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吏员(上)

也就是派出所制度改革后不久,高俊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并且不出意料地遭遇到了巨大的反对。

其实,这项政策也非常简单,高俊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并且设置了一项选拔考试,从吏员中选拔人才,加入官员的队伍。

事实上,尽管古代官吏绝非一体,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交流,也有少量吏员能够通过劳效、选拔等途径从吏到官,但是数量决少,几乎不必考虑。

但是高俊这次拿出的职位不少,而且还要将这项考试制度化,以后根据地的小吏们都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取升迁资格,成为官员。这也是高俊官吏一体的第一步。

也正因为如此,根据地的高级干部们,尤其是清流士子们对高俊的这一举动还是非常不满的,元好问已经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最好还是到开封去网罗人才,由于河北战乱,大量的北方士子寄食于开封,这些人颇具才华,而且目前衣食无着,高俊可以轻轻松松的将这些人招揽到自己门下。

至于本地的吏员,如果真有才异行卓之士,只需要特别加以擢升即可,何必要专门弄一个考试,一次性弄上几十上百人呢。

赵汝凡直到跟高俊来到山东时都还年纪轻轻,没有进学,因而算不上士大夫,只能说是乡间的读书人。但是像他这样的小康之家也经常被胥吏所刁难,所以对这种人的印象不高,他同样也认为应该多招揽本时代的知名士人。

翟呈信倒是没有表达反对意见,也许是做官太久,又常年负责与司法有关的事,对人生百态看得太多,反而对于官吏之间的区别没有了那么大的成见。

这三个人算是反对意见不大的了,相比而言,其他人对于从小吏中选拔官员的措施极为不满,纷纷上书高俊,要高俊亲贤才远小人,可不要重用胥吏。

胥吏当中小人颇多,不乏奸猾之徒,对于这一点,高俊也很清楚。但是其中何尝没有贤才呢?因此,高俊在考试中加以严格限制,并且对于中选者要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以此来确保中选之人的品德才能全部优异。但是高俊也绝对不会因为有开封的流浪士子就不进行立员选拔。

其实高俊也知道,开封士子的质量可能还要更高一些,但是,进行这样的考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吏员当中现有的贤才,更是向根据地上万吏员展示高天王有此位以待,只要有盼头,整个根据地的吏风应该会产生变化。

考试在重重阻碍当中如期举行,七月初五放榜,共有122人中选,他们也被提拔到从九品以上的位置。

也就是在几天之后,司法院所编撰的山东吏员条格得到了军民元帅府的批准,正式颁布刊行,并且在全根据地范围内实施。这个条格是未来要实行的官吏法的一部分,鉴于目前根据地的情况而提前发布。

该条规定了各县所应该任用的官吏人数,并且将吏员的等级薪酬也加以规定。

根据地的全部吏员被分成了6个等级,也可以逐步迁转,立有功劳可以破格提升,各级之间界限分明,俸禄也有明显差异,从最低级的吏员开始做起,就算是一切都顺风顺水,也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升到最高一级。

与此同时,各县衙门里所能使用的吏员人数也大大提升了,按照金代原有的规定,即便是上等的县,县衙内也只有八名司吏,而高俊直接将这个名额提高到30人,并且设定了其上下级别,依照级别发放俸禄。

但是,这也不是无原则的扩大政府规模。与此同时,高俊也开始严格限制各州县雇佣编制外人员,并且派出军队人员协助各州县进行筛查,将原有的编制外人员进行考核,如果能力足够的话,就将之纳入县衙当中,成为正式的司吏。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劣迹斑斑,直接归为平民,从此不得再借助政府的权威肆意滋事。

县衙雇佣编制外人员也算是一项老传统了。从唐宋开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各县原本规定的人员额度实在是跟不上了。一个大县可能有近20万人口,但是只有四名官员和十多名小吏,根本不可能有效管理。

而地方官员解决的办法就是,大量招纳编制外人员协助政府工作,除去朝廷规定数目的司吏之外,各县往往还有数量巨大的押司、抄手。这些人连“吏”的编制都没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政府雇佣的临时工,比起地位已经很低的小吏还要可怜的多。

但是这些人数量巨大,而且比吏还要深入基层,所以大有便宜可占,在百姓眼里同样是呼风唤雨之人,响当当的呼保义,也不过是个郓城押司而已。

这种编制外吏员的数目往往极为广大,甚至于个别县内有近百名,而为了养这些人,官府往往还要在正规税收之外,在百姓身上另外摊派一笔钱。这又给了官吏们上下其手的机会,巧立名目,苛捐敛财,如数归还,三七分账。

这笔钱的份额因此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朝廷的征税,金朝初年,胡砺知深州,深州有五县,每县都要征收上百名弓手,一年从百姓身上搜刮5000万钱作为养人之资。

因而,高俊大举扩大了各县的吏员人数,但是禁止雇佣编外人员。

这一个月也是高俊最忙碌的一个月,一方面要推行内部的各种改革,另一方面还在加强对外的情报体系和交往体系、训练军队、提拔军官、挖掘人才、建立新式学校。

潘正已经去了陕西,而何志也的任务同样重的很,高俊可以指望的还是王浍,尤其是人事任免上,每次都要经过王浍的意见。

目前,山东的三人团空缺了一个位置,高俊很想让王浍顶上,但如果真的论资排辈的话,赵汝凡也许才是最应该上的。关于如何选择在山东的第三人,高俊还没有确认。

第二十一章 粮仓劫营战(上)第六章 事重重(下)第二十一章 血红色的曙光(上)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七章 段钟(上)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四章 汇集四方猛锐(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二十一章 龙吟虎啸一时发(上)第六章 劝?恨?归(下)尾声第八章 朝朝马策与刀环(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五章 轻锐检山林(上)第十六章 崩溃(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四章 学校(下)第十章 燕(下)第十二章 号角起,铁骑连(下)第十三章 唤醒勇虎(上)第十二章 胡山堡(下)第七章 朝朝马策与刀环(上)第二十四章 千万人的复仇(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二十章 波涛誓,山石铭(下)第十六章 诸线牵(下)第十九章 敌与友(上)第九章 正与奇(上)第二十三章 鲁南根据地的最后一战(上)第四章 三州野战(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来(上)第十二章 新春乐(下)第十二章 号角起,铁骑连(下)第二十二章 骑兵(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雳高俊申天罚,上和书严实求苟且(下)第六章 货物(下)第七章 翁城守卫(上)第三章 走向争霸之路(上)第十一章 陆娘(上)第八章 撤退与坚持(下)第六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下)第九章 后辽的陷阱(上)第十章 赵汝凡(下)尾声第十三章 血染石墙(上)第二十二章 烧不尽的野火(下)第二十四章 归(下)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十二章 奋进的义军(下)第十一章 新春乐(上)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尾声第十三章 饵与诱(上)第八章 血染边关路(下)尾声第十七章 冒险与危情(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下)第十四章 饵与诱(下)第四章 白刃纷纷(下)尾声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三章 于阗的遗民(上)第二十四章 面对(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围(下)第十八章 费运判挂印去淮北(下)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九章 山东的抗蒙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上)第二章 混战泰西(下)第四章 事与愿(下)第十章 正与奇(下)第十四章 险象环生的渡河(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上)第一章 桃花尽日随流水(上)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五章 爱恨河坊街(上)第十四章 让我们自以为有共识(下)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十二章 叹声声(下)第七章 彭义斌坚守泗州城(上)第二十四章 万物萌(下)第九章 秩序与混乱(上)第十九章第二十三章 沧州的解放(上)第三章 金麦(上)第十一章 挣不脱的束缚(上)第六章 惊心妫川道(下)第二十一章 马(上)第十三章 吓不退的计划(上)第三章 泪河在,血海涌(上)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五章 保障陕西地区(上)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第四章 事与愿(下)第二十一章 错毂短兵(上)第九章 聚义宿迁县(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
第二十一章 粮仓劫营战(上)第六章 事重重(下)第二十一章 血红色的曙光(上)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七章 段钟(上)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四章 汇集四方猛锐(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二十一章 龙吟虎啸一时发(上)第六章 劝?恨?归(下)尾声第八章 朝朝马策与刀环(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第十五章 轻锐检山林(上)第十六章 崩溃(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四章 学校(下)第十章 燕(下)第十二章 号角起,铁骑连(下)第十三章 唤醒勇虎(上)第十二章 胡山堡(下)第七章 朝朝马策与刀环(上)第二十四章 千万人的复仇(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二十章 波涛誓,山石铭(下)第十六章 诸线牵(下)第十九章 敌与友(上)第九章 正与奇(上)第二十三章 鲁南根据地的最后一战(上)第四章 三州野战(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来(上)第十二章 新春乐(下)第十二章 号角起,铁骑连(下)第二十二章 骑兵(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雳高俊申天罚,上和书严实求苟且(下)第六章 货物(下)第七章 翁城守卫(上)第三章 走向争霸之路(上)第十一章 陆娘(上)第八章 撤退与坚持(下)第六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下)第九章 后辽的陷阱(上)第十章 赵汝凡(下)尾声第十三章 血染石墙(上)第二十二章 烧不尽的野火(下)第二十四章 归(下)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十二章 奋进的义军(下)第十一章 新春乐(上)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尾声第十三章 饵与诱(上)第八章 血染边关路(下)尾声第十七章 冒险与危情(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下)第十四章 饵与诱(下)第四章 白刃纷纷(下)尾声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十三章 于阗的遗民(上)第二十四章 面对(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围(下)第十八章 费运判挂印去淮北(下)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九章 山东的抗蒙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上)第二章 混战泰西(下)第四章 事与愿(下)第十章 正与奇(下)第十四章 险象环生的渡河(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上)第一章 桃花尽日随流水(上)第二十二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下)第十五章 爱恨河坊街(上)第十四章 让我们自以为有共识(下)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十二章 叹声声(下)第七章 彭义斌坚守泗州城(上)第二十四章 万物萌(下)第九章 秩序与混乱(上)第十九章第二十三章 沧州的解放(上)第三章 金麦(上)第十一章 挣不脱的束缚(上)第六章 惊心妫川道(下)第二十一章 马(上)第十三章 吓不退的计划(上)第三章 泪河在,血海涌(上)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五章 保障陕西地区(上)第三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上)第四章 事与愿(下)第二十一章 错毂短兵(上)第九章 聚义宿迁县(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