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时机已到

赵仲针想了想便缓缓道:“灭辽之策可以八个字来概述,备战、破联、择机、出奇。”

赵祯呵呵一笑,“那就详细说一说,这个八个字具体怎么理解?”

“启禀皇祖父,备战是指需要时间,包括繁衍战马、制备军资、训练军队,改革军制,筹措财力,培养后备兵员,这就和汉朝攻打匈奴一样,经历文景之治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力,才终于破匈奴于塞北,两国相争,最后比的是国力,我大宋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孙儿认为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时间来进行备战。”

这个说法,赵祯也听范宁讲过,皇孙果然接受了范宁的思想,难得这么小小的年纪,并不急于贪功速战,而是目光长远,考虑到了数十年的计划,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那破联呢?”

“破联就是破解辽夏联盟,孙儿说的破联不是指实施离间计之类的阴谋,那个其实意义不大,孙儿认为关键是使辽夏无法同时出兵,可以选择选择人少国力薄弱的西夏实施,也用二三十年时间来逐渐削弱它的国力,使它最后只能自保,而无力出兵,这样就破解了辽夏联盟,使宋军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赵祯点点头,这个破联的想法很有见地,用阳谋来取胜,就算对方知道也无力改变。

“那择机呢?”赵祯又问道。

“择机就是我们准备充足后,耐心等待出兵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对方出现内乱,西夏内乱,我们则攻打西夏,辽国内乱我们则攻打辽国,这个机会其实可以制造,但前提是要十分了解辽夏两国的内政,所以建立一个长期情报网就必不可少了。”

赵祯已经忘记了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和皇孙的探讨之中,他沉思良久又问道:“再说说出奇!”

“出奇就是出奇兵,孙儿认同范宁的方案,最好以鲲州和鲸州为跳板,利用大宋水军的优势,出奇兵直杀辽国的上京和东京,逼迫辽国从幽州回军援助,为宋军主力夺取幽州创造条件。”

..........

就在赵祯和皇孙赵仲针深入探讨灭辽大计之时,相国韩琦带着左谏议大夫李唯臻来到大相国寺附近的清风酒楼,现在正是中午时分,皇城中的大部分官员都纷纷外出吃饭喝酒,大相国寺的清风酒楼距离皇城稍远,这里基本上遇不到吃饭的官员。

掌柜亲自出迎,将韩琦和李唯臻带到二楼的一间雅室前,“两位大官人请,赵衙内已经在房内等候!”

李唯臻有些不解,低声问道:“韩相,赵衙内是何人?”

韩琦微微一笑,“你进去就知道了!”

韩琦推门进了屋,这是一间套房,外房门口站着两名体格强壮的大汉,像两座雕塑一样一动不动,里面一间屋则光线明亮,一名虬须男子正坐在桌上,李唯臻只觉男子有点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韩琦走进屋行一礼道:“殿下,他来了!”

‘殿下?’

李唯臻一怔,他忽然醒悟过来,眼前之人不就是巨鹿王赵宗实吗?难怪这么眼熟,只是他的虬须遮掩住了真实面目。

他也连忙上前行礼,“微臣李唯臻,参见巨鹿王殿下!”

赵宗实极为谨慎,偶然才会出一趟府门,就算出府也是化了妆,防止被人认出,这家清风酒楼在商业繁华之地,商人较多,比较容易掩饰身份。

他笑着摆摆手,“韩相公辛苦,赵知院也请坐!”

两人在桌前坐下,桌上已经上了酒菜,赵宗实亲自给两人斟了酒,对李唯臻笑道:“听说李知院带来了好消息?”

李唯臻连忙取出一封信,呈给赵宗实,“这是昨天范宁派人送来的急信,信中说抓住了安抚使赵谦的把柄,希望微臣立案并派人去调查,请殿下过目。”

李唯臻昨天接到范宁的快信,感觉情况重大,他便找到了韩琦,请示是否立案,韩琦也迟疑不定,索性将赵宗实约出来,当面向他请示。

赵宗实看了看信,疑惑道:“这似乎不是范宁的笔迹?”

“启禀殿下,是谷熟县令谢文升写得控诉信,最下面有范宁的批示。”

赵宗实翻了翻最后面,果然看见了范宁的批语,‘情况属实,建议立案并派人秘密调查证实。’

赵宗实又仔细看了一遍这封信,这封信揭示了赵家在应天府三大罪证:一是僭越,赵氏祠堂高度超过了归德殿;其次是假传太祖之诏,数十年一文税赋未缴纳;第三是训练数千私军,盔甲长枪堪比厢军。

这三条罪状都很重,足以将赵谦罢职免官,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比较严重,会影响到其他功勋世家对自己的支持,毕竟赵彦徽也是开国功臣,父皇或许会念旧情,不会轻易动他的家族。

“赵家除了赵谦外,还有谁在朝中为官?”赵宗实沉吟一下问道。

李唯臻道:“启禀殿下,赵谦有个从弟在真定府任边将,好像是都指挥使,另外赵家还有几个子弟在宫中为侍卫,除此以外就没有了。”

赵宗实想了想,又问道韩琦,“韩相公怎么看?”

韩琦缓缓道:“殿下长子在宫中已得官家青睐,证明范宁的方案非常成功,同时张尧佐也会心急如焚,必然会加快部署,微臣担心赵谦会不断加强对京东路厢军的控制,安插心腹,即使他被贬黜,他在军中的影响还在,所以扳倒赵谦宜早不宜迟。”

“韩相公支持范宁的建议?”

韩琦点点头,“我是支持他的方案,但我建议最好能和曹家再谈一谈,得到曹家的支持,请曹家去安抚其他功勋世家,消除后患,即使赵家因此被问罪,也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了。”

或许是想到张尧佐的疯狂反扑,赵宗实想了想,最终同意了韩琦的方案,“好吧!我去拜访一下曹老爷子,寻求他的支持。范宁的方案可以实施!”

他又对李唯臻道:“今天下午就立案,立刻派重要谏臣赶赴应天府,在不惊动赵家的情况下秘密调查。”

“微臣遵令!”

..........

三天后,一行四名从京城来的官员抵达了宋城县的官驿,官驿顾名思义就是官方办的客栈,条件要比普通民间客栈好得多,和顶级客栈差不多,有独院、套房,有上等酒菜,全天热水供应,但想住官驿却不容易,必须是九品以上官员,同时有官驿劵才能入住,这也算是官员们出差在外的一项福利。

官驿管事热情地将四名官员请入大堂,四名官员取出官驿劵,同时出示代表身份的鱼符并登记了客簿,左谏院谏司刘楚率三名谏官赴应天府各县公干。

见是谏官到来,掌柜更是热情,安排他们住进了一座独院,并令伙计好生伺候,四人住了下来,为首左谏司刘楚却雇一辆牛车前往应天府衙。

府衙内,范宁正和通判王安石商议夏收和抢种水稻事宜,夏收是大部分官府都要面对的一件大事。

地方官第一要务就是劝农,春耕、秋收或者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夏收夏种都是官员们每年绕不过去的坎,王安石就算再想推行变法,也必须等夏收夏种结束后才能实施。

范宁喝了口茶笑道:“这次去地方巡视,在谷熟县和县令谢文升交谈,倒受到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建立乡村牙人制度,像提供耕牛信息,提供耕种收获劳力,出租农田,修缮房屋,帮助开荒,兴修水利等等,然后官府给予一定的扶植,比如免去牙税等等,我相信这种交换信息的方式推广开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甚至会在整个大宋进行推广。”

知府和通判的关系又有点像书记和市长的关系,知府负责用人,以及掌舵,提出各种方案,而通判则负责实施。

建立乡村牙人制度是范宁上任以来的第一个政绩工程,他当然很重视,他把这个任务压给了王安石,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王安石点点头,“乡村做牙人,事多而且比较琐碎,需要东奔西跑,如果能用免牙税的方式,倒是能吸引不少人参加,我建议不妨先在宋城县试点,若成功后,则推广到整个应天府,府君觉得如何?”

范宁欣然道:“可以试行,我建议介甫兄先去牙行和乡村调研,把情况摸透在草拟方案。”

“府君说得有道理,我这两天就安排一下。”

两人正商议着,有小吏在门外禀报,“启禀府君,有京城来的谏官要见府君!”

第七百一十一章 扬州码头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儿女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一百零七章 闻弦知雅意第四百一十五章 银弹攻势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烦忧第二百六十九章 说客上门第六百九十五章 哑雷事件第三百三十八章 商讨嫁妆第二百三十九章 证券交易第五百九十九章 水军优势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儿女第四百一十八章 文渊博罢相第五百三十九章 南下吕宋第五百四十九章 地块抽签第三百一十七章 考虑不周第二百三十章 离京返家第四百四十五章 调虎离山第五百五十四章 战争升级第五百七十章 力劝天子(下)第九章 给拗相公上课第六百四十三章 粮食断绝第五百五十一章 一致通过第五百九十四章 出了难题第三百一十五章 给祖先交代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五百七十七章 公开出海(下)第七百五十五章 开京之战第六百六十六章 微服独行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职第二百四十九章 俏语解惑第二百七十四章 耽罗国(上)第八十四章 机会来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六百八十三章 夜战井陉第七百五十章 上京内乱第七百一十五章 除夕之夜(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会实践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议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辽皇北撤第二百七十六章 耽罗国(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叶子戏第三百八十五章 泉州吕惠卿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证据第一百三十五章 县考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子阅兵第十七章 去镇里考试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动时刻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喜之日(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新领土第四百六十六章 通过决议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四百八十二章 家添新口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七百零四章 北岛来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怒其不争第三百六十七章 平原激战(下)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双岛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无义战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军第三百七十九章 芒川银矿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证据第七百三十二章 巡视领地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费苦心第二百零六章 西阁面圣第三百一十章 出了人命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七百六十章 告别大宋第二百五十二章 绝好的广告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乡遇旧第三百五十七章 变通建议第一百二十章 范铁牛打官司(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详细调查第二百二十五章 书房长谈第九十一章 各取所需第三十六章 老实人的抗争第七百零二章 精钢契机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五百零二章 危险气息第五百一十五章 终身大事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三百零二章 日本来使第四百零一章 让他彻底闭嘴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职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喜之日(四)第三百零八章 探矿协议第二百三十六章 国子监报到第三十三章 三叔范铁牛第二百四十三章 长远布局第六百一十二章 困兽之策第二百五十七章 饮茶夜话第四百四十一章 骄横传闻第三百二十四章 正式述职(上)第五百五十章 用兵之权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见朱佩第二章 偏心也是病第五百一十章 庄园集结
第七百一十一章 扬州码头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儿女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一百零七章 闻弦知雅意第四百一十五章 银弹攻势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烦忧第二百六十九章 说客上门第六百九十五章 哑雷事件第三百三十八章 商讨嫁妆第二百三十九章 证券交易第五百九十九章 水军优势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儿女第四百一十八章 文渊博罢相第五百三十九章 南下吕宋第五百四十九章 地块抽签第三百一十七章 考虑不周第二百三十章 离京返家第四百四十五章 调虎离山第五百五十四章 战争升级第五百七十章 力劝天子(下)第九章 给拗相公上课第六百四十三章 粮食断绝第五百五十一章 一致通过第五百九十四章 出了难题第三百一十五章 给祖先交代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五百七十七章 公开出海(下)第七百五十五章 开京之战第六百六十六章 微服独行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职第二百四十九章 俏语解惑第二百七十四章 耽罗国(上)第八十四章 机会来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六百八十三章 夜战井陉第七百五十章 上京内乱第七百一十五章 除夕之夜(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会实践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议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辽皇北撤第二百七十六章 耽罗国(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叶子戏第三百八十五章 泉州吕惠卿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证据第一百三十五章 县考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子阅兵第十七章 去镇里考试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动时刻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喜之日(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新领土第四百六十六章 通过决议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四百八十二章 家添新口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七百零四章 北岛来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怒其不争第三百六十七章 平原激战(下)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双岛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无义战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军第三百七十九章 芒川银矿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证据第七百三十二章 巡视领地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费苦心第二百零六章 西阁面圣第三百一十章 出了人命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七百六十章 告别大宋第二百五十二章 绝好的广告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乡遇旧第三百五十七章 变通建议第一百二十章 范铁牛打官司(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详细调查第二百二十五章 书房长谈第九十一章 各取所需第三十六章 老实人的抗争第七百零二章 精钢契机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五百零二章 危险气息第五百一十五章 终身大事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三百零二章 日本来使第四百零一章 让他彻底闭嘴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职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喜之日(四)第三百零八章 探矿协议第二百三十六章 国子监报到第三十三章 三叔范铁牛第二百四十三章 长远布局第六百一十二章 困兽之策第二百五十七章 饮茶夜话第四百四十一章 骄横传闻第三百二十四章 正式述职(上)第五百五十章 用兵之权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见朱佩第二章 偏心也是病第五百一十章 庄园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