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什么?”弘治面色一沉,“那些尸身你们就没有查查?”

陈准苦笑不已,“宁王府中暗暗将这些尸身烧毁了,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咱们无从查起!”

哦!弘治面色难看,恶狠狠瞪着陈准,“这些暴毙之人的身份你总知晓吧?”

“皆是一些护卫家丁之类的,说是染病身亡,怕有瘟疫可能,故此才烧掉的!”陈准连忙回禀道。

“这是谁说的?确切?”弘治瞪着陈准。

“这些传言乃是来自于宁王府中的仆役之口!”陈准一脸尴尬。

“你们呢?就没法确认?”弘治面色难看道。

“臣无能,请陛下降罪!”陈准躬身请罪道。

弘治瞪着陈准,久久不语。

陈准背脊之上冷汗直冒,但却不敢有任何举动,静静听候陛下圣裁。

“唉,也怨不得你!”弘治轻声一叹,“想必宁王是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吧!就不用深究了!”

“诺!”陈准终于冷汗止住了,心中松了口气,终于过关了。

不过,这也得益于现在一切事务太多,人手不足,陛下不想因降罪而减员,令人手更加的捉襟见肘。

“此次宴会之上不可再出现什么纰漏!”就在陈准自以为躲过惩罚而心中感念之时,突然弘治声音转为威严吩咐道。

“诺!”

就在大家纷纷私底下猜测之时,明宅的第五张请谏新鲜出炉了。

这份请谏显然就是请的王守仁,不错,正是那位王守仁,与明中信同甘苦,共患难的云南患难至交。

这倒是没出乎大家的预料,只不过是没想到第四张就请了他而已。

这却也没什么说的,王守仁自然是欣然应允。

这份请谏还算是正常,并没有引起什么议论。

接下来,第六张请谏也迅速现身,这份请谏却是令人大吃一惊,只因为,这张请谏直接被送到了锦衣亲卫衙门,直言送给牟斌牟指挥使。

这又令得大家哗然,毕竟,锦衣卫的名声虽然这些年经过牟斌经营,还算是有所好转,然而,一提锦衣卫依旧令人心中胆寒,毕竟,锦衣卫诏狱的名声太过狼藉,这明家居然还大张旗鼓地宴请这锦衣卫指挥使,这可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更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牟斌居然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而且,据传言,牟指挥使当时接到这请谏之时却是浑身颤抖,满面激动,忙不迭地答应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矜持之态。

当然,这是外人不知晓牟斌与陆明远的关系的缘故,但各大势力却是明了当年的因果的,他们心中却是极是酸涩,这家伙,陆明远这是为了给明中信撑腰,找靠山不要脸了啊,居然连当年背叛自己的弟子都原谅了,这还真是恩怨比不过形势啊!

不管大家如何想,第六封请谏也出现了,赫然是东厂督公陈准。

当然,这封请谏乃是张延龄亲自送上门的。

这,就更令得大家感到诡异了,要知道,建昌伯张延龄可是个混世魔王,他居然会为人跑腿,这可真是稀罕啊!不知道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镜,然而,这毕竟是事实!

人们也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大家虽然知晓明中信与张延龄有关系,但却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亲近,还能够令这个混世魔王心甘情愿地跑腿,这可真是日了狗了!

不过大家再想想,还真是,依明中信的关系,还真的只有张延龄适合送这份请谏,毕竟,陈准作为东厂督公,虽然在宫外有府邸,但是他常年呆在陛下身边,根本就是以宫为家了,在宫外根本就无法找到他本人啊!但将请谏送给别人却是不妥啊!毕竟,人家的身份摆在那儿呢!张延龄作为外戚正好合适,明中信真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而陈准接到请谏,也是为之愕然,他可没想到,明中信居然会邀请他,哦,不,准确的说,应该是陆先生居然邀请他。

当然,这个邀请也说得过去,毕竟,陈准也算是陆明远的故人了!陈准到是也没有迟疑,欣然应允了。

这下,京师各界震动,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明家居然将锦衣卫与东厂的一把手都邀请了个遍,要知道,这两家可是死敌啊!这请到一起,不打起来都算是好的啊!明家到时可得协调好了!一个不好,二者出现问题可就闹笑话了。

一些人甚至已经提前想要看笑话了!

大家更是期待,这第七封请谏会请谁呢?

明家第七封请谏如愿发了出来,不过,这封请谏令得朝野之人皆是为之一肃,没有人再行议论。

只因为,这第七封请谏居然是送到了大明宗人府。

说到这大明宗人府,就不由得不谈到明朝的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永乐年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内容。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大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洪武三年(1370年)称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属官: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掌管发收公文。

永乐帝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而今时今日,宗人府由勋贵武定候掌事。但他也不管事,宗人府管辖事宜其实已经都移交给了礼部。

而明中信这第七封请谏居然是给了武定候,这可真心令人奇怪,他这是想干什么?

而且,这明中信怎么会想到要邀请宗人令呢?

武定候与明家也有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但他应该是以私人关系邀请武定候的,为何却又要将送到宗人府直言要交给宗人令呢?这有什么分别吗?

这封请谏还真是诡异啊!

然而,明家并没有因为众人的讶异就停止了派发请谏。

而这第八封请谏就正常得多了,直接就送到了阁老李东阳府上。

李东阳接到请谏也是一愣,他本来以为明中信绝不会邀请他的,毕竟,虽然现在已经解除了误会,而且李兆先已经上门表示了好意,他却也未曾想,这么快明中信就将一切恩怨放在了一边,邀请自己上门,虽然拟定名单的是陆明远,但没有明中信的许可,他也不会接到请谏的,于是,他也欣然应允。

第九封请谏也接着派发了出来,而送上门的,还是一位阁老,谢迁。

谢迁更是感觉诧异,毕竟,自己可是与这明中信没有什么交情的,而且,自己还在朝堂之上拦住了他进位太子伴读之事,论说,这家伙应该痛恨自己的,为何这次要邀请自己呢?难道,这家伙不怀好意?自己怕吗?

不过,现在人家上门了,还是表示的很是诚恳,只因为,这封请谏居然是刘大夏亲自送的。

依刘大夏与明中信的关系,送这封请谏也不算意外,而且,给足了谢迁面子,谢迁自然是迎出了府门,毕竟,刘大夏虽然已经致仕,但却起复在即,他可不敢托大。

然而,即便刘大夏面子再大,他也不能立刻答应,毕竟,虽然刘大夏亲自上门邀请,但明中信毕竟不过是一介秀才,依他的份量,自己这位阁老无论如何也不能掉价,人家一邀请自己就去,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描绘,毕竟,有刘大夏的面子在这里,故而,他给刘大夏的信是,自己要考虑考虑,到时再说!

刘大夏也不为已甚,送达即退,并不勉强。毕竟,他也拉不下脸,非得让人家前去,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太多,而且,陆明远交给他时,也没有强制要求他必须请人去,故此,他心安理得地离了谢府。

不提谢迁如何想,第九封请谏也送了出去,而它的指向,不是别人,正是那位首辅阁老刘健。

相比之下,刘健可是大开府门,迎了出来。

只因为,这位送请谏之人居然是陆明远陆先生。

刘健可不敢托大,毕竟,虽然年龄比陆明远要大,但他当年却也算是与陆先生共过事,也深深佩服陆明远,故此,二人把臂言欢,一番谈论旧情,谁也没有说请谏之事,只不过,在一番寒喧之后,陆明远在离去之时,将一封请谏放在了桌上,并没有开口邀请,而刘健也没有承诺什么,只是淡淡然,默契地只谈过往,而不谈今日。

关注此事的所有人员皆以为,这就是终点了,毕竟,连天底下除皇宫内的天下主宰之外的最有权势的人物皆已经邀请,这明中信应该会消停了吧!

然而,令他们吃惊的事发生了,明中信的第十封请谏居然也发了出来。

而它的目标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天下主宰,弘治帝。

而且,是明中信亲自送的请谏,只不过,他并没有再请人帮助,而是亲自来到了紫禁城外,躬身立于紫禁城门外,恭恭敬敬举请谏过头,静静等候。

这下,京师震动,这小子,还真是胆大包天啊!你不过就是一介秀才,居然想要邀请天下至尊前去你那小小的宅院赴宴,这不是找死吗?

各大势力齐齐将目光投向了紫禁城,这个至高存在。

第五百六十三章 前程往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底细暴露第九百一十一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兆先评中信第二百五十五章 府城惊变第七百七十六章 各方应对第九百二十一章第六百七十二章 诡异消失第一百三十九章 歪打正着第五百零八章 文武双壁第一章 初到贵地第二百四十三章 粮食筹齐第五百八十一章 御书房争议第三百五十六章 延龄买方第三百八十六章 陵县布局第八百八十二章第九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三十章 农庄安排第五百二十三章 分离试验第八章 布局生意(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互诉遭遇第三百六十六章 近乡情怯第三百五十八章 上门赔罪第二百七十章 知府亲临第五百六十一章 各方猜测第八百一十二章 暗潮汹涌第八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一十章 变通之法第四百二十章 震撼演出第三百八十九章 余孽被擒第九十六章 陆公施恩第三百六十五章 辞别二老第九百四十二章第七百二十八章 惨烈战况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人训子第三百八十五章 图穷匕见第三百零五章 院试放榜第七百五十四章 解困条件第七百五十七章 中信发怒第四百四十五章 商谈合作第七百三十一章 故旧重逢第六百二十四章 镖书传信第一百九十二章 学堂扩充第四百一十三章 再见石文义第九百六十五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家空间第三百三十六章 中信释疑第八百九十二章第六百一十八章 风波起始第四百九十一章 纷至沓来第四百五十七章 底细暴露第九百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 红颜到 内鬼现第二百八十一章 杨邺显才第七百八十五章 南疆乱势第四十四章 设宴庆祝第五百九十章 集团雏形第二百一十五章 劝慰老夫人第六百五十五章 反伏击第四百三十一章 姐妹登场第七百九十一章 明远出马第四百四十一章 楼院斗法第四百零五章 说服寿宁候第六百七十六章 出人意料第八百八十七章第六百七十七章 明李打赌第八百一十章 首提入宫第四百七十章 语嫣赠药第一百二十二章 县试案首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审查第四百八十六章 积极应对第二百五十二章 中信赠礼第四百三十八章 变故突生第五百八十三章 钦命立下第四百三十章 悠扬歌会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汉崩溃六百九十六章 传播途径第三百七十四章 唐寅入伙第九十二章 改变方针第一百九十五章 中信建言第四章 暂掌家权第五百四十七章 商谈交换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七百五十五章 诡异发现第三百二十九章 刘老复发第六百零八章 赶到南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立竿见影第七百一十九章 中毒再爆第五十七章 红颜到 内鬼现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家空间第七百零七章 特使到来第二百四十四章 援兵抵达第三百四十五章 为子分析第八百五十五章第六百七十章 卫所接应第三百八十七章 集结起行第六百五十六章 虚虚实实第八百四十八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生意整合第二百五十三章 临别告诫
第五百六十三章 前程往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底细暴露第九百一十一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兆先评中信第二百五十五章 府城惊变第七百七十六章 各方应对第九百二十一章第六百七十二章 诡异消失第一百三十九章 歪打正着第五百零八章 文武双壁第一章 初到贵地第二百四十三章 粮食筹齐第五百八十一章 御书房争议第三百五十六章 延龄买方第三百八十六章 陵县布局第八百八十二章第九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三十章 农庄安排第五百二十三章 分离试验第八章 布局生意(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互诉遭遇第三百六十六章 近乡情怯第三百五十八章 上门赔罪第二百七十章 知府亲临第五百六十一章 各方猜测第八百一十二章 暗潮汹涌第八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一十章 变通之法第四百二十章 震撼演出第三百八十九章 余孽被擒第九十六章 陆公施恩第三百六十五章 辞别二老第九百四十二章第七百二十八章 惨烈战况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人训子第三百八十五章 图穷匕见第三百零五章 院试放榜第七百五十四章 解困条件第七百五十七章 中信发怒第四百四十五章 商谈合作第七百三十一章 故旧重逢第六百二十四章 镖书传信第一百九十二章 学堂扩充第四百一十三章 再见石文义第九百六十五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家空间第三百三十六章 中信释疑第八百九十二章第六百一十八章 风波起始第四百九十一章 纷至沓来第四百五十七章 底细暴露第九百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 红颜到 内鬼现第二百八十一章 杨邺显才第七百八十五章 南疆乱势第四十四章 设宴庆祝第五百九十章 集团雏形第二百一十五章 劝慰老夫人第六百五十五章 反伏击第四百三十一章 姐妹登场第七百九十一章 明远出马第四百四十一章 楼院斗法第四百零五章 说服寿宁候第六百七十六章 出人意料第八百八十七章第六百七十七章 明李打赌第八百一十章 首提入宫第四百七十章 语嫣赠药第一百二十二章 县试案首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审查第四百八十六章 积极应对第二百五十二章 中信赠礼第四百三十八章 变故突生第五百八十三章 钦命立下第四百三十章 悠扬歌会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汉崩溃六百九十六章 传播途径第三百七十四章 唐寅入伙第九十二章 改变方针第一百九十五章 中信建言第四章 暂掌家权第五百四十七章 商谈交换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七百五十五章 诡异发现第三百二十九章 刘老复发第六百零八章 赶到南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立竿见影第七百一十九章 中毒再爆第五十七章 红颜到 内鬼现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家空间第七百零七章 特使到来第二百四十四章 援兵抵达第三百四十五章 为子分析第八百五十五章第六百七十章 卫所接应第三百八十七章 集结起行第六百五十六章 虚虚实实第八百四十八章第一百一十九章 生意整合第二百五十三章 临别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