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合伙

继续向下游的进攻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邓名不可能立刻出发,因此他建议叶天明先一步返回成都:“食盐已经都说好卖给武昌了,叶老板跟着我们去下游也没有什么好做的,不如就此返回吧,都府那边还需要叶老板去督促一下,想满足武昌这里每天五万斤的要求可不容易。”

“提督说的是,我这就返回都府,至于那些银子,我想我可以代表都府五大盐行做主,都卖给提督好了。”经过一番仔细计算,叶天明觉得还是从成都购买工具更合算,这些金银对邓名来说非常有用,但在金银不能流通的成都作用就要小很多了。

“价格怎么算?”

“一两银子一百元,怎么样?”叶天明并不打算和邓名讨价还价,如果邓名想继续压低价格,叶天明也不会拒绝。

“好。”邓名高兴地答应了,他写了一个纸条给叶天明,告诉刘晋戈去筹措八百万元支付给叶天明和其他几个盐行。拿走了盐商们的四万两白银后,邓名仍不忘提醒叶天明:“这些钱可还没有扣税哪,等年底的时候都府的税官会收缴四百万的税,你们可千万要记得。”

和叶天明一起返回的还会有一些明军水兵,他们会把那些已经卸空食盐的货船带回成都,与他们一起返回的还会有两千水兵,以保证重庆的水师不会头脑发涨出来找麻烦。

“我支持盐行、愿意为你们的利益去封锁下游并不是为了你们自己。”在给叶天明送行时,邓名郑重地说道,他希望趁着叶天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观、世界观之前,尽可能地施加一些影响:“你对我说过,你们赚钱就能让更多的都府百姓多挣钱,你们会提高工资。我相信你说的话,等我返回都府后,我也要亲眼看看你们的账本,我希望叶老板能信守诺言,分出一部分利润给其他的都府百姓。”

“提督放心,我几个月前还是一个辅兵,都府有好几千我苦哈哈的老弟兄,我一定不会吃独食的。”叶天明拍着胸脯保证道,这些日子里邓名一直给他灌输双赢和回报社会思想。

叶天明和部分明军启程返航后,邓名仍在思考该如何建设他的根据地,从小到大,邓名只学习过一种哲学体系,与这种哲学不同的思想他只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一鳞半爪。如果邓名相信那种他比较完整学习过的哲学体系的话,他就不会想现在这样彷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似乎是这个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吧。”即使是邓名学过的那套哲学,他也不敢说理解的都对,只能独自琢磨。

邓名一直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他曾经亲眼见过信奉这套哲学的国家拒不遵守这套哲学断言的社会规律:其中的两个大国,一个曾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另一个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其他国家在航海时代能够实行的上层建筑,两大强国在卫星上天的太空时代也因为国情问题实现不了——事实证明,“国情决定上层建筑”,“国情决定生产关系”都要比哲学创始人的那套理论靠谱得多。

邓名记得有句话很好地形容了胜利的不容置疑性:“我们的最终胜利,就连敌人也毫不怀疑。”,搁在这套哲学理论上,那就是“这套哲学理论的论断,就连它的虔信者也没当真。”,若是创始人泉下有知,那真是情何以堪啊。既然虔信者都能大拆、特拆创始人的台,那邓名只能认为实际操作中有无法逾越的难关,因此他实在不敢用这套哲学做指导理论。

不过十几年教育的威力非同小可,邓名目送叶天明离开后曾一度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会害了成都的百姓:“我应该是把资本主义放出来了吧?据说它一诞生每个毛孔就都充满了鲜血和其他脏东西,撕下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温情脉脉的面纱。”

“无论是孙可望的军屯、还是满洲的八旗包衣,产出的粮食都是用辅兵或汉人的鲜血浇灌出来的。我就是把资本主义这野兽放出来,都府的百姓还能比这过得更惨么?”可邓名仔细一琢磨,认为在中国应该不必担心这个,看过辅兵和百姓受尽欺压、毫无尊严和生命保障的生活后,邓名觉得很难想象有比现在更糟糕、更血淋淋的日子了;邓名估计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西方底层百姓会有着比较幸福美好的人生,所以才让创始人痛心疾首地说出那番话来:“这大概是国情不同,我没有去过欧洲,不知道现在欧洲的贵族是不是爱民如子,不知道西方的佃户是不是能有鱼有肉吃着,不用担心被侮辱、欺压,但起码过得会比中国百姓好不少。马老先生受到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衷心爱戴、人格伟大,总不会是个信口开河的大忽悠吧?”

尽管邓名想像不出比封建社会更糟糕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不过他还是打算尽量避免这种风险,在叶天明走后,邓名又几次召集军官会议。在几次会议上邓名都提出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都府能够从盐行的盈利中受益:“要求盐行把全部的利润都交出来并不合理,他们承担风险,负责管理、实施食盐生产;不过显然他们从都府政权的支持中受益匪浅,官兵为他们的货物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打击竞争对手,而官兵是由都府百姓组成的,所以如果盐行独吞全部利润显然不合理。”

正如邓名之前见到的那样,整体上来说川军依旧是一支封建军队,上次敢于集体参与对战略的讨论也是因为邓名的授权。当邓名刚刚提出这种全社会共享利益的理论时,很多军官都感到有些不适应,不过他们也说不出那里感到别扭。

不过并不是每个军官都对哲学理论一无所知,任堂很快就找到邓名发言中的漏洞,总结了一套说辞来反驳邓名:大意仍是军队属于邓名所有,而那些盐行也是一样,邓名会因为盐行的贡献而给予赏赐——这就是他们所获得的利润;而军队从邓名手中领取军饷和功勋,和盐行的生意并不直接发生关联;至于都府的百姓,邓名愿意给予赏赐那是邓名仁德,如果邓名不给也没有丝毫说不过去之处。

任堂的观点和理论完全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邓名本来是非常难以反驳的,幸运的是邓名不是当今天子而只是文安之任命的四川提督——如果邓名拥有皇帝或监国身份,所有的军官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堂那套——但眼下的情况导致明军有一些思想混乱,给邓名进行渗透的机会。

邓名坚称成都政权、四川明军、盐商、百姓都是永历皇帝所有,既然任堂无法反驳这一论点,那么邓名自然就没有居中赏罚予夺的合法性。邓名不拥有这个权利,四川明军处于感情问题又不愿意把这个权利交给永历皇帝,有人就开始接受邓名提出的那个模糊的成都(国家)概念。

就这样,利用天子弃国威信大减这个机会,还有事实上的军阀自立这个事实,邓名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在军队原本坚固无比的思想堡垒上撬出一道细细的缝隙,渗透了一些否认“朕即国家”的思想进去。

在晃动了一下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后,邓名总算在全军掀起了几次如何合理分配战争红利的大讨论,官兵也没有再众口一词地表示“听提督安排”,而是开始尝试思考这个问题,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反馈上来的分配方案千奇百怪,之前军人完全不需要去思考利益分配这个问题,他们在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自然显得十分幼稚,各种异想天开的方案纷纷出笼。不过邓名本来也不指望他们能拿出什么高明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就算不明所以,至少也会听说过所得税、累进税制、社会保险这些名词。

邓名要的就是这些军人开始思考社会财富分配,只要他们不再把君王拥有一切、分配一切视为理所应当就好,这样的军人就会距离标准的天子之兵越来越远,距离帝国军人越来越近。

在明军进行着继续前进的准备时,邓名再次约见了周培公,后者现在已经是武昌众多利益集团的代表。当从邓名口中得知明军准备越过武昌,向江西方向前进后,周培公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吃惊,而是默默地沉思起来。

“提督是不是为了切断长江航运,阻止淮盐进入武昌呢?”思考了一会儿后,周培公直截了当地问道。

“正是。”见周培公判断如此迅速、准确,邓名反倒是非常惊讶。

早在邓名决定向下游进军前,周培公就猜测邓名的最终目的是淮盐,那时叶天明甚至还没有进入武昌城。既然周培公早就有这样的猜测,那他自然早就想到邓名会切断长江航运,所以对邓名的通报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

关闭“如果提督只是想单纯阻挡淮盐进入武昌的话,我觉得提督最好设卡检查,不要殃及池鱼。”现在某种程度上,周培公和邓名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周培公早就替邓名考虑过最佳对策:“除了盐以外,武昌还要从下游购入大量货物,比如江西的瓷器就是大宗的买卖,还有江南的棉花和丝绸,都关系到武昌很多商家、店铺的生计。提督行军虽然秋毫不犯,但每次隔绝长江的时候都会让这些商家、店铺叫苦不迭,而他们背后往往也都有缙绅背景的。”

邓名认真地听着,不说一句话以免打断了周培公的思路。

“我猜提督目前只是想安安稳稳地卖盐,不想多树敌人,现在总督大人身边几乎没有人主张和提督对抗,这就是因为提督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既然没人觉得能击败提督获得战功,又没有受损,自然不会主张对提督不利。但如果长江航运断绝,江西的瓷器、江南的丝绸价格节节攀高,大批商店关门,就会有很多缙绅对提督不满,他们就会给总督大人新的压力,要他重建水师保证长江航运。如果总督大人无法满足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去向朝廷提出要求,那样不但对总督是麻烦,对提督、对下官、对武昌这里购买提督食盐的人,都会是麻烦,麻烦太多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和提督打交道了。”若是闹得太凶,那周培公宁可放弃邓名的补偿,也不愿意冒险继续与他交易,为川盐保驾护航。

“周知府金玉良言,我岂敢不听?”邓名想了一会儿,提出一个建议:“得知我东进后,武昌这里的瓷器、丝绸什么的势必价格上涨,周知府可以通知一些朋友让他们事先收购一些,等我越过武昌后出售;但我到达下游后,绝不会阻拦食盐以外的货船,不会让周知府的朋友们吃亏,不会断了他们的买卖。”

“如此多谢提督了。”周培公琢磨了一下,觉得邓名如此行事的话,那他隔断航运对这里大商家来说不但不是坏事,反倒可以利用内幕消息投机倒把。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在邓名的行动中受益,那就算有少量人受害也不怕,至于那些没有背景的小商行更不必担心。

想到这里周培公又看了邓名一眼,心里想到:“或许将来还可以和邓提督达成协议,阻挡其他的船只行驶,只放我们指定的货船到武昌。”

……结束了与邓名的谈判后,周培公返回武昌城,把今天的谈判内容向张长庚进行了汇报,湖广总督根本没有考虑阻止邓名行动的问题,因为他知道根本无力阻止。深思熟虑后,张长庚指示周培公道:“务必要求邓名对此严守秘密,不走漏任何风声,然后突然越过武昌,出现在下游江面上。”

“下官明白。”周培公知道若是这个消息传出去,市面上的货物价格就会上涨,给武昌大缙绅们囤积居奇制造麻烦;而若是邓名将这个秘密一直保持到出兵前,那事先知情的缙绅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吃进大宗货物。当武昌城毫无心理准备地得知邓名再次切断了长江航运后,可想而知所有货物的价格都会翻着番地往上涨——没有背景的小商人们可不会知道邓名私下保证不阻拦货船,他们会以为这又是一场长达数月的航运断绝,会恐慌性地大量进货。

张长庚想了想,又给了周培公一个名单,表示只有其上的几个人才可以知晓邓名准确的进兵时间,其他的大缙绅顶多稍微透露一点儿口风给他们。

周培公借过人员名单,能够名列其上的都是湖广的缙绅领袖,仔细看了一遍后,周培公对这份名单并没有丝毫异议,他把名单收入袖中,向张长庚行礼告退。

当晚陆尘音就到周府做客,听武昌知府的叙述后,陆尘音连忙行礼道谢,他手下的掌柜会很好地利用这个内幕消息为他大赚一笔的。

“老宗师客气了。”周培公客客气气地起身还了半礼,虽然现在他是官员,但当年他游学武昌时曾经在陆府打过秋风,受到过老缙绅的款待。就算陆尘音不是缙绅领袖,周培公也绝对不会对他无礼,免得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

“不过阻断盐船一事,知府大人还需要再去与邓提督说一说,邓提督可以没收淮盐,然后偷偷卖给我们。”说完后陆尘音眼珠一转,眉头皱了起来:“这次邓提督给我们留下了三百万斤盐,航运断绝两个月倒是不怕,但若是更长我们也就挣不到钱了。”

虽然盐运断绝能够帮助武昌盐商提价,但若是一断半年陆尘音觉得也未必就好:“如果提督能够每天运来五万斤川盐,他想切断航运多久就断多久,老夫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提督不能保证川盐源源不绝,那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老宗师的意思我会转告邓提督的,邓提督一向与人为善,我想他不会不通人情的。”周培公点点头,不过他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担保,毕竟他怀疑邓名的真正目的不是挣钱,而是阻止清廷通过徽商聚财。

陆尘音不晓得这个关节,对周培公的说法倒是很赞同:“知府大人说的不错,邓提督最能体会我们的难处了,将来等邓提督班师回川的时候,老夫想送邓提督一份礼物,感谢他沿途秋毫无犯,就是不知道送什么好呢?”

“生铁就不错,邓提督肯定不会不收的。”周培公答道,略一沉思又道:“若是能替提督买些工匠,无论是造船还是冶金的,邓提督都肯定会大喜过望。”

“多谢知府大人赐教。”

“老宗师太客气了。”

陆尘音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周培公低声说道:“知府大人年轻有为,廉洁奉公,湖广士林无不崇敬,现在湖北巡抚空缺,以老夫之见,非知府大人莫属啊。”

张长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把所有具体的事情都交给周培公去出面处理,这实际上就给了周培公更大的权力,让后者的人脉得以飞速地发展。而且这些参与其中的缙绅也都很清楚,张长庚有机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与总督大人相比,周知府才是真正能与大家共进退的人——想不同生共死都做不到。

周培公知道陆尘音这话并不是是他一个人的意思,而是代表很多湖广缙绅说的,不过仍微笑着连连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宾主相视一笑,陆尘音离去时,周培公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前。

……不到一个月后,北京。

“张朝太没用了!”顺治看完江西的哀求一般的告急奏章后,拍案叫道。

本来清廷上下都断定邓名会在四川生聚教训,至少也要在成都呆上一、两年之久,但没有想到他在重庆一战刚过去两个月后就再次出夔门,再次逼近武昌。邓名此举说明他对安心发展没有什么兴趣,不少清廷高官都有一股流寇味道扑面而来的感觉。

在接到张长庚急报后,顺治一边严令湖广务必坚守武、汉,一边命令临近数省严加戒备,以防邓名带着大批闯贼窜入中原开始新一轮的全国流窜。得知汉阳陷入苦战后,北京就开始忐忑不安,唯恐武、汉易手,邓名裹挟满城壮丁沿江而下,以致事态糜烂。

幸好周培公总算不符厚望,带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邓名几次挖塌汉阳城墙,都被周培公重新堵住,有一次明军已经冲进了汉阳,又被身先士卒的周培公带着家丁赶了出去,硬是把缺口夺回再次封上。汉阳保卫战结束后张长庚一连上了两道奏章为周培公请功,顺治周围的臣僚也纷纷称贺,盛赞皇上之前慧眼识珠、准许了张长庚的保举、破格提拔周培公为武昌知府一事。

邓名虽然在汉阳城下受挫,但却不甘心失败,通过武昌继续东进。不过当时顺治认为这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明军损兵折将、士气已堕,他判断邓名很快就不得不返回四川舔伤口。但江西巡抚张朝和布政使董卫国的无能实在出乎顺治的想像,由董卫国亲自把守的九江竟然只守了一天就被邓名攻破,九江数千清军全军覆灭,董卫国也生死不知。

九江还是重建的江西水师的驻地,上次邓名过九江而不攻,让江西绿营认为明军根本没有攻下九江的能力,所以邓名围城后江西水师也老老实实地呆在水城里没有尝试突围,破城后被明军一网打尽。

张朝的奏章里称江西水师一百多条船、两千多水手尽数落入邓名之手,同时被明军缴获的民船估计也要超过四百艘。现在江西别说水师,连运输船都不剩几条,张朝哀求北京急速抽调湖广精兵驰援,更指名道姓地要湖广总督把名臣周培公借给他。

本来在顺治心目中,张朝还是两江总督的候选人之一,虽然蒋国柱目前代理两江总督事务,但最终选择何人顺治仍没有最终拿定主意。生死不知的董卫国也曾给顺治不错的影响,若是顺治决定提拔张朝的话,那董卫国肯定会接任江西巡抚一职。

“派人去问问张长庚吧,若是有余力就去帮帮张朝,唉,居然被新败的邓名打得如此狼狈。”顺治轻轻揉着鼻梁,无可奈何地说道,张朝在他心里的印象算是一落千丈,再也不是两江总督的有力竞争者了:“让江宁小心提防,问问他们的水师重建得如何了。”

第33节 孤注(上)第56节 宣战(下)第2节 目标(上)第39节 王佐(下)第41节 争夺(上)第53节 烈焰第52节 私心第5节 协作(上)第3节 君臣第25节 捷报第67节 守法(上)第41节 难民第49节 训练第49节 风气(下)第32节 血战(上)第43节 风向(上)第22节 抢攻(下)第47节 自救第40节 打赌第3节 压力(上)第6节 战俘第9节 买路第29节 统一(上)第45节 突破(上)第47节 情报(下)第11节 两全(下)第32节 吐哺第6节 密议(上)第44节 中介第25节 骇浪(下)第39节 向导(上)第4节 推荐(上)第22节 风起(下)第29节 统一(上)第44节 失踪第36节 宿命(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0节 债券(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4节 险境第30节 赛跑第50节 债券(上)第37节 干涉(上)第40节 入寇(下)第50节 追击(下)第3节 上风第44节 先行第19节 忠心(上)第30节 三投第58节 战书第13节 试探(上)第5节 润滑第20节 康熙(上)第13节 债务第54节 官衔第22节 退让(上)第3节 说服第6节 鲁王第45节 处置第1节 精明(上)第51节 晚宴第64节 平息(上)第30节 变化(下)第4节 推荐(上)第45节 队友(下)第60节 人心(上)第30节 剑阁第2节 软硬(上)第33节 问策(下)第25节 蒙蔽第45节 炼金(上)第26节 观感第37节 立碑第18节 链条第13节 勇气(下)第29节 机密第35节 请客(下)第53节 惨痛(上)第60节 约法第41节 争夺(下)第43节 鹰派第30节 赛跑第18节 恐怖(下)第43节 续战(上)第29节 解围(下)第27节 得兼第10节 麻将第5节 隔阂第29节 解围(上)第51节 保卫(下)第33节 问策(上)第69节 忠臣(上)第44节 中介第24节 整训(上)第14节 初捷第32节 扶持第60节 算盘(上)第18节 对手第59节 议款(下)第55节 压力(下)
第33节 孤注(上)第56节 宣战(下)第2节 目标(上)第39节 王佐(下)第41节 争夺(上)第53节 烈焰第52节 私心第5节 协作(上)第3节 君臣第25节 捷报第67节 守法(上)第41节 难民第49节 训练第49节 风气(下)第32节 血战(上)第43节 风向(上)第22节 抢攻(下)第47节 自救第40节 打赌第3节 压力(上)第6节 战俘第9节 买路第29节 统一(上)第45节 突破(上)第47节 情报(下)第11节 两全(下)第32节 吐哺第6节 密议(上)第44节 中介第25节 骇浪(下)第39节 向导(上)第4节 推荐(上)第22节 风起(下)第29节 统一(上)第44节 失踪第36节 宿命(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0节 债券(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4节 险境第30节 赛跑第50节 债券(上)第37节 干涉(上)第40节 入寇(下)第50节 追击(下)第3节 上风第44节 先行第19节 忠心(上)第30节 三投第58节 战书第13节 试探(上)第5节 润滑第20节 康熙(上)第13节 债务第54节 官衔第22节 退让(上)第3节 说服第6节 鲁王第45节 处置第1节 精明(上)第51节 晚宴第64节 平息(上)第30节 变化(下)第4节 推荐(上)第45节 队友(下)第60节 人心(上)第30节 剑阁第2节 软硬(上)第33节 问策(下)第25节 蒙蔽第45节 炼金(上)第26节 观感第37节 立碑第18节 链条第13节 勇气(下)第29节 机密第35节 请客(下)第53节 惨痛(上)第60节 约法第41节 争夺(下)第43节 鹰派第30节 赛跑第18节 恐怖(下)第43节 续战(上)第29节 解围(下)第27节 得兼第10节 麻将第5节 隔阂第29节 解围(上)第51节 保卫(下)第33节 问策(上)第69节 忠臣(上)第44节 中介第24节 整训(上)第14节 初捷第32节 扶持第60节 算盘(上)第18节 对手第59节 议款(下)第55节 压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