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百年大计

学校!

在仁川特区,第一座红砖结构建筑除去纺织厂、细棉土厂的厂房之外,恐怕就是位于南区临海的“东亚同文学院”了,甚至这是整个特区第一座的公共建筑,由此可见其于特区内的地位,而东亚同文学院的创办之所以被置于如此高度,却是出于一个目的——对朝鲜同化政策的需要,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特区需要的人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东亚同文学院,既然是培养行政人才,亦是工科人才的一所学院。

“中华主义!”

在进入已经建有七座三层楼房的同文学院时,唐浩然对李光泽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前在路上,在询问李光泽的想法时,在某种程度上,两人倒也算是接近,但分歧却更多,尤其是在办学的思想上。

苦于人才不足,从统监府创办至今,唐浩然一直苦于这个现实,不仅仅只是工业人才,即便是连同最基础的教育,亦是如此,尽管中国教育历史远超过欧洲,可千百年间教育停滞不前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尤其是近现代教育革命之后,中国教育更早已被西洋各国远远的甩在身后,没有合适的教育人才充任教授,亦没有合适的教育家主持同文学院。

亦正因如此,唐浩然才会感觉如此疲惫——许多事情,他不得不亲自操办,以至于他甚至还怀自己是不是有“兼职癖”,就像现在除去朝鲜统监之外,亦是警备处处长、同时还是特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至于警察学校以筹备中的海员学校以及同文学院。更是当仁不让的校长、院长,而之所以兼任一个个职务,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无人可用。

无人可用的现实,一直困扰着唐浩然。直到现在,他不知道,除去自己出任院长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尽管对于教育他同样是个外行,可至少还知道教育的大致方向。

“中华主义?”

李光泽诧异的接了一声。

“其实就是中国中心主义。说白了,就是华夷之辩!”

华夷之辩!

四字传入耳中的时候,李光泽的脸色顿时一变,连忙轻声说道。

“大人,你要知道。当今……”

或许“华夷之辩”是儒家的根源,但是打从满清进了关,占了中原,谁还敢提这四个字?这“华夷之辩”辩的可是他满洲人就是蛮夷。

“我知道,崇山,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以“华夷之辩”为中心,若是没有“华夷之辩”又岂有堂堂中华和这中央之国?”

第一次于李光泽的面前吐出了自己心底想法的唐浩然。现在他倒不担心其会背判自己,如果说现在对中国的读书人有什么了解的话,就是像他这样屡试不第者。对满清的不满甚至远超过自己。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或许那位所谓的“雍正老爷子”曾驳斥吕留良的华夷之分,但凡是中国的读书人,或多或少的都必然受到“华夷之辩”的影响,甚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满清灭亡时。绝大多数读书人才会对其毫无一丝留恋,至于所谓的遗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所留恋的并非不满清。而是——嗯,帝制。而是中国千百年传承的帝制,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留恋的。

就像后世很多人粉某一特定的时代一样,那些人留恋的又岂是那些时代?无非只是某种价值观上的认同罢了。

“当然,还有一方面的考虑,却是千百年来中华思想在朝鲜,甚至还有日本以及整个汉字文化圈内的影响,”

相比于“华夷之辩”,唐浩然更愿意引用“大中华主义”却是出于实际上的需要——对朝鲜统治的需要,甚至是统治朝鲜合法化的需要。

“以朝鲜颇有影响力的华西等学派,如金平默、柳麟锡、崔益铉、洪在鹤等李恒老门下儒生,无不是受我中国儒家程朱理学影响,或许他们是朝鲜人,但是他们对“中华”的忠诚,却早已刻入骨子中,而更为重要的一点,他们这些朝鲜儒家甚至达到了不重视本国存亡而重儒教兴衰的地步,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同文学院……”

手指着那几栋带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楼房,准确的来说是其带着中式屋檐,唐浩然接着说道。

“之所以创办同文学院,固然是为了培养符合府中的公务人员以及未来特区建设需要的人才,但同样的,也是为了培养朝鲜内部的亲华派,而“中华主义”则是最佳的选择,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中华思想”早已深入朝鲜士民之心,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进而去瓦解他们刚刚萌芽的民族主义,最终令朝鲜为我中国一行省!”

令朝鲜为我中国一行省!

这或许是唐浩然的目标,但就私心来说,他未尝不是希望借用朝鲜的那一批在明亡近两百五十年后,仍然坚持春秋大义思明至今的儒生,在瓦解朝鲜刚刚生出萌芽的民族主义,进而将其完全融入中国的同时,亦瓦解国内青年的“忠君报国”之心,进而使朝鲜成为真正的“中华复兴基地”。

“大人,以您的想法,似乎准备令朝鲜儒者于学院讲学?”

虽说屡试不第一的经历使得李光泽对朝廷早已是满腹不满,可读书数十载的“忠君”之说却依然影响着他,这会自然听出了大人的潜台词——请朝鲜儒者于学院讲学,甚至还可能是朝鲜的华西学派。

“大人,此事还请从长计议,毕竟这华西学派似乎是老论派之老巢,而且其素来秉持“华夷之辩”,若是传入国内恐引生乱子……”

因在汉城时与朝鲜儒生结交的关系,使得李光泽深知朝鲜各学派的思想。华西学派于朝鲜的名气之盛远非其它学派所能相比,其几可为朝鲜第一学派,可在另一方面,这一学派自宋时烈起便秉持“华夷之辩”与春秋大义,崇周思明之心与当前朝鲜心甘情愿做清国的属国截然不同。

“再者朝鲜硕儒大都极端保守。其一味理学,全不容西洋之科技,更视变法为洪水猛兽,若以其为用,岂不有违大人创办同文学院兴创新学之本意?”

李光泽委婉的劝说却让唐浩然先是一愣,而后又沉默片刻。反问道。

“崇山,可你也要明白一点,相比于其它的朝鲜人,他们更忠诚!”

至少对“中华”很忠诚,而这恰恰是自己所需要的。至少那一批人,是他需要争取的,利用他们实现对朝鲜的控制。

“不过……”

朝远外看了一眼,唐浩然笑说道。

“我并不准备让他们于学院讲学,这所学院与中华学校不同,这所学院,嗯,我已经决定全权委托给从德国聘请的教授。学员们在同文学院接受的欧洲式的现代教育,至于国学,他们还需要再学吗?”

同文学院的学生除去从教会学堂招来的百余名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将来自设立于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同文学堂,而能进入同文学堂至少都是童生,他们都接受过基本完整的国学教育,所需要接受的只是现代数学以及科学教育,这正是创办同文学院的目的——在未来三四年内培养一批可堪一用的现代人才,

办教育真正的挑战在什么地方?

不在于高等教育。而在于如小学一般的基础教育,相比之下。小学教育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既然未来的特区甚至中国都将以“大中华主义”为中心,那么国学教育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小学教育涉及到太多的问题——首先教材如何编写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数学、地理之类的教材可以借鉴,比如借鉴日本以及德国的教材,加入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但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国学教材如何编写,这却是一个大问题。

既不能直接沿用旧时中国的启蒙读物,又不能直接借鉴如日本之类的外国教材,而且还要符合“大中华主义”的需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以说,从授意宋玉新于国内招揽孤儿,创办“孤儿院”开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唐浩然,这个时代的中国可不像民国那会,有数以百计的教育家编写各种国文教材供他选择,唯一能帮他的一是国内人儒生,二是朝鲜的儒生,在国文造诣上,即便是最不学无术者,亦远高于唐浩然。

“可中华学校不同,按中华学校的比例,除去10%的朝鲜学生外,其它的都是咱们从国内带来的孤儿,如何教育他们,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才,这才是最关键的,或许,他们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一部分人能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可崇山,咱们先前去工厂,那里不仅仅需要工人和技师,还需要大量的中层技术人员,这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华学校是一个尝试,现代基础教育推行于中国的尝试!”

语气看似有些沉重的唐浩然并没有说,中华学校培养的不仅仅只是中层技术人员,未来还将有许多基层官员以及军官都将出自于那所学校,相比于他人,也许那些孤儿将更加忠诚,能够更加的公正。

或许对于未来的中国,唐浩然还没有具体的想法或者说计划,但心知变革无法避免的他,又岂不知无论未来如何,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变革意味着需要打碎旧利益,用谁去打碎旧利益呢?没有人比中华学校毕业的官员更加合适的了,至少了相比于国人他们少了关系的牵绊。

而在另一方面,中华学校亦建立现代基础教育的必须,一方面唐浩然不可能于朝鲜推行现代教育,从而令朝鲜的现代教育领先中国内地,而另一方面,教育却又不能不办,尤其是基础教育,毕竟基础教育直接决定高等教育。

如果说21世纪咨讯大爆炸教会了唐浩然什么,就是他深知发展教育是发展生产,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就如19世纪初叶,德国的工业差不多落后于英国一个世纪。从19世纪20年代起,德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便使国家富强起来。此后,德国的教育投资逐年以较高的比率增加,不久便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德国以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投资,使其学龄儿童入学率,国民的读、写、算等能力,工人的技巧,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培养质量,乃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都居于欧洲各国的前位,从而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学习德国的日本同样也把教育作为振兴国家民族,后来居上的起跳板。明治政府为了把日本建成一个既能抵御西方列强入侵,又能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相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上台伊始,就强凋教育的重要。因此日本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于英法等欧美国家在教育上用200多年的时间所走过的路,为后来日本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无论是德国也好,日本也罢,在最初的时候,无不是选择以小学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尽可能多的建立学校,强迫学龄儿童入学的方式去创办小学教育,而普及全国的小学教育则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最优秀的生源,现在的中华学校就是特区的小学教育,或者说开创中国现代小学教育的先河,为未来的小学教育推广以及普及打下基础。

“大人,这……”

从未来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李光泽,虽通过《泰西策》知道教育于一国的重要性,但对于现代教育还是一头雾水,全不知什么民现代小学教育,可却知道这绝非一件易事,如是易事,中国数千年间开蒙书目又岂会只限那几篇?

“是不容易!”

唐浩然岂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可再难都需要去办!

“所以,我准备请一个人过来,让他同华西学派的那些人一同,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是聘请日本人也未尝不可,一同设计一套适合中国的小学教材!”

第1章 劫后余生叹数奇第80章 牧场第32章 前途第85章 未来的基础第221章 为了胜利第204章 拿回来第92章 东亚风云 下第86章 新的责任第156章 公私难分第47章 流亡者第82章 讲武堂第20章 督府夜话第262章 死雾第112章 秋山的选择第127章 铁路工地第257章 等待第94章 伦敦的雨衣第39章 校长之势第329章 故友第8章 朝鲜王第374章 太平洋上第91章 东亚风云 上 今天加更!第62章 警察第381章 战争之路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泪第356章 未来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64章 太平洋第25章 蝇附事大第83章 东洋第101章 委员会第49章 浮想第381章 战争之路第25章 蝇附事大第382章 最后的抉择第99章 选择第25章 蝇附事大第149章 日官第149章 日官第169章 怒海惊涛第138章 干涉第31章 特区为何第80章 参谋旅行第155章 方案第13章 连环套第263章 最后时刻第138章 内忧之因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20章 督府夜话第16章 善后第15章 反应第236章 双英第364章 最终目的第155章 方案第150章 前奏第326章 兄弟第194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2章 三寸不烂且混饭第27章 投机第5章 同文馆(下)第152章 军舰之争第27章 名正言顺第153章 从海底出击第172章 水下第34章 革命第330章 中游第71章 试验室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62章 时局如戏第54章 清为中否第283章 尾声(一)第117章 邀请第29章 投身第26章 日子第33章 长衫第29章 投身第109章 远东第9章 仁川第92章 东亚风云 下第175章 督难安第318章 风云变幻(上)第170章 旅顺口(中)第293章 不为奴第31章 特区为何第10章 万事当以财为先第96章 日本的命运第141章 风云际会第293章 不为奴第176章 心生异第22章 雪夜长街第73章 飞艇第171章 午夜长谈第8章 朝鲜王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16章 命运第168章 珍珠港第176章 交谈第150章 东洋暗潮第150章 东洋暗潮
第1章 劫后余生叹数奇第80章 牧场第32章 前途第85章 未来的基础第221章 为了胜利第204章 拿回来第92章 东亚风云 下第86章 新的责任第156章 公私难分第47章 流亡者第82章 讲武堂第20章 督府夜话第262章 死雾第112章 秋山的选择第127章 铁路工地第257章 等待第94章 伦敦的雨衣第39章 校长之势第329章 故友第8章 朝鲜王第374章 太平洋上第91章 东亚风云 上 今天加更!第62章 警察第381章 战争之路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泪第356章 未来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64章 太平洋第25章 蝇附事大第83章 东洋第101章 委员会第49章 浮想第381章 战争之路第25章 蝇附事大第382章 最后的抉择第99章 选择第25章 蝇附事大第149章 日官第149章 日官第169章 怒海惊涛第138章 干涉第31章 特区为何第80章 参谋旅行第155章 方案第13章 连环套第263章 最后时刻第138章 内忧之因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20章 督府夜话第16章 善后第15章 反应第236章 双英第364章 最终目的第155章 方案第150章 前奏第326章 兄弟第194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2章 三寸不烂且混饭第27章 投机第5章 同文馆(下)第152章 军舰之争第27章 名正言顺第153章 从海底出击第172章 水下第34章 革命第330章 中游第71章 试验室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62章 时局如戏第54章 清为中否第283章 尾声(一)第117章 邀请第29章 投身第26章 日子第33章 长衫第29章 投身第109章 远东第9章 仁川第92章 东亚风云 下第175章 督难安第318章 风云变幻(上)第170章 旅顺口(中)第293章 不为奴第31章 特区为何第10章 万事当以财为先第96章 日本的命运第141章 风云际会第293章 不为奴第176章 心生异第22章 雪夜长街第73章 飞艇第171章 午夜长谈第8章 朝鲜王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16章 命运第168章 珍珠港第176章 交谈第150章 东洋暗潮第150章 东洋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