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北伐(六)

张伟兴兴头头出宫消闲,却惹的一肚皮的怒气回来。见他大步在前闷头而行,王柱子等人知他心绪不佳,各人都是不敢怠慢,均板着脸尾随其后。各人由神武门逶迤而入,过坤宁宫而不入,直到乾清宫大殿之内,张伟方停住脚步。

“传内阁大臣、御史台轮值御史、刑部轮值法官、都察院轮值推官,应天府尹、应天靖安提刑司入见!”

见王柱子面露难色,张伟斥道:“怎地?”

“官家,此时已快到下钱粮的时候……”

张伟大怒,原本坐于御座之上,此时怒而起身,逼视着王柱子道:“是我做主,还是这宫规做主?”

王柱子急忙应道:“自然是陛下您做主。”

说罢,转身急出殿外,至奉天门传令去也。张伟颓然坐下,心中激荡,只觉得各种想法按上去又冒出来,当真是纷乱繁芜之极,一时间竟不知道如此是好。

闷坐了一回,殿外尚有余光,殿内却已是乌黑一片,没有得他的命令,在乾清宫侍候的宫女们并不敢上前点燃蜡烛,是以在吴遂仲等人听命赶来之后,却只得在一片昏黑中向张伟跪下行了礼。待听到张伟命各人起身的命令,各人都借着起身窥探张伟神色,只都是张大了眼,只是一片漆黑中却又怎能看清?

只听得张伟在御座上令道:“召尔等来,却是为羽林将军王柱子上书言事,恳请废除贱籍,充准贱户科考的奏折。”

此事虽也是重大政务,却非急务。此语一出,殿内原本不知出了何事,甚至猜度北伐战事或有失利的大臣们尽皆愕然。

吴遂仲略一思忖,便笑道:“陛下之意如何?”

“现下是在问你!”

内廷召对之时,吴遂仲身为文官之首,有时候先问一下张伟的看法和意见也是常有的事。此时却被他冷冰冰顶将回来,吴遂仲不禁一呆,忙一躬身,答道:“是,臣失言。”

又低头想了一回,方道:“陛下,这贱户原是太祖尽收北元功臣降户,充入教坊司等处充做贱奴,其后又是靖难之后,成祖尽收建文遗臣以充贱业。两百余年过来,整个南直隶,乃至广州都有此类人在。此类人不得科考,不准为官,以下流贱业为生,虽当年都是贵人忠臣后裔,然则到了今时此日,统天下的百姓都是瞧不起他们。陛下若开恩赦免贱籍,只怕天下骚然。臣以为,此事可徐徐图之,慢慢改变人心,尔后方可允准贱户科考,一视同仁。”

说毕,躬身退后,只等张伟发话。却听得张伟又问道:“卿等之意若何?”

“臣等皆是赞同首辅的意思,此事不可急迫而行,弄的天下读书人为之骚然,却又何必?”

“陛下改的了户籍,却一时扭不转人心。只需恩旨免除禁锢,尔后几代之后,原本操持贱业的都成了清白人家,那才候才可以允准科考。明朝旧例,某家有一人为戏子,其家所有上下人等概不允准科考,比及三代之后,方可参加。这便是例,请陛下慎思。”

“王将军其意虽美,却是一介武夫,不解民情。且陛下早有成规,武人不得干政,请陛下驳回其议,严加申饬。以杜武人干政之弊!”

张伟虽看不真切,却也知道此时说话的乃是刑部尚书张慎言,因冷笑一声,答道:“王某虽是武人,却又有宫廷近侍的身份,并不是汉军的将军,司徒太过敏感了。”

众人都知道那王柱子大字并不识几个,哪能上什么奏折给他?今日之事,想必是张伟自已的意思。只是在殿上召对的多半是大儒文士,一时间让操持了几百年下九流职业的贱民可以参加科考,公然奔行于国家抡才大典的科场之内,这是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廷斌兄,你如何看?”

自张伟称帝后,唯一还能与他互称表字,言笑不忌的只有何斌、陈永华等寥寥数人。何斌感其厚意,操持起户部之事来却又是更辛苦了几分。这阵子大军过江,种种后勤补给银钱划拨大半都落在他肩上。此时累的两眼发黑,浑身疲敝,听得张伟问话,他便有气无力答道:“这事情我不懂,既然陛下问了,那么依我看来,佛法云众生平等;孔夫子当年也曾云有教无类。诸位大臣和我不同,我是个商人,不是孔门弟子,未知各位对孔圣的话如何注解?”

虽看见各人的神色,料来是有些尴尬,何斌又懒洋洋道:“各位先生说人心难以短期内扭转,我看是各位自已就先是很不舒服吧。陛下都不计较门弟出身,偏此时各位到是顾虑甚多。这殿上的诸位,哪一位是高门士族出身?不都是寒门子弟么!若是魏晋时,只怕别说做到中央部阁重臣,就是寻常的小官儿,各位也是休想。何某言尽于此,请各位大人慎思之!”

张伟却是想不到何斌竟能说出如此条理分明,还夹杂着圣人语录的奏对来。因大喜道:“这话说的近乎情理。廷斌兄,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呀!”

正喜悦间,却有一近侍奔到张伟御座之前,向他低头说了几句。张伟立时喝道:“来人,掌灯!将他带上来!”

他一声令下,早有准备的宫女们依次上来,穿花蝴蝶般的在殿内穿梭奔走,一盏茶功夫不到,这大殿内所有的宫灯都被点燃,一时间烛火通明,明亮如白昼。

众阁臣和受召而来的都察院及靖安司的官员们这才看清张伟神色,只见他神色安然,倚靠与御座之上,目光却不是看着众人,而是若有所思望向殿外。各人正纳闷间,却见张伟嘴上露出一丝笑容,向着大殿门前一努嘴,笑道:“现下过来的这一位官员,却正是我的好大臣,御史台和南京府尹选的好御史。”

各人扭头去看,却见那御史被一队如狼似虎的大殿侍卫捆住臂膀,官帽歪了,领口撕裂,就这么狠狈之极的被押上殿来。此人神色惶急,胸口还有些酒渍菜汁之类污垢之物,显是在饮宴之时被逮了过来。看他的神色模样,哪有半分张伟所言的:“好大臣”风范?

正纳闷间,却听得张伟狞笑一声,向那官儿道:“灯红酒绿之时,莺歌燕舞之际,却突然被捆至此处,心中是何感想?”

那人却也强项,向张伟亢声道:“陛下非礼待臣,臣不服!”

“你不服?!来人,把他在那茶馆的所为说给诸位大臣听听!”

早有一巧笑侍卫奔上前来,将张伟带同各侍卫在汉西门内茶馆的见闻口说指划,向殿内诸大臣一一道来,他到是嘴巧,将一桩小事说的异彩粉呈,**迭死。只听得众人时而一惊,时而大怒,张伟看到众人脸色随那侍卫譬说而阴晴不定,一时间忍将不住,只欲笑出声来。

“启奏陛下,臣处置是有些慈软。然事出有因,那几人乃是误击,臣命他们到学校接受师长训诲,也觉得尽够了。”

“还敢强辩!国家早有明言,敢辱及民爵及军爵者,主犯死罪,众者皆流,其家产籍没。有敢包庇放纵者,与主犯同罪。”

见那官员脸色苍白,还要辩解,张伟不由他再说出话来,立时喝道:“法官何在?此人罪不容赦,立时拉至刑部刑场绞死,由尔监刑!绞死之后,其家产籍没入官,家人尽数流放吕宋,即刻起行!”

他此番处置又急又重,当真是暴风骤雨一般,令所有大臣仓猝间并不能上前解救说项,只眼睁睁看着那刑部法官带着人押着那官员下殿去了。

郑瑄听得那人不住呼喊求饶,口中喊着郑老师救命云云,想来是自已为学道时取中的门生。只是张伟最忌科场取士,学官升座大收取中的学子为门生私淑弟子一事,自入江南以来,早行废除,所有取中学生一律依宋制为天子门生。此时那人这么喊将出来,他若上前求情,便是无私也有私,至公也无公。他又从未见过张伟如此发作臣下,自入南京以来,张伟凡事以宽仁为主,甚少杀人,便是阉党贪官,也不过抄家发配,此时他满脸杀气,仿似谁出来说话便要将那人一并处置,如此重压之下,他便是心中如何难过,却也是再也不敢出来说话了。

这殿内除了何斌之外,其余各文臣也都是从未见张伟如此手段,一时间都是吓的傻了。只何斌见那人被拖死狗般拖将下去,却是噗嗤一笑,笑谓众人道:“陛下与我初入台湾时,一夜曾杀千人,咱们也未曾皱过一下眉头。杀这么一个小人,如杀鸡耳。”

张伟听得此言,亦笑道:“当日之事与此时不同。我这会子杀他,还是让刑部执行,依的是国家法度,并没有非刑杀人。”

又令道:“今日动手的三名儒生,一律处绞,家产籍没,全家发配吕宋。茶馆老板并一众闲人尽数捕拿,一律发配!贱户之称,至今日起废止。着靖安提刑司及巡城御史四处查访,再有敢言贱户者,一律发配!”

见各位重臣都是脸色灰败,却都并不敢再劝。张伟满意的一笑,咬一咬嘴唇,又向各人道:“我原说是以宽仁为政,待诸臣百姓如抚吾赤子。谁料一味宽大却是不成,一个个都以我杀不得人么?自然,我断乎不会以非刑杀人,国家设刑,原本就是要处置敢于蔑法之人,犯了我的法,我绝不饶!”

说罢,转身由着殿内侧门而出,只留下众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直过了半响,方由吴遂仲先道:“陛下行雷霆手段,断然处置奸佞,吾等身为大臣,理应鼓舞欢呼才是。”

说罢,就地跪下,对着空荡荡的御座行礼如仪,由他领头,其余众臣自然不敢怠慢,随他一起跪下行礼谢恩,礼毕之后,方才鱼贯而出。至于黄尊素与张慎言等儒臣心中是否赞同张伟适才处断,又是否会暗中有甚举动,却也是谁也不知了。

经此一事之后,废止贱籍一事再也无人敢出来饶舌。那几个书生只是殴打了国士,却被判绞,流放,此事由官府报纸登出行刊江南各省之后,原本对民爵漠不在意,甚至觉得滑稽可笑的各级官府再也不敢敷衍了事。由各行各业充斥其中,而并非是由儒林中人独大的国士等民爵终于开始显山露水,在南方十省中地位鄣显。

崇祯六年,汉始元年十月,汉军渡江之后,屡破名城。海州一鼓而下,原驻防的只是一名参将,领着三四千疲兵,汉军不过舰炮略放几炮,内地明军甚少见识火器之威,大惊之下立时溃不成军,四散而逃。后方为汉军袭拢,渡江而来的大股汉军火器犀利,衣甲精良,却教那些明军如何抵敌的住?在扬州略做抵抗,明军主力迅即后撤,到教一心想对明军围而歼之的周全斌颇是郁闷。张瑞原本要领着飞骑全师追击明军,却也因并未有大战恶战,明军主力未遭重创,与周全斌会议之后,又请示张伟知道,决意由扬州北上,与海州汉军会师,在准安徐州等地会歼明军。

江文瑨却是由安庆挥师北上,一战而下合肥,泸州等处,兵锋直指凤阳。因凤阳有明廷总督,监军太监,还有大股的京营士兵,明廷又以凤阳是皇陵所在,曾是明朝中都,无论地势与名气都势力不会弃而不守。是以他决意暂停急进,由着前部军危胁凤阳左近,逼的明朝添兵于此,要如海绵吸水般将附近的明军吸引至此,然后可一战聚歼。

旬月之间,江北明军全线溃退,并不能抵住汉军兵锋。当是此时,无论是张伟,还是远在北京的崇祯,都将眼光投向西北,在明朝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也只有洪承畴、袁崇焕等人指挥的陕西边军与关宁铁骑,才能与汉军稍做敌手了。

第56章 返台(二)第66章 北伐(二)第71章 定鼎(三)第64章 关宁(八)第54章 反间(三)第65章 治平(七)第66章 北伐(十)第35章 兵制(上)第73章 南洋(九)第66章 北伐(八)第44章 定台(下)第42章 围城(上)第42章 围城(上)第49章 镇倭(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十)第54章 反间(一)第11章 北港(下)第29章 官学(上)第22章 新竹(下)第67章 激战(二)第11章 北港(下)第七十 间决战七第44章 定台(下)第60章 鼎革五第44章 定台(下)第55章 偷袭(四)第66章 北伐(八)第30章 械斗(下)第22章 新竹(上)第6章 结交(上)第71章 定鼎(七)第5章 初会(上)第58章 吕宋(七)第60章 鼎革四第58章 吕宋(三)第6章 结交(上)第68章 灭明(三)第60章 鼎革八第59章 爪哇(四)第24章 论兵(下)第58章 吕宋(六)第42章 围城(下)第40章 出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61章 伐明(五)第54章 反间(二)第58章 吕宋(三)第65章 治平(二)第63章 倭乱(一)第47章 灭郑(一)第30章 械斗(下)第50章 和谈(二)第39章 贿赂(上)第16章 绑架(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七)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48章 灭郑(七)第7章 机遇(下)第64章 关宁(九)第64章 关宁(十)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0章 决战(八)第9章 争拗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9章 爪哇(一)第73章 南洋(五)第73章 南洋(六)第64章 关宁(八)第12章 安身(上)第43章 攻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八)第61章 伐明(八)第70章 决战(十六)第28章 保甲(中)第2章 获救第48章 灭郑(五)第14章 情动(上)第58章 吕宋(五)第71章 定鼎(四)第70章 决战(九)第48章 灭郑(六)第46章 制约(上)第60章 鼎革(十)第57章 试探(三)第67章 激战(八)第68章 灭明(四)第48章 灭郑(七)第67章 激战(一)第67章 激战(五)第57章 试探(六)第55章 偷袭(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章 出海
第56章 返台(二)第66章 北伐(二)第71章 定鼎(三)第64章 关宁(八)第54章 反间(三)第65章 治平(七)第66章 北伐(十)第35章 兵制(上)第73章 南洋(九)第66章 北伐(八)第44章 定台(下)第42章 围城(上)第42章 围城(上)第49章 镇倭(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十)第54章 反间(一)第11章 北港(下)第29章 官学(上)第22章 新竹(下)第67章 激战(二)第11章 北港(下)第七十 间决战七第44章 定台(下)第60章 鼎革五第44章 定台(下)第55章 偷袭(四)第66章 北伐(八)第30章 械斗(下)第22章 新竹(上)第6章 结交(上)第71章 定鼎(七)第5章 初会(上)第58章 吕宋(七)第60章 鼎革四第58章 吕宋(三)第6章 结交(上)第68章 灭明(三)第60章 鼎革八第59章 爪哇(四)第24章 论兵(下)第58章 吕宋(六)第42章 围城(下)第40章 出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61章 伐明(五)第54章 反间(二)第58章 吕宋(三)第65章 治平(二)第63章 倭乱(一)第47章 灭郑(一)第30章 械斗(下)第50章 和谈(二)第39章 贿赂(上)第16章 绑架(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七)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48章 灭郑(七)第7章 机遇(下)第64章 关宁(九)第64章 关宁(十)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0章 决战(八)第9章 争拗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9章 爪哇(一)第73章 南洋(五)第73章 南洋(六)第64章 关宁(八)第12章 安身(上)第43章 攻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八)第61章 伐明(八)第70章 决战(十六)第28章 保甲(中)第2章 获救第48章 灭郑(五)第14章 情动(上)第58章 吕宋(五)第71章 定鼎(四)第70章 决战(九)第48章 灭郑(六)第46章 制约(上)第60章 鼎革(十)第57章 试探(三)第67章 激战(八)第68章 灭明(四)第48章 灭郑(七)第67章 激战(一)第67章 激战(五)第57章 试探(六)第55章 偷袭(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章 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