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三百一十章 迎亲使

韩谦次日陪赵庭儿携礼回娘家,午后便带着一干嫡系乘船逆流而上,天黑时赶到临江县。

韩谦卸任州司马,自然也不再兼领临江县令,他最终是推荐洗寻樵接替他出任临江县令。

一方面是洗寻樵比四姓大族的其他酋首头目都要开明得多,在说降洗英、招抚番勇的过程中也立下大功,另一方面用洗寻樵也有利缓解地方上的矛盾及对立情绪,使土客合籍等事更深入的推进下去。

土客合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移风易俗,不论客籍土户,都要求遵从大楚律所制定的诸礼。

因此,向建龙、杨再立都没有参加韩谦纳娶赵庭儿的宴请,但韩谦夜里在临江县落脚,洗寻樵设宴洗尘时,他们则是又备上一份厚礼赶过来相见。

削藩谁该首功,或许朝堂之上还有争论,但对向建龙、杨再立两人而言,内心最后一丝躁动也早已经烟消云散、消逝一空,眼下他们更担心韩谦当初对他们三家的承诺会出什么变卦。

真要是如此,他们还真是不敢有什么怨言,谁曾想如此强势的马家,竟如此轻易就烟消云散了?

相比较马家,他们又算得了什么?

而所谓的番兵悍勇无敌的神通,早在老鸦坳、沅陵城诸战就已经破碎了。

如今看来,即便当不成统治一方山水的土皇帝,能成为乡宦巨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七百余步纵深的临江县城已经建成,虽然谈不上有多壮阔,跟江淮地区的大城不能比,但座落沅江的北岸、沙河的东岸,为这处旧日荒凉之地,凭添一截人世间的繁华。

谁能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鸟栖息的荒滩水泽?

沅江北岸近四十里长的大堤,此时也已经修成,也刻意往后退出三到四里的距离修筑的遥堤,在堤外留出这么开阔的江滩,也是想着能在春夏水涨时节,能容纳更多的上游来水,降低对江堤的冲击。

为防止风吹树摇,对堤坝的撼动,堤上禁种高大的乔木,仅种低矮灌木。

与五柳溪水利综合工程一起,差不多能确保龙牙山南麓三四十里纵深的湾口地区不再受洪涝之灾的侵害。

除了冯氏一族的奴婢、流徙民众一万二三千人外,这两年陆续迁入这一地区安置的四姓寨奴、寨兵及家眷也有两千多余户、一万三四千人。

在经过土客合籍、拆家分产的改制之后,临江县最终编有六千余户、两万七千余口人,勉强够得上中县标准了;相比较之下,新设的中方县还是要差很多。

临江县目前主要问题除了人均耕地不够多,修建的灌溉河渠还不够多,水浇田占比没有达到韩谦所期待的标准,后续还要不断加强对沿岸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田地粮谷桑麻的产量。

岭山间除了勘探矿脉、开采铁煤外,还广泛的推行种植茶药桑麻。

在此之外,韩谦对目前还掌握大量资源的洗、向、杨三姓,也不再继续打压他们,除了同意他们主导与沅江上游诸州县的商贸外,还同意他们拿出钱粮,与其他大户都参与码头货栈的建设中来,参与织染、制革、制衣、酿酒、榨油、造纸、造船、修船、制漆、制茶、制药、制袋、面粉加工等业的发展中去。

除了各地农产品及特种产品的商贸交易外,韩谦还希望临江县最终能拿出成规模的初级工业品来,参与沅江上下游州县的商贸交易中去。

只有这样,临江县才能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截留更多的财富。

相比较黔阳数百年来作为州治,有着相对较好的手工业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催化,百工更成规模外,临江县之所以能发展百工,主要还是冯氏西迁的四五千奴婢里,有大量庄院、货栈及其他各种铺子的掌柜管事以及一大批手工业匠人。

在冯氏百年积累的巨量财富被查抄一空后,这些人实是冯氏百年所积累另一种形式的财富。

只可惜除了冯缭已经意识到这点外,冯家其他人,包括冯翊多少还有些浑浑噩噩。

这些人吃不了太多的辛苦,不能算合格的募兵来源,也难以适应艰苦而苦闷的农耕生产,但韩谦也不会强制要求他们依附于田地之上,也没有强行要求他们编入龙牙城或五峰山的匠营。

毕竟龙牙城除了开采煤铁、规模化炼制精铁以及大型的铁铸件外,主要还是以精良兵甲铸制为主;五峰山那边则以造船场、织造院以及种植园为主。

去年年底,看到叙州粮食产量没有出现紧缺,通过三姓重新恢复与沅江上游州县的贸易,韩谦便设立钱铺贷给他们钱粮,鼓励扶持冯家奴婢在临江城及几处位于交通要冲的村寨置办各种手工业作坊甚至开设货栈、店铺,令他们有机会为自己重操旧业。

武陵军缩编,州营仅保留三千兵马,龙牙城及五峰山的匠坊保留不到一千五百用工,缩编裁撤的将卒有返乡耕地,也有相当部分的人留在黔阳、临江等地做工。

韩谦见到洗寻樵、向建龙、杨再立,希望各家的船队能持续不断的为黔阳、临江、中方等城输入更多的外来人口,也希望向、杨诸家参与龙牙钱铺的运营,扩大钱铺的本金。

虽然龙牙钱铺贷出钱款的利息很低,甚至都难有什么盈利,但除了韩谦亲自提出的要求外,杨再立、向建龙他们也看到龙牙钱铺在黔阳、中方、临江三县所扶持的诸业,所提供的物产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物美价廉,这也将直接促进他们与沅江上下游州县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也就很乐意参与进来。

韩谦这次还想筹笔钱,正式在临江、中方、黔阳先设立教授识字、算学等基础的初级学堂,除了教授三县境内里的孩童蒙学外,其他在匠坊工场做工的男女工,甚至州营的将卒,都可以入学脱盲。

考虑到三地补次招入学的人员便有可能超过千人,除了设立学堂需要六千缗钱,后续聘请教员以及办夜校,每年还需要三四千缗钱的花销,三地都暂时拿不出这笔钱粮,韩谦会出一部分,但也需要各家捐赠一部分。

此外,韩谦这次找洗寻樵,也希望临江县明年开春后能继续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秦汉时期西域、岭南地区就有棉花种植,但轧棉、纺棉等工艺一直得不到发展,对棉花的处理极其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织造出来的棉布极为昂贵。

在当世棉布甚至比丝绢还要贵珍、稀罕,穿者极少,这也使得近千年以来中原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极其有限,世人服衫以丝麻为主。

入冬之后,除了毛皮裘衣外,富贵人家所穿的袄衫,填充物也是以丝絮为主。

早初为织造船用篷布、帆布,韩谦令织造院搜集现有的纤维材料进行对比。

中长绒棉花除了价格昂贵、种植面积稀少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要远远优于麻纤维。

不过,当时叙州地区对棉籽的处理还停留在剥籽取棉的落后阶段,一人剥一天的棉籽,都得不到一斤的棉花,更不要说后续的松化、纺线、织染等一系列工艺都极其落后。

这难怪棉花种植得不到推广,也难怪棉布比丝绢都要昂贵、稀罕了。

韩谦随父亲初入叙州时,黔阳城附近棉花种植面积,也仅有一千多亩左右。

也是在成立织造院之后,经过两年多时间不断的试验改进,手工剥棉改为辊轴轧棉脱籽,松化过程将小竹弓手拨震荡改为大檀弓、木绷子震弹棉花,纺线也将传统处理麻钱的单锭手摇纺车改为五锭脚踏纺车,一步步将棉花的纺线成本大幅降到与麻线相仿的地步。

不过,棉布与麻布的质地与舒适程度比起来,那实在是可以说千差万别、云壤之别。

以往棉布对富贵人家来说,质感不比纱绫罗绸略强,价格却是纱绫罗绸的一倍,不要说普通人家了,权贵也不接受。

不过,叙州船帮所出的黔阳布质地细腻,这两年价格一步步下降了近六成,销往各地自然是供不应求。

一方面是棉布的供不应求,一方面是轧棉纺线的效率大幅提高,黔阳早初所种植的千余亩棉花,一年所产仅需要十数二十名女工,就能将七八万斤棉籽变成三四万斤棉线、三四千匹棉布。

当地的原材料不够,韩谦早期主要还是直接从外地高价收获棉籽集中起来进行处理。问题在于沅江两岸的州县,棉花种植面积加起来可以也就两三万亩而已。

虽然在韩谦彻底控制叙州形势之后,仅五峰山种植园目前的棉花田就有上万亩,而临江县、中方县两地去年更是将叙州的棉花种植总面积,比三年前扩大了上百倍,但还是未必能满足织造院的需求,何况中方、临江县还要建造专门的织造院?

后续织纺染印技术还将不可避免的一步步向民间扩散,到时候对棉籽、棉花原料的需求将变得更高。

在农业社会要发展出成规模的初级工业体系来,只有三种商品是最为合适的,除了盐铁之外,就是布匹。

目前五峰山织造院今年预计能出五万匹棉布,货值九万缗钱,扣除棉籽采购及工费等,净利将高达四万缗钱,这还是棉布价格暴降六成的基础上所得。

相比较之下,龙牙城炼铁场过去一年出一百万斤粗铁、十万斤精铁,货值还不到四万缗钱。

更主要的,随着棉布价格进一步下降,暂时还没有其他竞争者进入的市场,要比想象中广阔得多。

叙州今年估计就能出五万匹棉布,随着今年秋后棉籽收获量大增,明年棉布所出估计能增加到十五六万匹,而即便是年产四五十万匹棉布,也未必能将湖南八州的市场覆盖掉。

韩谦现在主要是继续扩大叙州的棉花种植面积,陆续将诸县的桑麻地改为棉花种植,并不断的引导附近的州县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除了与洗寻樵他们谈临江县的发展之外,以赵启、周处、孔熙荣三人为首,三百名家兵部曲这些天也都已经在临江县集结完毕,完成初训。

不过,从花溪寨挑选二百多人,最终仅保留一百四十余,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足够强的意志与体魄,能承受艰苦卓绝的苦训成为精锐的。

差不多有七十多人淘汰下来,将被无情的送回花溪寨。

对这些人来说,目前是他们失去唯一能摆脱命运的上升通道,可能这辈子都要被打上奴婢的烙印,失落、沮丧甚至痛哭落泪,这也令能留下来的人,暗暗激励自己,怎么都要撑住接下来的艰苦训练。

然而就在次日,韩谦正准备要带着三百新编部曲赶往龙牙城时,一封从潭州经邵州快马送过来的信函,打乱他的计划:

长乡侯代为蜀主王建上书,请求将清阳郡主嫁给三皇子杨元溥,以维系两国秦晋之好,天佑帝特令韩谦、郭荣二人为迎亲正副使,到蜀地迎接清阳郡主进入潭州,与三皇子成婚!

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三百三十六章 归来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十二章 晚红楼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三十五章 误解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间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赏第六百九十四章 喧宾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三百二十章 韩师赐教第一百五十五章 策反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一百零五章 审讯第八章 杀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二章 梦境窥史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六百三十四章 异动第四百一十六章 好地方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诰的难处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二十三章 胜算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四百九十章 实地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七十五章 楚州馆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四百五十一章 浑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赎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势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线第一百零二章 威胁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离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释第十六章 侯府第三百七十五章 殊途同归第七百六十八章 贺礼(二)第七百四十九章 战役(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二百八十四章 岳东大营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拢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宫第二百一十六章 参观田庄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释(二)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七百零八章 腊月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惊蛇第二百八十四章 岳东大营第七百三十八章 间隙第四百章 计划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一十七章 传议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结(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惊蛇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五百二十八章 决定第七百八十三章 旧事(三)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
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三百三十六章 归来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十二章 晚红楼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三十五章 误解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间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赏第六百九十四章 喧宾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将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风而降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宫庄园第三百二十章 韩师赐教第一百五十五章 策反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四百八十五章 顾虑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一百零五章 审讯第八章 杀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二章 梦境窥史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四百零二章 侧翼第六百三十四章 异动第四百一十六章 好地方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诰的难处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四百二十三章 胜算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辩第四百九十章 实地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七十五章 楚州馆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阳残地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四百五十一章 浑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赎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势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线第一百零二章 威胁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离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五百零一章 偏执的胜利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释第十六章 侯府第三百七十五章 殊途同归第七百六十八章 贺礼(二)第七百四十九章 战役(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议第二百八十四章 岳东大营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拢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宫第二百一十六章 参观田庄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释(二)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七百零八章 腊月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五百八十七章 闲时雨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惊蛇第二百八十四章 岳东大营第七百三十八章 间隙第四百章 计划第二百六十五章 冯缭(一)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一十七章 传议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结(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惊蛇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五百二十八章 决定第七百八十三章 旧事(三)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