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调(二)

1645年2月2日,东方港,晴。

史钦杰穿着一件天然染料染成的蓝色棉布衬衫,坐在自己的老上级、卸任执委委员、现任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委员会委员长金科拉的办公室内。金科拉此时刚刚从奇山堡回来,他此去是为了考察那里的农业种植区的开发工作的。

奇山堡此次又分配到了两百名山东移民以及一百名波兰女人,那个地方处于伊河入湖口处,到处都是肥沃的河口冲击平原,除了直接邻近米林湖的小部分区域土地有些盐碱化只能栽种一些耐盐碱的果树外,其余大部分土地都很肥沃。而河道在经过“清塘军1号”挖泥船的一番清淤工作后,目前也是河阔水深,适合船只航行。清淤清出来的浅层淤泥是非常良好的肥料,这为那些第一年垦荒的农田能有个说得过去的收获打下了基础。

当地居民还在靠近河岸的河面上扎了很多芦苇编成的鸭棚,养了很多鸭子——就如同南非河中堡地区一样。由于本地食物来源丰富,鸭子生长很快,以后一定能为他们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要知道,在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内,鸭肉的单价已经远远超过牛羊肉了,因此养鸭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而且鸭子的消化道短,因此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的残余营养,这些鸭粪从鸭棚内掉落到下方用渔网圈好的的河段内,用来养鱼也是非常不错的。而这,同样也是在南非地区经过验证可行的方法。

“鲸骨粉不错,但是更适合果园种植。”郑斌接过秘书沏好的一壶茶,给金科拉和史钦杰二人面前的茶杯都倒了七分满,然后笑着说道:“鲸骨粉以磷肥居多,高温蒸煮过程中又固定了很多氮,确实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肥料。关键是量还大,一条鲸就能提供好几吨,非常不错了。”

“没有化肥就没有高产。”金科拉啜了口茶,舒服地叹了口气。他今年已经42岁了,由于经常到野外工作,他的皮肤比那些常年在办公室内做规划的政府官员们要黑上许多,和那些军头们有的一拼了。

“现在基肥完全是靠通过各种渠道从秘鲁零散买回来的鸟粪石,钾肥就纯靠草木灰了,效率很低,也不知道红海格勃特湖边的钾矿怎么办,要是能开采那就好极了。而且这鲸骨粉的数量也完全不够,全国这么多农田,一亩就要几十斤,这得杀多少鲸鱼才够啊。我们现在才只有一艘捕鲸船,嗯,算上刚入役的那艘也才两艘,完全不现实嘛!平安县黎明镇那边如今在发展果园种植业,以后这些鲸骨粉就专供他们那边吧,别糟践在别的地方了,怪可惜的。”金科拉继续说道,“钱浩上次和我打招呼,他准备在那边大规模种植橘子、苹果、桃、李等果树,并且已经规划了好几个大型果园。国内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如今他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对水果这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渐提升,因此发展这个亏不了钱,前提是大家不一窝蜂地上果园项目。黎明镇那边的气候也不错,发展果园种植业大有可为啊!所以,政策看来还是微调一下,以后这鲸骨粉我看就专门拨给黎明镇那边吧。”

由于造船业产能以及水手双方面存在的瓶颈,目前东岸共和国境内现有的三家造船厂虽然几经扩充,但依然只有14个船台,每年差不多只能造二三十条大船。这个数据虽然在新大陆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与欧洲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其中,作为龙头骨干的镇海造船厂拥有6个船台,如果没有技改任务的话那么每年能够建造10-12艘大船(大飞剪货船、笛型运输船、战舰等);排在第二位的是建造最早的老牌造船企业——大鱼河海军造船厂,拥有4座船台,每年能够生产7-8艘大船;而最后一家船厂自然是最晚成立且位于内河的现代特种船舶厂了,这家船厂虽然历史较短,但在国家重点投资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刚刚扩充到4座船台,每年能够建造4艘移民专用船、2艘挖泥船、2艘捕鲸船——在不承接大型船只的维护保养和技改的情况下。

目前几家船厂的船台基本上都已经满了,据统计,共有1艘战列舰(“国家意志”号)、1艘护卫炮舰、4艘大飞剪货船、4艘笛型运输船、2艘移民专用船、1艘捕鲸船和1艘挖泥船正在建造中,预计五月份开始将陆续交付给各使用单位。

即便到了那时候,现役的捕鲸船也才三艘,去掉磨合期,一年能捕个十来头鲸鱼已经算是表现不错了。这么少的数量,大概也就能给国内提供六七十吨的肥料,能顶什么用?而且捕鲸这种事情很多时候其实也要看运气的,自从去年下半年捕到了一条抹香鲸后,张云的那艘“猎杀者1号”捕鲸船到现在也过去几个月了,才瞎猫碰死老鼠般地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撞上了一条长须鲸,除此之外便再无斩获。

造成他们捕获率如此之低的原因不是这里的鲸鱼资源不够丰富,主要还是季节因素。现在南半球正处于盛夏季节,冬季时冰封的南大洋早已经解冻,很多洄游到北方暖水海域的鲸鱼又大批量地返回了它们的出生地觅食。下次再密集出现在马岛附近海域,就要等到五月份以后了。因此,在这个非鲸鱼捕猎季捕鲸,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多时候往往要靠运气才能收获猎物。

为了改变这种窘境,“猎杀者1号”的船长张云甚至打算驾驶着这艘吨位不大不小的捕鲸船深入到南方的后世威德尔海边缘地带,准备到那个经常会遇到漂浮着的冰山的寒冷海域去试试运气。他在出发前甚至还很骚包地对须鲸港的镇长马蒂亚斯说道他准备去那里进行一番探险,并将可能会遇到的未知海域命名为自己的名字。

“鲸骨粉确实不足,也只能这样了。不过说到这个,我倒觉得果园种植业能吸纳的人口怕是不会太多吧。”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胡子拉碴的郑斌也给自己倒了杯茶,然后舒服地坐在红木靠椅上,评价道:“目前我们的工业虽然发展很是迅猛,规模也越来越大,但除了造船、纺织、建筑等几个行业吸纳了大量工人以外,其他行业包括刚刚起步的皮革加工业吸纳的人口都有限。况且像机械、化工、军工、造船等行业也不是随便来个人就能干的,这些厂的领导们更倾向于招聘少年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职业教育自己培养,吸纳的人口着实有限。剩下很大一部分既没文化、年纪也不小的人就很尴尬了,安置这些人的途径除了建筑业之外就只有农业了。因此,这农业工作还是很重要的,果园种植也好、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也好,又或者粮食深加工产业也好,都是吸纳低素质、低文化人口的主要渠道。这其中,还是粮食种植比较好,这涉及到兴建新的定居点,还能给国家开疆拓土,多好。”

“反正也就这一个项目。”金科拉笑了笑,说道:“我们国内现在才多少人?一窝蜂地上果园项目唯一的后果就是市场饱和,供过于求,损害果农利益。因此这种大型集中果园种植项目暂时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至于其他地方农民们自己种植果树的行为,我们不提倡不反对,完全让市场来引导,他们完全可以作为市场需求的补充嘛。”

“哎哟喂,我的大委员长哎,这都啥时候了,你们俩还在聊这些玩意儿。先把我那事儿解决了啊,这可关系到新华夏殖民地两座城镇的未来发展和两地数千百姓的福祉。”看着金科拉和郑斌二人坐在那里有模有样地聊起了农业工作,特地抽空从新华港赶回本土的史钦杰有些着急了,只见他用急促的语气向金科拉询问道:“上头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你们知道的,我说的是指执委会对给奥斯曼帝国建造那个什么‘巴耶济德’号战列舰到底持一种什么态度?到底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金老大,我这可是抽空冒险乘船回来的,你帮我打听了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啊?哎哟,急死了,这可事关新华夏的前途啊!”

“情况很复杂。”金科拉先卖了个关子,待看到史钦杰脸色一变后,才叹了口气说道:“本来看到奥斯曼人出价那么高,执委会这边支持的声音还是蛮大的,通过的可能性极高。但这两天刚刚出了件事,西班牙王国秘鲁总督区派了个特使来我们这边对我们横加指责一通,执委会那帮子人胆子一下子变小了,政策看来可能会微调,向奥斯曼出售战列舰这种战略武器的事情估计要暂时搁置下来了。”

第四十七章 恢复性发展(一)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十一章 大建设(三)第八十一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一)第一百章 本土的准备(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漂洋过海(六)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场(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五十一章 缴公粮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十六章 执委会的体面第八十五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三章 非洲航线(三)第一百五十章 乱局(十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谈判指导方针第二十九章 本土:乡间(一)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六章 波尔多的王党第一百二十七章 乱局(二)第七十章 突然恶化的局势第七章 第一件工业制成品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市场(三)第五章 波罗的海第二百零八章 血肉磨坊(七)第五十章 战备之轨道(三)第一百零三章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第一百五十九章 伊河(二)第二百零七章 血肉磨坊(六)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船舶与航运(一)第六十七章 决战:主题(五)第九十七章 附属地建设(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四十二章 河中堡的困境(六)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第四百十七章 艰难的谈判(一)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十三章 东岸见闻录(二)第五十六章 南方的英国人(四)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一章 安齐拉纳纳(一)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二百十四章 福尔摩沙来客(二)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南方车辆厂第四百七十一章 漂洋过海(九)第五十八章 眼花缭乱的局势第二百四十一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二)第七十章 决战:间奏(三)第一百零三章 火爆的贸易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八十七章 新欧洲贸易秩序(二)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设第一百六十七章 桥口屋第三百六十三章 不能放弃的土地第一百十七章 乌江之畔(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区(四)第七十七章 集体婚礼第六十八章 决战:间奏(一)第八十四章 伟大的航行(九)第三百七十章 智利南部的老朋友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四十五章 贸易与殖民(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发展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钱荒与票据(一)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七十九章 伟大的航行(四)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间的躁动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东印度公司(二)第四百十五章 围攻第三十五章 太平洋贸易第三百零七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四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一)第一百四十章 乌江之畔(八)第五十一章 特遣舰队第四百六十五章 社会变迁(五)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一)第四十二章 血河(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八章 波尔多风云(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巴塔哥尼亚(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乱局(一)第三十四章 燧发枪第八十章 收割及预备役第四百十三章 且战且退(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合作(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四百零二章 新青岛,新生活(三)第七十五章 南方战区(二)
第四十七章 恢复性发展(一)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十一章 大建设(三)第八十一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一)第一百章 本土的准备(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漂洋过海(六)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场(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五十一章 缴公粮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十六章 执委会的体面第八十五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三章 非洲航线(三)第一百五十章 乱局(十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谈判指导方针第二十九章 本土:乡间(一)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六章 波尔多的王党第一百二十七章 乱局(二)第七十章 突然恶化的局势第七章 第一件工业制成品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市场(三)第五章 波罗的海第二百零八章 血肉磨坊(七)第五十章 战备之轨道(三)第一百零三章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第一百五十九章 伊河(二)第二百零七章 血肉磨坊(六)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船舶与航运(一)第六十七章 决战:主题(五)第九十七章 附属地建设(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四十二章 河中堡的困境(六)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第四百十七章 艰难的谈判(一)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十三章 东岸见闻录(二)第五十六章 南方的英国人(四)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一章 安齐拉纳纳(一)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二百十四章 福尔摩沙来客(二)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南方车辆厂第四百七十一章 漂洋过海(九)第五十八章 眼花缭乱的局势第二百四十一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二)第七十章 决战:间奏(三)第一百零三章 火爆的贸易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八十七章 新欧洲贸易秩序(二)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设第一百六十七章 桥口屋第三百六十三章 不能放弃的土地第一百十七章 乌江之畔(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区(四)第七十七章 集体婚礼第六十八章 决战:间奏(一)第八十四章 伟大的航行(九)第三百七十章 智利南部的老朋友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四十五章 贸易与殖民(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发展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钱荒与票据(一)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七十九章 伟大的航行(四)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间的躁动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东印度公司(二)第四百十五章 围攻第三十五章 太平洋贸易第三百零七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四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一)第一百四十章 乌江之畔(八)第五十一章 特遣舰队第四百六十五章 社会变迁(五)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一)第四十二章 血河(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八章 波尔多风云(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巴塔哥尼亚(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乱局(一)第三十四章 燧发枪第八十章 收割及预备役第四百十三章 且战且退(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合作(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四百零二章 新青岛,新生活(三)第七十五章 南方战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