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传天赋

土豆绝对是张希孟心心念念许久的东西,突然送到了手里,说不喜悦,那是假的。只不过远没有到惊天动地,激动不已的程度。

甚至朱英资助,完成了环球航行,也没有在大明朝掀起多大的浪潮。

按理说这是比凿穿西域还要激动人心的胜利,怎么就没有任何的动静?完全不合理啊!

庆祝啊,建庙啊,重赏,立碑,封爵……从上到下,全都动起来,这才是应该有的排场。一笔带过算什么?

张希孟倒也是不想这样,实在是他也无能为力。

其实人们常有一种错觉,觉得某些历史事件,改变了世界走向,值得大书特书,完成了壮举的英雄,应该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可事实上,放在历史中,就不免有些出入。

更多的是后人不断拔高,不断挖掘丰富,才让某些事件,有了足够的地位。如果推究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关注重点,似乎根本不在这上面。

就比如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应该好好吹捧吧!但是对不起,直到哥伦布死,他都以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哪有什么新大陆,他不过是漂洋过海,来到了遥远的东方罢了。

确实,从欧洲向西航行,通过海洋,的确能到达印度,但必须要越过美洲,跨过太平洋,驶入印度洋,才能做到。

而哥伦布只是完成了一小段。

发现新大陆的事迹不断被赞颂,不断拔高,甚至写入教材,让人顶礼膜拜。那是开发新大陆,提供了无穷财富,甚至新大陆上面,崛起了山巅之城,灯塔国度,而这个国度又把持了话语权,有着庞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那么作为一切开端的发现新大陆的行为,才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至于哥伦布,他还真没有觉得有多了不起,他只是想着到印度发财,而且还没有成功,就带着错误的认知,稀里糊涂死掉了。

放在大明朝这边,情况也是好点有限。

完成了环球航行,不过是证明了脚下大地是圆的罢了。

真正关心这事的,只有夏知凤,还有那些爱好天文地理的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地球是圆的,没错,明天不还要下地干活吗!

难道知道了地球是圆的,就可以不劳而获了吗?

张希孟当然不会觉得老百姓就浅薄,就需要批评……事实上只有新大陆带来的作物,财富,甚至是广阔的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大明,让人们意识到环球航行的价值。

那时候人们才会重新回看历史,把早年的英雄请出来,大肆纪念,感恩戴德。

虽然这种行为有点事后诸葛亮,但也确实没有办法。

张希孟能做的,似乎只是快点让土豆种出来,展现出足够的价值,让人们赶快意识到,这些开拓者的贡献。

似乎到了那时候,纪念起来,才名正言顺。

当然了,这么重要的时候,肯定要选择大明朝最尊贵的一对农民了。

朱元璋和朱雄英义无反顾接下了这个活儿。

马三宝不出意外,给朱雄英当起了帮手,一大两小,偶尔张希孟也会过来。

他们整地,施肥,观察天气……甚至还查了万年历。

找一个吉日吉时,把土豆顺利种了下去。

马三宝带来的这一袋子土豆,到了真正开始种的那一天,已经有大半腐烂,剩下的只有三分之一。

而且这些土豆并没有后世的那么大,只是和鸭蛋差不多。

张希孟也不感觉奇怪,后世那么大的土豆,甚至经过太空育种,花费了巨大的压力,可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大的。

而且土豆带有毒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不然种出来的土豆又小又涩,远不是什么高产作物。

其实想想也知道,如果拿到了土豆,就能亩产好几千斤,立刻就创造一个土豆盛世,张希孟干嘛不早点就把土豆弄来,然后横扫天下啊!

至于美洲土人,他们不光有土豆,还有红薯,有玉米,全都是高产作物,他们为什么没有积累足够财富,反过来,横推旧大陆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土豆红薯,确实高产,但是还没有到逆天的地步。

这些作物真正的价值,是不挑土地,什么地方都能种。

也不用精耕细作,就能收获不少,可以供穷苦人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

说实话,此时的大明百姓,还真未必就能接受这些粗粮……

既然如此,张希孟还对土豆寄予厚望干什么?

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虽然眼下土豆还不行,但是过几十年,经过妥当培育之后,就会迅速增加产量。日后人口再度膨胀,也就有了果腹之物。

而且大明百姓不爱吃,北平那么多工厂,还有吕宋的甘蔗田,倭国,高丽,那么多庄园……能把宝贵的粮食浪费在他们身上吗?

不能够啊!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可都是开工厂的最爱,绝对能大大节约成本,加速工商业进步的。

一句话,土豆绝对是未来可期的好东西。

张希孟的这些算盘,别人还不都知道,尤其是朱雄英,他就是一心一意,盯着自己的这点宝贝。

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小家伙也到了进蒙学的年纪。

以朱雄英的脑子,在蒙学没什么难度。

而且他背了很多诗词,算学也非常好,老师经常夸奖,还时不时给个小红花。

这可把朱元璋高兴坏了。

毕竟那么多儿子女儿,聪明的太少了,一个皇孙,算是把面子挣回来了。他是越发偏爱朱雄英,连带着朱标都靠边站。

而且爱屋及乌,朱元璋瞧着憨厚老实的马三宝,也挺喜欢的。朱元璋甚至会拉过马三宝,教他长拳。

朱元璋的功夫可不是花架子,事实上早年这位洪武皇帝,领头冲锋,不比常遇春弱多少。

他会兵器,骑射,拳脚,甚至是摔跤,而且还都是顶级的。

马三宝身体粗壮,骨骼结实,非常适合练武。

只是短短几个月下来,马三宝就功夫大进,很是厉害。

而且这小子还认准了朱雄英,把小家伙当成亲弟弟来疼,这也让老朱很欢喜。

在朱元璋心里,朱标手下已经聚集了足够的大臣。像朱英,朱棣,都能帮衬朱标,他是不缺帮手的。

到了朱雄英这里,能庇护他的人就不多了。

张承天算一个,这小子聪明,有心机,会办事……绝对是最好的臂膀之一。

但是张承天坏就坏在太聪明了,把他爹的那一套学了个十成十。

老朱甚至有点担心,皇孙驾驭不住张承天。

有了马三宝,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孩子老实厚道,心思单纯。

练好了武功,长大以后,绝对是皇孙的左膀右臂。

一文一武,有这俩人给皇孙保驾护航,老朱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别看嘴上说不为儿孙做马牛,可朱元璋就是这个脾气,当真改不了了。

“皇爷爷,你快来看!”

这一天,朱雄英拉着朱元璋,到了田间地头。

前两日的雨水,冲去了泥土,在地边出现了一颗土豆,仅仅比朱雄英的拳头大一点。

而且露在外面的土豆皮已经泛绿了。

再看土豆秧,已经开始枯黄。

“皇爷爷,是不是能收获了?”

朱元璋认真看了看,突然低声道:“去,让三宝把太师叫来了。”

不多时,张希孟来了,不光他来了,连小胖子张承天也来了,顺道夏知凤也来了。

看到了师父,朱雄英很高兴,“先生,先生!”

夏知凤几步跑过来,伸手摸了摸朱雄英的头,随即道:“先生教你的东西,还记得吗?”

“记得……这次收获,要统计产量,看看到底怎么样?”

夏知凤一笑,“聪明!那就别愣着了。”

从老朱开始,张希孟,张承天,马三宝,每人拿个铲子,先清理土豆秧,然后开始挖掘……他们全都很小心,生怕损坏了任何一个土豆,毕竟这点东西漂洋过海,拿人命换来的,着实是不容易。

经过了小半天的忙活,总算是收获完毕。

张希孟也很关心产量,他亲自跟着一起估算。

当初种下去的土豆,不到半袋,现在收获,足足有二十五袋。

也就是说,几乎翻了五十倍!

夏知凤看到这个结果,忍不住眼前一亮。

“师父,我感觉好像捞到了宝贝了!”

张希孟点头,“确实,这二十几袋,差不多有一千五百斤,这块地还不到两亩,也就是说,亩产足有好几百斤!虽说到底产量如何,还需要放到普通田里,进行测试,但绝对有研究推广的价值!而且价值还不小。”

老朱这时候也笑道:“还有些好处你们没说,土豆收获时间短,稻谷种下去之后,再种土豆,到了中元节之前,就能收获。而且土豆秧长起来,也不需要除草施肥……很是方便,节省劳力。”

他们兴奋聊着,说的都是土豆的好处。

小小的朱雄英可是美坏了,绕着袋子来回跑,喜不自胜。

“皇爷爷,伱说我厉害不?”

老朱喜得大笑,“咱的大孙当然厉害!咱们家的祖传本事,算是在你身上发扬光大了!”

别人都在兴奋聊着,唯独张承天认真思索片刻,而后道:“陛下,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件事了……要是做不到,你们就白忙活了。”

“什么事?”

“当然是看看好不好吃了,这要是不好吃,谁愿意种啊!”张承天发挥了吃货的本能……

第七十八章 罗贯中盗书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五十六章 破横涧山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五百零八章 问道孔夫子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团圆第七百一十七章 锦衣卫出动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亲队伍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张相回京第三百三十六章 为反贼立传第三百二十六章 抡语来喽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题家第四百七十二章 请小明王退位第五百八十一章 朱标来了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归心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五百一十九章 对外新策略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围攻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来第四十七章 恢复旧山河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买李善长的价码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二十三章 真龙入海第六百九十九章 济民学堂,救济斯民第四百三十二章 陈汉覆亡第九百零一章 大兴土木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六十章 落网(加更求票)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二百一十章 杀得好第九百章 到了地狱你也不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筹备登基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四百四十章 卷起来的群臣第三百零七章 吃面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二百八十三章 称王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绝境的陈友谅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九十四章 饮马长江(三更到))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亲队伍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七百五十一章 彻查仓场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八十六章 缓称王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动天下第八百九十五章 统一货币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六百三十二章 张相公觉得你死定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张夫子的教诲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
第七十八章 罗贯中盗书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五十六章 破横涧山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五百零八章 问道孔夫子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团圆第七百一十七章 锦衣卫出动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亲队伍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张相回京第三百三十六章 为反贼立传第三百二十六章 抡语来喽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题家第四百七十二章 请小明王退位第五百八十一章 朱标来了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归心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五百一十九章 对外新策略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围攻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来第四十七章 恢复旧山河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买李善长的价码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二十三章 真龙入海第六百九十九章 济民学堂,救济斯民第四百三十二章 陈汉覆亡第九百零一章 大兴土木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六十章 落网(加更求票)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二百一十章 杀得好第九百章 到了地狱你也不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筹备登基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六百八十二章 张庶宁的大生意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四百四十章 卷起来的群臣第三百零七章 吃面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二百八十三章 称王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绝境的陈友谅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九十四章 饮马长江(三更到))第六百三十一章 诏狱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亲队伍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七百五十一章 彻查仓场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八十六章 缓称王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动天下第八百九十五章 统一货币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六百三十二章 张相公觉得你死定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张夫子的教诲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