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会变迁(六)

高进忠等人的机器制粉厂位于一条小河边,名字就叫“兔子洞面粉厂”——一个很恶俗的名字。厂里目前只有八个工人,或者说八个股东更合适,因为他们请不起额外的全职工人,只能在每年小麦收购季的大忙时节短时间内花钱雇人去抢购小麦。如今在一些经济自由主义分子的推动下,先是杂粮(玉米、土豆、红薯、大豆等)的民间贸易被放开,然后到了数月前,小麦、稻谷和高粱这三种主要食物的交易也被放开,这一下子活跃了国内的粮食市场。当然了,交易价格必须受到政府管制,即在农业部指导价外只允许一定幅度的上下浮动,以前是10%,现在是20%。

除了抢购粮食这种生产原材料之外,各地的面粉厂厂主们还得争抢紧张的运输工具,如马车、船只甚至火车。当然火车还轮不到他们这些小企业主来说三道四,马车的运输成本又太高,只适合短距离的本县本乡运输,因此运输船只的争夺就显得很关键了。

其实不光是机器制粉行业,目前其他行业如私营的砖瓦窑、石灰窑(补充国有大型建筑材料公司的生产不足),木制品加工作坊(多为木匠私人开设,加工各种家具、乐器、木桶等生活用品),私营渔产品加工作坊(多为鸭子湖、米林湖等内河捕鱼和箱笼人工养殖)等等。随着国家提出的加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大战略的施行,在民间资本日益充裕的今天,各种私营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因此对东岸共和国现有的基建、交通、融资等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别的不说,光说民间造船行业。目前在环鸭子湖流域(镇海县、西湖县、平安县),民间私营造船厂已经陆续兴建起了四五家之多,其中规模最大、最上档次的自然是由前交通部长萧百浪、现任现代特种船舶厂高层韦华和张啸三人(通过代理人)兴建的新星造船厂了。这家船厂位于鸭子湖东北角的后世帕尔马雷斯城附近,拥有八十多名工人,其中有些是从三大船厂高薪挖来的技师,此外他们还通过关系托人去欧洲招募技师,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技术队伍。此外,该厂还正在筹建厂属职业学校,以期能够在将来自己培养人才。而这家厂也是国内诸多私营造船企业中唯一一家可冠以“厂”这个头衔的,其他的要么资金不足,要么规模不足,要么就是技术力量不足,根本拿不上台面。

不过新星造船厂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他们尚没有大型船坞、船台,无法制造利润丰厚的大型船只;此外,他们至今还未取得由政务院批准的蒸汽机使用许可证——这对私营企业来说尤难取得。因此,该厂目前生产的多是一些风帆动力的小型船只,一般不超过150吨,所需船员一般也不超过10人,主要用于固定航线上的大宗货物运输。

目前国有运力的提升受制于种种原因较为缓慢,再加上执委会也有意放开一些行业以供多余的资金宣泄,舒缓国内通胀压力,因此国内水上运力的现状就是国有运力依然占据了主流,但占比在逐渐下降;以几吨乃至几十吨为主的小型船只渐渐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内河运输任务,这些船只只需两三个船工就能开动,用撑杆或摇橹在内河驱动着前进,非常实用。

造船所需的木材部分靠从国外进口,部分由国内提供。目前,在泥水河(大阿罗尤河,因此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而得名)入湖口附近,东岸人兴建起了一个大型木材交易市场,国内造船所需的大部分木材如今都可以在此进行购买(海军造舰所需木材除外,但并不排除海军偶尔也在市场上采购次一级的木材建造辅助船只)。

这个市场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包揽了全国60%以上的非军用木材贸易,比如国内湖西丘陵区的一些伐木场按照砍伐配额提供的巴拉那松木,比如由巴西出口而来的苏木,比如由英国人出口的中美洲愈疮木,比如由荷兰人出口的东南亚柚木,以及由一些“无良”西班牙商人或******商人出口而来的稀有树木(西班牙胡桃木、牙买加桃花心木)等,当然也不能忘了从新华夏地区进口而来的红檀木、黄檀木、非洲乌木等等。总之这个市场应有尽有,从种类到数量都极为丰富。

所有从外国运来的木头统一先在镇海县三炮台乡接受海关检查并缴纳关税,然后再由引水员上船指引船只沿着开辟出来的深水航道驶往泥水河木材交易市场。这些年来由于战争和运力方面的因素,东岸共和国优质木材方面的缺口一直相当大,尤其是高档家具、乐器、马车以及造舰船材的需求。

在最初的时候,东岸对外国进口木材的平均入境关税是1.6元/罗德,到了1646年战争爆发前又紧急修改为0.8元/罗德。后来海军部因为缺乏优质木材造船而将贸易部的这个政策骂得狗血淋头,他们一边转用次一等的新华夏木材,一边极力要求贸易部将包括愈疮木、巴西苏木、西班牙胡桃木在内的多种高等级木材关税大幅调低。贸易部同时也受到了执委会的问罪,无奈之下,他们一口气将外国进口木材的平均关税降低到了令人吃惊的0.2元的低位,至于那些稀有木材和新华夏殖民地输送过来的木材,其关税一律是零,这才让海军部稍稍满意了一些。

平心而论,从外国运来的木材并不便宜,其单位运价(每罗德)大概在5-10元不等。但由于其存在质量以及尺寸上的多种优势,因此其依然对东岸国内的木材采伐、加工以及下游的一系列产业构成了极大的冲击。我们以大松木为例,从新大陆装运而来(尤其是北美)的大松木、枞木等圆木极为巨大,质地也相当不错,明显超过了东岸湖西丘陵地区的林木一头。而更重要的是,东岸木材资源的产能严重不足——这项产业可也说得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也无法大规模使用机器采伐,因此东岸本土的木材产能一直相当有限,最初的时候也只能满足国内四分之三的需求而已。

但随着东岸国内各行业的大发展,木材这种重要的工农业原材料的消耗量大增,国内原有的产量开始渐渐不敷使用。除了之前那段延续了一年半时间的经济萧条期以外,木材的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贸易部为此紧急联系了荷兰人、英格兰人开始加大进口,同时降低关税,给予前来贸易的外国船长以优惠税率。吸引外国船长过来并不是坏事,因为他们总不会什么商品都不购买就空船返回出发地。

除了进口这些圆木外,东岸人尤喜大量进口大量加工好的圆材、松木板、宽板、窄板、桶板等,这些将极大地弥补东岸加工能力的不足。要知道,单是出口奥斯曼帝国的那些大船小船、轨道货车客车、公路重型货车客车、路轨枕木、炮架支架、工具用材等等,就已经让东岸国内的木材加工产业不堪重负了。一些费时费力却又没啥利润的小产品加工,还是要逐渐从国营大厂里剥离出去比较好,这些剥离出去的产业,一部分由国内资本承接——当然需要他们自己找工人;一方面则是转包给国外加工,目前热拉尔山脉间的那些葡萄牙城镇就已经陆续兴起了很多木材加工作坊。

这些作坊多则十几个人,少的就是一个师傅带着两三个徒弟,他们承接东岸人下达的订单,使用着东岸淘汰的水力或脚踏机械,用比旧大陆高出数倍的效率加工着各种标准尺寸的木材,然后再统一运到东岸结算材料费、加工费什么的。再加上这些城镇内大量存在的为东岸共和国服务的手工业者,可以说热拉尔山脉附近内如今已经增加到六个的葡萄牙村镇,至少从经济上来说已经被牢牢纳入了东岸的体系之内。

东岸的政府对他们没有任何管制,同时也没有任何义务,但却通过金钱的魔力驱使着这些城镇依照东岸的意志来运转。这种魔力甚至超越了种族、宗教和文化的鸿沟,让那些从旧大陆辗转而来的葡萄牙人、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日复一日地为东岸生产着大量自己不生产的手工制品。同时他们又购买了大量来自东岸的日用品以维持生活,等于将辛苦赚来的利润转手又还回去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甚至连粮食都难以做到自给,需要就近从平安县购买东岸面粉,宛如标准的东岸殖民地经济体系。

不过总体而言,随着华夏东岸共和国人口的加速增长,以及对来自国外的如大松木、枞木之类的普通大木关税的逐步提高(应国内生产商强烈要求提高,以保护国内产业),目前东岸木材的自给率也在逐步提高。至少,在1648年前十个月的统计中,进口木材里来自新华夏殖民地的木材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比起一年前足足提高了八个百分点!

第四百二十六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三)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二十一章 济南(四)第二十八章 乌江之畔(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响(一)第三十五章 战争机器(四)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九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一)第四十五章 贸易与殖民(四)第二百六十九章 网(七)第一百零五章 打草谷(二)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七十七章 参谋旅行(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网(七)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华夏、新危机(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罗洽(二)第四百零六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判断(一)第三十四章 西进与铁矿(四)第三十一章 西进与铁矿(一)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一百十五章 曾抚台的忧心第一百零九章 烟台(四)第四百十四章 且战且退(三)第八十三章 伟大的航行(八)第二百零五章 血肉磨坊(四)第三百三十七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一)第四十四章 血河(七)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四百零五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纷扰的欧洲局势(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业与外交(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乱局(四)第七十二章 决战:高潮(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五十七章 黑水大开发(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冬日(一)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场(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华夏、新危机(四)第九十七章 山间的战斗(三)第三十章 黑河之滨(一)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三十七章 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百三十二章 稳固的后方第六十七章 颓势与调整(三)第一百零四章 打草谷(一)第五十九章 南方的英国人(七)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湖西(四)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八章 本土:外交(四)第一百零九章 远东根基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儿所”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经济学(一)第五十八章 “破浪”号的首航(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乌江之畔(七)第四十七章 勇敢者的游戏第二十六章 圣奥古斯丁(四)第十七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一百十三章 物资准备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二百零六章 血肉磨坊(五)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七十六章 参谋旅行(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奥斯曼之行(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二十七章 诡异的局势第二十六章 本土:外交(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教会第十八章 铸炮第九十九章 东方战略的开启第一百七十三章 浑水(一)第三十五章 战争机器(四)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场(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四十九章 战备之轨道(二)第六十四章 非洲航线(续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局(十一)第七十四章 探险船队的出发第二百九十六章 贸易与消息第七十九章 边贸市场(二)第十二章 新发展(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乌江之畔(七)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七十二章 联合舰队第三百四十二章 冬日(二)第二章 安齐拉纳纳(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创业与发展(一)第五十五章 黑水大开发(一)第四十三章 河中堡的困境(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尔河的盛夏第一百四十五章 乱局(七)第十七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十三章 粮食问题
第四百二十六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三)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二十一章 济南(四)第二十八章 乌江之畔(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响(一)第三十五章 战争机器(四)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九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一)第四十五章 贸易与殖民(四)第二百六十九章 网(七)第一百零五章 打草谷(二)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七十七章 参谋旅行(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网(七)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华夏、新危机(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罗洽(二)第四百零六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判断(一)第三十四章 西进与铁矿(四)第三十一章 西进与铁矿(一)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一百十五章 曾抚台的忧心第一百零九章 烟台(四)第四百十四章 且战且退(三)第八十三章 伟大的航行(八)第二百零五章 血肉磨坊(四)第三百三十七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一)第四十四章 血河(七)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四百零五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纷扰的欧洲局势(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业与外交(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乱局(四)第七十二章 决战:高潮(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五十九章 东岸主义(三)第五十七章 黑水大开发(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冬日(一)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场(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华夏、新危机(四)第九十七章 山间的战斗(三)第三十章 黑河之滨(一)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三十七章 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百三十二章 稳固的后方第六十七章 颓势与调整(三)第一百零四章 打草谷(一)第五十九章 南方的英国人(七)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湖西(四)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六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八章 本土:外交(四)第一百零九章 远东根基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儿所”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经济学(一)第五十八章 “破浪”号的首航(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乌江之畔(七)第四十七章 勇敢者的游戏第二十六章 圣奥古斯丁(四)第十七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一百十三章 物资准备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二百零六章 血肉磨坊(五)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一)第七十六章 参谋旅行(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奥斯曼之行(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二十七章 诡异的局势第二十六章 本土:外交(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教会第十八章 铸炮第九十九章 东方战略的开启第一百七十三章 浑水(一)第三十五章 战争机器(四)第十六章 南方共同市场(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四十九章 战备之轨道(二)第六十四章 非洲航线(续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局(十一)第七十四章 探险船队的出发第二百九十六章 贸易与消息第七十九章 边贸市场(二)第十二章 新发展(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乌江之畔(七)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七十二章 联合舰队第三百四十二章 冬日(二)第二章 安齐拉纳纳(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创业与发展(一)第五十五章 黑水大开发(一)第四十三章 河中堡的困境(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尔河的盛夏第一百四十五章 乱局(七)第十七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十三章 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