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晒盐法

弘治皇帝是一个好人,但要说是一个好皇帝就未必了。

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了,以前又一味的倚重文臣,所以很多东西都缺乏主见,被文臣牵着鼻子走。

再加上又心慈手软,将祖宗留下来的好制度给破坏殆尽,其中破坏最严重的一个就属盐引制度。

他赏赐出去的盐引比起他父亲明宪宗多了很多倍,别的不说,单单是赏赐给张氏兄弟的盐引,每一次都是几十万引、几十万引的赏赐出去。

而张氏兄弟也是仗着张皇后的宠爱,仗着国舅的身份,犹如喂不饱的狼一般,时不时都要去找张皇后哭穷,而张皇后一个妇道之人,她更是没有主见,看不到长远的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弘治皇帝缺乏主见,缺乏长远的目光,不仅仅是张氏兄弟,这王公贵族、六部九卿之类的也都获得了很多弘治皇帝赏赐下来的盐引。

弘治皇帝自己都很抠,再加上国库空虚,内帑跑老鼠,自然是没有银子赏赐的,只能赏盐引啊,税赋权啊等等这些东西。

像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都获得过弘治皇帝赏赐的盐引,至于朱姓王爷什么的,很多都被赏赐了获得封地的税赋权,又或者是允许这些王爷大肆扩张土地等等之类的。

看起来是不花钱就办了事情,笼络了人心,获得了好名声,但真是的情况是本来运行就已经出问题的盐引制度彻底执行不下去了。

商人们辛辛苦苦运粮去边境换取的盐引却是始终提不出来盐来,因为上面还有王公贵族,六部九卿等等这些人的盐引占着窝着,他们的盐不提出来,自然也就没有下面这些商人的事情。

如果赏赐的盐引不多,商人们等一等也就算了。

可是弘治皇帝赏赐出去的盐引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有很多的商人纵然是手中空有盐引,却也是始终提不出盐来,要等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轮到自己,而等几十年的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这极大的打击了商人运粮到边镇的积极性,进而也是让盐引制度维持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弘治五年,叶琪提出来的盐引制度改革,用纳银开中取代了纳粮开中。

所谓纳银开中,指的是商人们不需要在辛辛苦苦运粮食到边镇去换取盐引了,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换取盐引,朝廷手中有了银子再购买粮食运输到边镇。

看起来似乎好像也是说的过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

但真实的情况是,商人们每年缴纳的银子越来越少,因为偷税漏税是商人的本性;而这收上来的银子,按理说应该是专款专用,专门用来购买粮食给边军。

可明朝是文人掌权,对于军费,他们恨不得削减的干干净净,这粮食变成了银子到了户部的手中,自然也就是户部说了算,哪来填补下其它的窟窿啊、用来给大家发发额外的补贴啊等等之类的,总之这些银子最终能够落到边军头上的就没多少了。

所以边军就变的困顿不堪,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以前是商人源源不断运粮过来,至少来说这吃饭绝对不成问题,多出来的粮食还能够用来换换其它的军需什么的,军需有保证,也不用看那些文臣们的脸色,更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求他们拨款买粮食。

现在就不一样了,没有商人运粮,上头拨下来的银子层层克扣,这到了普通士兵的身上,可能大米、面粉就变成了槺麸,吃饭都是问题了,更别说其它的军备方面的事情了,这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

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好国策竟然就这样给败坏了,估计都会气的立刻从棺材里面蹦了出来。

好好的一个盐引制度,一个足以保证边军军需的盐引制度,硬生生的就让后辈子孙给玩蹦了,这也是明朝最后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到了明后期,各种各样的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边军军饷的开支一年比一年大,硬生生的就拖垮了明朝这个陷入财政困难的大企业。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下弘治皇帝在朝堂文臣们的建议下,讲究无为而治,讲究轻徭薄赋,所以在弘治皇帝时期,弘治皇帝一共面如了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税赋,是明朝免去税赋最多的一个皇帝。

本来嘛,这肯定算是好事的,轻徭薄赋的皇帝总是有好名声的,也是爱民如子的体现。

可是他所免去的很多都是商税,根本就到不了普通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该交的税依然一分不少,该上交的租子也同样不会因此有所减免。

到头来都是便宜了商人,困了朝廷,苦了黎民百姓。

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来,弘治皇帝绝对不是史书上所大写、特写的那样英明神武,他虽然是好皇帝,但绝对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执政的败笔太多了。

他也就是对文人好,和宋仁宗差不多,名声在史书上好的不得了,都是文人们吹出来的罢了,仔细的研究、研究历史,却是能够清楚的知道,弘治皇帝犯下了很多的大错。

盐引制度变了,边军战斗力低下,对外就硬不起来;免了很多商税,这免去容易,一张嘴的事情,可是想要再收起来就难了,朝廷没钱,财政困难,彻底拖垮了明朝;偏信文人,太过纵然文臣,制使权力失衡,文贵武贱,后期朝廷党争不休。

(咳咳~咳咳,个人观点,不喜请轻喷~)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脸色难看,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因为刘晋的出现,所以弘治皇帝比历史上有所改变,现在也是慢慢的文武并用,也知道利用厂卫的力量,知道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

几十文一斤的盐,普通老百姓做工一天才只能够买到一斤盐,这个价格就真心不是一般的贵了,也就可想而知明朝盐商的富裕程度了,真的是富甲天下。

“这盐场出来的盐真的成本几乎为零?”

弘治皇帝想了想对刘晋问道。

“陛下不信的话,大可让人去查一查,灶户可都是最穷苦的,他们一天到晚都被逼着不断的煮盐,但是自身却连吃都吃不饱。”

“而且这盐场真正产出的盐比起上报朝廷的盐有非常大的初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盐场的官吏压榨灶户日夜不停煮出来的盐。”

刘晋连忙回道,他所在的下河屯因为靠海,所以也都是靠着煮盐来维持生计,对这方面自然是太清楚不过了。

下河屯的老百姓非常苦,但这并不是最苦的,最苦的还是军户、炤户这些,他们才是最苦的,被户役制度硬生生的世世代代都绑在了上面,永不翻身。

“让你办盐场,你又要上交朝廷两百万两白银,又还要有利润,难道你有什么新的制盐之法?”

弘治皇帝微微点点头,他已经让萧敬去查这些事情了,很快就会有结果,想了想他又看着刘晋问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总是不按套路出牌,他既然能够放出这样的海口,必然也是有自己的绝招。

就好像这蜂窝煤,好像这海鱼,还有出海的商船,弘治皇帝现在腰包鼓鼓的,也都是跟刘晋脱不了关系的。

“陛下慧眼如炬,我确实是有新的制盐之法。”

刘晋笑着点头回道。

“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顿时就来兴趣了,语气也是变的平和了很多,对于刘晋,他还是很喜欢的。

“陛下,传统的制盐之法很简单就是煮盐,用锅去煮海水、卤水,从而获取盐,这个方法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柴火,同样也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

“而我新研究出来的制盐之法却是不需要煮,只需要晒就可以,依靠太阳的光照将海水给晒干,从而获得盐。”

刘晋简单的讲晒盐法说了出来。

“晒盐?”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都齐声的说道。

“对,就是晒盐,在沿海滩涂之地建盐田,引海水而入,依靠太阳光照,将海水晒干,盐自然就出来了,根本不需要去辛辛苦苦的煮盐,省时省力成本又低,这也是草民为什么有信心做到向陛下承诺的。”

刘晋很是自信的说道,后世哪里还有什么煮盐,全部都是靠晒盐,产出的盐比起现在的盐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第466章,年底盘点第110章,大龄未婚青年第448章,你打发要饭的?第2082章,杀一儆百第1363章,黑海镖局第1402章,凌迟处死第1949章,抵达南非第387章,杨大郎见闻第2013章,扶不起的酸臭腐儒第1892章,海陆联合打击第367章,继续降价第2038章,灾害预警、预防机制第1324章,知府算个锤子第765章,愤怒的欧洲各国第1593章,欧洲那一套在大明不管用第627章,一下子就看的清清楚楚第1527章,奴隶不准出现在大明本土第1450章,要搞贸易和旅游业第578章,富足的生活第15章,超低的物价第428章,天子震怒第624章,一手枣子一手大棒第1350章,西伯利亚汗国第1534章,实干派官员第1902章,我们奥斯曼帝国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第1082章,对外军售第1695章,上位者要学会偷懒第897章,全民皆武第483章,真来了第455章,爱嘚瑟的杨二狗第755章,宁王朱宸濠第872章,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重要性第656章,朝鲜商行第950章,五等级政策第422章,英雄纪念碑和烈士园林第209章,群臣激愤第30章,一对三第570章,建设淞沪第1675章,人手奇缺第1740章,王守仁的思索第996章,为什么要叫香港?第305章,开始炼钢第291章,哪里是航海啊第137章,这广告绝了第420章,论功行赏第1881章,黑色的黄金第787章,棉花、羊毛又飞涨了第1412章,统统送去南京养老第1349章,向西、一直向西第185章,短发的由来第1890章,惊恐的奥斯曼帝国第645章,要想富,先修路第223章,天降祥瑞第1813章,石油价格大涨第585章,女真三部联合第347章,经济治国第1883章,还是现在的世道好第867章,大发明家朱厚照第542章,方法很多第684章,航海日记第366章,盐这东西第323章,生意火爆第437章,军费开支从内帑出第190章,海鱼带来的震撼第1382章,这个两脚车我投了第2038章,灾害预警、预防机制第970章,苍蝇老和虎第162章,爆仓了第1789章,移民的第一个冬天第1558章,孩子第1548章,钱不知不觉之中就不见了第523章,月牙城第430章,牵连甚广第1709章,大明人凭什么过上现在的生活?第90章,烧玻璃第1050章,走大明特色的殖民道路第1775章,黑土地的生活第1815章,云梦粮仓第1876章,移民的重要性第1114章,欧洲新局势第33章,挖坑第96章,10两银子一个第717章,海外行省榜?第259章,偷偷摸摸第222章,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第806章,天底下可没有后悔药吃第494章,第一个开刀对象第269章,猜字谜第815章,各怀鬼胎第2067章,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2第1624章,这还是种地吗?第815章,各怀鬼胎第2037章,大寒第13章,慌的一笔的交易第2051章,乱世用重典第1721章,迅速风靡第1959章,人人都眼红了第1430章,非洲形势第531章,殖民据点选择第1582章,背叛者
第466章,年底盘点第110章,大龄未婚青年第448章,你打发要饭的?第2082章,杀一儆百第1363章,黑海镖局第1402章,凌迟处死第1949章,抵达南非第387章,杨大郎见闻第2013章,扶不起的酸臭腐儒第1892章,海陆联合打击第367章,继续降价第2038章,灾害预警、预防机制第1324章,知府算个锤子第765章,愤怒的欧洲各国第1593章,欧洲那一套在大明不管用第627章,一下子就看的清清楚楚第1527章,奴隶不准出现在大明本土第1450章,要搞贸易和旅游业第578章,富足的生活第15章,超低的物价第428章,天子震怒第624章,一手枣子一手大棒第1350章,西伯利亚汗国第1534章,实干派官员第1902章,我们奥斯曼帝国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第1082章,对外军售第1695章,上位者要学会偷懒第897章,全民皆武第483章,真来了第455章,爱嘚瑟的杨二狗第755章,宁王朱宸濠第872章,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重要性第656章,朝鲜商行第950章,五等级政策第422章,英雄纪念碑和烈士园林第209章,群臣激愤第30章,一对三第570章,建设淞沪第1675章,人手奇缺第1740章,王守仁的思索第996章,为什么要叫香港?第305章,开始炼钢第291章,哪里是航海啊第137章,这广告绝了第420章,论功行赏第1881章,黑色的黄金第787章,棉花、羊毛又飞涨了第1412章,统统送去南京养老第1349章,向西、一直向西第185章,短发的由来第1890章,惊恐的奥斯曼帝国第645章,要想富,先修路第223章,天降祥瑞第1813章,石油价格大涨第585章,女真三部联合第347章,经济治国第1883章,还是现在的世道好第867章,大发明家朱厚照第542章,方法很多第684章,航海日记第366章,盐这东西第323章,生意火爆第437章,军费开支从内帑出第190章,海鱼带来的震撼第1382章,这个两脚车我投了第2038章,灾害预警、预防机制第970章,苍蝇老和虎第162章,爆仓了第1789章,移民的第一个冬天第1558章,孩子第1548章,钱不知不觉之中就不见了第523章,月牙城第430章,牵连甚广第1709章,大明人凭什么过上现在的生活?第90章,烧玻璃第1050章,走大明特色的殖民道路第1775章,黑土地的生活第1815章,云梦粮仓第1876章,移民的重要性第1114章,欧洲新局势第33章,挖坑第96章,10两银子一个第717章,海外行省榜?第259章,偷偷摸摸第222章,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第806章,天底下可没有后悔药吃第494章,第一个开刀对象第269章,猜字谜第815章,各怀鬼胎第2067章,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2第1624章,这还是种地吗?第815章,各怀鬼胎第2037章,大寒第13章,慌的一笔的交易第2051章,乱世用重典第1721章,迅速风靡第1959章,人人都眼红了第1430章,非洲形势第531章,殖民据点选择第1582章,背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