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节 加粮税

粮税加一成!

这话如果换个人说,怕是这会已经被人指着鼻子骂了。

但这话却是出自大唐秦王之口,无论是这个秦王的身份地位,还是秦王以往的作事风格,或者说这位秦王点石成金的本事。

所以,加粮税之事,众官员从惊讶之后,更多的是思考。

华州长史姓柳,也是关中大姓之一,他最出名的有两项,一是他的名字,二是他写的字。

当然,他的名字比他的字出名,李元兴第一次看到就记下了。这位柳长史名叫,柳冲冲!

他家祖上柳或是前隋名臣,隋末之乱后,退隐归家。

华县柳氏一门,绝对是书香门弟,不说家中出了多少官员,只说家中就算是五岁孩童那笔字都可以拿出来与许多成年人相比。就是虞世南都对华县柳氏在书法教育上,多次称赞,甚至前来交流过。

只是可惜,家中一直没有出一位书法大家。

这位柳冲冲走到堂中:“殿下说加收一成粮税,别说一成。殿下敢要五成我华州也丝毫不会犹豫,立即就会答应下来。”

“滑头!”李元兴笑骂一句,

“纵然是臣下滑头了,斗胆问殿下一句,加了这粮税之后,百姓可增收多少。”柳冲冲强忍着脸上的笑意,十分严肃的问道。

李元兴反问:“柳长史以为会有多少?”

长史柳冲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向周围所有官员拱手一礼,然后才继续说道:“臣下有幸读到一册书,这是殿下某日在闲谈之时赠予崔尚书的。”

李元兴心说自己给崔君肃的书多了,所以没有开口等待柳冲冲继续讲下去。

“这一册依崔尚书所言,并不全。但却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户部、吏部、礼部依这个理论作了一些简单的评测,我华州也在评测的范围之内。臣下得到几个数据,拿出来与殿下,还有各位同工讨论一翻!”

柳冲冲说罢,在李元兴面前微微躬身。

这是在等待李元兴的同意,因为讨论就会影响到李元兴要求加粮税的正事。

“也罢,那就讨论一翻。本王带了些茶,也有些羊肉,不如今天就由本王作东。与华州的各位聊聊天,明日再论政务!”

李元兴心说,先沟通一下,自然也是好事,有些事情急也没有用。

当下,众人就从官衙正堂搬到了后院花厅之中,李元兴自然坐在厅内,许多官阶不高的官员坐下外面,摆好案几之后,有几个距离这里比较近的县官带着他们的副官也赶到了,裴元朗特意给这些人加了位置。

坐定之后,在李元兴右边次位的柳冲冲坐直身体。

“各位,秦王殿下提出许多非常有意义的从政之道,某不得一一所学,今日所提,是殿下给户部崔尚书所书的均收论。这个均收论是指,以一村,一区,一县,一州为核算,计算出每户人家,一年的收入。”

李元兴一听这话,自然就明白了。

不过李元兴记得,自己曾经对崔君肃提到的人均收入这一项,但大唐多是以户来计算,以所就没有人均收入,而是户均收入。

无论那一种计算方法,总是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

柳冲冲拿出一张纸来:“某在参与核查之时,知道几个数字。京兆长安县,原有四千八百户,距离上县只有二百户的差距,因为在京兆所以也定为上县。这四千八百户,在武德九年的年收为,每户十一贯八百六十一钱!粮七百斤!”

每户约十二贯,也就是每一家收入折后世算起来,六千多元钱。

唐朝,一户与一家的概念是有质的区别,大家族可以一家有几百口子人,但成家之后就单独立户,有时候一家就是几十户。所以一户就是平均人口五口人,其中肯定会有一两个没有成年的。

所以,这个数值算起来,不算是穷苦了。

当然,这是平均数值,并不是最低数值。

“殿下受封秦王,京兆长安县与耀州就是殿下的封地,耀州臣下不知,但长安夏收之后,户部拿出一个数据。”

李元兴脸上出现了一丝笑容,因为长安县的农户过的不错。

“京兆长安农籍,最穷的一户贞观元年上半年,收入二十六贯三百一十七钱,粮五千斤!”

“五千斤!柳长史可否看错?”当下就有一个县令惊呼。

前文提及了,在大唐官员之间并没有那么多官大一阶如父母这种规矩,相处也非常的平和,这样的当堂追问,在朝堂之上许多四五品的官员都敢对李二开口,更何况华州这里一个县令对州长史提问了。

所以在座的也没有感觉到有多么奇怪。

更厉害的却是柳长史,一指李元兴:“秦王殿下在这里,不如请殿下作答!”

李元兴怎么回答,这个详细的数据他没有去读,他只看平均值。可既然问到了,李元兴只好回答道:“最多有多少,最少有多少,本王没有细查,本王却是知道,本王亲卫白二娃的长兄已经单独立户,夫妻两人加上幼子,今夏实收银钱三十一贯,粮两万斤!”

说完,李元兴侧目看向元春,想知道元春是否看过这些细节的部分。

元春看到李元兴注视自己,靠前半步:“殿下,白大家里分得银钱实为二十四贯四百钱,还有六贯钱是他在工坊帮工所得,粮食为南瓜四千斤,红薯一万斤,玉米四千斤,麦子只有一千一百斤。后用红薯换得精粮七千一百斤,因为家中粮仓装满,多余的粮食又换得约五贯钱。”

“继续!”

李元兴看华州众官员听的认真,既然元春知道,那就继续讲。

“收入最低一户为长安县东秦王庄一百八十三村王姓一户,一户四口,夫妻两人带着一个七岁,一个四岁的孩童。贞观元年三月初搬入落户,因为没赶上农忙,所以夏收只有其他人家七成的收入。”

“与柳长史的数据一致?”

元春点点头:“根据秦王庄的记录,他家分到的粮食总是是四千八百七十五斤,所以相差极少,几乎一致!”

四千八百七十五斤,与五千斤,这个不算差距,可以说户部的数据极精了。

柳长史起身,他不知道元春应该如何称呼,直接开口说道:“长安县户均收入提高十倍,不知这个数据,是否正确?”

“是十二倍又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

大唐还没有使用小数点,这个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就是极精准的数据了。

李元兴听到这话摆了摆手:“这个数据不为准!”

“请殿下明示!”

“因为粮食不同,以往亩产三石就为上田。本王的粮食亩产七十石都有了,所以这个数据不作准。更何况,长安县现在工坊林立,仅这些工坊的产出就远远高出普通的州县了,所以这一切都为准。”

听李元兴这么一说,柳冲冲当下就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李元兴微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本王以为,华州县户均收入提高三倍,还是可行的。而且这还是在没有仙粮的情况下,如果有仙粮,五倍应该不难。但是,本王为何在增加粮税,亩产三百斤,与亩产八百斤,交的粮税应该一样吗?”

“不一样!”

这一次,华州的官员却是在支持多交粮税。

因为交的税多了,就代表着收入高了。

“好,那本王说第二个议题,改造华州这笔银钱从那里出。”

“华州愿集全州之力。”裴元朗站出来表了一个态度,当下所有华州的官员也起来表了一个态度。

李元兴点了点头,看来还是离长安近的好处,他们已经知道改革了。

“这样吧,如果银钱不够,户部可以先行支借。华州一定要成为最出色的州,夏收之后,先种八十万亩的土豆、红薯。本王调八万卫兵整修河道,新修水渠,今年大干一年,明年华州要成为长安的一座大粮仓!”

从官员起身施礼:“尊秦王殿下令!”

裴元朗又说道:“殿下,臣下准备发下文书。上书本州以增加一成粮税,求得秦王殿下亲赴华州,欲将华州改造为第二个京兆长安县。”

李元兴愣了一下,可马上明白裴元朗的想法。

百姓怎么说呢,如果先说李元兴改造华州,再说要求加税,那么百姓们可能会有意见。

但是这话反过来说,以一成粮税的代价,让华州达到京兆长安县的收入。

长安县与华州,距离只有一百多里,这里有来往的商人,长安县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这个已经不是秘密,别说是华州,就是再远一些也不算什么。

看来,有时候作一个好官,也是要有技巧的。

“今日只闲谈,明天再说政务,华州这里是需要一个计划的,这个计划必须详细的论证,本王的意思是,明天论政,本王讲意图说明,尔等先研究一下。根据各县的情况拿出详细的意见来,最重要是作好百姓的工作。”

“是!”众官员又齐齐一礼。

李元兴端起茶杯:“本王先祝华州明年百姓收入增加一倍,万民安乐!”

第570节 秦王追杀令第306节 千金买马骨第137节 秦王特权第39节 秦王的大逆不道第308节 威武巨兽第92节 长孙皇后的夜宴(二)第311节 一等大匠师(上)第791节 租地百年第430节 武(二)第764节 边戍(下)第815节 酷吏第469节 受命于天第848节 戍军(上)第789节 唐人第122节 再次被弹劾第582节 误差十公里第845节 三种武器第808节 地标第288节 武德除夕第236节 大义凛然私房钱第543节 古方神药第675节 一根棒棒糖第369节 令女人们疯狂皮草第405节 疯狂的中年女人第29节 卖身救母的少女第411节 走进叉路的大唐科技树第180节 打架,打群架第410节 盖棺定论第299节 耀州纪第417节 长安城的新小吃第142节 武盟立威!第17节 秦王唐横刀第251节 静默的唐僧第666节 李元兴挖宝第812节 猪仔计划第503节 上国之民当行游天下第522节 夜宴天策上将府(一)第713节 李元兴的股市与期货(三)第331节 面子、里子第660节 大唐贵族第321节 红拂女到访第778节 扩土之策第885节 核心技术第55节 男人与女人的学问第580节 羊毛之路第113节 吃早餐吗?第746节 又快新年第574节 李元兴是偶像第737节 留下一个传说(二)第412节 盛世之威第271节 李元兴作媒!第657节 白菜真是好东西第889节 断碎的传承(二)第516节 报纸的威力 一第690节 海匪第537节 高句丽对秦王的第一次反击第212节 各种痛快第593节 秦王的表情第604节 拉杆子占山头第415节 武者之死!第319节 刺客第362节 国与家的仓库第713节 李元兴的股市与期货(三)第805节 大唐第一届夏季运动会。第107节 李元兴的坑(一)第594节 柜爷也不是全能的第279节 青霉素的五年计划第831节 神兵天降(五)第569节 环环相扣的陷井第636号大唐帝国激动人心的一节第641节 丹东城的晚餐第172节 李渊还不老第334节 春耕忙、弹劾多第787节 最大的野心家第172节 李渊还不老第244节 秦王说:勇者为军第638节 唐之武安第794节 忠诚与背叛第266节 催妆诗第825节 倭人分粮第484节 金融改革背后的大阴谋第457节 两粒石子翻起了涛天巨浪(上)第707节 遗嘱(下)第886节 二伯到访第634节 疯狂的渊盖苏文第19节 暴露的危险第734节 惊天陷井第586节 大唐第一件镇国之宝第497节 嫌疑人越来越多第8节 大唐第一强盗第164节 秦王仪仗第724节 官场大换血第432节 这不是婚礼第633节 春天了!第589节 舍得与舍不得第510节 第一个留学生第786节 海热第270节 秦王醉了紧急通知第715节 绝对不能放过棒子
第570节 秦王追杀令第306节 千金买马骨第137节 秦王特权第39节 秦王的大逆不道第308节 威武巨兽第92节 长孙皇后的夜宴(二)第311节 一等大匠师(上)第791节 租地百年第430节 武(二)第764节 边戍(下)第815节 酷吏第469节 受命于天第848节 戍军(上)第789节 唐人第122节 再次被弹劾第582节 误差十公里第845节 三种武器第808节 地标第288节 武德除夕第236节 大义凛然私房钱第543节 古方神药第675节 一根棒棒糖第369节 令女人们疯狂皮草第405节 疯狂的中年女人第29节 卖身救母的少女第411节 走进叉路的大唐科技树第180节 打架,打群架第410节 盖棺定论第299节 耀州纪第417节 长安城的新小吃第142节 武盟立威!第17节 秦王唐横刀第251节 静默的唐僧第666节 李元兴挖宝第812节 猪仔计划第503节 上国之民当行游天下第522节 夜宴天策上将府(一)第713节 李元兴的股市与期货(三)第331节 面子、里子第660节 大唐贵族第321节 红拂女到访第778节 扩土之策第885节 核心技术第55节 男人与女人的学问第580节 羊毛之路第113节 吃早餐吗?第746节 又快新年第574节 李元兴是偶像第737节 留下一个传说(二)第412节 盛世之威第271节 李元兴作媒!第657节 白菜真是好东西第889节 断碎的传承(二)第516节 报纸的威力 一第690节 海匪第537节 高句丽对秦王的第一次反击第212节 各种痛快第593节 秦王的表情第604节 拉杆子占山头第415节 武者之死!第319节 刺客第362节 国与家的仓库第713节 李元兴的股市与期货(三)第805节 大唐第一届夏季运动会。第107节 李元兴的坑(一)第594节 柜爷也不是全能的第279节 青霉素的五年计划第831节 神兵天降(五)第569节 环环相扣的陷井第636号大唐帝国激动人心的一节第641节 丹东城的晚餐第172节 李渊还不老第334节 春耕忙、弹劾多第787节 最大的野心家第172节 李渊还不老第244节 秦王说:勇者为军第638节 唐之武安第794节 忠诚与背叛第266节 催妆诗第825节 倭人分粮第484节 金融改革背后的大阴谋第457节 两粒石子翻起了涛天巨浪(上)第707节 遗嘱(下)第886节 二伯到访第634节 疯狂的渊盖苏文第19节 暴露的危险第734节 惊天陷井第586节 大唐第一件镇国之宝第497节 嫌疑人越来越多第8节 大唐第一强盗第164节 秦王仪仗第724节 官场大换血第432节 这不是婚礼第633节 春天了!第589节 舍得与舍不得第510节 第一个留学生第786节 海热第270节 秦王醉了紧急通知第715节 绝对不能放过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