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监国三大事

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对于秦良玉这个正史唯一承认的女侯爷,陆四那是打心眼里敬佩的,尤其是秦家在对后金作战表现出的忠烈让人动容。

崇祯在世时对秦良玉也是推崇,特制御诗四首褒扬秦良玉,大顺虽是建立在明朝之上,但陆四对于明朝过去的正统是予以承认的,在很多领域也是顺承明制,如此,即便秦家曾与农民军战斗过,但陆四依旧对秦家高看一眼,不吝封侯。

印象中,秦良玉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病逝时间也就这一两年,因此陆四便要抓紧招降秦良玉,一来是表达自己对秦良玉的敬佩之意;二来也是希望能够通过招降秦良玉来影响川、贵各地的土司。

不过,虽自己诚意满满,但秦良玉多半不会来降,因为她对明朝太过忠贞。故而陆四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秦良玉来降最好,若不来降则使入川部队先平定石砫以外地区,暂不予消灭秦良玉。

当年张献忠入川,四处招降土司,独不去石砫,想来这位八大王内心深处对秦良玉这个女英雄也是相当敬佩的。

交待完秦良玉的事后,陆四草草吃过饭便命召开行营会议。

会议主题有两个,一是西北各地土司问题;二是乌斯藏问题。

由于陆四明令兴国公李过、甘陕总督孟乔芳、陕西巡抚张国柱、甘肃巡抚汪兆龄、青海巡抚艾能奇对土司问题采取铁碗手段,即不降者坚决予以消灭,原土司地盘改土归流,彻底消灭蒙元及前明留下的土司势力,以实现国家对西北地区的真正统治。

这个命令无疑侵犯到了西北各地土司利益,导致一些地方发生土司聚众抗拒大顺事件,不仅一定程度影响大顺对西军残部的用兵,也使得当地的治理难以落实。

一些大顺任命的地方官员对上面强制要求“改土归流”,结果导致已经投降的土司复叛也怨声载道,不少官员在这件事上明显消极怠工,使得“改土归流”这一大顺监国亲自制定的国策难以落实。

故,陆四必须从“中央”层面主持召开一次会议,除了要统一大顺上下层官吏的思想外,也对土司问题给出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案。

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兵政府侍郎贾汉复、提督高一功、刘体纯等顺军高级将领外,还有拟任礼政府尚书的巩焴、拟任吏政府尚书的宋企郊、拟任兵政府尚书的陆之祺,这三人都是当年李自成在北京任命的六政府高官。

当初陆四为了尽快构建中央政府框架,以及对原大顺政权的安抚,六政府尚书除了一个刑政府尚书陈不平是他的老淮军底子,其余五人都是老岳父生前任命的。现在除户政府尚书喻上猷依旧下落不明外,工政府尚书宁绍先已经在北京“坐堂”,巩焴、宋企郊、陆之祺三人则是于最近刚刚从家乡来行营“报到”。

巩焴是前明崇祯四年进士出身,此人当县令时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离任之时,所任林县男女老少夹道远送,哭声一片,自发为这位巩知县立生人祠。

李自成攻陷西安时,巩焴时被明廷补授河南学政、布政司参政,不过巩焴未及上任就被围于西安,后从城中逃出隐藏于终南山下。李自成改元永昌时百官皆推荐巩焴,称其是文武全才之士。李自成也听说巩焴是好官,所以便任其为礼政府尚书,然而巩焴避隐未仕。后李自成兵败,巩焴也坚不降清,隐居家乡官家洞,发誓再不做官。

按理,巩焴虽被李自成任为礼政府尚书,但并没有在大顺出仕,所以不应再为大顺礼政府尚书,可时负责政务院的左辅顾君恩却对巩焴推崇倍至,因此仍将此人列为大顺礼政府尚书人选,且是唯一。

陆四没有反对,便使人寻访巩焴,查出其于家乡官家洞隐居,特派侄孙陆义良前去拜请巩焴出山就任。

巩焴却是不肯,陆义良来了脾气,竟命人在官家洞外面堆积柴禾,想将巩焴熏出来,结果差点没把这位巩尚书给熏死。

陆四知道此事大骂侄孙胡来,赶紧又派高一功往官家洞再请,并向巩焴表达他这监国的愧意。

高一功还是没能请来巩焴。

陆四不放弃,又叫甘陕总督孟乔芳去劝。

巩焴还是不肯。

陆四虽没有三顾茅庐,但接连派人三请都请不来巩焴,也是来了心气,竟直接命人颁谕,说巩焴再不来行营,便尽杀巩焴家族,屠其家乡。

这回,巩焴来了。

不等这位老尚书张口骂大顺监国残暴,陆四抢先开口喝问于他:“你做明朝官时,百姓皆说你是好官,既是好官便当为百姓谋利造福,何以躲在那洞中不为百姓出力?”

不待巩焴反驳,又道:“你不做我大顺的官,于我大顺又有什么损失?尚书高位,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但你可知你不做我大顺的官,却是害了这天下的百姓!因为这天下少了一个好官!”

言罢,又上前握住巩焴双手道:“可能先生心中有气节,要为那朱明守忠贞,可如今天下大势已明,我大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致力于天下一统,结束二十年来灾乱,还百姓太平,给百姓活路,先生这气节于这天下苍生又哪个重?”

几番话一说,巩焴张了张口却是默认了。

倒不是大顺陆监国的话对他有多大打动,实因他要不答应的话,族人要死,家乡人也要死。

相比巩焴这个被强弄来的礼政府尚书,宋企郊这个吏政府尚书、陆之祺这个兵政府尚书却是识趣的多,早在听闻大顺光复北京便已有了出仕之心。

所以在大顺监国又一次亲自派人寻访他二人后,于民间消失一年多的两位尚书终于现了踪迹。

宋、陆二人包括巩焴能被李自成欣赏任用,自是都有本事,非一个清官可以形容。

西北局势,三位就了如指掌,而这些恰恰是泥腿子造反的顺淮军将领们所不知道的。

好比为何皇帝都需翰林学士,因为好多事情和典故等,都在这些饱读经典的学士肚中。

因此行营会议之初,便由兵政府尚书陆之祺于与会众人简单说了当下西北土司问题。

陆之祺首先说土司问题实际是蒙元时期留下的一个弊政,而土司势力又分西北土司和西南土司。

西南土司有名的就是万历年间造反的杨应龙,天启年间造反的奢崇明、安邦彦之流的。西北地区土司相对没什么有名的,但相较西南土司却又复杂的多。

“西北地区土司多半是武土司,便是从前隶属兵部管辖,但却掺杂于流官卫所之间的力量,比如嘉峪关以西沙州、赤斤、曲先等地的关西七卫...”

据陆之祺介绍,西南地区的土司文武结合,有武进士,也有文土司,不仅有土官世系知州,知县,也有宣慰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震慑蛮夷的武土司机构。

而西南地区因为特殊人文地理原因,形成“大姓相擅,世积威约”的统治基础,故而土司大多独立自主且统治权强大,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统治,采纳用世袭土官为主管理当地民政,流官为辅起监督管理的方法,即“文武相济”,结果便导致西南土司一个个都成了当地的“土霸王”,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一旦有事便能形成大乱,如平播之役、奢安之役。

西北地区因为没有西南那样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地理环境,所以一开始便是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故而造成的危害不如西南,前明两百余年来,西北土司叛乱较少,且都形不成气候。

陆之祺进一步为众人说了西北土司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大多源于蒙元时期驻守西北地区的官员,这些人有的是献城归附,有的是率部投降,鉴于这些人在当地的威信,明太祖便赐为土官,允他们子孙世袭。”

“第二种是本人并非在西北任职,但在明初时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西北被封为土官的人,如西宁卫土官陈子明,其原是蒙元的淮南右丞,投降明朝后随长兴侯耿炳文攻克大宁,后留守西宁遂子孙世袭为土官。”

“第三种就是原西北各个部落首领,多是蒙古人,明朝为安抚他们便将他们封为世袭土官。”

说到这,陆之祺顿了顿,“这些人也多是各个部落的豪酋,相当于过去的豪强,有事能一呼百应。”

陆四点了点头,自古以来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豪强都能形成一定势力。而所谓豪强,也大多源于兄弟子侄多,打起架来帮手多。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道:“各位需要注意,西北土司所辖部落多是蒙古人,这些人没有固定辖地,因此需要明朝为他们划分土地,这就导致土司的地盘往往夹杂在府州县同卫所之间,如此一来是可以有效监督扼制他们,另外就是可以随时抽调这些土司出外作战。”

高一功眼前一亮:“也就是说若我大顺要消灭这些土司,只需在重要关镇驻军,便能使他们不能呼应,从而可以各个歼灭?”

陆之祺点了点头:“看上去,是这样。”

“那便不足为虑。”

高一功颇有信心道:“先前是怕这些土司势力会合流,现在看来这些土司本就被明朝给羁绊住,一股脑的打是有困难,但一个个的吃掉是没有问题的。”

陆四没有说话,解决西北土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土司有多么不好对付,而在于如何统一思想,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任何问题,只要执行力到位,再难也能解决。

贾汉复问陆之祺现在西北势力较大的土司都有哪些,他好在制定剿灭方案时着重打击。

陆之祺记得的庄浪鲁家族,这个家族原先是蒙元丞相脱欢的部下,隆庆年间时扩充至三万多人,大概有兵四千左右。

“洮州卓尼杨土官家族,统治五百二十族,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九户,五万五千八百三十八口,其领有士兵两千人。”

“关西七卫有民不到十万,可用之兵几千人。”

“西宁冶土官家族,统治七千多户,有兵千余人。”

“......”

陆之祺这个兵政府尚书还算合格,在知道监国要对西北土司大动干戈,推行改土归流后,便早早查阅了相关资料,虽不能做到对答如流,但在关键的几个问题上还是给出了大致答案。

行营这边也有甘陕总督孟乔芳同甘肃巡抚汪兆龄等呈报的一些土司情况说明,综合下来,陆四得出的结论是西北土司虽不像西南土司那样势力强大,但却较西南土司更为复杂。

这个复杂就体系在一个“多”字上,大大小小的土司势力加起来怕有百家都不止,如果这些土司合流起来,对大顺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好的方面是这些土司因为明朝的种种安排,都处在“汉军”势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被包围分割,这就使得西北的土司不可能出现另一个杨应龙或者奢崇明。

只要动作快,不留余力,是能在第一时间先扫平一半土司,接下来对付另一半就会更加轻松。

陆四要“改土归流”,实现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完全统治,甚至将一些他认为不好的宗教因素从西北去除,杀人就难以避免。

但这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不做也得做。

但有件事情必须引起大顺的高度重视,那就是有一些利益被大顺侵害的汉族地主士绅同土司势力勾结。

这件事对大顺是有过教训的。

当年李自成派大将贺锦征讨西北,西宁周边土司祁廷谏、鲁胤昌等人就和明军及反对大顺的地主士绅勾结伏击杀害了贺锦。

最近辛思忠、赵忠义、艾能奇等领军在一线的将领也多有上书行营,指称土司作乱背后有对大顺不满的地主士绅身影,而这些人当中除了忠于明朝的外,也有一些是曾经降过清的。

“我这个监国这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扛起大顺的天,让我大顺再次光荣!二是带着将士们痛击满洲鞑虏,光复北京,恢复中华!”

陆四起身看向文武众人,“但现在我还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彻底解决西北土司问题!此事关系我大顺能不能在西北立足,能不能建设好西北,能不能让西北的百姓永享太平!所以,谁跟我做对,我就让谁去见阎王!”

第一百七十六章 易步为骑第一百一十章 火不灭,声不停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西军抗清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六百八十四章 老表发达,我们沾光第一百二十二章 打回老家去!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左、潞右、其余中间第九百九十九章 灭明者,明军也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亲王第二百零五章屠龙少年终成龙第九百五十五章 唇亡齿寒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掷的永昌皇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陆兄弟,你家祖坟被刨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都督开会真犯困第六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中定社稷第六百零六章 谁敢做我万岁军!第二百九十九章 鱼肚,无刺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统!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外甥,仁义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八百零二章 孙二爷平贼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顺公主的嫁妆第二十三章 风起运河第六百九十七章 十大提督第十七章 河工苦 猪头肉(谢盟主赵世极)第四百二十五章 火烧眉毛的摄政王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寿永昌 大印千古第七百六十五章 二十万军重重围第七十二章 造反没有回头路第七百三十二章 长安当为大西新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满洲有三败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陆爷,我把寇白门弄来了第七百六十六章 狂风扫落叶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与火第三百零八章 哪个罪更大第一百五十七章 宁死不降顺第三百六十一章 爱塔能听我的么?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明镇北将军许定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摄政皇父陆太爷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跟圣公走?第三百零四章 淮军第六镇第二百二十章 悄悄的进寨第六百三十三章 追他们的赃第二百七十八章 孔有德不能走第六百四十二章 满洲少壮派第三百三十章 抗清第一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杀咧,杀咧,杀咧!第七百三十六章 衔枚疾驱三百里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尸 官兵裹夫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六十章 这条街我们淮军要了!第六百三十章 孝顺的侄子第六百四十二章 满洲少壮派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杀王第六百一十一章 名不正,言不顺第四百二十三章 强悍的男人第三百零八章 哪个罪更大第三百零九章 祖先当得汉奸,我当不得?第四百二十三章 强悍的男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淮军的传统战术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下第一旅第九十六章 烂透了第二百零二章老营就是人质第五百一十五章 从速来降,以免伤亡第七百三十七章 数万西军齐解甲第四百零八章 奇袭北京第六百七十三章 陆亲开道,闲人勿近第六百六十章 我们怎么办?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亲王被围第六百四十五章 顺太祖?顺世宗?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变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明镇北将军许定国第八章 挑动运河天下反?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顺完了,大清也完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打回老家去!第五百二十八章 鞑子终于来了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二百零四章抢劫又叫捐输(谢盟主无泪懒虫小)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侯当监国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顺王的心思第五十五章 下淮安 不封刀第六百六十一章 吴三桂动不动?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贵者,杀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杀我者无罪第九十七章 天道轮回好灭明第五百八十五章 何以解忧?唯金银耳!第六百一十四章 尼堪,动手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都督还等什么!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尴尬了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圣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五百一十五章 从速来降,以免伤亡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卫战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三百三十四章 赤身陆文宗第七百四十一章 张献忠身死
第一百七十六章 易步为骑第一百一十章 火不灭,声不停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西军抗清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六百八十四章 老表发达,我们沾光第一百二十二章 打回老家去!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左、潞右、其余中间第九百九十九章 灭明者,明军也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亲王第二百零五章屠龙少年终成龙第九百五十五章 唇亡齿寒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掷的永昌皇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陆兄弟,你家祖坟被刨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都督开会真犯困第六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中定社稷第六百零六章 谁敢做我万岁军!第二百九十九章 鱼肚,无刺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统!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外甥,仁义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豪格收女婿第八百零二章 孙二爷平贼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顺公主的嫁妆第二十三章 风起运河第六百九十七章 十大提督第十七章 河工苦 猪头肉(谢盟主赵世极)第四百二十五章 火烧眉毛的摄政王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寿永昌 大印千古第七百六十五章 二十万军重重围第七十二章 造反没有回头路第七百三十二章 长安当为大西新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满洲有三败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陆爷,我把寇白门弄来了第七百六十六章 狂风扫落叶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与火第三百零八章 哪个罪更大第一百五十七章 宁死不降顺第三百六十一章 爱塔能听我的么?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明镇北将军许定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摄政皇父陆太爷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跟圣公走?第三百零四章 淮军第六镇第二百二十章 悄悄的进寨第六百三十三章 追他们的赃第二百七十八章 孔有德不能走第六百四十二章 满洲少壮派第三百三十章 抗清第一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杀咧,杀咧,杀咧!第七百三十六章 衔枚疾驱三百里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尸 官兵裹夫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六十章 这条街我们淮军要了!第六百三十章 孝顺的侄子第六百四十二章 满洲少壮派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杀王第六百一十一章 名不正,言不顺第四百二十三章 强悍的男人第三百零八章 哪个罪更大第三百零九章 祖先当得汉奸,我当不得?第四百二十三章 强悍的男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淮军的传统战术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下第一旅第九十六章 烂透了第二百零二章老营就是人质第五百一十五章 从速来降,以免伤亡第七百三十七章 数万西军齐解甲第四百零八章 奇袭北京第六百七十三章 陆亲开道,闲人勿近第六百六十章 我们怎么办?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亲王被围第六百四十五章 顺太祖?顺世宗?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变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明镇北将军许定国第八章 挑动运河天下反?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顺完了,大清也完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打回老家去!第五百二十八章 鞑子终于来了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二百零四章抢劫又叫捐输(谢盟主无泪懒虫小)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侯当监国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顺王的心思第五十五章 下淮安 不封刀第六百六十一章 吴三桂动不动?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贵者,杀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红第二百五十四章 杀我者无罪第九十七章 天道轮回好灭明第五百八十五章 何以解忧?唯金银耳!第六百一十四章 尼堪,动手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都督还等什么!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尴尬了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圣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五百一十五章 从速来降,以免伤亡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卫战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三百三十四章 赤身陆文宗第七百四十一章 张献忠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