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耻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飞驰栎阳

一 金令箭使者飞驰栎阳

黄河南岸的大道上,一个红衣骑士向西飞驰,渐渐进入两山夹峙的谷口。

正是夕阳西下时分,幽暗漫长的峡谷仿佛大山之中开出了一个抽屉,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函谷险道。因其纵深有如一个长长的匣子,时人称其为函谷。这条函谷险道地处黄河骤然折成东西流向后的南岸,东起崤山,中间穿过夸父逐日大渴而死的桃林高地,西至潼水渡口,莽莽苍苍长一百余里。峡谷两岸高峰绝谷,峻拔迂回,一条大道在谷底蜿蜒曲折,是山东(崤山以东)通往关中的唯一通道,号称函谷天险。千余年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样记载古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后世东汉名士王元雄心勃勃地为当时的西部豪强隗嚣策划云:“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足霸矣!”战国之后百千余年,函谷关尚有如此的险峻雄姿与要塞功能,足可见战国时代函谷天险的荒绝险峻。

西周时期,函谷本无关隘。周平王从镐京东迁洛阳之后,将原来是周室王畿之地的渭水平川全部封给了秦部族。秦成为诸侯国后,天下进入动荡不宁的春秋时代。为了防止山东诸侯西侵,秦国在函谷天险的东口筑起了一座砖石城堡,顺着函谷的地名,便称了函谷关。不想这座简陋的关城,却在兵戎相向的数百年间大大起了作用,山东诸侯的隆隆战车总是无法逾越这道狭长险峻的山谷。随着秦穆公称霸,秦国扩张,函谷关便也闻名天下。进入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而强大起来,对穷弱秦国开始了长期的蚕食。名将吴起训练出的轻装骑兵与重甲武卒大显威力,二十多年间,秦国在黄河西岸的数百里土地被魏国一仗仗全部夺去。作为天险屏障的函谷关与崤山桃林高地丢失了,石门要塞、潼水渡口等东部屏障也被魏国尽数占领了。若非吴起后来被迫离开魏国,这位和天下诸侯大战七十四次无一败绩的著名统帅,决不仅仅只将秦国压迫到华山以西。

沉重的牛角号在城头响起,红色的“魏”字大纛旗完全消融在晚霞之中。

当红衣骑士风驰电掣般飞到关下时,函谷关城门正在隆隆关闭。那匹神骏的黑色坐骑通灵之极,长嘶一声,从行将合拢的石门中腾越而过,引起城头兵士的一片高声喝彩。

“过关者何人?”城头将军高声喊问。

“华山营斥候。”一声长长的回答飘在身后,骑士早已在一里之外。

函谷关对于秦国是曾经的国门咽喉,而对于时下的魏国,却是国土内的一座寻常关口而已。所以,魏国函谷关的盘查,远远不如秦国函谷关时的盘查严密。城头守军见出关者是魏国军士装束,又报号华山营斥候,也就没有派飞骑追赶盘查,反而聚在城头高声议论赞叹这个斥候的高超骑术和罕见良马。

在夕阳落下的余晖中,骑士骏马像一朵红云,向西掠过空旷的原野和滔滔的河流。眼见左手的华山已经遥遥落在身后,骑士脱下身上的红色披风用力向地上一摔,顿时变成了一个黑衣劲装的秦国骑士。他愤怒地高声骂了一句什么,向座下马大吼一声。神骏的黑色战马突然间人立,一声长长的嘶鸣,展开四蹄腾空奔驰,箭一般向西而去。

渐行渐西,遥遥可见苍黄透绿的原野上矗立着一座黑色城堡。从远处看,这座城堡很小。在夕阳余晖中,城堡的剪影像一只黑色巨兽。随着黑衣骑士的骏马飞驰,渐渐可见背向夕阳的东门箭楼上有黑衣甲士游动,猎猎飞动的黑色大纛旗上大书一个白色的“秦”字。

这就是秦国都城栎阳。它坐落在渭水的一条小支流——栎水的北岸。这座小城堡是秦立国四百年以来的第三座都城。当初秦国始封诸侯时,周平王已经东迁到洛阳去了。关中的镐京、丰京已经在戎狄入侵中化为焦土废墟,根本不可能做秦国的都城。秦国第一任国君秦襄公,便将都城设置在靠近自己西部根据地的陈仓山东口。第二代国君秦文公又将都城东迁三百里,设在了渭水北岸的雍城,一直稳定了三百多年。到了战国初期,秦国被魏国屡次攻城陷地,秦献公壮怀激烈,决然将都城东迁到距离魏国华山军营不到三百里的栎阳小城,向天下宣示从此誓死不向西后退一步。这座栎阳小城作为都城,实际上也是作为最前方的军事要塞建立的。城方虽然很小,每边只有一里,方方正正四里多,正是春秋战国时代常说的那种“三里之城,五里之郭”的典型小城。但却全部用大石条砌成,城墙也比寻常城墙高出三丈有余,连箭楼也是石板垒砌的。作为进出口的城门,则是两块巨大厚重的山石。也就是说,整个城堡的外部防御构造没有一寸木头,寻常的火攻根本无伤城堡之毫发。然则使人更有强烈印象的是,这座城堡的城墙和箭楼全部都用黑色的山漆厚厚涂抹,黑亮光滑,非但威猛可怖,而且爬城偷袭者也决然无计可施。这座高高耸立在栎水岸边的险峻城堡,因为临近魏国的华山大营,所以防范很是严密。在这暮色苍茫的时分,高高的城头上已经吹起了呜呜的

牛角号,城门外原本稀疏的行人已加快了脚步。三遍号声之后,栎阳城门就会隆隆关闭。

快马渐近,黑衣骑士没有减速,伸手在怀中摸出一支足有两尺长的金制令箭高高举起。虽是傍晚,长大的金令箭依旧在马上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

“金令箭使者到,行人闪开!”城门将领举剑大喝,两列甲士肃然立定,城门内外的行人“哗”地闪于道旁。

黑衣骑士高举金色令箭,飞驰入城。

栎阳城内,街市萧条冷落。和大梁城繁华锦绣的夜市相比,这里简直就是荒凉偏僻的山村。店铺灯火星星点点,街边行人疏疏落落。幽幽摇曳的灯火下,可见市人衣着粗简,时有担柴牵牛者在街中匆匆穿过。在这条直通秦国国府的短街上,既没有一辆哪怕是简陋的牛拉轺车,也没有一个衣饰华贵的人物。店铺前的人们进行着简单的交易,或钱货两清,或物物交换,都在默默进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争执。小城短街,静而有序,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慌乱。所有这些都在无声地表示,这座小城堡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已经不知道恐惧为何物了。当骑术娴熟的金令箭使者纵马从街中驰过时,马不嘶鸣人不出声,也没有任何一个市人高声呼喝,街中行人迅速闪开,一副习以为常的坦然神色。

瞬息之间,黑衣快马逼近短街尽头一片高大简朴的青砖平房。

这片砖房被一圈高高的石墙围起,仅仅露出一片灰蒙蒙的屋脊。正中大门由整块巨石凿成,粗犷坚实。大门前两排黑衣甲士肃然侍立。金令箭使者骤然勒马,骏马人立,昂首嘶鸣。石门前带剑将领拱手高声道:“君上有令,金令箭使者无须禀报,直入政事堂!”

黑衣人从马上一跃飞下,甩手将马缰交给将领,大步匆匆地直入石门。不想几步之后却一个踉跄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他嘶哑地摇手:“快,扶我,政事堂。”四名护卫军士立即抢步上来,抬起使者疾步进入国府宫。

说是国府宫,实际上是一座九开间的六进大宅院,外加一片后庭园林。如果放在魏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大夫的住宅规格。在齐国也不过上卿规格。府中房屋一律是特大方砖块砌成,地上则是一色青石板,没有一片水面,没有一片花草,唯一的绿色是政事堂后边的一片胡杨林与几株松树。简单实在得冷冰冰的。第一进是国府各文书机构,第二进是国府中枢政事堂。这政事堂是一座六开间的青砖高房,坐落在院落正中央,两边是通向后进的偏门。政事堂本身分为两大部分,东侧为国君聚集大臣商议大事的正厅,西侧为国君处理日常政务的书房。以实际作用论,西侧书房才是国府的灵魂与中枢之地。

此刻,西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这是一间陈设整肃简朴的书房,地上没有红毡,四周也没有任何纱帐窗幔之类的华贵用品。最显眼的是三大排书架,满置竹简与羊皮书,环绕了三面墙壁。正对中间书案的墙面上悬挂了一幅巨大的列国地图,画地图的羊皮已经没有了洁白与光滑,乌沉沉的显示出它的年深月久。地图两旁挂着长剑与弓箭。所有的几案书架都是几近于黑的沉沉紫红色,使政事堂颇显得威猛神秘。房间只有一盏粗大的牛油灯,不是很亮,风罩口的油烟还依稀可见。一个人站在地图前沉思不动。从背面看,他身材挺拔,一领黑袍上没有任何装饰,头发也用黑布束起。端详片刻,他一声长嘘,一拳砸在羊皮大地图上,忧愤而沉重。

一名白发老内侍守在政事堂门口,没有表情,没有声息。

急促沉重的脚步声从院中传来。白发老内侍警觉,立即轻步走下台阶。四名军士抬着黑衣使者匆匆而来,放在老内侍面前。黑衣使者艰难地向老内侍一扬手中金令箭。老内侍立即高声报号:“金令箭使者晋见——”

“咣”的一声,书房内好像撞倒了物事,只听一阵急促脚步声,书房主人已经快步迎了出来。窗户透出的微光下,可见他是一个相貌敦厚的青年,眼睛很细很长,嘴唇很厚,嘴角隐入两腮极深,厚重中透出刚毅英健与从容镇静。他不是别人,正是书房的主人,秦国新君嬴渠梁,后来人说的秦孝公。他急步来到黑衣使者面前,蹲下身一看,一句话没说便伸手扶住黑衣人要抱他进去。

老内侍拱手拦住:“君上,我来。”说着两手平伸插入黑衣人身下,将黑衣人平平端起,步履轻捷地走上台阶,走进书房。秦孝公对四名军士匆匆说一声:“你们去吧。”军士们躬身应命间,他已经大步走进书房。

黑衣使者被平放在书房的木榻上,灰尘满面,大汗淋漓,胸脯急速起伏。他见秦孝公进来,连忙挣扎起身:“君上,大事,不,不好。”秦孝公摇摇手:“你先别开口。”回头吩咐:“黑伯,热酒,快!”话音落点,老内侍已经从门外捧来一铜盆冒着微微热气的米酒。秦孝公接过,双手捧到黑衣人面前。黑衣人热泪骤然涌出,猛然捧住铜盆,咕咚咕咚一气饮干。秦孝公接过铜盆递给老内侍,回头拉住黑衣人的双手:“景监,辛苦你也

。”

一盆热酒使金令箭使者景监面色红润,脸上的汗水泪水一齐流下。他撩起衣角就要擦拭,秦孝公却已经递过来一条绢帛汗巾,景监接过拭去脸上汗水泪水,精神顿时焕发。这是一个英挺俊秀的青年,若没有久经风尘的黧黑肤色,当算是一个丰神俊朗的美男子。他费力站起深深一躬:“君上如此待臣,景监如何报答?”

秦孝公爽朗大笑:“你为国舍命,嬴渠梁又如何报答?老秦人不说虚话,来,说说你带回来的消息。”

景监原本是充满惊恐长驱赶回的。他本能地感到,秦国已经到了真正的生死存亡关头。从逢泽到栎阳两千余里,他两天两夜只是在三次喂马的空隙里吃了几块干牛肉。他的大腿内侧已经被粗糙的马鞍磨出了红肉,疼得他一路上不断咬牙吸气。那匹罕见的西域良马,平时根本不用马鞭,可是这次竟然被他抽得遍体血痕,景监痛心得不断咒骂自己,可是还是不由自主地猛抽战马。他只有一个愿望,赶快飞到栎阳!可是当他见到和他一样年轻的国君时,秦孝公那种异乎寻常的定力却使他深为惊讶。景监和大多数秦国臣子一样,对这位刚刚即位半年多的国君知之甚少。少年时代,景监还曾经和这位当时的公子在战场上共同打过几年仗,两个少年骑士交情甚密。有人嘲讽说,嬴渠梁如果当了国君,景监一定是国君的“弄臣”。然则秦国连年打仗动荡不定,景监早早就随父亲转移到了西部战场,嬴渠梁却一直留在东部与魏国作战。只是在去年的少梁之战前夕,他才奉命东调,做了前军副将。戎马倥偬,倏忽十年已经过去,两人几乎没有谋面的机会。年前新君即位的动荡时刻,景监奉嬴虔之命,率四千铁骑隐蔽驻扎栎阳城外做紧急策应。虽说因局势未乱没有派上用场,但这位前军副将的耿耿忠心却因此而尽人皆知。一个月前,风闻六国将在逢泽会盟,新君嬴渠梁竟然直接点将,派景监为金令箭使者赴魏国秘密活动探听消息。景监感到,国君肯定已经嗅到了六国会盟的异常气息。因为在秦国的历史上,没有非常特殊的重大差遣,是从来不启用金令箭的。但凡持有金令箭者,不但在秦国可以通行无阻,而且在外国遇见秦国人,也可以命令他们做所需要做的任何事情。新君首次启用金令箭,足见其对六国会盟的警觉和重视,足见对他这位少年挚友的信任。可是,当这位新君看到自己风尘仆仆地拼命赶回来时,竟然阻止了他的挣扎禀报,以异乎寻常的细心和真诚,关照着他的鞍马劳顿。景监身为军旅子弟,从小见过不知多少王公贵族,那种颐指气使的架势几乎是所有贵族难以克服的痼疾。而这位青年君主却是那样的质朴厚重,举止言谈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浮华。一刹那间,景监想起了一句老话:“刚毅木讷,可成大器。”

虽则感动,景监还是着急,喘口气沉重急促地道:“君上,山东六国会盟于逢泽。盟主是魏惠王,会盟主辞是六国定天下。更要紧的是,六国订立了三条盟约:其一,六国互不用兵;其二,划定吞并小诸侯的势力圈;其三,六国分秦,共灭秦国,而后对齐国转补土地二百里。”

秦孝公就站在景监对面,脸色越来越阴沉。听景监说完,他半晌没有说话,也没有挪动,双眼只是盯着窗外的沉沉夜色。

“君上?”景监有些惊慌,轻轻叫了一声。

秦孝公默默踱步,转到书架前突然发问:“六国准备如何分秦?可有出人意料的谋划?”

“臣买通了一个护卫逢泽行辕的千夫长,化装成他的随从在魏惠王总帐外巡查警戒。但在会盟大典时,那位千夫长被派遣到猎场准备会猎事务,臣也只得同去。是以会盟的细务谋划,臣无法于仓促间得知。会盟次日,臣假装围圈野鹿,逃离猎场,星夜奔回。”景监话语中有深深的歉疚自责。

“无关大局。想想办法,继续探听。”秦孝公语气很平淡。

景监拱手道:“是,君上,臣立即再赴大梁!”

“不用了,你留在栎阳,打探之人你另派干员就是。”

景监似乎还想再度请命,却终于说出了“遵命”二字。

秦孝公还在踱步,几乎是一步一顿,停比走多。景监站在厅中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位年轻君主沉重的步子,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君内心的压力。面对灭顶之灾,任何惊慌失措都可能是正常的。如果面前这位新君流泪哭喊或无所措手足,景监反倒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会给他讲述秦国屡次渡过的危难,会给他提出路上想好的各种主意。可是面前这位年轻的君主,竟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哪怕是瞬间的惊慌。这种定力,这种静气,反倒使景监感到了无所措手足,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把自己的对策讲出来。

“景监,”秦孝公终于回过头来,平静如常,“你且先回去大睡一觉。我得静下来,好好思谋一番。明日清晨政事堂朝会,你也参加,我等君臣共商化解之策。如何?”

“君上保重,臣,遵命。”景监激动得声音颤抖。

(本章完)

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四 将相同心 大将军负荆请罪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辽东军营第五章 卫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谨慎探询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_一 岁末大宴群臣 始皇帝布政震动朝野第四章 暴乱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国老世族鼓起了复辟恶潮第十章 蒹葭苍苍_五 洒满阳光的新都工地第六章 滔滔江汉_四 江峡大战 水陆破楚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后 铁碑约法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亘古奇观 秦楚两军大相持第五章 情变横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艰第三章 西出铩羽_四 雄心说长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龙的诡秘暴亡第五章 术治亡韩_五 韩非在云阳国狱中静悄悄走了第四章 风云三才_四 春令定准直 秦国大政勃勃生发第四章 咸阳初动_二 丞相府来了不速之客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万大军压顶函谷关第四章 谈兵致祸_三 策士与君王的交换第七章 大成合纵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宫闱第十二章 不宁不令_五 将计就计邯郸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长第七章 瓦釜雷鸣_六 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一 欲将何等天下交付后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四 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第一章 初政飓风_五 韩国疲秦计引发出惊雷闪电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四 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六章 滔滔江汉_一 碧水风雪云梦泽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来了名士说客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张仪遭遇突然截杀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杀 王翦一战灭楚国第四章 谈兵致祸_六 错也数也 不堪谈兵诸子百家_儒家第六章 栎阳潮生_四 世族元老们惶惑不安了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来客与神秘预言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见郑国密谈第十二章 三辕各辙_四 吕不韦终于立定了长远方略第三章 邯郸异谋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战在人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时节的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诸子百家_阴阳家第一章 暮政维艰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阳君臣第十章 蒹葭苍苍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六章 子楚还国_一 乾纲独断 策不乱法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三 赵瑟秦盆 蔺相如尽显胆识第四章 风云三才_二 傲岸两布衣 论战说邦交秦风_秦军兵种诸子百家_杂家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一章 铁腕平乱_二 百骑扬威 震慑草原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二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时节的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第九章 吕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几多风雨第六章 滔滔江汉_四 江峡大战 水陆破楚第七章 流火迷离_五 丰京废墟的远古洞窟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三 再破成例 吕不韦周旋立储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一章 初政飓风_三 人性之恶 必待师法而后正第十三章 雍城之乱_五 血火冠剑日 乱局竟未息第二章 大决泾水_七 泾水入田 郑国渠震动天下第八章 风雨如晦_一 天人乱象 三策应对第十章 偏安亡齐_三 匪鸡则鸣 苍蝇之声第六章 秦军悲歌_一 以快制变 老将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第三章 邯郸异谋_二 邯郸遇奇 谨言慎行名将_李牧名将_赵奢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尝闻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来客与神秘预言第七章 瓦釜雷鸣_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第五章 卫鞅入秦_一 神秘客栈的布衣少年第三章 东方龙蛇_六 几番折冲 大起战云第七章 流火迷离_二 塞上春寒 心变情异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六 孟子论剑示射 长歌一抒飘蓬之志第八章 风雨如晦_一 天人乱象 三策应对第六章 乱政亡赵_五 天方艰难 曰丧厥国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一 亦正亦奇 吕不韦破了秦国百年法统第一章 铁腕平乱_五 犀首挟策入咸阳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_六 冰雪铭心终难却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滚越大 胜负却越来越渺茫第六章 滔滔江汉_一 碧水风雪云梦泽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十四章 百年一乱_六 行与子还兮 我士也骄第五章 情变横生_四 法度精严兮 万绿家邦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_四 天齐渊波澜诡谲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_三 堑山堙谷 穷燕极粤 帝国大道震古烁今第四章 风云三才_四 春令定准直 秦国大政勃勃生发二 历史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分裂名将_赵奢第二章 国耻昭昭_六 逢泽猎场中阴谋与财富较量诸子百家_兵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与蒙面石刻第十二章 不宁不令_四 新朋旧情尽路营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战示形 秦军偏师两败于李牧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_一 天险上党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七章 瓦釜雷鸣_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六 开元异数 吕不韦疏导倍显艰难
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四 将相同心 大将军负荆请罪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辽东军营第五章 卫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谨慎探询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_一 岁末大宴群臣 始皇帝布政震动朝野第四章 暴乱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国老世族鼓起了复辟恶潮第十章 蒹葭苍苍_五 洒满阳光的新都工地第六章 滔滔江汉_四 江峡大战 水陆破楚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后 铁碑约法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亘古奇观 秦楚两军大相持第五章 情变横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艰第三章 西出铩羽_四 雄心说长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龙的诡秘暴亡第五章 术治亡韩_五 韩非在云阳国狱中静悄悄走了第四章 风云三才_四 春令定准直 秦国大政勃勃生发第四章 咸阳初动_二 丞相府来了不速之客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万大军压顶函谷关第四章 谈兵致祸_三 策士与君王的交换第七章 大成合纵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宫闱第十二章 不宁不令_五 将计就计邯郸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长第七章 瓦釜雷鸣_六 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一 欲将何等天下交付后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四 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第一章 初政飓风_五 韩国疲秦计引发出惊雷闪电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四 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六章 滔滔江汉_一 碧水风雪云梦泽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来了名士说客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张仪遭遇突然截杀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杀 王翦一战灭楚国第四章 谈兵致祸_六 错也数也 不堪谈兵诸子百家_儒家第六章 栎阳潮生_四 世族元老们惶惑不安了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来客与神秘预言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见郑国密谈第十二章 三辕各辙_四 吕不韦终于立定了长远方略第三章 邯郸异谋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战在人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时节的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诸子百家_阴阳家第一章 暮政维艰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阳君臣第十章 蒹葭苍苍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六章 子楚还国_一 乾纲独断 策不乱法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三 赵瑟秦盆 蔺相如尽显胆识第四章 风云三才_二 傲岸两布衣 论战说邦交秦风_秦军兵种诸子百家_杂家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三 飘风弗弗 迅雷无声第一章 铁腕平乱_二 百骑扬威 震慑草原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二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时节的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第九章 吕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几多风雨第六章 滔滔江汉_四 江峡大战 水陆破楚第七章 流火迷离_五 丰京废墟的远古洞窟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三 再破成例 吕不韦周旋立储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一章 初政飓风_三 人性之恶 必待师法而后正第十三章 雍城之乱_五 血火冠剑日 乱局竟未息第二章 大决泾水_七 泾水入田 郑国渠震动天下第八章 风雨如晦_一 天人乱象 三策应对第十章 偏安亡齐_三 匪鸡则鸣 苍蝇之声第六章 秦军悲歌_一 以快制变 老将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第三章 邯郸异谋_二 邯郸遇奇 谨言慎行名将_李牧名将_赵奢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尝闻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来客与神秘预言第七章 瓦釜雷鸣_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第五章 卫鞅入秦_一 神秘客栈的布衣少年第三章 东方龙蛇_六 几番折冲 大起战云第七章 流火迷离_二 塞上春寒 心变情异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六 孟子论剑示射 长歌一抒飘蓬之志第八章 风雨如晦_一 天人乱象 三策应对第六章 乱政亡赵_五 天方艰难 曰丧厥国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一 亦正亦奇 吕不韦破了秦国百年法统第一章 铁腕平乱_五 犀首挟策入咸阳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_六 冰雪铭心终难却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滚越大 胜负却越来越渺茫第六章 滔滔江汉_一 碧水风雪云梦泽第三章 东方龙蛇_三 东海起大蛟第十四章 百年一乱_六 行与子还兮 我士也骄第五章 情变横生_四 法度精严兮 万绿家邦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_四 天齐渊波澜诡谲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_三 堑山堙谷 穷燕极粤 帝国大道震古烁今第四章 风云三才_四 春令定准直 秦国大政勃勃生发二 历史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分裂名将_赵奢第二章 国耻昭昭_六 逢泽猎场中阴谋与财富较量诸子百家_兵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与蒙面石刻第十二章 不宁不令_四 新朋旧情尽路营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战示形 秦军偏师两败于李牧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_一 天险上党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七章 瓦釜雷鸣_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六 开元异数 吕不韦疏导倍显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