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简单的方法

“唉,你又口出大言了——”范亨不由得摇了摇头道。

对于范无病的话,范亨也是只能选择听其有用的,对他那些类似于愤青的言论,范亨自动选择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否则的话,大脑内存被浪费掉的实在是太多了。

新加坡在过去几年也成为国内富豪青睐的理想之地,尤其是据说新加坡正打算取消遗产税,这对对国内打算移民的富豪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新加坡对移民没有居住时间的限制,因此许多获得新加坡绿卡的中国富豪仍可以持续在国内经营企业,这点也对国内业务存续的企业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国内的富豪们都在新加坡的商业中心地带乌节路购买公寓房,或者是在圣淘沙购买别墅,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活圈。

投资移民这一群体在技术移民的印象当中,是封闭而光鲜的,他们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些投资移民们从不参与任何华人社团活动,全都住在当地高端社区,有的甚至把名字都改了。

前一段儿时间看过一个专访,一位移民律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曾被国内某部门要求配合调查他的一名客户,据说此人出境后,被查涉嫌挪用上亿公款,当时这位律师就拒绝了,他表示保护客户的隐私是律师的义务,这一点不会因为政斧部门有要求据违反原则。

其实在技术移民的世界里,他们首先得适应谋生的艰辛与社会地位的落差。

各国在制定技术移民政策时,都将本国急缺的人才类型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现在比较青睐IT工程师和会计师等。

但是由于两国各大公司只认可本国及北美的工作履历,大多数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都无缘从事原先的职业,这就使得大量技术移民在国外的生活虽然平稳却远不如国内光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褪去在国内成功人士的光环,回归普通到平淡的生活。

也不是每个技术移民都想得开,去年,让加拿大移民圈内轰动的两起事件,一是某省前理科状元读完博士后,只在一家工厂找到一份体力工,于是选择跳楼自杀,另一名中国博士在被公司辞退后,选择跳桥自杀,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我觉得新加坡挺好的——”沈盈对于范无病的话显然比较反对,“前一阵子我去新加坡,就发现那里的城市环境非常好,而且大家的法律意识相当浓重,违法犯罪的人很少,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城市规模太小了。”

“那是你不了解他们的发展经历——”范无病晒然道。

“新加坡被标榜为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但事实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来自为印度尼西亚贪官及商人洗黑钱,现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无黑钱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盖赌场,以吸引他国的贪污资金。”范无病对众人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本身,这个方圆几十公里的城市国家,混合了最为离奇的社会特征,一方面,它的经济自由度很高,在广受关注的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全球评比中,连续多年蝉联亚军,仅次于香港,另一方面,它在新闻自由和政治明煮方面表现得相当落后。”范无病对大家说道,“新加坡只有两大媒体集团,报业控股、新传媒。这两家传媒中,一家以报纸为主,一家以电视广播为主,都由政斧百分之一百控股,外国媒体对新加坡政斧的批评往往会导致诽谤官司,在记者无国界的全球新闻自由评比中,新加坡排名一百四十多名,与朝鲜、津巴布韦等国相差不远,其新闻自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新加坡的家族式管理也倍受诟病,李光耀执政多年卸任总理后,担任内阁资政,其长子李显龙则是作为接任下一任总理的候选人来培养的,同时还兼任财政部长、金融管理局主席等,其次子李显扬责担任最大国营公司新加坡电讯的总裁,李显龙的妻子何晶则掌管淡马锡投资公司。

“整个新加坡,其实就是李氏家族的家天下而已,而整个新加坡的繁荣,也不过是李氏家族一家之繁荣而已。”范无病对众人说道,“因为舆论媒体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所以你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对于新加坡的了解,也是片面的。”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新加坡的了解,不过是从八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新加坡电视剧中得到的印象而已,事实上这种官方的舆论宣传基本上是为李氏家族歌功颂德的,自然也就不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其发展轨迹来。

而范无病的手下金融团队可以说是全世界的金融精英所汇聚起来的小集团,对于新加坡的发展过程,自然是有过一番仔细地研究的,因此才能够抓住新加坡发展起来的根源所在,并非是自由经济成就了新加坡,也不是李氏家族的集权[***]成就了新加坡,而是他们利用岛国优势,帮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高管们洗黑钱,获得了丰厚的报酬,这才成就了李氏家族的财富。

“因为新加坡实在是太小了,一家财阀足以支撑起整个新加坡的繁荣,所以你们才看到了现在的新加坡,事实上新加坡的穷人们也不少,只不过是李氏家族对于治下的民众的生活保障做得比较好,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范无病说道。

“刚刚我们谈到哪里了?怎么感觉好像跑题了?”范亨对儿子批评新加坡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就问道。

“移民嘛——”沈盈在一旁提醒道。

“嗯,对,要解决人才的流失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范亨问儿子道。

范无病回答道,“最简单的国际通用做法,一般就是承认双重国籍。”

范亨一听这话,顿时不不做声了。

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万隆会议上,由周总理向东南亚各国承诺过的,当初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东南亚的华人华侨陷入双重政治效忠的尴尬和危险。

“近几年,多有商界、文化节、知识界高层人士通过与中央高层见面的渠道呼吁实施双重国籍,这一问题也数次被高层讨论,但很快给否决了——”范亨随后对儿子说道,“在身份证问题、户籍问题、迁徙自由问题等一系列身份界限没有解决之前,承认双重国籍,仍会带来新的甚至是更大的不公平”。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实施双重国籍,是国际趋势,目前全球一半以上国家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韩国、印度等在转型期一度流失大量精英人才的国家也已开始默认双重国籍,吸引精英回巢,站在全球化人才流动、合作的角度考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往往都是耗费了本地社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资源才培育出的精英,恰是当下稀缺的人力资本,如此轻易就流失海外,中国怎么办?

其实,亚洲的不少后发国家和地区也都经受过类似的困扰。

英国在南亚次大陆漫长的殖民历史,为印度留下了全套英文教育的传统,英校出身的印度学生能直接与西方人沟通,听说读写都不成问题。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印度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数理、财会、商贸、管理、医学等等专业课程,这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与西方社会接轨,加上海外印度人社群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跨国移民网络很自然地将大量印度青年才俊送往西方社会。

印度社会也曾为人才外流而感到忧虑,甚至有人提议应对这类移民征税,以弥补本地社会的公共资源流失。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逐渐意识到,移居海外的留学生和专业人士尽管远离故土,但是却没有中断与家乡的联系和互动,并且不断为印度本土及其国际形象输送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印裔移民的侨汇多年来占据全球侨汇排行的榜首,海外印籍印裔学者和专业人士每年都为印度国内机构带来众多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今年《时代》周刊对美国各族裔移民进行评比,印度人被评为最聪明的移民群体,因为全美有超过二十万印裔富豪,他们不仅富有,而且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他们在硅谷及其他领域的突出成就,也令印裔美国人的正面形象时常上镜。

这些事实渐渐平复了印度本土对于人才外流的不满,并开始视这类移民为一股潜在的积极力量。

“那么,你除了最简单的办法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范亨停了许久之后,又向儿子问道。

“当然不可能没有,不过那就比较麻烦了,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起作用的。”范无病回答道。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二章 谁的腰杆儿硬?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肯妥协第九百九十章 吃饭吃出来的机遇第四百四十六章 地下长城第二十六章 财阀们第七十二章 女孩第九百九十六章 吃独食儿要看胃口第三十七章 纯属意外啊!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名声问题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国际贸易很难搞第二百一十八章 经济过热第五百零一章 国家博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竞选产业化第六十八章 她又来了!第一章 故人归来曾记否?第九百九十章 吃饭吃出来的机遇第三百一十八章 夜宿王宫第七百零八章 蒙古地头蛇们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遭遇国际商业欺诈第六百一十五章 看上去很美而已第四百四十二章 时机的选择第九十三章 要有企业文化第八百一十八章 人,都是逼出来的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澳大发展的前夜第五百一十章 国内国外第四百九十三章 气氛紧张了第五百二十七章 新时代的御医第一百八十四章 事情大条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范无病的新车子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故地重游第四百一十四章 港股第五百七十一章 疑云重重第七十四章 计议停当第二百八十二章 一场车祸引发的事变第八百零三章 婚礼上的三大预言第二百零一章 又一次第一百七十二章 两个喝醉的人第十三章 必然会遭遇的对手们第二百四十九章 交换第一百零四章 “军转民”和“民转军”(一)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生疑第十三章 范亨履新(一)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这是个问题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亿美金支票 第一百一十六章 要会借势第一百六十三章 各取所需或者说狼狈为奸第二十六章 送给日本的一份大礼第十七章 熊妈发飙记第五十三章 我早看穿你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沉闷的江南省第五百七十七章 挥掌留念第一百七十三章 精打细算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南丹矿难事件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七百零八章 蒙古地头蛇们第八百二十一章 岭西省的问题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投石问路第七百六十一章 意料之外的收获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矛盾第五百八十九章 蹊跷的融资案第二百二十一章 凤源之行第九百五十二章 善后大借款第三百四十四章 不能承受之重第七十二章 女孩第四十四章 空化武器的创始人是谁?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国际贸易很难搞第九百一十九章 话语权的问题第四章 彪悍的女少校第八百四十七章 真相其实很无语第六十七章 你们觉得自己该拿多少?第十九章 主任梅天良第一百九十七章 森腾研究所第九百九十七章 高考综合症第七百四十一章 事情总是要去面对才行第四百三十四章 地方保护主义第九百一十八章 新的话事人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九百八十二章 东海有个桃花岛第九十八章 范亨上调第二百六十八章 思虑万千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决心第九百七十五章 各怀心思第五十二章 有些事情总会发生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创造和制造的差距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直面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豆的想法第九百零五章 海外战略第三百零一章 武陟小机的回归第十三章 老实说,你有没有给我放炸弹?第三百五十六章 我服从组织安排第二百五十章 三里屯第二百二十七章 问题复杂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套现与海外上市问题第四十六章 富贵险中求第七百三十章 真正的基础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九百七十四章 心血不会无故来潮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娘要教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居然有替死鬼第四百七十八章 要人
第二百九十二章 谁的腰杆儿硬?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肯妥协第九百九十章 吃饭吃出来的机遇第四百四十六章 地下长城第二十六章 财阀们第七十二章 女孩第九百九十六章 吃独食儿要看胃口第三十七章 纯属意外啊!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名声问题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国际贸易很难搞第二百一十八章 经济过热第五百零一章 国家博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竞选产业化第六十八章 她又来了!第一章 故人归来曾记否?第九百九十章 吃饭吃出来的机遇第三百一十八章 夜宿王宫第七百零八章 蒙古地头蛇们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遭遇国际商业欺诈第六百一十五章 看上去很美而已第四百四十二章 时机的选择第九十三章 要有企业文化第八百一十八章 人,都是逼出来的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澳大发展的前夜第五百一十章 国内国外第四百九十三章 气氛紧张了第五百二十七章 新时代的御医第一百八十四章 事情大条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范无病的新车子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故地重游第四百一十四章 港股第五百七十一章 疑云重重第七十四章 计议停当第二百八十二章 一场车祸引发的事变第八百零三章 婚礼上的三大预言第二百零一章 又一次第一百七十二章 两个喝醉的人第十三章 必然会遭遇的对手们第二百四十九章 交换第一百零四章 “军转民”和“民转军”(一)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生疑第十三章 范亨履新(一)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这是个问题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亿美金支票 第一百一十六章 要会借势第一百六十三章 各取所需或者说狼狈为奸第二十六章 送给日本的一份大礼第十七章 熊妈发飙记第五十三章 我早看穿你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沉闷的江南省第五百七十七章 挥掌留念第一百七十三章 精打细算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南丹矿难事件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七百零八章 蒙古地头蛇们第八百二十一章 岭西省的问题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投石问路第七百六十一章 意料之外的收获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矛盾第五百八十九章 蹊跷的融资案第二百二十一章 凤源之行第九百五十二章 善后大借款第三百四十四章 不能承受之重第七十二章 女孩第四十四章 空化武器的创始人是谁?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国际贸易很难搞第九百一十九章 话语权的问题第四章 彪悍的女少校第八百四十七章 真相其实很无语第六十七章 你们觉得自己该拿多少?第十九章 主任梅天良第一百九十七章 森腾研究所第九百九十七章 高考综合症第七百四十一章 事情总是要去面对才行第四百三十四章 地方保护主义第九百一十八章 新的话事人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九百八十二章 东海有个桃花岛第九十八章 范亨上调第二百六十八章 思虑万千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决心第九百七十五章 各怀心思第五十二章 有些事情总会发生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创造和制造的差距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直面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豆的想法第九百零五章 海外战略第三百零一章 武陟小机的回归第十三章 老实说,你有没有给我放炸弹?第三百五十六章 我服从组织安排第二百五十章 三里屯第二百二十七章 问题复杂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套现与海外上市问题第四十六章 富贵险中求第七百三十章 真正的基础九百一十六章 我是专家第九百七十四章 心血不会无故来潮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娘要教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居然有替死鬼第四百七十八章 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