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华之万东

清晨时分,在华阳洞书院中的学生纷纷开始晨读的时候,作为华阳洞书院山长柳重教却于一大早来到了唐浩然的房间,认真的看了眼唐浩然,然后略点下头。+

“若唐君欲往庙中拜祭,可先于房中更衣!”

面对其准备好的三套儒袍,这儒袍与朝鲜儒生的儒袍有些区别,显然是其特意准备的汉家衣衫。

面对书院准备的儒袍,唐浩然却是沉默着,尽管他并不愿意承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几日于书院之中,无时不刻的被这里的氛围所触动着,他似乎明白了,为何晚清曾有国人云“往万东者无人不泣”。

非但唐浩然如此,纵是随唐浩然一同来此的韩彻、李涵二人,在过去三天间心情亦也是时而掀起阵阵波澜,目睹着碑林中数千篇追思前朝、痛心华夏陆沉的文章、诗篇,百般滋味于两人心间交杂着。

一袭淡青儒袍穿于身上瞬间,无论是韩彻亦或是李涵,只觉得那心脏猛然急跳,一种从未曾生出的情绪在胸间中弥漫开来。

“这,这是……”

这是我们中国的祖衣!

喃语着,韩彻却只觉得眼眶一热,那泪水似乎就要涌了出来,而李涵却感觉像是被人擒住喉咙一般,甚至不能呼吸,看着身上这阔别两百四十余年的故国衣冠,那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心间弥漫着。

别说是他们,便是明知道自己此行不过只是为了利用这些朝鲜儒生的唐浩然,在穿上汉式的儒袍后。心思顿时难以平静起来。眼眶微热。双目更是微红,为什么会生出这样情绪?

那是一种凝固于血脉中的归属,对民族的归属,这种心灵上的归属感绝不是长袍马褂能够带来,也同样不是西装所能带来的,回过头去看着身后的两人,他们似乎也不比自己好多少。

“先生、大人……”

韩彻、李涵无不是显得有些紧张,在他们的紧张中。唐浩然却摘掉了戴着的假辫子,然后看着二人。

“知道为什么来这吗?”

看着与自己年岁相仿的三人,唐浩然反问一声,韩彻沉默着,而素来沉默寡言的李涵,先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衣衫,却在一旁轻声说道。

“先生,我等是汉人!”

在他抬起头的时候,冲着一旁并不大的镜子看去时,那眉头时皱时紧。突然他的视线投向那柄随身携带水手匕首,那是水手于船上割缆的。自然极为锋利。

“ ……”

在韩彻的惊喊中,却见刀身划过后脑,留了二十六年的辫子被李涵割断了。

“大人。”

将断辫扔在地上,李涵看着唐浩然认真的说道。

“现在,大人可带我等去拜先帝了!”

一声轻言、一根断辫似乎意味着某种绝裂,有时候,一些话不需要去说,一些事物早已植根于人们血脉之中。

当唐浩然三人从房间走出时,柳重教以及柳麟锡三人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旋即神情又是一正,肃然而立的柳重教向唐浩然恭行一礼言道。

“唐君请!”

此时已经不需更多的言语了,有的只是一种肃然、一种凝重,今天的拜祭只有六人罢了,位于书院后方山顶的万东庙最高处祠堂正寝三间,东西夹室各一间,前堂五间,寝阁与阁堂垂以帘,室内在祭祀时供奉明神宗和崇祯帝的灵位,在两个牌位上贴白纸,上书“神宗显皇帝神位”和“毅宗烈皇帝神位”。

一行六人进入庙内之后,首先看到一座石碑,只见碑上石刻着:

“呜呼,函夏腥秽,九庙颠覆,天子之祠,寄降于稗海下邑、穷崖深谷之间,此天下之至变也。虽然使我东土义理则明,彝伦以定,以我当日君臣之志,上献于先帝之灵,而永有辞于天下后世者,亶在于斯。其事微而其义深矣,彼拘拘以无于礼而拟于僭者,恶足以知之哉?”

碑上石刻文字间的痛心疾首之意顿时跃于一行人眼前,这只令几人心下无不是一阵感伤,从是先前怀揣着做梦之意的唐浩然,在进祠之后,神情肃穆的同时,内心亦越发恭敬。

唐浩然与韩彻、李涵三人庄严跪倒,稽首膜拜……祭台上有书院准备着从国内带来的土仪,这些祭品是特意从国内带来的。

跪于神位前的唐浩然抬头看着“毅宗烈皇帝神位”,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崇祯帝的绝笔,“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心有所思,眼眶顿时为之一热,叩道时便于心间默诵祭文。

“惟永历二四四年(1),岁次庚寅,遗民唐浩然,敢昭告于神宗、毅宗先皇之灵曰:甲申年间,满清窃国,两百四十六年奴役,以至今日国亡种奴,星河浩瀚兮,唯见汉唐,日月昭昭兮,故国有明,今日遗民于二帝灵前许誓,他日定举兵反清,以复我中华,望二帝在天之灵保佑……”

虽是默涌,可些许喃语轻音依还是从他嗓间流出,不过却没有人说什么,或许,这次拜祭对于唐浩然来说,不过只是一种态度,只是一种姿态,为了利用那些儒生而做的一场秀。

但置身此间,默诵祭文时,唐浩然却发现自己整个人都沉浸于这种庄严而又悲痛的气氛之中,以至于不可自拔。

在祭拜之后,唐浩然一行又来到了瞻星台,这里是摹写御笔之处,这里是朝鲜君臣摹刻明朝皇帝御笔和抒发思明之情的地方,自宋时烈开摹写崇祯皇帝的御笔“非礼不动”之先河以后,以后又相继摹刻了神宗御笔“玉藻冰壶”、“思无邪”望着石刻上的崇祯皇帝的御笔,唐浩然默默的念着这四字,但话至嘴边却又变成了。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心念着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言语,早已意识到自己过于张扬的唐浩然,并没有前往焕章庵去观赏御笔,而是选择了离开,不过在离开时,唐浩然却还是朝着那石刻看去,不过这一次吸引唐浩然的却是宋时烈留下的“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或许对于他来对,对于“反清复明”并没有任何兴趣,毕竟他不姓朱,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明王朝这个汉人的最后王朝充满着追思以及莫名的好感。这种好感来自于后世,而此时这种好感却又因于华阳洞书院感受到的思明氛围,而越发强烈起来,对他心态上造成的影响,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只是在离开时,心情相比于先前,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在唐浩然一行走万东庙后,回首看着“万折必东”四字,这四字语出《荀子》,意为江河不论有多少曲折,也会向东流入大海,表明了朝鲜对明朝的忠诚,与“江汉朝宗”之意相同,

看着那四字,唐浩然的脑海中却是浮现出五个字来。

“大中华思想!”

五字浮现时,转身的瞬间唐浩然的唇角微扬,这正是自己欲唤醒的,不仅仅只是民族主义那么简单……一个帝国的构成从来不可能是一个民族!

这个帝国将是依据对文明的认同构成,正如同中国古代一般,自己所梦想的,不正是以中华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明”的振兴吗?

想要重现中国昔日的辉煌并不仅仅只是发展科技,同样重要的是找回失落的中华文明,一个完全西化、甚至失去传统文明的中国,有可能做为东亚的领导者吗?有可能作为东亚文明的领导者,进而同西洋文明对抗吗?

无论是对传统妥协的功利思想也罢,亦或是后世的教训,无不在告诉唐浩然一个事实——传统文明是不可抛弃的,如果放弃了自己的文明,哪怕中国有真的富强了,那也不过是别人的文化延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已经毫无意义,正如后世那个世界上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缺乏民族的归属感一般。除去身份证、学籍、简历这类东西上的两个字外,还能有什么能够让其想起自己的民族,他们甚至嘲讽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明,追捧着所谓的现代,所谓的西方,而那恰正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文明的灭亡,而文明的消亡才是真正的灭亡,那个在世界历史中曾经强盛一时的文明,千年不倒的民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神话,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源,还是一个民族吗?

心思沉着,唐浩然看着身边的韩彻与李涵,只是身上的汉服,便让他们义无反顾的割下了头上的辫子,这种骨血中对传统、对文明的认同,是刻入他们骨血之中的,自己想要推翻满清,就理应将驱使这种文明观以及民族观,进而令其为已用,而不是高唱着无人能懂,亦无人能解的革命。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精英以及百姓来说,他们能够理解驱逐鞑靼、匡复中华的道理,但却无法理解革命,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其时代自身的局限。

“大中华思想!”

念叨着这个词,想到这个词语背后贮藏的无尽潜力,唐浩然又想到了另一个人,自己的另一个学生,现在,他也应该快到仁川了吧!

(1:明清之际,华夏陆沉,一批明朝遗民流亡海外,他们使用永历年号,即是对正统的承认。今日思来,数百年孤忠如此,怕也是举世之罕见了。)

第18章 谣言第147章 坏消息第325章 朋友第62章 警察第95章 西洋与东亚第40章 面圣(上)第176章 心生异第353章 丰年第371章 新闻事件第309章 洪潮第373章 虽远必诛第376章 铁钉第45章 无奈之局第47章 未来大计第272章第191章 叔嫂第80章 牧场第206章 坟墓第321章 北国新丁第1章 袁世凯的心思第20章 谁上门第218章 交易(下二)第335章 帝国之屏第121章 弹劾第198章 奇袭(上)第117章 邀请第87章 听天由命第114章 捅娄子第24章 对牛弹琴第162章 维特的苦恼第12章 鸿门第58章 破势第36章 常熟第144章 军马第186章 辽阳战役(五)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37章 统监第60章 棋手与棋子第189章 人心皆私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55章 夕阳第36章 平壤第66章 临时政府第229章 生死线第264章 援助第203章 李鸿章的浮想第15章 毒策第33章 长衫第375章 外交风云第171章 午夜长谈第357章 走向战争第88章 “偷鸡”第18章 谣言第117章 邀请第299章 阴谋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18章 不简单第185章 辽阳战役(四)第106章 师生间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30章 问题第1章 美国佬的赏识第126章 东洋的希望第180章 绝系第321章 北国新丁第68章 融资第47章 流亡者第195章 亮牌第115章 铁厂第305章 惊雷第38章 总督之忧第34章 会商第362章 应对之策第194章 贤良第129章 法国第4章 练兵先练官第52章 指导第4章 同文馆(上)第167章 诱饵第143章 行军第24章 帝国主义第104章 商路第36章 常熟第2章 朝鲜之困第37章 太后的决定第155章 雷动第249章 远航第171章 旅顺口(下)第39章 洋操第5章 跨越时代的教范第254章 难择第8章 朝鲜王第276章 海峡惊涛第26章 何以为重第25章 北国第43章 慈禧第16章 泰西策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80章 激战第316章 浙江风潮
第18章 谣言第147章 坏消息第325章 朋友第62章 警察第95章 西洋与东亚第40章 面圣(上)第176章 心生异第353章 丰年第371章 新闻事件第309章 洪潮第373章 虽远必诛第376章 铁钉第45章 无奈之局第47章 未来大计第272章第191章 叔嫂第80章 牧场第206章 坟墓第321章 北国新丁第1章 袁世凯的心思第20章 谁上门第218章 交易(下二)第335章 帝国之屏第121章 弹劾第198章 奇袭(上)第117章 邀请第87章 听天由命第114章 捅娄子第24章 对牛弹琴第162章 维特的苦恼第12章 鸿门第58章 破势第36章 常熟第144章 军马第186章 辽阳战役(五)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37章 统监第60章 棋手与棋子第189章 人心皆私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55章 夕阳第36章 平壤第66章 临时政府第229章 生死线第264章 援助第203章 李鸿章的浮想第15章 毒策第33章 长衫第375章 外交风云第171章 午夜长谈第357章 走向战争第88章 “偷鸡”第18章 谣言第117章 邀请第299章 阴谋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18章 不简单第185章 辽阳战役(四)第106章 师生间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30章 问题第1章 美国佬的赏识第126章 东洋的希望第180章 绝系第321章 北国新丁第68章 融资第47章 流亡者第195章 亮牌第115章 铁厂第305章 惊雷第38章 总督之忧第34章 会商第362章 应对之策第194章 贤良第129章 法国第4章 练兵先练官第52章 指导第4章 同文馆(上)第167章 诱饵第143章 行军第24章 帝国主义第104章 商路第36章 常熟第2章 朝鲜之困第37章 太后的决定第155章 雷动第249章 远航第171章 旅顺口(下)第39章 洋操第5章 跨越时代的教范第254章 难择第8章 朝鲜王第276章 海峡惊涛第26章 何以为重第25章 北国第43章 慈禧第16章 泰西策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80章 激战第316章 浙江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