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李纲

折彦冲为了阻止伐宋而遭到囚禁让大部分宋人为之味嘘,但对于汉部接下来的表现,一些宋人其实并不完全满意,比如秦桧就认为汉部应该贯彻折彦冲的理念、不顾折彦冲的生死奋起反抗,和金人拼到底再说一一现在这样妥协,未免不够武勇,而且“有失折将军原意”。邓肃在汴梁听到这种说话已觉诡异,为什么诡异呢?如果他不是身在汴梁而是身在津门,就一定会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不可能的!

汉部,从文化和民族上与大宋亲近,但在政权上毕竟各有统属,在利益上更完全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体l所以汉部会对宋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事到临头部民们根本不可能像秦桧说的那样,从宋人的利害出发考虑问题,他们首先得替自己设想,然后才能兼顾其它。至于要他们为了回护大宋不顾折彦冲的生死,那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曹广弼在汁梁的事情,通过鸽书一站一站地传到津门和塘沽,杨应麒和欧阳适看了以后感觉各自不同:杨应麒是大喜过望,从此放心;欧阳适则是深表怀疑,不但怀疑折彦冲、杨应麒和萧铁奴,甚至怀疑曹广弼!

“难道他们都在演戏?不,不可能啊!之前老七的样子不像在演戏,老二的样子也不像。”

帘幕后现出一个老者的身影,咳嗽了一声道:“二将军也许还蒙在鼓里,七将军就难说了。但大将军和六将军的事情,恐怕大有可疑。”

欧阳适道:“老二性子较直,但也不是个傻子。如果这事有诈,他会乖乖上当么?”

“二将军不一定糊涂,但他太过固圈于助宋一事跳不出来,再加上他所知道的消息未必有我们多,所以就算一时被蒙在鼓里也是情理之中。但七将军那边,恐怕……”

欧阳适点头道:“这样说来,也有道理。要是这样的话,那整件事情就说得通了。我们之前一直想不通这件事如果是老大的意思,那他为什么要瞒住老七,现在看来,老大要瞒的人其实不是老七,而是老二;只不过要瞒住老二,就不得不暂时瞒住老七!

“不错,假如这件事情真如我们猜想的这样,那么以二将军的性格,如果他事前就己知道,恐怕没法像现在这样,在大宋士民面前表现得毫无破绽。”

欧阳适沉吟道:“但他要是事后知道呢?会不会埋怨老大?”

“事后?那时大事己定,二将军便没有选择了。当然,大将军到时候无论如何都要给二将军一个说法的。”

欧阳适道:“现在老大、老七他们显然都己有行动,我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事情了?总不能坐困在塘沽什么也不做吧?”

帘幕后那老者道:“争衡于天下,先发者未必制人,后发都未必制于人!四将军不用着急,只要盯紧五件事情,便不怕天下事脱出我等掌中。”

欧阳适道:“第一是维持我们在大流求和麻逸的力量,第二是笼络好我的本家和陈家,第三是暗助那些浙东商人控制辽口和率宾府(在后世海参威附近),第四就是在塘沽站好脚跟……嗯,是这些么?”

“不错!汉部能够在上次大战中逼和女真,靠的就是东海贸易的钱和大流求、麻逸粮!笼络好欧阳家和陈家,我们在东海便公私两便!支持浙东商人北上,既有利于我们控制辽口,也有利于我们建立在两浙的势力;维持住率宾府的航道,不但能逐渐增强我们对东海女真的影响力,而且还能顺道控制日本、高丽的航道;而塘沽……”那老者顿了一顿,说道:“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在七将军心中,汉部未来的首府可能是燕京!”

欧阳适心头一震,说道:“燕京……现在那里可什么也不是啊l比起津门来,那里简直是一片荒凉!再说那里离中原又有些远。”

“燕京这几年屡遭兵火,确实荒废了。但津门是个港口,所在太偏而且腹地全无,就长远而言并不宜作为都城。现在燕京确实什么都不是,但那里地扼关内关外,胡汉兼控,山海两便,正是一个极好的所在。”那老者叹道:“立国之本,本在于农。但我观七将军政略多学管仲,并不专专以农为本,而是农、工、商兼重。立国之基,本在守土,但七将军却对海路商货情有独钟。所以他心目中的首府,必不会深入内陆,但又不能离汉部己有的根本之地一一辽南太远。再看他对塘沽的经营如此看重,恐怕也是为了方便将来经营燕京。由此种种迹象看来,七将军想定汉部根本于燕京,怕是十有了。”

欧阳适点头道:“要是这样的话,那他可就想得很远了。”

“正是,所以才令人佩服。”

欧阳适道:“要是这样的话,那将来如果经营燕京,则一切人力物力,都将全从塘沽而来。”

“不错!所以如能在塘沽扎下根本,便是为将来的燕京扎下根本!到得那时,四将军便能在中枢与七将军分庭抗礼了。”

欧阳适微感不悦道:“才只是分庭抗礼么?”

那老者叹道:“如果将来真的如我们所料:定根本于燕京,津门也要过去很多人的。再说七将军在汉部早己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就是我们现在也不得不顺着他的思路走才能顺利壮大。到时如能与他分庭抗礼,己算很不错了。”

欧阳适沉吟道:“刚才你说五件事情,现在只说了四件,还有一件是什么?”

“还有一件,就是汁梁即将发生的大变!”说到这里那老者的声音也不禁微微颤抖,说道:“汴梁的大变,也将是天地间的大变。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无论是谁得到因这次大变而散逸出来的人才、物力和名分,谁便有机会掌控中原,甚至整个大宋!”

欧阳适连连点头,随手取出一封信来道:“那宗望给我许的诺……”

“不要管他!敷衍着就可以了。”那老者道:“从女真人解了辽口之围那一刻开始,他们除了武力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从女真人把大宋卷入这场混乱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输了!”

欧阳适道:“你认为宗望宗翰打不赢大宋?”

“这个和一时的输赢无关。”那老者道:“中原不是单纯靠武力就能征服的。女真人就算一时得了政权,也无法得到治权。到最后他们除了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之外将什么也得不到!”

欧阳适点头道:“照你这样说,只要在不得罪宋人的情况下把大宋给卷进来,那大哥就赢定了?”

“就大势而言,确实如此。至少形势会朝着对大将军、对汉部有利的=九=月=中=文=方向发展。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从一开始就认定大将军是故意的!”那老者叹道:“现在大将军虽身在虎穴,却稳如泰山!因为谁也不会无故害他!只要他能找到机会脱身回辽南,那天下就再也没人能拦住他了。”

欧阳适问道:“我们也不能?”

那老者沉默半晌,说道:“四将军,我们一开始没把大将军作为对手吧?”

欧阳适道:“没有。”

“嗯,那还是别在这件事上纠缠的好。”那老者道:“大将军手里有我们所没有的力量,我们代替不了他的。我们的许多想法,也是在拥护大将军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展开,所以……”

欧阳适冷笑道:“所以无论我做了多少事情,最后还是得乖乖做他弟弟?就算他死了,我也只能老老实实做允文允武的叔叔?”

“是。”

欧阳适大声道:“就因为他是老大?”

“这是其中一个方面。”

欧阳适哼了一声道:“其它的方面呢?还有什么?”

“很多,很多,比如名分,比如武力,比如威望,比如运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将军的权、势、术是完整的。”

欧阳适略显黯然道:“我就不完整么?”

“不完整。”那老者叹道:“汉部上下,也只有他一个人是完整的。甚至放眼北国,也只有几年前去世的阿骨打那豪酋完整过。阿骨打死后,金国就再也没人拥有这等运势了。大势如此,顺之者畅通无阻,逆之者寸步难行。如果勉强要去改变,且不论到最后未必能成功,就算成功了,那整个汉部所要付出的代价恐怕也惨重得很。这一点非老朽所乐见,也希望四将军莫要执着于此。”

欧阳适道:“如今老七的策略、老二的义勇我们的筹谋都与老大的利益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我大哥哪怕什么也不做,只要最后他能保住性命,赢的人就一定是他?”

“不错,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当然,这些只是我们的预料,天下事变化那么快,谁也难说明天会发生什么超乎我们算计的人和超乎我们算计的事,不过就大势而言,在所有己经出现的雄豪当中,大将军的赢面是最大的。”

曹广弼借赵估、赵桓作背书为汉部正名后,孔壁书社的流筋堂便热闹起来,虽然关心自身前程的士大夫为了避嫌不敢轻易涉足此地,但一些关心国事的士子一一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还是常常到此流连,见到邓肃开口必是询问北国形势。金国之事,邓肃知无不言;而汉部之事,邓肃则择其无关机密者言之。

这日直到午夜,邓肃才有闲暇。来到后堂,见曹广弼正凝望北方出神,便问他在想什么。

曹广弼道:“志宏,你说现在这个局面,是不是大哥乐于看到的?”

邓肃一怔,说道:“二将军你为什么这么说?”

“没什么,”曹广弼道:“我只是忽然想到,现在这个样子,就大势而言对大哥……嗯,至少对汉部并无坏处……”

邓肃道:“二将军,你在怀疑什么么?”

“嗯。”曹广弼道:“不过……如果大哥是故意的,他应该不会把连老七也瞒着才对。如果应麒知道,那便不可能瞒过我……算了,大概是我想太多了。说正事吧,北边的战事如何了?”

邓肃道:“据登州方面转来的消息,宗望似乎打算绕过坚城,直袭汴梁。”

曹广弼惊道:“他怎么敢如此大胆!”

“据说是郭药师的劝告。”邓肃道:“郭药师说河北可因地就粮,汴梁可不战而下,宋帝可喝令而降。”

曹广弼眉头紧皱道:“勤王之师一时难以到达,但汴梁本有大量军马!朝廷可曾命人沿河布防?”

邓肃道:“没听说。”

曹广弼又道:“汴梁城防整伤了没?”

邓肃叹道:“直到今日,尚未听说。”

曹广弼又道:“士卒呢?这些天可曾精选、训练、犒赏、激励?”

邓肃太息道:“也没听说有动静。”

曹广弼怒问道:“那他们在干什么!到底在干什么!”

邓肃道:“有一件事……似乎宫中开始往码头搬东西。”

“往码头搬东西?”曹广弼奇道:“那是干什么?”

邓肃道:“今天下午,有人往保康门码头搬运箱笼,一开始也没人注意,直到一个箱子不小心倾斜东西滚出来,被人认出是违禁之物报官,这一闹才知道这些东西根本就是宫里运出来的。”

曹广弼咬牙问道:“那些货物上船以后,驶向哪里?”

邓肃道:“南方……”

啪的一声,桌面竟被曹广弼一拳打得凹陷:“大宋皇帝要丢了都城自己逃走么!”

邓肃默然,曹广弼又道:“如果是有策略的撤退,那没什么!但也要给国人一个交代!而现在……现在算什么!”

两人谈论时势,无法入眠,真到午夜,竟有人来敲门。门子一边嘟哝一边开门,不久来见邓肃道:“邓先生,你还没睡么?有位李先生找你。见不见他?”

“李先生?”陈正汇顺口问道:“哪位李先生?”

“他说他叫李纲。”

邓肃闻言跳起来道:“李纲?李伯纪?”

“好像是。”

邓肃慌忙整顿衣冠,又命快请。

曹广弼问道:“李纲是谁?”

邓肃道:“我大宋一奇男子也!当年他因上疏请朝廷注意内忧外患之事,得罪今上,认为他‘不合时宜’,贬到我家乡南剑州沙县主管税务。我因一个机缘与他结识,蒙他折节下交,算是忘年之友。我先去见见他,若得便,二将军你也见他一见。”

曹广弼领首答应,邓肃便快步向流筋堂而来,见堂内己立着一人,约四十来岁年纪,风骨端正奇耸,见到邓肃,在烛光下直目逼视,良久才展颜道:“好,好!自前年常听人说邓肃叛逃出海,我却道志宏绝非这样的人!今日看来,李纲总算还有几分知人之明!”

邓肃道:“伯纪兄己听说曹二先生在开封府前的诉说了么?”

李纲淡淡道:“那曹二先生所说的话,未必可以尽信。不过圣上既有旨意颁下,想必他助我大宋之心是不假的。但我相信你,不是因为那些传言,而是因为你敢与我对视而心中无愧、眸子不斜!”

邓肃闻言反喜,这才与李纲礼见了,两人都是胸膛里揣着一团火的热心人,一坐下也不寒暄,邓肃便问:“伯纪此来,是要问北国之事么?”

李纲也不掩饰,直接道:“不错!”邓肃就要从头细说,李纲听了两句打断道:“且慢!这些我早从外面听闻了,眼下事急,且那几个要紧问题问你。”

邓肃道:“且说。”

李纲问道:“那折彦冲的夫人,可是金国的公主?”

邓肃点头道:“是。”便将完颜虎的身份、地位以及她与折彦冲结合的事情简略说了,末了略一犹豫,把宗雄之子因为宗雄之妻被夺之事愤而南下也说了。

李纲领首说道:“原来他们家还有这样的恩怨在,那就怪不得了。这样才合情合理!”又问:“那位虎公主能临危不乱,独抗金国群雄,那也是女子中之豪杰了!”

邓肃道:“虎公主固然豪杰,但这次汉部能够保全,其实还有赖另外一个人。”

李纲哦了一声问:“是什么人?”

邓肃道:“便是汉部七将军,杨应麒。”

李纲低眉沉思道:“好像听过这个名字……这个杨应麒在汉部地位很高么?”

“甚高。”邓肃道:“他是汉部管仲、王猛一流的人,汉部能走到今天,泰半出于他的谋划。”

要细说杨应麒在汉部的地位那真是极为复杂,但邓肃这么一比,李纲立刻明白过来,抚掌道:“原来如此!有这等人物在,怪不得汉部得以不乱!”又问:“听说这位曹二先生,在汉部内部地位本来甚高,仅次于他们的大将军折彦冲。如此要人,怎么能说走就走?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尚未告人之事?”

邓肃犹豫道:“这……”

李纲厉声道:“邓志宏!如今国家社稷危在旦夕,你可不能有所隐瞒,误了国家大事!”

邓肃心头一跳,几乎就要脱口而出,然而他虽然来宋,但心中早自认为汉部部民,为汉部守密一事己成为一种自觉,所以虽被李纲一喝,却仍然守住了没有说出来。

忽然一人道:“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志宏为何不直说。”

李纲寻声望去,烛光下见一个汉子从后堂走出来,颈项处一块青色的胎记,背雄腰健,不怒而威!李纲心中喝了声采,起身问道:“曹先生?”

曹广弼点头,也作揖道:“李纲大人?”

李纲也即默认,问道:“曹二先生听说过李纲?”

曹广弼道:“方才邓肃出来相见时才与曹二提起,说李纲乃是大宋奇男子。我在里面坐不住,便出来看看。”

李纲道:“原来如此。”

两人坐定,李纲也不委婉,开门见山道:“方才我问曹二先生如何轻易出得汉部边防,邓志宏竟不敢答,却是为何?能否请曹二先生指教一二?”

第一一八章 进退重思量第一六五章 阴阳第一二四章 道穷思自强第二一七章 窥九鼎第一章 瘟疫第三零九章 秉公与顾全第一九一章 入汴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六十八章 阿骨打的精明第六十九章 杨大人的书童第二三六章 连环计中计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一八八章 定第六十六章 宋使团的苦恼第一二三章 王侯无家事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围第八十六章 大抢亲哟大抢亲第三二六章 克云中第二九六章 东海的不满第一六一章 民议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一六一章 民议第三二八章 胡虏会第一五零章 国之梁第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金龟婿第三二六章 克云中第一三零章 兵败山倒第二三零章 中原战局第九章 塞外第二五五章 威胁下的团结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五十二章 韬晦之方略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二六八章 圈套内外险难知第一六八章 偶遇第五十七章 狡政与黠商第二一九章 突围北上第三零九章 秉公与顾全第二七二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第一一六章 契丹有隙墙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八十五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第一四二章 入太行第二零六章 学生潮第三五四章 审判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十九章 议婚姻第一百一章 虽知君乃豪杰第二八六章 国亡四方祸至第二八九章 大汉新政新局第一七五章 间第二四六章 良缘非良缘第三十三章 虚实反复第一八零章 异第二十六章 兵满万第一五一章 夕下论第三三八章 洗衣槌第八十一章 咛咛阿嫂慰幺叔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三零二章 汉廷大难题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业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复第四十四章 东京平定第一六六章 使者第三四九章 闻逝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一七六章 诏第一九七章 联姻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帐第三一零章 火急密奏第四十四章 东京平定第三零八章 华表的污点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八十二章 用沙垒起的蓝图第二四七章 回首实有怨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二七五章 人心公道殊且异第二五九章 人心军心士心第五十一章 南迁吧南迁第二七八章 无望之城竖降旗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三五六章 蝶梦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十章 下聘礼第一章 瘟疫第三四二章 议战第一二七章 子夜问药第一五二章 舟中议第十七章 建村落第二三二章 秦桧南行第一四零章 扬帆济海第一八一章 责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动第八十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第三十四章 海贼水兵
第一一八章 进退重思量第一六五章 阴阳第一二四章 道穷思自强第二一七章 窥九鼎第一章 瘟疫第三零九章 秉公与顾全第一九一章 入汴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六十八章 阿骨打的精明第六十九章 杨大人的书童第二三六章 连环计中计第二四五章 竟妨天下全第一八八章 定第六十六章 宋使团的苦恼第一二三章 王侯无家事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围第八十六章 大抢亲哟大抢亲第三二六章 克云中第二九六章 东海的不满第一六一章 民议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一六一章 民议第三二八章 胡虏会第一五零章 国之梁第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金龟婿第三二六章 克云中第一三零章 兵败山倒第二三零章 中原战局第九章 塞外第二五五章 威胁下的团结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五十二章 韬晦之方略第一零三章 临潢风沙迷眼第二六八章 圈套内外险难知第一六八章 偶遇第五十七章 狡政与黠商第二一九章 突围北上第三零九章 秉公与顾全第二七二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第一一六章 契丹有隙墙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八十五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第一四二章 入太行第二零六章 学生潮第三五四章 审判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十九章 议婚姻第一百一章 虽知君乃豪杰第二八六章 国亡四方祸至第二八九章 大汉新政新局第一七五章 间第二四六章 良缘非良缘第三十三章 虚实反复第一八零章 异第二十六章 兵满万第一五一章 夕下论第三三八章 洗衣槌第八十一章 咛咛阿嫂慰幺叔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三零二章 汉廷大难题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业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复第四十四章 东京平定第一六六章 使者第三四九章 闻逝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第三百章 坚毅与警觉第一七六章 诏第一九七章 联姻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帐第三一零章 火急密奏第四十四章 东京平定第三零八章 华表的污点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八十二章 用沙垒起的蓝图第二四七章 回首实有怨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二七五章 人心公道殊且异第二五九章 人心军心士心第五十一章 南迁吧南迁第二七八章 无望之城竖降旗第六十章 报怨军的去向第三五六章 蝶梦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十章 下聘礼第一章 瘟疫第三四二章 议战第一二七章 子夜问药第一五二章 舟中议第十七章 建村落第二三二章 秦桧南行第一四零章 扬帆济海第一八一章 责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动第八十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第三十四章 海贼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