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二章 新的拓殖(二)

1647年2月28日,湖西丘陵地区。

自从去年对本地的瓜拉尼土著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清理过后,目前的新柯尼斯堡、河口乡一带安定了许多,曾经一度很常见的瓜拉尼游击队如今也不见了踪影。这些人本就是外来者,如今在得不到有效补给的情况下自然没办法再在这里长期坚持。再加上东岸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激烈的战争,很多瓜拉尼教民被抽调到了巴拉那河流域抵抗东岸军队的攻势,这使得曾经困扰新柯尼斯堡良久治安问题几乎在一夜之间迎刃而解。

随着五百名大明北直隶农民的到来,新柯尼斯堡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其中超过一千人是精壮男子。三名因伤退伍的老兵外加七八个兵团堡行政类专业毕业生将本地的政府机构撑了起来,每日里组织大伙建房屋、打水井、砍大树、挖沟渠、种粮食,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本一片荒芜的新柯尼斯堡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如今已经大变了模样。

红砖修建的整齐房屋、厚达三米的城墙、碧波荡漾的人工水库(小水潭改建),还有城外每隔几百米一座的炮楼、森林边缘的伐木场和2号公路尽头的货运车站,总之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定居点应有的模样。

唯一有些欠缺的可能就是农业种植了,至今这里的粮食依然无法自给,需要从河口乡用重型货运马车沿2号公路运过来。本地的居民们目前只是在沿着城墙外沿的地方草草开辟了一些菜田和豆田,收获极其有限。在这里的治安形势好转后,下一步就要向外扩展开辟耕地了。这里的土壤质地还算不错,无论是种小麦还是苜蓿其收成都不会差,不好好开拓一番着实可惜了。

在这个年代,尤其是在缺少现代化肥、农药、育种技术以及系统农业知识的新大陆地区,粮食收成的高低真的完全就是看老天给不给面子了。当然东岸人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旧大陆农民,国家农业部在这十多年里一直在花大力气总结、归纳农业知识,改进农业技术。甚至他们还从海军那里借阅了这十多年来东岸各处的天气数据(主要就是气温、日照和降雨,湿度全凭感觉测量),以便农业部的专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总结出一些技术和经验。

比如,他们总结出,在每年5月小麦秋播前湿度最好比正常年份大一些;秋冬季节(6-8月)时温度最好不要太高(不超过10℃)、湿度保持干燥、最好下一些小雪,无大风;9、10月小麦开始生长后不要有霜冻、日照充足、雨水适量;11月、12月雨水适量、温暖但温度不得太高;次年1月进入花期后没有降水;2月份成熟期阳光充足、干燥温暖。以上这些因素中任意一个产生偏差都会使得当年小麦的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为此,他们还通过大量的数据粗粗做了一个各种天气因素与小麦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以此推断当年粮食产量,以便提前制定出各类政策措施,维持粮食市场的稳定。

小麦如此,镇海县地区的葡萄种植业也不例外。夏秋季节时的温度、降水,冬春两季的霜冻,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葡萄的产量与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而酿造季节时的天气更是对葡萄酒的口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普罗旺斯、朗格多克移民而来的法兰西人早就了解了这一点,而农业部又将他们的经验记录成册,并通过大量实践数据印证了这一点,然后开始在全国推广。

“新柯尼斯堡的第一批农民都是来自盛产谷物的普鲁士公国的拉脱维亚人,他们的农业技术本就还算可以,再加上少量来自欧洲农业技术最先进的英格兰的农民,经过去年一年的准备,也难怪今年乡政府会决心在城外开垦四万亩荒地,以力争尽快做到粮食自给——虽然这可能性就像在一百米外拿燧发枪打中兔子一样小。”刚刚调任西北垦殖银行南鸭子湖地区分行的王有财站在地势起伏的田间,朝正在地里忙活的年轻人开玩笑道。

王有财原来是西北垦殖银行东方县镇远乡分理处的监理,去年因为业绩出色(分理处全年利润为557元又485只羊,总折合约2000余元),因此今年升任了南鸭子湖地区分行行长职位。而原本一直跟着他的已故战友之子安德森也分润了些功劳,升任了新成立的新柯尼斯乡分理处监理的职位。

几个月前刚刚结婚的安德森连带着把家也搬到了这里。他的妻子是一名来自大明滦州的庄户人家女儿,今年刚刚17岁。当初和家人一起被莫大帅抢走,几番周转之下被送来了东岸本土。

他的老丈人在大明的时候是个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但说是地主,其实日子过得也相当差。先不说那兵荒马乱、赋税重如山的世道,单说那七八十亩地凭他们一家人就根本忙不过来,就连租给别人种都找不到人,最后无奈只能大面积抛荒,全家四口人挑了较肥的一半土地种起了小麦。就这样,等到收获的时候亩产往往还只有四五十斤,就这还是没扣除种子的,真是令人沮丧到了极点。

这样的粮食产量刨去种子、赋税后也就真的只够全家人糊口的。嗯,平时可能还要打点野菜什么的混着糠麸吃,不然也许还不够。来到东岸以后,他们一家四口成年人一直在南方罗恰皮具厂内做工,今年年初新柯尼斯堡招募部分老国民来屯种土地,这家人一狠心便报名到了此地。管他有什么野蛮人袭击呢,只要分土地给俺,俺才不管呢!

今年新柯尼斯堡乡政府计划开垦四万亩农田,而本地才一千五百多人,去掉一些政府、商业、军队各部门的人员及家属后,平均每个拓荒农民将分到30亩荒地,已经触及到了政府制定的关于个人拥有耕地的上限(林地、坡地不算在内)。

一个成年人耕三十亩地,这自然不可能。不过考虑到如今东岸拥有了大量畜力农用机械,收割速度是以往的几十倍,那么这一切似乎又有了那么一丝可能。不过这样一来,精耕细作自然是不可能了,平日里对农田的照料自然也没有在大明老家时那么细致。

听到王有财这么说,正在田里捆束苜蓿的安德森笑了笑,然后说道:“开垦四万亩荒地是一项艰苦的工程,但随后的耕作活动甚至比开垦本身还要艰辛数倍。不过令人安慰的是,开垦面积虽然是这么多,但事实上今年每个人的耕作面积却没有变得太大,因为上头引入了一种新的耕作制度——三茬轮作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只需要耕种二十亩土地,另外十亩休耕,当然这仍然是很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谓的三茬轮作制度是指将耕地分成三份、三年之内每份休耕一年的制度,以保存耕地的肥力使其不至于太过透支。正常耕作的土地(两份)上种植谷物(一般是小麦),休耕的土地(一份)上种植什么则不作任何规定,村民们可以自由选择。但为了便于机械化统一收割,一般一个村的休耕土地应尽量种植同一种作物。农业部建议大家种植苜蓿或者豆科作物,因为这两种作物能够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以快速补充耕地上一年失去的养分,同时也能够获得大量的饲料饲养牲畜。

这种耕作制度在后世有个响亮的名称,叫做“诺福克轮作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保证耕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大致流程如下:正常耕作的土地上种植冬小麦,收获后立即续种一茬土豆或者红薯之类短生长期作物;此时休耕的土地上统一种植苜蓿,一个村的休耕土地一般可以规划在同一处地方,此时可在休耕田地周围扎起圈舍,将这片休耕土地作为牧场供养牲畜(一般是菜牛或奶牛),牧场可以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底或6月初,历时九到十个月。如果这段时期内天公作美、日照温度降水都合适的话,牧草内的淀粉含量应该会很高,对于促进牲畜养膘也具有巨大的意义。

“等到秋播开始的时候,这30亩地中的20亩将种上小麦,另外十亩继续种植苜蓿。前阵子我买了六头菜牛和两头奶牛,嗯,就是从拉普拉塔弄过来的便宜牛。这十亩苜蓿第一年产量肯定不会太高,但配上那些土豆、红薯差不多也够喂养了。”安德森熟练地将牧草捆扎好,仿佛一个絮絮叨叨的农民般说道。

其实他是本地银行分理处的监理,是非农业户口,是没有资格分地的。目前他在忙活的这三十亩地其实都是他妻子的,也就是那位来自滦州的明人小姑娘的。只不过新柯尼斯堡新建才一年,哪来那么多贷款业务要做?因此他平时经常在家里地头帮忙,而让他妻子在家里铡草喂养牲畜,毕竟这些活比较轻松一些。反正要是有人想贷款的话基本也都知道到哪里找他,基本误不了事。

捆扎完最后一束牧草,安德森在王有财的帮忙下驾起了一辆平板马车,往位于村头的家里而去。

第六十二章 决战:插曲(四)第六十三章 非洲航线(续三)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线(续二)第二十一章 进击的舰队(三)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二百八十六章 圣菲,指日而克!(一)第二章 非洲航线(二)第一百十二章 橡胶第四十九章 战备之轨道(二)第一章 必须是穿越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底线不容侵犯第一百七十章 奥斯曼之行(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二百五十六章 科洛尼亚的关闭第六十三章 铩羽而归的舰队第五十二章 狼来了第四十八章 波尔多风云(五)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来(一)第七十五章 目标:苏伊士港(三)第四十一章 血河(四)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四百八十章 南铁公司(三)第七十二章 大扫荡第七十六章 南方战区(三)第五十四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炮击事件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八章 风起云涌(五)第五十六章 “破浪”号的首航(一)第八十九章 表兄(二)第八十一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一)第七章 安齐拉纳纳(七)第五章 无意中的闯入者第二百二十四章 经济工作(四)第九十九章 西大荒(五)第六十九章 南巴塔哥尼亚(七)第四十四章 战争结束的曙光(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困境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线(续五)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二十五章 圣奥古斯丁(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制碱第五十七章 东岸主义(一)第七十一章 共同防御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六十九章 农业问题第四百八十章 南铁公司(三)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场(四)第十八章 河中堡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四百三十九章 艰难的谈判(六)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变幻的风云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三百七十一章 战争催化(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判断(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西北走廊(二)第五十五章 黑水大开发(一)第四百七十七章 外交风险(二)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二十六章 荷兰人的未雨绸缪(二)第五十六章 波尔多风云(十三)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五十五章 南方的英国人(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去国离乡(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班牙的凛冬(一)第三十四章 谈判(二)第一章 新起点(一)第四百十三章 且战且退(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锥(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第一百十五章 河间奴(二)第三十八章 济南(五)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应(五)第三百章 战争岁月(一)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七十四章 南方战区(一)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四百三十七章 艰难的谈判(四)第九十二章 南方战区(四)第六十章 塔城煤矿(一)第十九章 春耕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十八章 深固根本(四)第二十二章 漂洋过海(十二)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三十四章 谈判(二)第一百十五章 曾抚台的忧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哈巴罗夫的抉择(二)第五十三章 波尔多风云(十)第三百三十八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二)第三十八章 意料之外的战斗第三百七十三章 战争催化(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浑水(三)
第六十二章 决战:插曲(四)第六十三章 非洲航线(续三)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线(续二)第二十一章 进击的舰队(三)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二百八十六章 圣菲,指日而克!(一)第二章 非洲航线(二)第一百十二章 橡胶第四十九章 战备之轨道(二)第一章 必须是穿越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底线不容侵犯第一百七十章 奥斯曼之行(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二百五十六章 科洛尼亚的关闭第六十三章 铩羽而归的舰队第五十二章 狼来了第四十八章 波尔多风云(五)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来(一)第七十五章 目标:苏伊士港(三)第四十一章 血河(四)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四百八十章 南铁公司(三)第七十二章 大扫荡第七十六章 南方战区(三)第五十四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炮击事件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八章 风起云涌(五)第五十六章 “破浪”号的首航(一)第八十九章 表兄(二)第八十一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一)第七章 安齐拉纳纳(七)第五章 无意中的闯入者第二百二十四章 经济工作(四)第九十九章 西大荒(五)第六十九章 南巴塔哥尼亚(七)第四十四章 战争结束的曙光(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困境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线(续五)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二十五章 圣奥古斯丁(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制碱第五十七章 东岸主义(一)第七十一章 共同防御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六十九章 农业问题第四百八十章 南铁公司(三)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场(四)第十八章 河中堡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四百三十九章 艰难的谈判(六)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变幻的风云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三百七十一章 战争催化(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判断(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西北走廊(二)第五十五章 黑水大开发(一)第四百七十七章 外交风险(二)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二十六章 荷兰人的未雨绸缪(二)第五十六章 波尔多风云(十三)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五十五章 南方的英国人(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去国离乡(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班牙的凛冬(一)第三十四章 谈判(二)第一章 新起点(一)第四百十三章 且战且退(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锥(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第一百十五章 河间奴(二)第三十八章 济南(五)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应(五)第三百章 战争岁月(一)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七十四章 南方战区(一)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过海(一)第四百三十七章 艰难的谈判(四)第九十二章 南方战区(四)第六十章 塔城煤矿(一)第十九章 春耕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十八章 深固根本(四)第二十二章 漂洋过海(十二)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北垦殖局(二)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三十四章 谈判(二)第一百十五章 曾抚台的忧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哈巴罗夫的抉择(二)第五十三章 波尔多风云(十)第三百三十八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二)第三十八章 意料之外的战斗第三百七十三章 战争催化(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浑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