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

平安堡煤矿顺利出煤为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各项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从12月7日开始,平安堡煤矿日产量逐渐攀升,从最低时的140吨一路上升到高峰时的近200吨,之后普遍稳定在180吨左右。仅此一项,每天便创造产值300余元,今后每月可节省煤炭进口费用1500-2000元。

不过,煤矿如此巨大的效益与产能此刻却碰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那就是目前煤炭的运力严重不足。现在已经移交给平安堡方面的编号为331-336的六艘内河平底船平均每艘载重量不过才十一二吨,六艘一起上一次才能拉70吨煤,这效率比起煤炭产出来说实在太过寒碜。

而且这六艘船可不光光是为了从平安堡到煤矿之间来回运输补给品和煤炭这么简单,它们还承担了镇海堡和平安堡之间的交通运输任务呢。单单分配到在煤矿和平安堡之间来回运输煤炭的船只,撑死了只有一半,即3艘,换算下来一次能运35吨原煤左右。

煤炭运力的问题令邵树德很是挠头,而这也是之前他亲自返回东方港问财政部要钱造船的原因。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虽然海军造船厂内目前正有四艘排水量为60吨级的内河浅水运输船在建造,但是那帮造船工匠们的任务也很重,毕竟船台上那艘巨大的“八月十日”号战列舰占用了几乎绝大部分的人力。因此,这四艘内河浅水运输船要完工的话至少还得等三四个月,在这三四个月的空白期内,恐怕就只有靠现有的六艘小运输船硬撑着了。

为了缓解运输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开展下一步工作,目前正在指导开采煤炭的艾查建议邵树德在煤矿矿区附近建设一座简易洗煤厂,将开采出来的煤炭精选出来。那些燃烧热值极低的煤矸石选出来后可以去制砖、烧水泥,剩下的精煤再拉回去炼焦或者当做燃料。平安堡煤矿出产的煤炭,据艾查估算精煤比例差不多在一半左右,经过洗煤后,每天大约只有90吨精煤需要外运。当然了,洗煤厂一开始可能根本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原煤处理能力,不过那样更好,反正目前人力、运力都很不足,处理不了的就先堆着吧。

两人说干就干。第二天,邵树德就带着一帮人来到了煤矿实地考察。目前矿区共有545名鞑坦居民,其中青壮年男子约249人,这些人中除了运输及装运人员外,大约有150人直接从事煤炭挖掘工作,每天可挖掘原煤约180吨。挖出来的原煤在矿区内堆得到处都是,目前担负运输任务的331-333号共3艘运输船一天跑两个来回,差不多只能运走70吨原煤,剩下的原煤就只能暂时露天堆放在一边。

“洗煤厂我看可以建。”看了半天后,邵树德终于开口了:“艾查,你以前在煤矿干过,我记得洗煤一般由破碎、筛分、选煤等过程组成,这些机械我们都没有吧?靠手工处理的话来不来得及,是不是效率太低了?”

艾查挠了挠头,他之前也只是在黑煤窑干过一阵子,算不得什么专家,因此他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大块的原煤或煤矸石破碎好办,这边靠着河,直接上水力锤,破碎起来效率很高。破碎完的原煤再用网筛筛选,经过筛选出来的细煤再想办法分选。这个……这个里面可能要建个斜槽,用水来分选,具体的我现在也说不上来,到时候再看吧。”

邵树德有些无语。不过想想现在确实也没什么更好的主意。穿越众缺人才啊,邵树德有些唏嘘地想着,只能走一步看一歩了。实在不行再打听打听英国人是怎么弄的,他们的煤炭产业可是很发达的呢,应当有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不丢人,作为穿越者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嘛,毕竟现在的燧发枪、军舰都是模仿的呢,也不差这一回了。

其实,目前工业部门倒也没对煤矿这边提出什么过高的要求,他们甚至都没要求煤矿方面对挖掘出来的煤炭进行初步洗选,这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平安堡煤矿出产的煤炭拉回去后主要是被当做燃料来使用的。

毕竟,这些煤炭虽然品质不高,但是用来做燃料却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在“加利西亚飞鱼”号拉回去首批200吨原煤后,东岸公司辖下的砖窑、水泥窑和石灰窑终于不再节省用煤了,三年来他们第一次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吨料煤耗大大下降的同时,也彻底扭转了目前建筑物资紧缺的现状,甚至还有富余可供出口到巴西和拉普拉塔地区换取外汇。

与此同时,木材干燥窑、干馏窑以及各大食堂、浴室等单位也开始逐步减小燃料中柴草的比例,适当增加一些煤炭,这有助于解放他们的人手,毕竟去砍柴割草也是需要人力的。只不过如今限于煤炭产量的关系,还无法做到完全替换掉柴草等传统燃料。

时间进入12月中旬,在邵树德的坚持之下,执委会终于决定在平安堡煤矿附近修建一座洗煤厂。原探险队的艾查出任新建的洗煤厂厂长,整座工厂投资超过700元,其中大部分是用来向东岸公司采购六套水力破碎锤,洗煤厂的部分工人由平安堡派遣,剩下一部分将由那些鞑坦妇女充当,整座洗煤厂设计日处理原煤能力为50吨。

而煤矿矿长则由内务部警察白水担任,同时他也是新设立的煤矿派出所的所长,安达十五的治安队统一被纳入派出所的编制。他负责全权指挥整座煤矿249名矿工、20名派出所警察、一个排的陆军和少量技术人员,他拥有发放奖励、批准假期、安全防卫、处置犯人和镇压暴动的权力。邵树德对他的要求是只看产量,其余一切不问。

已经因为运输煤炭而被改名为“煤河”的卡伊河畔,一座简易码头也在查鲁亚建筑队的努力之下接近完工。码头上装了几座畜力塔吊,负责装卸货物,效率比起人力滑轮组来说只能说还凑合。安达十五抱着他的武士刀,穿着黑色内务部警察制服和牛皮军靴,昂首挺胸地走在码头边巡视着,他的身后是两名日本老乡,同样穿着警察制服。

此时码头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工,建筑队只留了少量人在这里收尾。其余大部分人分成两队,一队在建设洗煤厂的污水排放管道,一队在铺设从煤矿到河边码头的简易轨道。洗煤厂在洗选精煤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煤泥污水,这些污水在挖好的沉淀池中初步沉淀一段时间后就被直接排入煤河之中。同时,沉淀池中的含水煤泥既可以拿去烧制耐火砖,又可以制造蜂窝煤。总之,对这些煤炭的利用率确实是很高的。

至于另外一条从煤田到码头的简易轨道,则是为了便于运输煤炭而铺设的。参照当时英国的煤矿,轨道由硬木制成,上面裹着一层铁皮,拉煤的运输车辆从上面来回通过,效率比起单纯的硬质公路要提高不少。更妙的是,建筑队利用了煤田处在热拉尔山脉余脉附近、地势略高的特点,铺设了一条带有一定坡度的轨道。下坡的时候满载煤炭,上坡的时候空载,也能节省不少力气。

建筑队里多了不少瓜拉尼人雇工,他们都是来自附近那个瓜拉尼村落,双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煤矿方面有时候也会向对方购买一些补给品。这些瓜拉尼雇工真的很廉价,一把金属小刀就能雇佣他们干7-10天,前提是你提供他们一日三餐的饭食。

建筑队当然无比欢迎这些廉价的工人们,因此,在他们的帮助下,这边的建设进度总是能够提前完成。当然,这些瓜拉尼人的到来也不是没有一点坏处,至少在他们到来的这段时间内,建筑队和煤矿方面已经丢失了很多诸如铁锹、锄头、锤子等工具。甚至就连洗选好的精煤,每天都有很多瓜拉尼人拿着袋子过来偷偷装一点带走,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精煤用来烧火比他们用的木头柴草要给力很多,而且灰尘也不是很大。这种盗窃行为一开始仅仅是个人行为,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夜间大规模集体盗窃。

白水在请示平安堡那边的邵树德后,决定对这些瓜拉尼人妥协,即每天供应一小部分精煤给他们,以换取他们不再盗窃,同时顺便拉近双方关系。至于盗窃建筑队和煤矿工具的瓜拉尼临时工,白水则派出了以派出所副所长艾瓦尼为首的侦缉队,专门负责此事。

安达十五等人即使这个侦缉队的一员。这两天内他已经抓获了好几名晚间前来盗窃工具的瓜拉尼人,双方之间甚至发生了一些小冲突。安达十五的一名日本老乡差点一刀劈死一名瓜拉尼人,好在双方都比较克制,并没有继续深究的意思。

就这样,煤矿在磕磕绊绊之下,总算一直在顽强生产着,为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建设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战争催化(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获的里昂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会变迁(六)第三百二十五章 策应(六)第一百九十七章 卡法(一)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卡法(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东线无战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火爆的贸易第四百三十四章 博览会(一)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七十七章 决战:尾声(四)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六十八章 海军与海盗(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战争催化(三)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十八章 松前藩第一百五十九章 伊河(二)第五十二章 运输工具的革新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锥(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资本(一)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经济调查(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二章 安齐拉纳纳(二)第五十二章 波尔多风云(九)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西北铁路(二)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九十六章 远航船队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市场(一)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约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一)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一)第四十一章 血河(四)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十二章 南巴塔哥尼亚(五)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五章 鸭子湖(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铜钱(二)第六十八章 决战:间奏(一)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三百二十章 策应(一)第八十一章 伟大的航行(六)第二十章 人代会第三章 非洲航线(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市场(三)第四十三章 血河(六)第三百七十二章 战争催化(二)第五十七章 “破浪”号的首航(二)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六十七章 海军与海盗(二)第三十四章 燧发枪第三百零八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二)第十章 狼群(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唯一的防守方式第四百九十八章 尘埃落定第七十六章 伟大的航行(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东印度公司(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口饥渴症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七章 安齐拉纳纳(七)第二百八十八章 集中护航(一)第三十六章 棉布市场(二)第八十三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经济工作(三)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东新形势第二十九章 大开发:贸易第四十二章 平安堡(四)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三百零二章 战争岁月(三)第七十三章 乌江之畔(四)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三十五章 棉布市场(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抢收”行动第二十五章 荷兰人的未雨绸缪(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挖掘根基(一)第四十八章 火地岛之行(上)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九十五章 附属地建设(二)第六十四章 所谓的偷渡航线第五十一章 大动脉的贯通第二百零四章 血肉磨坊(三)第九十二章 南方战区(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战区(十)第七十二章 大扫荡第二十章 济南(三)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战争催化(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获的里昂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会变迁(六)第三百二十五章 策应(六)第一百九十七章 卡法(一)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卡法(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东线无战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火爆的贸易第四百三十四章 博览会(一)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七十七章 决战:尾声(四)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六十八章 海军与海盗(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战争催化(三)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十八章 松前藩第一百五十九章 伊河(二)第五十二章 运输工具的革新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锥(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资本(一)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经济调查(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二章 安齐拉纳纳(二)第五十二章 波尔多风云(九)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西北铁路(二)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九十六章 远航船队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市场(一)第四十八章 恢复性发展(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巴拉多利德和约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一)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滨(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一)第四十一章 血河(四)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十二章 南巴塔哥尼亚(五)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五章 鸭子湖(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铜钱(二)第六十八章 决战:间奏(一)第七十八章 边贸市场(一)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三百二十章 策应(一)第八十一章 伟大的航行(六)第二十章 人代会第三章 非洲航线(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市场(三)第四十三章 血河(六)第三百七十二章 战争催化(二)第五十七章 “破浪”号的首航(二)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六十七章 海军与海盗(二)第三十四章 燧发枪第三百零八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二)第十章 狼群(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唯一的防守方式第四百九十八章 尘埃落定第七十六章 伟大的航行(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东印度公司(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口饥渴症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七章 安齐拉纳纳(七)第二百八十八章 集中护航(一)第三十六章 棉布市场(二)第八十三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经济工作(三)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东新形势第二十九章 大开发:贸易第四十二章 平安堡(四)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三百零二章 战争岁月(三)第七十三章 乌江之畔(四)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三十五章 棉布市场(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岛,新生活(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抢收”行动第二十五章 荷兰人的未雨绸缪(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挖掘根基(一)第四十八章 火地岛之行(上)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九十五章 附属地建设(二)第六十四章 所谓的偷渡航线第五十一章 大动脉的贯通第二百零四章 血肉磨坊(三)第九十二章 南方战区(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战区(十)第七十二章 大扫荡第二十章 济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