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盘点景泰朝,文臣武将排名(上)

“李贤其人,私心甚重。”

“偏偏,朕还离不开他,胡濙临终前,就指定他来秉政。“

朱祁钰道:“朕明明很讨厌他,却还得捏着鼻子用他,而他任内阁首辅,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说,且很多事都不用烦朕,他都能处理得很漂亮。”

“当时朝中党争激烈,李贤却能巧妙地处理党争,让这些党争不至于影响天下运转。”

“这是他的能力,其他人无可取代。”

“刘健、李东阳也做不到。”

“他是朕见过的,处理朝局最完美的人。”

“对上位者而言,处置朝政水平,臣子们的水平都差不多,但能让朝中的烦心事不影响朕,且能化解朝中党争,理想当推第一。”

“刘健和李东阳经常争吵,需要谢迁在中间弥合。”

“景泰朝后期需要铁三角。”

“李贤执掌内阁期间则不需要其他人弥合,他就能做好所有工作。”

朱祁钰道:“有他执掌内阁,朕非常放心。”

“他任首辅期间,是朕最轻松的几年。”

“朝中诸事不用事事问朕,他就能全权做主,且都让朕心满意足。”

“可他本人私心太重,而且很很多势力勾勾搭搭,过于圆滑,谁都不得罪,朕不喜欢他。”

朱祁钰目光阴冷:“所以,朕经常找他的碴,让他难受,同时,重用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收拾他,哈哈,他还得磕头感谢朕。”

“他和孔氏有姻亲,朕就用他剪除孔氏羽翼。”

“晚年时,他写了很多书籍,也算是理学宗师,想配享孔庙,朕就赐他配享太庙,要随祀朕,不许惊扰孔圣人他老人家。”

“对付这种私心重,且能力足够的臣子,就得让他不舒服。”

说着说着,朱祁钰笑了起来:“不过,李贤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忍,朕打他骂他,他都能忍着,且做事不露破绽。”

“朕监听李贤三十余年,从未听到他嘴里,说出一句怨怼朕的话。”

“就这份忍耐力,朕服了。”

“老四,这臣子呀,要用他的能力,不看忠心。”

“那李贤、姚夔、商辂、彭时等在夺门之变时,都没站在朕这边,乃至王文、何文渊、萧维祯等人,也随波逐流。”

“可朕还是重用他们。”

“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充足的政治磨练。”

“用他们,能国泰民安。”

“皇帝,首先要看自己的椅子,再看个人感官,不管你讨厌谁,只要他有用,你就要用。”

朱祁钰道:“李贤之后,当首辅的人很多,姚夔、朱英、王竑、王复、叶盛等等,却都没有李贤让朕舒服。”

“他们都很有才华,但都有缺点。”

“姚夔,持才傲物,瞧不上出身差的同僚。”

“朱英,功利心大于公心,能往自己手里网罗钱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犹豫。”

“王竑,毒士而已,明明有大才却不愿意为朝廷所用,过于明哲保身。”

“王复,能力终究差一线,不是首辅之才。”

“叶盛,是除了李贤之外,朕第二满意的首辅了,叶盛做事很像李贤,他没有李贤私心那么重,他是朕的财政管家,民间名声不好,但官声很好。”

“可叶盛此人有最大的弱点,就是做事优柔寡断,善谋不善断,凡事都得让朕拍板,让他做决定时,经常反复,首尾不顾。”

“他身边缺一个刘健啊。”

朱祁钰道:“叶盛之后,朝中廷推首辅,白圭、林聪、项忠和韩雍四个人选,最应该当首辅的是白圭。”

“可白圭命不好,得了重病,在家恩养,无法任官。”

“也就落在了林聪头上。”

“林聪运气更不好,刚当首辅半年,就病倒了。”

“而项忠和韩雍,都无法抽身回京,必须坐镇地方,或者外出征战,所以,刘健就踩着所有老人,走上了前台。”

“他当上代首辅。”

“刘健的能力卓越,此人是朕磨了二十年,磨出来的一把惊世宝剑,本以为还没到出鞘的时候。”

“可白圭和林聪运气不好。”

“两个人提前走了。”

“首辅之位空悬,而朝中老臣凋零,中年臣子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朝政。”

“当时大明已经将眼光对向国外,朝政比之前更加复杂。”

“朕一直想让老臣来担负起朝政来。”

“最好的人选,该是项忠和韩雍。”

“可此二人需要统兵,或者镇戍地方,离不开他们,马文升和余子俊,马文升去督抚大洋洲,余子俊则被去安抚整个漠北。”

“刘健趁机登上高位。”

“你和刘健,十分熟识,该知道他是朕苦磨的宝剑,还没到出鞘的时候。”

“所以,他当了一年代首辅后,就和马文升调换职位,马文升入京做首辅,朕打发他去藩国。”

“朕一直觉得,马文升要比刘健更适合首辅。”

“可是,马文升已经不是朕当年培养提拔的马文升了,他变化很大,他当首辅一年半的时间,是朕最累的一段时间。”

“他是唯一一个,被朕罢了首辅的。”

“刘健这才上位。”

“之后的官员,伱都熟悉。”

朱祁钰笑道:“可在朕的心中,都没有让朕满意的。”

“之前,朕要建紫薇阁,效仿凌烟阁,建立一百五十功臣名录。”

“当时就有人提议,朕将功臣排名。”

“这些年,朕都没对外说过,跟你,朕说两句真话。”

“朕若排名,肯定是文武分开排名。”

“文官当中,第一名的是李贤。”

朱见漭以为是胡濙呢。

“李贤的功劳,比胡濙更大,胡濙只是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具体事务处置得不多。”

“反而是李贤,事无巨细,做好首辅该做的事情。”

“第二,当属耿九畴。”

“在朕最难的时候,是耿九畴、白圭,帮着朕稳定朝局,之后耿九畴一直都是朕的左膀右臂。”

“第三,是王文。”

“王文其人,能力着实一般,但他对朕忠心,从未变过。”

“在朕最难的时候,他能去督抚云南,当时大明只是名义上控制云南而已,沐府镇守云南,更多的是一种合作。”

“中间要跨过贵州、广西,朝廷不可能帮到王文。”

“陈文在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文坐镇云南,给大明统治云南,建立了基础。”

“你可知,夺门之变后,若论功行赏的话,王文功劳可入前五,朕该厚赏他的。”

“可朕并没有厚赏,而是将他发配到最偏远地区,形同流放。”

“而他任劳任怨,终身也没有享受到夺门之变的福利,且为朕的景泰盛世耗尽了心血。”

“朕欠他一世富贵,朕赐他万世美名。”

“第四,是姚夔。”

“没想到吧?”

“朕巡幸南京时,姚夔跟朕保证,朕回京时,会将沥青路铺满京畿,他做到了。”

“当时石油难弄,他绞尽脑汁的去找石油,开采、运输、熬制、铺路。”

“两年时间,他做到了连朕都认为做不完的事情。”

“大明的高速路,他居功至伟。”

“看着现在纵横天下的高速公路,奠基人是姚夔,他位居第四,绰绰有余。”

“第五是朱英。”

“夺门之变的硝烟还未散去,山东洪水,天降神罚,民间皆说是朕之罪。”

“危难关头,是朱英请愿,去督抚山东。”

“他在山东四年,山东大治。”

“你并不知道,景泰朝之前的山东,此地被太祖、太宗厌弃,又被孔氏欺压,年年造反,从未停过。”

“朱英在山东四年,平息了造反,迁走了孔家,让山东恢复太平,逐渐恢复民生,再次成为富庶之地。”

“以他的功劳,本可以直接入阁的。”

“大明刚刚收回交趾,急需一位重臣镇抚,朕第一个就想到了他,所以在巡幸南京的路上,朕就和他密谈,让他去镇抚交趾四年,朕就允他入阁。”

“其实,朕最开始就承诺,督抚地方几年,就要入阁为官,那次算朕食言了。”

“朱英没让朕失望,他镇抚交趾,让交趾恢复平静,仅仅几年,便让交趾正式成为汉土。”

“正因为他连续镇抚两省,皆让两省大治,他才能坐上首辅之位的。”

“奈何他回京之后,一心揽权,贪污至极,做事太绝,最终被弹劾下场,落得个落寞结局。”

“不过,朕并没有杀他,也没有让他退出中枢,而是入养心殿,担任朕的贴身秘书。”

“朱英落得这般结局,也是他自己作的,不过他当时岁数也大了,能有这样的结局,乃是朕的宽仁所至。”

“不过,他半生积蓄也没了,白贪了。”

“第六是年富。”

“年富的功劳,除了荡平湖北之外,还有为皇子老师,入阁后的种种功绩,所以朕觉得他该排在第六。”

“无可厚非。”

“第七是白圭。”

“白圭十分可惜,他的能力几乎和耿九畴不相上下,只是死得太早,才华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

“第八是韩雍。”

“韩雍和项忠,朕觉得韩雍能力更强,而且韩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项忠更加狡诈多疑。”

“老四,韩雍随你开拓东欧,你见过他用兵的,而且你还拜韩雍为师,此事朕知道。”

朱见漭赶紧点头,若小兵团作战,他和韩雍不相上下。

可韩雍强在统帅值点满。

他更擅长大兵团作战,和于谦一样。

他不屑于打小仗,他喜欢按兵不动,观察局势,最后一次性解决,一锤定音。

而且,韩雍不像于谦那般,于谦统兵时总瞧不起对方,像是关二爷嘴上那句话,尔等都是插标卖首之徒。

韩雍则极为细心,大仗小仗,他都不会懈怠,几乎没败过。

这样来形容,于谦打仗大开大合,是英雄;韩雍打仗,事无巨细,是枭雄。

只是他不愿意打小仗。

他喜欢一击必杀,哪怕前期败了一百场,也无法消磨掉他的信心,而且,他拥有如毒蛇一样的忍耐力,只要韩雍出手,一击必杀。

他更擅长布局,更喜欢站在全局看事情。

就如他督抚湖南,几年不动,一动就要土司的性命。

“韩师兵法用得炉火纯青,看似杂乱无章,其实都在计划之内。”朱见漭道。

“韩雍统兵能力,大于治政能力。”

“所以他当了一辈子兵部尚书,却当不了首辅。”

朱祁钰略微有点可惜:“而且,朕用他的时候太晚了,他若和于谦同一个时代,他就能立下更多的功劳,因为朕能放他出京啊。”

“可他和于谦的时代错开,于谦去了之后,朕必须留下韩雍,坐镇京师。”

“着实可惜,韩雍的战功,不应该仅止于此的。”

“第九是项忠。”

“项忠和韩雍是一样的人,但项忠是顶级名将,而非统帅。”

“韩雍善于大兵团作战,项忠则善于攻城攻心,且不擅长统帅大兵团。”

“韩雍打仗喜欢战前做充足的准备,项忠则喜欢随机应变,所以项忠统帅不了大兵团,他过于跳脱了。”

“可项忠是全才。”

“军政文诗,样样精通。”

“他的文章朕也极为喜欢。”

“项忠应该能做首辅的,可刘健坐上首辅之后,就没下来,导致项忠并没有做上首辅。”

“但他也不错了,本朝封了五个太傅,他是其中之一。”

景泰朝,不封太师。

只有死后追赠太师,被追赠太师的人可不多,项忠同样是其中之一。

“第十,是胡濙。”

“胡濙对景泰盛世而言,功劳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他对朕而言,功劳就非常大了。”

“所以,朕将他排在第十名。”

朱祁钰继续道:“第十一,是寇深。”

“寇深和原杰经营西北,不止西北不乱,还开疆拓土,此二人居功至伟。”

“所以,原杰该排第十二。”

朱祁钰给了寇深和原杰极高的评价:“军略上,他二人不如韩雍、项忠,但在稳定地方、怀柔诸部的政治方面,极为杰出,为西北开疆拓土提供了重要基础。”

“老四,你没见过这两个人。”

“寇深是个很可爱的老头,说话很幽默,原杰则不苟言笑,此二人相得益彰,在政务上较为针锋相对,私下里私交甚好。”

“寇深先死,不久之后原杰便也去了。”

“他俩至死,都没有返回中枢,扎根西北,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西北,朕将他俩葬在西北,全了他们的理想,建庙祭祀他们的功绩,让后人祭奠他们。”

“第十三,张凤。”

“说实话,张凤的能力一般,他是土木堡之变后,被赶鸭子上架的。”

“但他勤勤恳恳做事,只因死的过早,导致名声不显。”

“可是,在景泰朝早期,户部全靠他左支右绌,是他给盛世垫造了基石。”

“张凤病逝在南京,死得特别早,朕当时骂老天爷啊,为什么让朕失去了臂膀。”

“第十四,叶盛。”

“叶盛继承了张凤的事业,经营国朝财库,盛世之初,皆靠他苦心经营。”

“而且,叶盛是朕的死忠。”

“朕极为相信他。”

“第十五,林聪。”

“林聪其人,以刚直著称,可其人并非是真刚直,他督抚河南,入阁后,为直臣张目。”

“他其实胆子很小的,几次被朕吓得尿裤子。”

“可是,朕让他做朕的魏征,他咬着牙也在做,哪怕可能被朕杀死,他义无反顾。”

朱见漭也没想到,林聪是这样的人。

他不知道林聪的黑历史。“第十六,是李实。”

“李实,可谓是景泰朝第一左都御史。”

“后面无人超过他的功绩。”

“他不是林聪那样装的敢说真话,他是真的敢说真话,他巡视地方,地方官员畏惧如虎。”

“李实若在,天下不会贪腐至此。”

“第十七,刘健。”

“刘健排名这么高,没想到吧?”

“他任首辅十几年,四海承平,并无大错误,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别忘了,大明执掌整个世界呀,政务难度可想而知。”

“刘健却处理得井井有条。”

“李东阳,才高八斗,却不如他。”

“第十八,李秉。”

“李秉,你不会忘记了吧?年富打你第一狠,第二狠的就是他。”

“可惜,李秉死得早啊,不然他的排名要超过韩雍的。”

“收复漠北之功,于谦第一,李秉第二,王恕第三。”

李秉值得这么高的评价。

只是李秉回朝之后,功劳不显,被世人遗忘而已。

“第十九,是陈文。”

“陈文不是朕的人,他是正统皇帝的人,但朕依旧用他,他继承胡濙,执掌吏部,过渡了景泰朝最关键的时期,多亏了他。”

“且处事还算公平,虽有私心,起码吏治做的还算可以。”

“他对朕十分谄媚,民间皆骂他,其实他是给朕背锅。”

朱祁钰道:“第二十,是李东阳。”

“李东阳,房谋杜断,我景泰朝是李谋刘断。”

“李东阳你最是熟悉,他的功劳也无需赘言。”

“而且,他还活着,未来排名还会往前走的。”

“第二十一,马文升。”

“马文升本不该排这么远的,以他的能力,进入前十五没有问题,可马文升回到朝廷后,私心甚重,朕不喜他。”

“第二十二,余子俊。”

“余子俊的能力,在于慧眼识珠,其他方面能力反而没那么显著,可他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

“朝中事情交给他做,朕都很放心。”

“第二十三,王恕。”

“按照功劳来算,王恕是超不过王竑、王复的,可是他活得久啊,朕看他再活三十年都不是问题。”

朱见漭吃了一惊,王恕能过百岁?

“二十四,王竑。”

“朕评价过他,不多说了。”

“第二十五,王复。”

“王复排这么远,朕自己都没想到,王复能力很强,却属于万金油一样的臣子,让他督抚一方,他能做的漂漂亮亮,让他做布政使,也能做的好,让他入阁,他做得也不错。”

“可是,他什么都能做,却什么都不拔尖。”

“军政文诗,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通,也是绝了。”

朱祁钰道:“第二十六,岳正。”

“岳正和王复一样,中规中矩,哪方面都不突出,却什么都会。”

“第二十七,刘广衡。”

“刘广衡输在年纪大上,不不然能更进一步。”

“你对他没有印象。”

“他早年因督抚辽东有功,被朕调回京师的。”

“之后一直在京师佐政,后来被调去督抚山西,却死在山西。”

“二十八,彭时。”

“彭时不是朕的人,朕却高抬贵手,饶了他的性命,他勤勤恳恳的用一生来回报朕。”

“二十九,周瑄。”

“大明法制,俞士悦和周瑄居功至伟。”

“周瑄执掌大理寺期间,鲜有冤案,民间皆说他是周青天。”

“其实朕很讨厌这个名号。”

“百姓推崇这青天大老爷,恰恰说明民间政治昏暗,百姓痛恨,所以才崇拜周青天。”

“如果世间皆如朕所想这般,哪里还需要周青天呢?”

朱祁钰苦笑:“说远了,说回来。”

“第三十,俞士悦。”

“俞士悦不该排这么高的,可他却健全了法制,重新修订的景泰版大明律,他居功至伟。”

“就暂且排这么高吧。”

“第三十一,吕原。”

“吕原,是景泰朝最容易忽略的人,但朕将事务交给他的时候,朕会非常放心。”

“这是吕原的能力,且吕原在朝时,朕非常放心。”

“三十二,张敷华。”

“张敷华的能力,朕始终认为,强于谢迁,他是能做首辅的,可是他为了朕,自杀而死,朕亏欠他啊。”

朱祁钰叹息:“三十三,萧维祯。”

“你对萧维祯的印象很淡吧,朕对他印象也不好,纵然有私心,但也算可靠。”

朱祁钰笑道:“三十四,何文渊。”

“那老头子七十多了,被朕逼着去督抚地方,但那老头子心性非常好,愣是活到了九十多。”

“而且,地方被他治理得还算不错。”

“这个名次,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三十五,薛瑄。”

“薛瑄的成绩,主要在学宫上面,反而理政能力,他显得很一般,并不让朕十分满意。”

“可他毕竟是理学大家,排在这个名次,可以了。”

朱祁钰对薛瑄的印象很淡了。

但他的学说,在景泰朝却是显学,因为皇帝喜欢。

“三十六,马瑾。”

“马瑾此人,你并不知道,因为他死的太早了。”

“朕当年派重臣督抚地方的时候,马瑾、韩雍、项忠,是朕认为最有成就的三个人。”

“马瑾排在他们两个之前。”

朱祁钰道:“可见马瑾的惊艳。”

“甚至,若论各省督抚,不要马后炮地看,就看当时的能力划分,朕始终认为,朱英第一,李秉第二,马瑾第三。”

“当时他们的资历都差不多。”

“可见朕当时对马瑾多么寄予厚望。”

“可惜,马瑾英年早逝,不然韩雍、项忠,未必是他的对手。”

朱祁钰有些唏嘘:“三十七,王来。”

“王来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上马打仗,下马治国。”

“朕视他为朕的闻仲。”

“朕将任何一个地方交给他,都无比安心,朕派他去打仗,朕也不用担忧。”

“可惜,朕启用他的时候,他年纪太大了。”

“所以才屈居于此,不然王来绝对能进入前十五。”

“三十八,李匡。”

“李匡是朕最忽视的一个人才。”

“朕启用他,是薛瑄的举荐,看他的履历,平平无奇。”

“可朕让他督抚地方,他实在太让人朕惊艳了。”

“他在贵州南四府,做的极好。”

“后来督抚吉林,把吉林做的有声有色。”

“可惜呀,朕没有慧眼识珠,提拔得太晚了,所以他的功绩没有特别多。”

“第三十九,夏埙。”

“夏埙你很熟悉,他的才能,无比显著,是朕都舍不得外放的人才。”

“他做朕的秘书时,就处处为朕绸缪。”

“在外统兵时,打下安南,他有大功。”

“督抚一方时,又让朕十分放心。”

“此人之才,仅次于韩雍,却也是我朝中流砥柱。”

“可惜,近几年他身体不佳,逐渐退出朝堂,去年病逝,是大明的遗憾啊。”

朱祁钰道:“第四十,刘大夏。”

“你可以骂刘大夏贪图权力,但不可否认他的能力。”

“他能去督抚藩国,震慑四夷。”

“他能在地方,做得有声有色。”

“回到中枢,处置事物有条不紊,这样的能臣,上去哪找?”

“第四十一,李侃。”

“李侃你也不熟悉,他从土木堡之变中,被抓做俘虏,逃了回来。”

“景泰早期,他名声不显。”

“可督抚朝鲜之时,他跟开了窍似的,触类旁通,成为朝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胡豅去世之后,他督抚吕宋,把吕宋督抚得井井有条。”

“此人之能,朕只恨早没发现。”

“他本该能位居阁部高位的,可他偏偏扎根地方,朕常常嘉奖他,示意对他的喜爱。”

“正因为过度操劳,所以死得比较早。”

“景泰朝可惜的人物很多,李侃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十二,罗绮。”

“第四十三,程信。”

“这两个人,可不是朕的人啊,”

“都是正统帝的人。”

“朕本来极为讨厌他们。”

“让他们去朝鲜做间谍。”

“他们,却用整个朝鲜,换取朕的信任。”

“大明能快速收复朝鲜,此二人居功至伟。”

朱祁钰道:“所以,他们也进入紫金阁功臣之中,实至名归。”

“四十四,马昂。”

“马昂的能力,无可指摘,只是此人心眼太小,做事犹犹豫豫的,缺乏果断大气之意。”

“而且,他善于逢迎。”

“官声不好。”

“但他的能力有目共睹,可以说,朕非常依仗他。”

“朕说过他心眼太小,要改,不然不会长寿的。”

“可他改不了,六十岁就死了。”

“他能在朕眼皮子底下,过了近四十年,且屡有升迁,你就知道他的能力了。”

“第四十五,王伟。”

“王伟此人,是于谦举荐给朕的,他着实有兵法之才。”

“可却是纸糊的兵法。”

“纸上谈兵谁也说不过他,真正打仗啥也不是。”

“不过,他却是个练兵的好材料,交趾水师,就是他一手组建的,而且练得非常好。”

“大明海军的远征军,都出自他的麾下,可见他的练兵之能。”

“他应该榜上有名。”

朱祁钰道:“第四十六,谢迁。”

“朕把谢迁,排在这么远,有谢迁尚在的原因,也有谢迁的能力,着实不如刘健和李东阳的原因。”

“第四十七,高明。”

“高明的能力,朕始终认为比杨廷和、杨一清更高。”

“可高明此人善于明哲保身,看似没有功利心,其实就是欠揍。”

“朕这是年龄大了,不揍他了,不然没他好果子吃。”

“朕把他留给你,你好好用他,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第四十八,杨一清。”

“杨一清能力有,就是私心太重。”

“他敢拿藩国做实验。”

“等朕没了之后,他就敢拿大明做实验。”

“不过,他的能力确实高绝,等杨一清病逝之时,估计排名还会往上走一走。”

“朕能驾驭他,希望你也能。”

“四十九,杨廷和。”

“杨廷和也是,能力绝佳,等他寿终正寝的时候,排名会提升的。”

“第五十名,项文曜。”

“项文曜也是于谦的人,你对他不熟悉,因为他督抚福建,而且死的比较早。”

“但不可否认,项文曜能力不错,你在福建现在看到的橡胶园、大批的茶树园、花圃等等,都是项文曜的功劳。”

“项文曜督抚福建,是真的造福福建。”

“他死的时候,整个福建痛哭很多天,家家戴孝,这可不是安排的,项文曜确实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好事。”

“的确,他对中枢功绩没那么大,但对地方,功绩是非常大的。”

第262章 杨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儿太第96章 皇太后,朕赐你一匹驴!奴婢谢陛下隆第469章 大战终:大明捞个寂寞(四)第272章 请天子剑杀官!请胡家主动认罪,莫第338章 两年,东南联军覆灭,平暹之战第330章 疯狗式打法,平播之战,把各宣慰司第71章 俞士悦,朕给你做狗的机会,别不珍惜第259章 胡濙妙计,四龙降世,死结变同喜!第434章 世界历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172章 朕不杀人,心里难受,去把和张瑾有479又没了第147章 盖棺论定,细数朱祁镇七宗罪!鞭打第109章 火烧宣府!万民之罪,加于我身!天第378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 节日 传第374章 西欧风云,灭葡之战,牵羊礼永不过第381章 文抄公,演义小说的盛世第474章 战后复苏:皇族的亲情,由校和由检第482章 【番外一:朱祁钰的模拟器(2)】第274章 重建武庙 文庙,新建帝王庙!论祖制第165章 奸商是怎么炼成的!第147章 盖棺论定,细数朱祁镇七宗罪!鞭打第162章 贵妃,跪好了!第333章 狡诈凶残,才是明军的底色第149章 杀疯了,赵王和朱祁镇越看越像!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盖主!就怕你们没本事!第230章 景泰帝跳大神,太宗皇帝降雷劫,劈第52章 宣镇告急!朕不当亡国之君!第428章 老皇帝隐藏得最深的一面:终极伪装第170章 你喜欢磕头,就一直磕,磕到你清醒第481章 【番外一:朱祁钰的模拟器(1)】第126章 为大明立胆 立心 立魄 重塑金身!(第8章 仁寿宫前,凌迟处死!第57章 里库迷踪!西华门哭谏!你们要累死朕第174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第361章 大明疆域止步于此,打不了一场国战第29章 抠了眼珠子!陛下乃千古仁君!第194章 鞭死荆州王,把宁王冻成冰雕,碎碎第366章 大明房地产爆发,外国月亮比国内圆第389章 皇帝正在夺走孩子们的童年,历史最第102章 胡濙,你来决定,朱轸是死是活!要第349章 帝制和资本,矛盾体和欢喜冤家第437章 在别人眼里,朕只能保五争三,当不第67章 陈循,你是商人的走狗吗!年入百万,第95章 蛐蛐喜欢吃你!黑吃黑,大人,跪下!第42章 陛下乃纯孝之君(求收藏!)第227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第472章 战后复苏:电脑的诞生(三)第135章 朕做了一个梦!(端午节快乐!)第390章 大明版最强大脑(元宵快乐)新书《大明泰昌:朕就是千古圣君》求支持第465章 北方加高工程竣工第198章 西厂出更,寸草不生!造访张家,把第160章 想裂土分王?就凭你姓朱?一群猪狗第231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第260章 用佛道儒解释四龙临朝,欲收回解释第59章 以监生为刀,请陛下修奸臣录!朕独爱第152章 朕可不是仁宣二帝,朕若有疾,便杀第198章 西厂出更,寸草不生!造访张家,把第52章 宣镇告急!朕不当亡国之君!第73章 爱妃,请正经点!把脑袋捧起来,轮流第345章 大明版Made In China,碎叶,大明的第15章 死太监!哀家誓要杀你!第125章 阉了,留在宫中当狗!(均订加更)第220章 用毛衣控制漠北还不够,胡濙要用李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气温升高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364章 纵横捭阖,吞下意大利,变成大楚帝第354章 史上最严出口禁令,出许进不许出!第16章 朱祁镇,你就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第248章 用砖头蹭头皮,大侄子,叔这是帮你第306章 士绅的屁股,烽烟四起以报之!第173章 科举舞弊案,神秘力量露头!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鲜第一弹!大炮打蚊子第289章 请陛下上路,献皇后于后庭第91章 先拿隆福寺开刀,管你和尚 道士,杀第212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第177章第33章 朕杀不死朱祁镇,还戳不死你?(求收第9章 如果夺门之变提前上演会怎么样?第420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 乱象 肃清第229章 既然漠北王无颜见先帝,就葬去倭国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岁!你们端起饭碗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109章 火烧宣府!万民之罪,加于我身!天第430章 老朱家,没一个好东西第269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第93章 京畿大清洗!数三声,杀一人,杀出个第454章 至暗来临:对朱见深的歉意(七)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岁!你们端起饭碗第37章 兵权到手,先拿谁开刀?(三千字求收第193章 爹,求求您,爱女儿一次!第397章 建立紫光阁,宋国篇:岛屿上的平头第205章 不遵圣旨的后果,就是杀无赦!筑京第237章 人不能对好,狗不能喂饱!喋血除夕第332章 大明是疯狗吗?东北这块烂地,也要第376章 昆仑封禅,打假欧洲,思想碰撞,民第85章 当朕的狗不丢人!强收军权入军机处!第177章第452章 至暗时刻:不得不说的朱祁镇(五)第288章 朝鲜建省,经济论
第262章 杨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儿太第96章 皇太后,朕赐你一匹驴!奴婢谢陛下隆第469章 大战终:大明捞个寂寞(四)第272章 请天子剑杀官!请胡家主动认罪,莫第338章 两年,东南联军覆灭,平暹之战第330章 疯狗式打法,平播之战,把各宣慰司第71章 俞士悦,朕给你做狗的机会,别不珍惜第259章 胡濙妙计,四龙降世,死结变同喜!第434章 世界历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172章 朕不杀人,心里难受,去把和张瑾有479又没了第147章 盖棺论定,细数朱祁镇七宗罪!鞭打第109章 火烧宣府!万民之罪,加于我身!天第378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 节日 传第374章 西欧风云,灭葡之战,牵羊礼永不过第381章 文抄公,演义小说的盛世第474章 战后复苏:皇族的亲情,由校和由检第482章 【番外一:朱祁钰的模拟器(2)】第274章 重建武庙 文庙,新建帝王庙!论祖制第165章 奸商是怎么炼成的!第147章 盖棺论定,细数朱祁镇七宗罪!鞭打第162章 贵妃,跪好了!第333章 狡诈凶残,才是明军的底色第149章 杀疯了,赵王和朱祁镇越看越像!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盖主!就怕你们没本事!第230章 景泰帝跳大神,太宗皇帝降雷劫,劈第52章 宣镇告急!朕不当亡国之君!第428章 老皇帝隐藏得最深的一面:终极伪装第170章 你喜欢磕头,就一直磕,磕到你清醒第481章 【番外一:朱祁钰的模拟器(1)】第126章 为大明立胆 立心 立魄 重塑金身!(第8章 仁寿宫前,凌迟处死!第57章 里库迷踪!西华门哭谏!你们要累死朕第174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第361章 大明疆域止步于此,打不了一场国战第29章 抠了眼珠子!陛下乃千古仁君!第194章 鞭死荆州王,把宁王冻成冰雕,碎碎第366章 大明房地产爆发,外国月亮比国内圆第389章 皇帝正在夺走孩子们的童年,历史最第102章 胡濙,你来决定,朱轸是死是活!要第349章 帝制和资本,矛盾体和欢喜冤家第437章 在别人眼里,朕只能保五争三,当不第67章 陈循,你是商人的走狗吗!年入百万,第95章 蛐蛐喜欢吃你!黑吃黑,大人,跪下!第42章 陛下乃纯孝之君(求收藏!)第227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第472章 战后复苏:电脑的诞生(三)第135章 朕做了一个梦!(端午节快乐!)第390章 大明版最强大脑(元宵快乐)新书《大明泰昌:朕就是千古圣君》求支持第465章 北方加高工程竣工第198章 西厂出更,寸草不生!造访张家,把第160章 想裂土分王?就凭你姓朱?一群猪狗第231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第260章 用佛道儒解释四龙临朝,欲收回解释第59章 以监生为刀,请陛下修奸臣录!朕独爱第152章 朕可不是仁宣二帝,朕若有疾,便杀第198章 西厂出更,寸草不生!造访张家,把第52章 宣镇告急!朕不当亡国之君!第73章 爱妃,请正经点!把脑袋捧起来,轮流第345章 大明版Made In China,碎叶,大明的第15章 死太监!哀家誓要杀你!第125章 阉了,留在宫中当狗!(均订加更)第220章 用毛衣控制漠北还不够,胡濙要用李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气温升高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364章 纵横捭阖,吞下意大利,变成大楚帝第354章 史上最严出口禁令,出许进不许出!第16章 朱祁镇,你就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第248章 用砖头蹭头皮,大侄子,叔这是帮你第306章 士绅的屁股,烽烟四起以报之!第173章 科举舞弊案,神秘力量露头!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鲜第一弹!大炮打蚊子第289章 请陛下上路,献皇后于后庭第91章 先拿隆福寺开刀,管你和尚 道士,杀第212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第177章第33章 朕杀不死朱祁镇,还戳不死你?(求收第9章 如果夺门之变提前上演会怎么样?第420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 乱象 肃清第229章 既然漠北王无颜见先帝,就葬去倭国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岁!你们端起饭碗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109章 火烧宣府!万民之罪,加于我身!天第430章 老朱家,没一个好东西第269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第93章 京畿大清洗!数三声,杀一人,杀出个第454章 至暗来临:对朱见深的歉意(七)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岁!你们端起饭碗第37章 兵权到手,先拿谁开刀?(三千字求收第193章 爹,求求您,爱女儿一次!第397章 建立紫光阁,宋国篇:岛屿上的平头第205章 不遵圣旨的后果,就是杀无赦!筑京第237章 人不能对好,狗不能喂饱!喋血除夕第332章 大明是疯狗吗?东北这块烂地,也要第376章 昆仑封禅,打假欧洲,思想碰撞,民第85章 当朕的狗不丢人!强收军权入军机处!第177章第452章 至暗时刻:不得不说的朱祁镇(五)第288章 朝鲜建省,经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