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永朝的悲哀

“啪啪”的声音在宣政殿前响起,此起彼伏,间或还夹杂着哀号的声音。张盛看着眼前行刑的景象,心里也没有一丝起伏,等待着三十杖过去,好回紫宸殿交差。

早在开始行刑之前,张盛就已经交代过这几个执刑内侍了:对于吕务厚,是要“用心打”的。所以在经过吕务厚跟前的时候,张盛脚尖闭合,再次提醒了执刑内侍这一点,待看到那内侍微不可见地点头之后,才放心地去监督另外几个人。

三十杖过后,吕务厚和卢祖升等人都奄奄一息了,守在一旁的太医和内侍连忙给这几个人包扎上药。

卢祖升、鲍起明和许子善的伤势看起来要比吕务厚还要严重很多,他们的屁股上都血肉模糊了,吕务厚虽然屁股也出血了,却还能勉强站起来。

刑毕之后,张盛什么话也没有说,带着几名执刑内侍离开宣政殿前了。这宣政殿前的事情,自然会有其余内侍和太医等人收拾手尾,他对这些执刑内侍的本事清楚得很:卢祖升三人看起来伤势严重,但是休息几个月就会没事,吕务厚看着伤势轻,却不过是两三日的事情了,他也可放心向长泰帝复命了。

长泰帝在宣政殿前将吕务厚等人廷杖三十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在酉时末,三省和各寺的官员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各人反应不一,有惊诧之,有果然之,有畏惧之。亦有庆幸之。

在吕务厚执意跪在宣政殿前不肯离去的时候,申科就已经猜到了他的结局,却没有想到卢祖升等人也会在受刑之列,卢祖升等人虽然也跪在宣政殿前,却是为了劝说吕务厚而跪的。这三十廷杖,挨得也太冤了。

按申科对长泰帝行事的了解,他应该不会杖责这三个人才对的。因此,申科才对卢祖升等人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这就闯祸了,四名五品给事中同时受廷杖,这可不是小事。

申科在始伏大街的家里坐不住了,匆匆去尚药局请了太医孙伯扬。带着他去给这几个人疗伤。

三日后,门下省给事中吕务厚卒,吕府门前支起了白幡和挂了白灯笼,门下省官员和其他吕务厚有往来的官员都接到了吕府的报丧。

这些官员都知道他是因为廷杖而死,是失了帝心被长泰帝杖死的,正愁不知该不该前去吊唁,也苦恼该如何对待吕务厚丧事。纷纷向申科打听:上意如何?

吕务厚身死是申科的意料中事,然而没有想到时间竟然会这么短。才三天而已!这实在是令人心酸!

卢祖升等三人还在慢慢养伤呢,孙伯扬说他们并不大碍,只需要时间休养即可康复如初。现在吕府已经报丧,申科也在考虑吕务厚的身后事。不管怎么说,吕务厚是门下省的官员,作为门下省的主官,他必须要拿出一个应对的章程。

考虑到长泰帝正气在头上,申科认为吕务厚的丧事还是从简为好,门下诸官员就不用大张旗鼓去吕家吊唁了。帛金可以多备一些,这样对吕家来说,更有实际意义。

可是紫宸殿这时却递了话出来,吕务厚的丧事按照五品官的规格来办,该怎么样办就怎样!

申科等官员还在奇怪呢,第二天长泰帝有了正式旨意下来,对吕务厚加赏厚葬。加封其为从四品中大夫,还令门下省相关官员好好打点吕务厚的丧事!这样一来,吕务厚非但没有身后凄凉,反而比他任职给事中时有了更大的哀荣。

长泰帝的这个旨意,把门下省的官员弄糊涂了,吕务厚冲怒了皇上这是肯定的了,长泰帝竟然加封他为中大夫这个文散官封号,这表示吕务厚在宣政殿上的弹劾和言论是对的呢还是错的呢?官员们弄不明白了,帝心难测啊。

不过很快,他们就弄明白了,长泰帝这是什么意思。因为随着吕务厚加赏厚葬的旨意下来的,还有一纸加令,这个加令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左良哲擢升门下侍郞外,还兼领弘文馆学士职。

其实,吕务厚就是因为反对左良哲任门下侍郞而被廷杖的,吕务厚卒了,左良哲依旧还是升职,而且长泰帝对他更加恩宠,让他兼领弘文馆学士职。

这表明长泰帝还是认为宣政殿上吕务厚的行为是错误的,廷杖三十也是合理的,那么加封厚葬又是怎么一回事?

诸官员在猜测长泰帝这是对事不对人,吕务厚在左良哲一事上是做错了,可是纵观他为人为官,倒是忠直守正的人。有过就罚,有功就赏,所以才会又廷杖又加封的—许多官员都自以为弄明白了长泰帝的心思,也在感叹长泰帝赏罚分明,是明君。

当然,也有不少官员对长泰帝的做法心存不解,如此怪异和反复,不是赏罚分明这样的描述可以说得过去的。

有官员在猜测长泰帝这是在安定百官的心思,尤其是在安抚门下省官员的心思,吕务厚人都死了,由他引起的扰攘也应该告一段落了,加封中大夫也表明了长泰帝在暗暗告诉门下省官员:此事到底为止了,你们安心当差,吕务厚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门下省了——这是以吏部侍郎周阳煦为代表的官员所猜测的方面。

还有另外的官员,认为长泰帝此举必定有更深的含意,只是目前还不明确——这是以中书侍郎沈华善为代表的官员所想的事情,这派官员包括了中书令韦景曜、尚书左右仆射萧厚仁、叶正纯等人。

吕务厚丧事完毕后,因他身死而空缺出来的给事中一职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补上,吏部报上去的人选,长泰帝全部都没有通过,不是认为这个官员不合适就是认为那个官员不妥当。

经过吕务厚的事情,吏部官员认为长泰帝在给事中人选上这样严苛,也是正常的事情,吏部后来也不报人选上去了,打算将这个事情冷一下再说。吏部没有上报人选,长泰帝和门下省也不催促,就这样,空缺出来的给事中一职继续空缺下去。

卢祖升、鲍起明和李子善这三名给事中,因为吕务厚的事情也同样被廷杖三十,目前还在家中养伤。太医孙伯扬说了,这三个人的伤,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是好不了的。

在此期间内,他们也上不了朝,可是给事中的职务还得有人去做啊,鉴于这种情况,长泰帝决定将卢祖升三人外放任职,另调三个官员补卢祖升等人的缺,长泰帝还特别开恩让卢祖升等人养好伤之后再去任上。

这样一来,给事中的职务如常运作,卢祖升等人也可安心养伤。那新调入的三名给事中,分别是詹成、柯汉林、林楚君,全面接管了给事中的事务。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这三个人,都是长泰帝心腹亲信之人,詹成是慈懿太后的侄孙女婿,曾为长泰帝办过大大小小的私事;而柯汉林和林楚君的父亲,是长泰帝还是太子时的伴读,也是辅助长泰帝登上皇位的有功之人,长泰帝对柯汉林和林楚君都是无比信任的。

短短十来日,给事中官员已经全部换掉。随着詹成等人的上任,给事中也恢复了日常运作,似乎正月底的廷杖已经在众官心目中远去了。

但是,不少官员想到吕务厚的事情,仍然会有恐惧,连上朝的奏语都少了很多,对与自己官职无关的事情更是不管不问了,不少官员是这样的心思。

特别是门下省和御史台的官员,对于弹劾、纠察之事就更加审慎了——吕务厚被廷杖至死的事还在眼前呢,少说几句话,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廷杖之后,朝堂之上似乎安静了许多。

说到底,这次廷杖、吕务厚死一事,还是对官员士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大部分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被廷杖至死,有多少官员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为了身家性命着想,还是噤声为上。

这样,从给事中到御史台,谏官仅仅职掌纠察弹劾百官之职,成为皇帝控制群臣的一颗棋子。

给事中一职,虽然仍有三个人,也仍有着封驳、纠察的大权,但是随着詹成等人的上任,给事中的职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其特有的封驳、纠察之权无形中已经丧失。

因为詹成等人是长泰帝的心腹亲信,自然是唯长泰帝的命令是从,封驳诏书、纠察圣意等权力都只是纸面上说说而已,绝不会有这样的实行。可以这么说,詹成等人的上任意味着给事中一职由纠正皇上变成了皇上的耳目棋子。

少了给事中的限制,百官也不敢轻易出声,长泰帝此后行事就更加随心所欲了。

长泰三十八年的这次廷杖,可谓意义深远。这是大永一朝的悲哀,正是由于这次廷杖,朝臣风气为之一变,由守正卫道转向明哲保身。

对此,后来的历史也有论断,史称:“(给事中)无面折廷诤之威风,由言谏之官渐变为纠察之官,所谓封驳、注销、奏闻、弹劾者均不过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决不是以言谏天子、纠朝廷也”。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多少官员能够感知到这一大永朝的悲哀。

ps:

四更!

第211章 露端倪第175章 不祥第455章 援兵到第10章 洗三礼和起色第374章 死局怎么破?第158章 挝登闻鼓第241章 撤给事中第485章 取其首级第468章 沈则思现身第31章 三叔和大哥回归第315章 寇色第28章 北疆之局第110章 沈家避势第105章 南北分榜(二)第262章 潜行第382章 立功第104章 南北分榜第291章 出手第175章 不祥第497章 灾星第23章 任职鸿胪寺第418章 攻城突变第482章 不负梅香第391章 帝为棋第371章 最终目的第38章 猜猜我是谁?第266 三代送嫁第515章 清君侧第48章 百官出动第246章 变故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489章 弩威第454章 陶阳之战第113章 哭灵小产第341章 毒杀子第429章 死地第148章 皇后的作用第173章 先机第483章 天有哭第397章 大采选的忧虑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340章 背后之人第470章 岭南人事第231章 点阅之灾!第125章 给容嫔送死人头第21章 中元祭自身第168章 人都到齐了第497章 灾星第365章 王室后裔第458章 关联第312章 保不得!第133章 匠人去向第99章 春闱案二第231章 点阅之灾!第343章 身死!第233章 准卿所奏第373章 见太后第179章 沈家的底气第91章 合二为一第522章 扶幼主第134章 目标是沈宁第477章 后方努力第57章 赈灾之心第31章 三叔和大哥回归第293章 事成一半第82章 考第之危第56章 再遇应南第245章 太子妃之争第446章 惊变第207章 良酝署之因第518章 夫妻重逢第403章 后方百鬼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159章 势力出动第534章 逼近京兆第551章 出发救夫第365章 王室后裔第99章 春闱案二第26章 尘埃落定第309章 驱梦魇第300章 弑父第536章 不逃第181章 显贵一堂第333章 新婚悸动第520章 不臣第329章 世仇第40章 天宁寺踏春第429章 死地第115章 死局变生局第170章 栖月殿之变第68章 结果第524章 阴险手段第349章 新势力第171章 谁在设局?第491章 克敌之火第102章 春闱真相第323章 政绩第486章 掌军第444章 乐死道生
第211章 露端倪第175章 不祥第455章 援兵到第10章 洗三礼和起色第374章 死局怎么破?第158章 挝登闻鼓第241章 撤给事中第485章 取其首级第468章 沈则思现身第31章 三叔和大哥回归第315章 寇色第28章 北疆之局第110章 沈家避势第105章 南北分榜(二)第262章 潜行第382章 立功第104章 南北分榜第291章 出手第175章 不祥第497章 灾星第23章 任职鸿胪寺第418章 攻城突变第482章 不负梅香第391章 帝为棋第371章 最终目的第38章 猜猜我是谁?第266 三代送嫁第515章 清君侧第48章 百官出动第246章 变故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489章 弩威第454章 陶阳之战第113章 哭灵小产第341章 毒杀子第429章 死地第148章 皇后的作用第173章 先机第483章 天有哭第397章 大采选的忧虑第456章 贪天之功第340章 背后之人第470章 岭南人事第231章 点阅之灾!第125章 给容嫔送死人头第21章 中元祭自身第168章 人都到齐了第497章 灾星第365章 王室后裔第458章 关联第312章 保不得!第133章 匠人去向第99章 春闱案二第231章 点阅之灾!第343章 身死!第233章 准卿所奏第373章 见太后第179章 沈家的底气第91章 合二为一第522章 扶幼主第134章 目标是沈宁第477章 后方努力第57章 赈灾之心第31章 三叔和大哥回归第293章 事成一半第82章 考第之危第56章 再遇应南第245章 太子妃之争第446章 惊变第207章 良酝署之因第518章 夫妻重逢第403章 后方百鬼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159章 势力出动第534章 逼近京兆第551章 出发救夫第365章 王室后裔第99章 春闱案二第26章 尘埃落定第309章 驱梦魇第300章 弑父第536章 不逃第181章 显贵一堂第333章 新婚悸动第520章 不臣第329章 世仇第40章 天宁寺踏春第429章 死地第115章 死局变生局第170章 栖月殿之变第68章 结果第524章 阴险手段第349章 新势力第171章 谁在设局?第491章 克敌之火第102章 春闱真相第323章 政绩第486章 掌军第444章 乐死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