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三节 中原大战尾声

一百三十三节 中原大战尾声

随着张学良的入关,冯阎二人的出走,中原大战在事实上结束了。

战争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立时两个多月,相比原来的历史,由于赵书礼组织的谈判,战争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但是造成的破坏却不比以往要小,战争范围波及河南、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广西九省,比之历史上还要大,各方总共伤亡三十余万人,比之历史上也多。

战争所到之处,城乡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流民四起,继之以大役。惨象比之历史上尤甚,这样的结局根本不是赵书礼的初衷。他最先想着用谈判来化解这次浩劫,可惜失败了,又以为好歹是拖延了几个月的时间,塞北军又较早的加入战局,以为对国家的损害会比历史上要好点,可天不遂人愿啊。

军阀大战爆发的时间虽然延后,同时战争时间也缩短了,但是战争烈度却空前的提高了。

由于双方都多准备了两个来月,因此双方准备充分,军队训练更好,更有战斗力。只可惜这些战斗力都体现在了对百姓的伤害上,当然对他们自己也不是没有益处。

最大的得益者非东北军莫属了,他们不费一枪一弹,把河北全部,河南一部,山东一部收入囊中。再次要属塞北军了,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塞北军已经占领了兰州,正在向定西进发,这时候西北军一宣布失败,当即塞北军四面攻击前进,游说收编当地武装,整个甘肃省收入囊中。可惜他的脚步慢了一步,没能占领陕西,西北军悍将杨虎城擅自从河南撤回陕西,成了关中平原新的主人。

反倒是出力最大的中央军没落着什么好处,地盘比之战前并没有明显的扩大,还是局限于江浙两湖地区,至于北方的安徽河南早在战前就是中央军的地盘。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彻底打垮了两个自己最大的敌人。纵观目前整个中国,还在跟中央分庭抗礼的势力已经不多了,除了此次实力急速壮大的东北军,收取了甘肃宁夏两地的塞北军,也就只有割据广东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了。其他的像滇军,黔军等不管是在财力还是军力上都不能够跟中央抗衡,即使割据富庶的四川的川军也因为四巨头同时割据,而没有他本应有的地位。

对于此蒋价石自然是不满意的,他又开始了耍弄权术。

正当大家都忙着收编西北军晋军的时候,突然蒋价石以总司令的名义给赵书礼发去了一个命令,要塞北军入关进入河北,命令已经进入河北的东北军不得进入京津两地,这两地划归塞北军防区。而又命令东北军进入山西省,负责收编这里的晋军和杂牌军,不允许正打算从丰镇南下的塞北军胡田部进入山西。

蒋价石之所以会下塞北军进入京津的命令,自然不能乱下,他是有借口的。当年阻止冯玉祥进入这两地的借口是,冯玉祥本人性格强硬,不适合处理有列强势力犬牙交错的京津地区的事务,而此次阻止东北军进驻这两地的借口则是,塞北军在跟英国人战争后,一直在天津驻扎着军队,对这里更为熟悉。这跟他当年他挑拨冯阎二人的方法如出一辙,这种计谋并不高明谁都看的通透,可是有时候偏偏你就是会中计,明知道那是个坑,还要往里面跳。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北方军阀们来说,京津地区的诱惑力几乎是致命的,对他们来说北京就是皇城,占领这里意味着夺得大位,意味着攀上了中国权力的顶峰。数数先后费尽力气不顾大局的进入北京的那些人,有赶走段祺瑞皖系的吴佩孚、曹锟,有发动整变搞定吴佩孚、曹锟的冯玉祥,还有后来的张作霖,可看看他们的结局,吴佩孚被冯玉祥阴了一把,从此元气大伤北伐后消失于整治舞台,冯玉祥被张作霖联合其他势力挤走,其势力在南口几乎消亡殆尽,本人被迫出走苏联,而打败所有的北洋对手的张作霖,在北京强行登基总统大位后,在北伐军的猛烈攻势下,不得不仓皇逃往关外。

在蒋价石看来,北方军阀是没有人能经受住这两地的诱惑,赵书礼一定会进入京津。而张学良只能饮恨得到山西,塞北军从东北军口里夺走京津后,必然引起东北军的不满,而东北军进入毗邻塞北并且跟塞北等地关系密切的山西,也会跟塞北军势力产生摩擦。最终他们也会像他们的前辈冯阎一样,一一被他老蒋收拾。

对于塞北军来说,山西的意义显然比之京津要大,占领这里进可以进兵华北,退可以拱卫塞北中心河套地区。更重要的是,赵书礼知道不久日本人就要来了,且不说东北,就是华北地区也无法避免日寇铁蹄的践踏,这里无险可守,反倒是山西有太行山和吕梁山两道山脉护卫东西,易守难攻不说,如果日本人要从华北攻击山西,必然要面临着从下往上发动攻势,塞北军占领了这里,对于防御态势极为有利。

而对于东北军张学良来说,京津地区在他老子张作霖的时候,就千方百计想要占有这里,但最终却失败了,要是在他手里能完成奉军这一渴望,无疑对于他的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提高和稳固。因此相比于山西,东北军更愿意把毗邻东北,有京奉铁路线连接的华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现在横亘在东北军和塞北军间最大的障碍,就是赵书礼对于京津地区的态度,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抢占京津吗,显然他的做法让蒋价石失望了。

赵书礼大方的给蒋价石回了一封电报,表示塞北军主力目前还在甘肃,无力进兵入关,当然这是个借口因为在甘肃的塞北军不过只占塞北军兵力的三分之一强而已。然后赵书礼又给张学良发电,表示支持东北军驻防华北,同时表示愿意撤出在天津的塞北军驻军,将这里的防御任务交由东北军负责。

赵书礼的表态,让张学良大喜过望,同时心里对赵书礼生出了相当大的好感,同时他投桃报李,也给蒋价石去电,表示收编河北等地的军队就已经让东北军难以应付,因此表示希望中央另调毗邻的塞北军南下山西整编这里的军队。

赵书礼和张学良两人的默契,让蒋价石的算计落空的同时,两人间却没有什么隔阂,反倒是对蒋价石的诡计都颇为不满,蒋价石枉做了一回小人。

但是这个人可不是那么好气馁的,他是个迷恋权术的人,这样的人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操纵一切,此时他的目标从同时挑拨双方,改为了重点打击一方,他选择的目标是塞北军。

赵书礼率先表态不进入京津,让他看到了这个军阀跟其他军阀的不一样,他把这看成是一种隐忍,一种韬光养晦,这样的人是他最不放心的,相反一入关进拼命南下跟中央军抢地盘的张学良他反倒更放心一些。尤其是赵书礼当初选择进入甘肃跟西北军交战,并作出永不入关的承诺一直让他看不懂,此时他觉得自己懂了,那仍然是一种韬晦策略,不入关就不会引人注意,而进入甘肃也不会跟西北军主力对抗,即扩张了地盘又保存了实力,蒋价石此时给的评价是——高明!

因此他随即把主要火力对准了塞北军,对张学良发来的电报表示了理解,但是没有完全同意他让塞北军南下收编山西军队的建议,反而是让塞北军跟东北军同时进入山西,一起收编这里的军队。这明显是扶持东北军,而打击塞北军,他寄希望于此法能够让双方生出矛盾,好在其后不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蒋价石没有等到张学良的回复的时候,赵书礼又给中央发电,表示希望把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这塞北四省合并为塞北省,蒋价石看不到这有什么好处,同时也看不出赵书礼的目的。但是敌人希望的,就一定不能给他,这是蒋价石一贯的做事方法,于是他以这四省合并后地域太过广大,不方便治理为由拒绝了赵书礼的建议。

赵书礼已经料到是这种结果了,他知道蒋价石这个人,你要求什么他偏不给你什么,这不过是赵书礼对于蒋价石命令东北军进入山西,企图挑拨离间的做法的一个回应而已,他需要一个引子,一个和中央军翻脸的引子。此时蒋价石的不同意就是他要的结果,既然你老蒋给脸不要脸,索性咱就不给了。

于是不赵书礼不经过中央,直接宣布塞北四省合并为塞北省,任命刘澍为省长,外蒙古建省,省长脱骨儿。成立塞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辖地含外蒙、甘肃、新疆和塞北四省,赵书礼自认司令长官。又命令塞北军大举南下山西,给山西各部队长官下达强硬命令,要求他们接受塞北军和平整编,否则一律以敌人对待,又派出飞机在山西各路军队军营上空盘旋威慑。

塞北军此举让蒋价石找到了借口,当即在报纸上讨伐起了塞北军,宣布塞北军这种行为是目无中央,军阀习性不该。劝塞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劝塞北人民看清事实,凡是对抗中央的是没有好下场的。

赵书礼针锋现对,表示中央才是独裁作风,发动内战导致数百万生灵涂炭,要求蒋价石为此负责,辞职下台。

一时间中原大战刚刚结束,最强的两个势力之间就打起了口水仗,中国百姓感觉又一场打仗要打响了,这混战没玩没了何时是个头啊。同时也因为双方的口水仗,上海和归绥的金融市场开始动荡起来,上海是因为这次战争消耗财政过多,加上战场波及长江中游,对上海的工业影响很大,如果这次在爆发战争,难免让刚刚挺过战争的上海经济更加困难,而塞北则是担心自赵书礼到来后就一直和平的塞北地区被战火伤及。

种种情况表明,虽然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结束了,但是新的战争还会在中国的土地上接二连三,反反复复的继续下去···

※※※※※※※※※※※※※※※※※※※※※※※※※※※※※

本节就是中原大战卷的结束了,下卷是抗日战争,本书真正的进入了高│潮,本人写书一直有一个弱点,就是进入高×比较慢,这就是俗称的慢热。前面几卷可以说一直都在铺垫,都在埋头发展,而写了这么多字,竟然能有二十多万的点击,快三千的收藏,这成绩说实话,狂人还是很满意的。以前很多的坑也要在这卷填上了,因此接下来会更精彩。同时求收藏求推荐~~~

四百零八节 反攻开始二百四十五节 装甲军突击七十八节 工业大会战一百二十三节 厚黑教主2一百六十九节 哈尔滨防御战10三百七十八节 保卫大武汉三百七十七节 沈阳会战9一百五十六节 郑家屯之战1四十六节 难缠的德国顾问一百七十九节 收官战3一百零一节 汇丰大楼前四百三十八节 比塞大港败退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七十八节 工业大会战二百零二节 惊变三百七十五节 沈阳会战7七十七节 工业集团军九十九节 谁来调停三百五十八节 东北攻势三百七十七节 沈阳会战9三百九十节 日军的目的四百一十节 解放东北二十节 实业救国二百二十六节 苏联代表团四百零九节 把战火推向日本二百一十七节一百一十三节 视察1一百一十五节 军阀大会九十四节 借兵二百四十八节 南京防御一百三十七节 兑换晋钞三百八十九节 控局八十五节 英国人的反应二百二十三节 回不去了二百三十四节 华北变局四百零五节 白修得塞北之行三十八莫斯科密谈一百二十一节 一亿农田的水利计划三百六十八节 苦战一百五十二节 天降神兵四百三十四节 四国联军二百五十四节 我的前半生一百一十六节 化工巨头二百一十一节 战斗中国人党一百五十七节 郑家屯之战2一百九十二节 拉风的教主二百零二节 惊变一百九十节 骑马2四百二十六节 对日总攻决议八十二节 死士四百二十四节 英美有牌打二百二十四节 装甲军团八十三节 夜袭一百八十六节 日本军部的内斗三百六十九节 沈阳会战1三百五十八节 东北攻势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三百九十四节 是他们求我们一百二十九节 永不入关二百二十五节 讲课十一节 落户河套二百三十八节 苏台德区问题二百二十八节 飞机和坦克九十一节 居庸关保卫战1五十一节 空军英雄四百二十八节 对日最后一战2一百五十六节 郑家屯之战1三百八十四节 珍珠港燃烧二百五十二节 南京保卫战3四百二十节 缅北大反攻四十八节 大移民二百二十八节 飞机和坦克一百四十一节 难得的休假一百六十一节 哈尔滨防御战3一百二十三节 厚黑教主2四百一十二节 收复山东和苏联问题一百三十节 鼓动四百三十节 休养生息和利益调和二百二十四节 装甲军团四百一十五节 印度洋争夺第5节 治蒙(2)三百八十二节 纷乱的国际形势十七节 登上舞台第3节 考试三百五十七节 平津会战后三十五节 库伦见闻一百九十四节 梅贻琦和他的大学四十二节 在广州二百零二节 惊变九十六节 向天津挺进四百一十八节 华盛顿会议四百零四节 北进计划三百七十八节 保卫大武汉三十六节 赴苏五十四节 世纪婚礼八十节 塞日经济合作八十八节 卧龙学院四百四十四节 结局八十六节 蒋瑞元的反应三百七十二节 沈阳会战4
四百零八节 反攻开始二百四十五节 装甲军突击七十八节 工业大会战一百二十三节 厚黑教主2一百六十九节 哈尔滨防御战10三百七十八节 保卫大武汉三百七十七节 沈阳会战9一百五十六节 郑家屯之战1四十六节 难缠的德国顾问一百七十九节 收官战3一百零一节 汇丰大楼前四百三十八节 比塞大港败退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七十八节 工业大会战二百零二节 惊变三百七十五节 沈阳会战7七十七节 工业集团军九十九节 谁来调停三百五十八节 东北攻势三百七十七节 沈阳会战9三百九十节 日军的目的四百一十节 解放东北二十节 实业救国二百二十六节 苏联代表团四百零九节 把战火推向日本二百一十七节一百一十三节 视察1一百一十五节 军阀大会九十四节 借兵二百四十八节 南京防御一百三十七节 兑换晋钞三百八十九节 控局八十五节 英国人的反应二百二十三节 回不去了二百三十四节 华北变局四百零五节 白修得塞北之行三十八莫斯科密谈一百二十一节 一亿农田的水利计划三百六十八节 苦战一百五十二节 天降神兵四百三十四节 四国联军二百五十四节 我的前半生一百一十六节 化工巨头二百一十一节 战斗中国人党一百五十七节 郑家屯之战2一百九十二节 拉风的教主二百零二节 惊变一百九十节 骑马2四百二十六节 对日总攻决议八十二节 死士四百二十四节 英美有牌打二百二十四节 装甲军团八十三节 夜袭一百八十六节 日本军部的内斗三百六十九节 沈阳会战1三百五十八节 东北攻势二百三十节 大盐湖三百九十四节 是他们求我们一百二十九节 永不入关二百二十五节 讲课十一节 落户河套二百三十八节 苏台德区问题二百二十八节 飞机和坦克九十一节 居庸关保卫战1五十一节 空军英雄四百二十八节 对日最后一战2一百五十六节 郑家屯之战1三百八十四节 珍珠港燃烧二百五十二节 南京保卫战3四百二十节 缅北大反攻四十八节 大移民二百二十八节 飞机和坦克一百四十一节 难得的休假一百六十一节 哈尔滨防御战3一百二十三节 厚黑教主2四百一十二节 收复山东和苏联问题一百三十节 鼓动四百三十节 休养生息和利益调和二百二十四节 装甲军团四百一十五节 印度洋争夺第5节 治蒙(2)三百八十二节 纷乱的国际形势十七节 登上舞台第3节 考试三百五十七节 平津会战后三十五节 库伦见闻一百九十四节 梅贻琦和他的大学四十二节 在广州二百零二节 惊变九十六节 向天津挺进四百一十八节 华盛顿会议四百零四节 北进计划三百七十八节 保卫大武汉三十六节 赴苏五十四节 世纪婚礼八十节 塞日经济合作八十八节 卧龙学院四百四十四节 结局八十六节 蒋瑞元的反应三百七十二节 沈阳会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