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西夏的将相(下)

近百年来大华夏圈诸国的国际礼仪,基本是围绕“澶渊之盟”这个核心盟约而形成了一个有理可循的复杂体系。澶渊之盟中,宋辽两个大国宋为兄,辽为弟,萧太后为叔母,算是势均力敌。宋辽以外,西夏为西北一制衡关键,宋夏间是且战且和,而辽夏之间则是舅甥关系——辽主是舅舅,夏主是外甥。至于高丽、大理,则分别向辽、宋称臣,地位比西夏要低得多。安南分裂出去时日不久,宋廷对其独立地位不予承认,只是北面事重,一时无法顾及而搁置。日本尚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在海外自大自娱。

在这个体系下,辽使出使大宋,用的是敌国之礼,出使高丽,使者与高丽国王分庭抗礼,出使西夏,则辽国使者执臣子之礼,居于下位,夏主立而受之。金承辽统,本来也是此制,在吴乞买全盛时期,曾压迫西夏要乾顺称臣,但现在宗翰以云中之地,兵力或可与西夏抗衡,但形势却大见局促,所以宗翰再不敢要西夏称臣,而只是要和乾顺兄弟相称。故而此番高庆裔来到,嵬名仁礼本要高庆裔代表宗翰称臣,高庆裔抵死不肯,嵬名仁礼无法,只答应夏主将在偏殿召见。

高庆裔到了偏殿,行了兄弟国家使者见君之礼,嵬名察哥代夏主乾顺答礼,然后便问高庆裔此来所为何事。

高庆裔道:“特奉我大金皇帝之命,来救西夏百万军民的性命!”

嵬名察哥冷笑道:“怕是怕要我西夏出兵,救你大金都元帅的性命吧。”他这么说,那是仍不肯承认宗翰是皇帝之尊。

高庆裔深知此来目的,更知道现在宗翰确实是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局面,所以也不在这个细节上纠缠,说道:“我云中尚有精兵强将三十万足以纵横天下,眼前受困只是暂时,将来龙腾九天,亦未可知。”

嵬名察哥淡淡道:“云中除去三十万大军,不知有没有三十万士民?士民之中,耕作的农夫不知道有没有十万人!若是没有,请贵使回去后奉劝都元帅,还是早些让三十万大军解甲归田的好。听说如今石康在居庸关,曲端在晋北,打的都是守备的主意,并未进攻,都元帅留下十万八万的军马,足以守土。”

高庆裔冷笑道:“晋王对中原之事,知道的原来不少。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兜圈子了!不错,我大金眼下确有存亡之危,但如今折彦冲势如暴秦,大金与西夏已是唇齿相依。一旦云中为折彦冲所并,晋王以为,西夏还能独存么?”

嵬名仁忠道:“当年大宋掩有中原两河、川陕湖广、江南岭外,汉地几乎一统,亦奈何不了我西夏。如今东南仍归赵氏,折彦冲以北土半壁江山,未必便能吞并我大夏。”他在内部会议时虽与嵬名察哥各执一端,这时面对高庆裔却是携手以抗。

高庆裔看了嵬名仁忠一眼,行了一礼道:“这位是人称西夏贤相的濮国公吧?高庆裔远来,一直都是舒国公接待,一时却还没机会拜见濮国公。”

西夏在境外分别受辽宋金汉“国王”封号,在境内却自称皇帝,所以嵬名仁忠、嵬名仁礼兄弟才能被封为濮王、舒王,这时夏人不肯承认宗翰为皇帝,所以高庆裔也只认乾顺是个国王,濮王、舒王自然要降一等称国公。嵬名仁忠学问精深,修养雅厚,哼了一声,也不发作。忽然想起刚才高庆裔称嵬名察哥用的是“晋王”,心道:“这个高庆裔,他方才是口误,还是说他消息灵通,对我西夏将相在这件大事上的主张都打听到了,所以言语之间有褒有贬,意图拉拢分化?”

他一时未能断定,便已听高庆裔道:“濮国公一门忠烈,尤其令尊在当年梁氏作乱时力挽狂澜,更显安社稷、定乾坤之股肱本色,足以永铭史册,与西夏同不朽。”乾顺的父亲秉常在位期间,西夏曾经发生动乱,被当时的梁太后软禁,幸而得到仁忠、仁礼的父亲嵬名景思的保护才得以度过大难,嵬名仁忠和嵬名仁礼能得乾顺封为濮王舒王,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嵬名仁忠却道:“尽忠为国,护主效力,乃是所有大夏子民的本分。再说这等陈年旧事,贵使提来作甚!”

高庆裔道:“此事虽旧,却需后人永记在心!唉,可惜啊可惜,嵬名景思大人一世英明,如今却是后继无人,西夏朝堂上下,尽是一批鼠目寸光之徒!”

嵬名仁礼大怒,便要呵斥,乾顺已先一步斥道:“大胆!你一介寒儒,虽是金国都元帅的使者,也不当妄议我西朝大政,更不得当众污蔑我西朝大臣!你可莫以为你是外来使者我便杀不得你!”

高庆裔行了一礼,道:“大夏皇帝容禀。”

他这个称呼叫了出来,乾顺的气才顺了几分,说道:“你既有话,容你禀来!若道不出个所以然,纵然是你金国来使,我也绝不轻饶!”

高庆裔道:“请问陛下,当初宋哲宗断西夏岁币,兴兵相犯,而陛下得以化险为夷,靠的是什么?”高庆裔说的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乾顺亲政不久,大宋国势仍强,宋哲宗采取了宰相的建议停止划分地界,断绝给西夏的“岁赐”,对西夏实行强硬政策,步步进逼。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对还是少年的乾顺来说实是永世难忘。

乾顺闻言不语,仁忠代为答道:“靠的是大夏祖宗保佑,我主英明神武,边疆将士用命。”

高庆裔问:“若无辽主居中调停,此事能善终否?”

乾顺不答,仁忠道:“辽主居中斡旋,亦有恩助,凡有恩于我大夏者,纵是小惠,亦不敢忘怀。”

高庆裔也不去理会嵬名仁忠言语间避重就轻的文字机关,又道:“宋神宗时,宋廷发五路侵夏,俱从东、南而来,虽然此战已败,但当时若从云内、天德再加一路大军,沿黄河西进南下,夏人尚能支持否?”

嵬名察哥哼道:“如今云内、天德已为我所有,汉军便要来侵,如何能从云内、天德进兵?”

高庆裔反问:“晋王明鉴:云中一旦有闪失,云内、天德尚能独保?”

嵬名察哥默然。

高庆裔道:“汉人欲得陇右,自汉武帝以下历代皆然。汉人不内乱动荡,则亡西夏、得甘陇之心不死!西夏百年来得以稍安者,实因有大辽在北,以牵宋人之势。如今折彦冲之军威,胜宋人远矣,东海之富,更非辽人能比。一旦折彦冲平定漠北,是将兼备辽人之雄与宋人之富!请问大夏皇帝,以西夏一隅,能敌辽宋联手一击否?”

乾顺闻言悚然不安,高庆裔又道:“西夏之与大金,岂止唇亡齿寒而已!折彦冲之暴又过于秦始皇十倍,据闻那杨应麒已制得一环宇图,但凡可见之地,都欲纳入囊中。贵我两国,与折彦冲不得同立于天地之间,此事三尺孩童亦深知之!若不趁折彦冲北上,联手出兵覆灭汉廷,则折彦冲从漠北归来之日,便是云中陷落之时,云中陷落之后,夏人还能在河西逍遥称制么?若大夏皇帝不想效仿刘禅、孙皓,则联军灭汉,势在必行!折彦冲欲图先北后南,那是自寻死路,而漠北进军不顺,致令萧铁奴被困可敦城,更是天将亡汉之征兆。有道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嵬名察哥也动容道:“高大人所言极是。”

乾顺道:“闻汉廷以杨应麒留守,南有曹广弼,北有杨开远,西有刘、种,东有欧阳,恐怕我两家联手,仍然灭不得他。”

高庆裔道:“我们两家联手,或许还灭不了他。但他汉家混一两河秦晋不过一年,根基未牢,若大金云中、河南两路,加上大宋一起动手,灭他何难!”

乾顺惊喜道:“六王子与赵氏,也决定出兵了么?”

高庆裔道:“若非南方两家已有响应,我主焉敢动手?此事我主已与六王子、赵构议定:灭了汉部,陕西、秦凤便归西夏;河东、燕京归我家;河北东西路归六王子;山东以及汉廷海外地方均归赵构。天下大势已然明朗:联手出击则四家皆存,踌躇不前则四家必亡。请大夏皇帝速作决断!”

嵬名仁忠问:“赵氏与六王子答应出兵,可有证据?”

这时西北与东南消息隔绝,高庆裔所说的联盟实际上并未达成,这时被嵬名仁忠一问,心想此人果然老辣,但他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南北使者往来,需经宋境,故而都是密谈,文书却无法得通。”见西夏君臣微露不信之意,高声道:“四家唇齿关系,已然昭如日月,何须怀疑!”

乾顺道:“请贵使到驿舍休息,来日在议。”便吩咐礼部官员好生款待。

高庆裔也看得出夏主君臣已然心动,只是惧怕汉廷兵威,一时还下不定决心。他待要再说,嵬名仁礼已经来请,自忖要光靠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夏人立刻答应起兵也难,便起身告辞去了。

第275章 人心公道殊且异第280章 兰蕙之心常忧疑(下)第246章 良缘非良缘(上)第20章 下聘礼(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下)第260章 却为谁家守土(下)第107章 何去何从怅惘(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346章 南行(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105章 大祸常在墙内(下)第9章 塞外(下)第52章 韬晦之方略(上)第320章 北征大军(下)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19章 议婚姻(下)第99章 棋局谁是先手(下)第230章 中原战局(上)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161章 民议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66章 宋使团的苦恼(上)第9章 塞外(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177章 势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94章 将军跨海南巡(下)第7章 去向(下)第119章 棋局大逆转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121章 说甚亲且贵第12章 鹰兔(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300章 坚毅与警觉(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172章 信任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上)第265章 大败之后当反思(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13章 羊图狐口食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上)第62章 联金扶汉之策(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难言(下)第332章 金兰折(上)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下)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下)第66章 宋使团的苦恼(下)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上)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下)第208章 陈家货(下)第259章 人心军心士心(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261章 何谓善守之帅(上)第156章 带月归第253章 盟友的恐惧感(上)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62章 联金扶汉之策(上)第153章 空城计第174章 逆第210章 困猛虎(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149章 民之弃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216章 小买卖(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下)第171章 文词第237章 远遁循故途(上)第254章 究竟谁控制谁(上)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190章 名妓第93章 书生仗剑北游(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下)第334章 汉皇都(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上)第108章 英雄亦无百年(下)第12章 鹰兔(下)第172章 信任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100章 且看各自机心(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212章 饲野狼(下)第七十二章 下第75章 海上盟约新议(下)第354章 审判(下)第347章 岳幕(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261章 何谓善守之帅(下)第126章 童贯巡边第87章 问将军房事能否(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189章 国债第206章 学生潮(下)
第275章 人心公道殊且异第280章 兰蕙之心常忧疑(下)第246章 良缘非良缘(上)第20章 下聘礼(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下)第260章 却为谁家守土(下)第107章 何去何从怅惘(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346章 南行(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105章 大祸常在墙内(下)第9章 塞外(下)第52章 韬晦之方略(上)第320章 北征大军(下)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19章 议婚姻(下)第99章 棋局谁是先手(下)第230章 中原战局(上)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161章 民议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66章 宋使团的苦恼(上)第9章 塞外(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177章 势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94章 将军跨海南巡(下)第7章 去向(下)第119章 棋局大逆转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121章 说甚亲且贵第12章 鹰兔(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300章 坚毅与警觉(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172章 信任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上)第265章 大败之后当反思(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13章 羊图狐口食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上)第62章 联金扶汉之策(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难言(下)第332章 金兰折(上)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下)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下)第66章 宋使团的苦恼(下)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上)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下)第208章 陈家货(下)第259章 人心军心士心(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261章 何谓善守之帅(上)第156章 带月归第253章 盟友的恐惧感(上)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62章 联金扶汉之策(上)第153章 空城计第174章 逆第210章 困猛虎(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149章 民之弃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216章 小买卖(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下)第171章 文词第237章 远遁循故途(上)第254章 究竟谁控制谁(上)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190章 名妓第93章 书生仗剑北游(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下)第334章 汉皇都(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上)第108章 英雄亦无百年(下)第12章 鹰兔(下)第172章 信任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100章 且看各自机心(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212章 饲野狼(下)第七十二章 下第75章 海上盟约新议(下)第354章 审判(下)第347章 岳幕(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261章 何谓善守之帅(下)第126章 童贯巡边第87章 问将军房事能否(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189章 国债第206章 学生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