自己招来覆灭,可事情进展,却远没有我等想的那么容易,虢公翰之所以能维持二王并立的局面,足以证明其能力不凡,他不可能蠢到这种程度,会不顾后果,只为攻下卫国城,以取得一点地理上的优势。”
“所以,卫侯您的意思是,虢公翰之所以会这么做,必然是有人在卫国能与之里应外合,而又有人在齐国帮助他打探消息。”陈刀思索后,说道。
“不错,陈将军言之有理,这在与卫国与之里应外合之人,便是已经被我打入大牢的二公子卫文,而至于另一位,众人也都清楚。”
听到这儿,姬仇的脸色骤变,这是第二次提到姬还了,显然,卫扬这番前缀之言,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可这与攻打携地又有何种关系呢?”有人见状,忙替姬仇解围道。
“看似没有关系,实则大有关系,此次虢公翰之所以撤兵,便是因为在看到自己没有把握攻下这座卫国城之时,他撤兵,唯有两点原因,一则是晋世子姬还的到来,或许他们早已商量好,若姬还赶到卫国,虢公翰便不战自退,
而另一点原因,便在于天下无敌的荀成将军,荀成之武艺,天下人尽皆知,即便是虢公翰,也颇为忌惮,姬还赶到卫国,就意味着荀将军也会一同赶到,为了不与其对阵,若我是虢公翰,及时撤兵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