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七章 热带沃土(三)

麦金莱的明人妻子已经将早餐做好,主食是玉米粥,配菜是油炸花生米,另外还有一个荷包蛋。麦金莱三下五去二地将早餐吃完,扭头看了看门口,他两岁的大儿子正坐在那里玩泥巴。这是他的大儿子,同时也是唯一的儿子。在两个月前,他出生没多久的小儿子不幸因病去世,这令他很是伤心,同时也对大儿子更加疼爱。

“花生米又涨价了,鸡蛋也涨了。”他的妻子开始抱怨了起来,“那些贪婪的小贩每来一次涨一次价,真是坏透了。不但这些涨了,芒果、香蕉也涨了,还涨得很厉害。你们官府就不管一管?”

麦金莱现在已经不在招待所上班了,他经裴索宁介绍,在农技站里混了个科员。至于说为什么不去卫生所里干事,毕竟他还参与了抗疟药物的研发么。不过自家人知自家事,麦金莱农民出身,干过水手、当过海盗、也为了糊口下过煤矿挖过煤,他觉得自己实在不是搞医学的料子,因此婉拒了卫生所的差事,转而央求裴索宁讨了个农技站的差事,目前负责新华镇、西乡两个地区的热带经济作物引种工作——当然他还是打下手的。

“我是农技站的人,管不了经济工作。”麦金莱不耐烦地回了句,然后让妻子将自己的白衬衫拿过来,他今天有一个重要会议要参加,因此准备穿上正装。妻子很快给他拿来了所谓的正装,那就是一件白色棉布衬衫,以及一条黑色亚麻布裤子。麦金莱穿上后很快就离开了家,然后就朝城里的镇政府而去。

当他赶到镇政府会议室的时候,政府各部门的人基本都到齐了。当然,这所谓的到齐是单纯指民政系统的人,诸如司法、警察、军队等系统以及东非运输公司、新华造船厂之类的大型国企的干部们并没有到场,因此这只是一次单纯的民政工作会议而已。

主持会议的是代理镇长的原镇长助理凯尔。凯尔海军出身,不过人比较勤快,平时喜欢学习,因此颇得史钦杰的看重。此次史钦杰回本土活动,走之前就明确交代由凯尔代理镇长职务,主持民政工作,让一帮子原本和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羡慕不已。

“今天召开会议主要是想讨论一下近期的物价上涨问题。”麦金莱坐下来没多久,正和邻座打招呼呢,上头就传来了凯尔的声音。于是他们便停止了交谈,开始开会。

“据统计,各种商品的物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普通居民最关心的生活必需品如高粱、小麦、棉布、牛肉、棕榈油等商品的价格比较稳定,涨幅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储备物资库新华分库的统筹调节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凯尔朗声说道。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年近三十的他也算是一个比较老练的官僚了,因此主持起这种会议来驾轻就熟。

台下的麦金莱听到凯尔的一番话则略有些惊讶。据他所知,这个凯尔可是一个坚定的经济自由主义分子,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老上司史钦杰本人就深信自由主义经济。因此,他一直是十分反感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眼下他竟然也肯定起了物资库调节、控制物价方面的作用,这还是令麦金莱感到有些惊讶的。

由于新华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超高的死亡率,养成了本地居民们较高的消费欲望,甚至于那些习惯了节俭的明人由于环境和风气的双重作用,消费次数虽然不如那些爱尔兰人、法兰西人或者鞑靼人,但也相当可观了。毕竟在这个地方,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会不会突然得病死去,因此各类消费品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

www ▪ттkan ▪c○

这些生活必需品之所以没怎么涨价,其实也不能一刀切。其中,高粱、棉布等商品是由南非河中港输送到这边来的,由归属于物资库的国营商店统一平价出售,因此价格低廉,且常年没什么变动,这主要还是当地的国营大农场奴役黑人奴隶得来的成果。

另外,小麦部分由南非提供,部分则通过奥斯曼帝国的苏伊士港进口,国营商店将小麦批发给一些小贩,小贩们再走村串巷地贩卖到各个村庄、林场、工厂家属区等处,赚一些差价。当然了,一旦物价上涨到某个限度,国营商店也会主动抛售一些小麦出来平抑物价。

与小麦同理,牛肉也一样。由于本地驼峰牛种群数量还不够大,而民众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肉联厂每日屠宰的那点可怜兮兮的牛肉都供不应求。为此,史钦杰当初和对岸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商议了一番,决定从他们那里引进一些牲畜,不过屠宰必须在东岸指定的地点(新华港肉联厂)内屠宰。自从引进了莫桑比克牛肉后,供需矛盾才得到了缓解。

不过东岸人也在努力寻求自给,毕竟马达加斯加岛后世可是号称驼峰牛之国,全国一千多万头驼峰牛,说明这里的环境还是非常适合养这种牛的。只不过目前种群数量还小,每天屠宰的数量远远不够本地两千五百多名居民和近两千名南非劳务工的消费需求。

至于有人提议的去土著手里抢,很快就被史钦杰否决了。那些土著自己还战争不断,即便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那些投靠了东岸人的岛屿八旗部落,民生也是凋敝得很。因此,靠抢掠这一条是没有前途了,那么只能自己建设,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暂时便从莫桑比克进口一部分解决需求。同时这也密切了和葡属东非殖民地的经济联系,对双方的关系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此外,莫桑比克的葡萄牙庄园主——赞比西主妇们还向东岸大量出口棕榈油,这又是一种大宗消费品,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国家物资储备库同样大规模囤积,操作方式一如小麦和牛肉。

综上所述,被列入生活必需品的高粱、小麦、棉布、牛肉、食盐、棕榈油、煤炭等商品的价格基本上被很好地管控住了,这就确保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太多。

“奢侈消费品如茶叶、胡椒、高级皮鞋、高档家具、酒类、瓷器等的价格上涨较快,其中某些商品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都不止。以从镇海港出口的红酒为例,根据海关统计,平均到港价格为每瓶6元左右,不过最终市场销售价往往在10-12元之间徘徊,几近翻了一倍。原因是什么?”凯尔翻着手头的材料,抬头问道。

不待别人回答,他很快又埋下头自问自答道:“根据海关、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和西北垦殖银行新华分行的数据来看,近一年来新华港市面上的通货(即银币,东岸元)数量增长较快,这得益于我们新华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前年开始,煤炭、硬木、剑麻、椰子的出口量几乎一年翻一番,产生了大量的利润。另外,随着与附近的葡属东非、奥斯曼帝国以及波斯的商贸往来日益密切,一些外国商人涌入本镇,他们同样带来了大量的金银通货,同时也增加了消费需求。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本地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物价快速上涨,使经济秩序有些紊乱。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源在于市面上短时间内涌入了太多的通货,而我们的商品数量却没能快速增加,这些都导致了物价的快速上涨。”

虽说新华夏大部分出口的商品都是由国营的物资库与本土之间进行交易的,不过随着产量与利润的大幅度增加,工人们的奖金福利也有所增长。有了钱自然就会想要消费,特别是在新华夏这种环境特殊的地方,人们的消费欲望普遍较高,但商品的供给却没有及时跟上,那么物价上涨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也就是说,虽然工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他们兜里的那些硬币的实际购买力却是下降了。本地区经济大发展,但他们却没有分享到足够的经济发展的好处,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其实,这些奢侈品涨价,普通老百姓们并不会太过关心。他们顶多表示一下惊叹,哇,红酒12元每瓶了!但你基本不用指望月收入普遍在4-6元的他们会经常消费红酒,这不现实。因此,试图调整奢侈品的物价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它的受众面并不广,抱怨的大多是一些工厂的高级技术人员、政府中高级官员、军官、种植经济作物的富裕农民等。至于普通的老百姓,谁关心你红酒或者茶叶是什么价格啊?反正我又不买!

生活必需品价格管控,奢侈品大多数人接触不到,其实老百姓怨声最大的还是那些普通消费品,如:芒果、香蕉、牛奶、鸡蛋、糖、奶油、干酪、烟丝、海产品、普通家具、普通皮具等。这里面绝大部分需要进口,国际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囤积居奇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引起国内的最终零售价格的变动。如何管控住这些商品的价格,才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地方。

第三章 安齐拉纳纳(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方战区(七)第四十三章 血河(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军的意志第四百六十九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一百十一章 移民首航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五十二章 追逐战(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九十章 漂洋过海(十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后方(二)第三百一十章 贸易往返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判断(二)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五十七章 南方的英国人(五)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设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五十二章 运输工具的革新第三十五章 繁荣的走私贸易第一百四十三章 底线不容侵犯第三十一章 西进与铁矿(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五十三章 南方的英国人(一)第二十五章 圣奥古斯丁(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湖西(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二百十一章 游击(一)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一百十八章 见闻(一)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华夏、新危机(四)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四百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二)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三百九十五章 挖掘根基(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三)第二十二章 进击的舰队(四)第三百三十九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三)第十二章 新发展(一)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尔河的盛夏第二百四十一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二)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二百四十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一)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九十六章 山间的战斗(二)第六十七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三)第三十八章 血河(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炮台,三日而下!(一)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二百六十章 误判?第九十四章 马岛开发计划(二)第九十三章 南方战区(五)第三十三章 谈判(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局(十一)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一百十章 南方战区(六)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方战区(九)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约第十四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六十五章 颓势与调整(一)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二十七章 贸易摩擦(三)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五十二章 狼来了第四十九章 恢复性发展(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棉花第四百四十章 棉河(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鲁舰队的绝唱(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六十三章 铩羽而归的舰队第一百二十四章 航段第四十三章 河中堡的困境(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五十六章 波尔多风云(十三)第五十四章 漂洋过海(十六)第二百零九章 血肉磨坊(八)第一百五十八章 伊河(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资本(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合作(四)第四百五十章 社会变迁(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乱局(二)第三十二章 战争机器(一)第五十五章 讹诈第二十九章 乌江之畔(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
第三章 安齐拉纳纳(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方战区(七)第四十三章 血河(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军的意志第四百六十九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一百十一章 移民首航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五十二章 追逐战(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九十章 漂洋过海(十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后方(二)第三百一十章 贸易往返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判断(二)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五十七章 南方的英国人(五)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设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五十二章 运输工具的革新第三十五章 繁荣的走私贸易第一百四十三章 底线不容侵犯第三十一章 西进与铁矿(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五十三章 南方的英国人(一)第二十五章 圣奥古斯丁(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湖西(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二百十一章 游击(一)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一百十八章 见闻(一)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华夏、新危机(四)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四百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二)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三百九十五章 挖掘根基(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三)第二十二章 进击的舰队(四)第三百三十九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三)第十二章 新发展(一)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尔河的盛夏第二百四十一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二)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二百四十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一)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九十六章 山间的战斗(二)第六十七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三)第三十八章 血河(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炮台,三日而下!(一)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二百六十章 误判?第九十四章 马岛开发计划(二)第九十三章 南方战区(五)第三十三章 谈判(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局(十一)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一百十章 南方战区(六)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方战区(九)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约第十四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六十五章 颓势与调整(一)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二十七章 贸易摩擦(三)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五十二章 狼来了第四十九章 恢复性发展(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棉花第四百四十章 棉河(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鲁舰队的绝唱(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六十三章 铩羽而归的舰队第一百二十四章 航段第四十三章 河中堡的困境(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五十六章 波尔多风云(十三)第五十四章 漂洋过海(十六)第二百零九章 血肉磨坊(八)第一百五十八章 伊河(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资本(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合作(四)第四百五十章 社会变迁(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乱局(二)第三十二章 战争机器(一)第五十五章 讹诈第二十九章 乌江之畔(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