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攻势

见到刘体纯后,邓名立刻告诉他:“大败李世勋缴获众多,贺将军给你们每人留了五百套盔甲,现在存在他的营中,刘将军可以派人去取。”

刘体纯顿时面露诧异,扫了一眼先到的袁宗第,后者点点头:“确实拿到了五百副,虽然都旧得很。”

“这贺珍……”刘体纯正奇怪贺珍怎么转性了,突然恍然大悟,望向邓名:“是提督分给我们的吧?只是暂时存在贺珍那里。”

“不是。”邓名矢口否认:“此战全靠贺将军的兵马,我凭什么能分到一千五百领盔甲?贺将军现在盔甲多的烧手,拿到李世勋的东西后,他手下的大宁兵就是一人穿两套也穿不过来了。”

虽然邓名不承认,但刘体纯和袁宗第都怀疑这一千五盔甲是邓名的,被他分成三份分给其余三人。他们俩看到不少俘虏都被贺珍扒得接近赤身裸体了,有些人身上连布条都不多,靠树皮、草裙蔽体,贺珍连布衣都不放过,能放过盔甲么?哪怕是些旧盔甲。

这二人猜得其实也没错,战后邓名指出贺珍的计谋没有完全奏效,他的突击行动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所以邓名理直气壮地要求得到一部分缴获。见邓名一要就是一小半盔甲,贺珍感到十分伤心,虽然正如邓名指出的那样,他的盔甲已经多的穿都穿不过来了,但贺珍觉得哪怕就是堆在仓库里看着也好啊。毕竟这是难得的资源,虽然现在可靠的大宁兵不够,但士兵易得,盔甲可难以打造。

不过邓名起到的作用贺珍无法否认,而且邓名表示这些装备会以他的名义转交给郝摇旗等人,贺珍总算是勉强答应了。当然其余的缴获:银两、铜钱、布匹、粮食,邓名全都交给贺珍一人所有。

事后贺珍为此狠狠地痛骂了他儿子一顿,若是他儿子跟着邓名一起发起突袭,分去邓名一部分功劳,那他就有理由少给袁宗第他们每人二百套盔甲了,这个败家儿子不但一下子就让老子损失了六百套铠甲,还错失了一个结好邓名的良机。贺珍说到气头上,本来还想抽儿子两鞭子,但鞭子都拿在手里了,想想还是舍不得,于是贺珍又将它放下了,大骂贺道宁一通了事。

出征以来各军军营的管理自然轮不到邓名插手,只有其他人都不在钟祥时,邓名才会对大小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样不曾下达任何强制性的命令给夔东众将的部下。只有这些俘虏如何管理完全由邓名说了算,这批俘虏在钟祥呆了好几天了,每日就打工挣吃穿,傍晚邓名还组织一些唱戏、说书的艺人到俘虏营中表演。

本来刘体纯已经对邓名如何处置俘虏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了,听说此事后又起了好奇心,就跑去俘虏营那边看看。

更让刘体纯感到意外的是,邓名居然也亲自出马,在其中一个台子上给周围的俘虏们说单口相声,看到三太子如此自贬身价,刘体纯觉得自己如坠梦中,感到三十多年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要被颠覆了。

跟着刘体纯来的卫士中,有两个人这段时间一直驻扎在钟祥,他们二人对邓名的举动倒不是很惊奇,这两个人听了两句后还面露失望:“老段子,听过了。”

“你们听过什么了?”刘体纯更加吃惊,连忙问道,他虽然隐隐猜到了部下的意思,但还是不敢相信。

“提督提议过几次,若是士兵闲来无事,可以去听听书、看看戏……”部下的回答证实了刘体纯的猜测,钟祥城并不算大,艺人也不是很多,邓名亲自出马给明军说单口相声。顺便邓名还帮助手下锻炼读书识字的能力,几个月来李星汉等人都认识了不少字,邓名就把相声本子写在纸上,让他们边看边听自己说,看他们到底能不能看明白个大概。

之前钟祥守军不多,各有各的岗位,营中规矩也是按照刘体纯等人的老办法来,因此虽然邓名有名人效应但是并不像现在这么忙,几乎每天都要随机找个台子说上一段。

邓名一副说书先生的打扮,拿着惊尺和扇子在台上给周围的听众讲故事,台子边上的人大多盘腿席地而坐,穿着贺珍给的破烂衣服或是自制的树皮草裙,一个个都咧着大嘴喜笑颜开,显然都听得十分入迷。当邓名抖包袱的时候,台子周围的俘虏都兴奋地拍着大腿狂笑,刘体纯看到还有不少人乐得满地乱滚,眼泪都喷了出来。

跟着刘体纯来的几个卫士,也都笑呵呵地听着,不时跟着其他听众一起喊好,但是刘体纯对于邓名讲的故事倒没有特别认真地听,他一直在观察着周围的人群。直到大地沉入夜色中,邓名才结束了今日的表演,从台子上走下来时,手里还拿了个盆子,学着其他先生或是戏子的模样,高声喊着:“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从人群中走过,而那些俘虏也纷纷向邓名的盆子里扔去铜钱。其他台子的表演到此也差不多都结束了,人群发出意犹未尽的叹息声,开始走回俘虏营。

端着满满一盆铜钱,邓名满面笑容地带着卫士走到刘体纯面前,刚才他在台上早就看见刘体纯来了,表演结束后就径直走过来,把盆子举起来向刘体纯炫耀:“看,本提督挣的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人少。”

这些俘虏每日工作所得,除去吃喝所费的余钱,有不少都给了这些卖艺人。刘体纯低头看了一眼钱盆,没有任何助兴的称赞,而是示意邓名单独谈谈。把铜钱装进口袋揣入怀中,邓名就和刘体纯并排前行,两人的卫士远远跟在后面。

“提督还打算把这么俘虏都放回去么?”刘体纯开门见山地问道。

“这些人啊,是的,”邓名点点头,毫不迟疑地答道:“他们都是贺将军甄别过的,都是鞑子将佐的亲兵,或是在家乡还有老有小的,不会安心跟着我们。等胡全才退兵后,我就把他们都放了,和上次一样。”

刘体纯沉吟了一下,他回来后问过了几个部下,知道邓名安排了报酬仲裁司,专门负责协调俘虏和钟祥居民的钱财冲突。以往或许是士兵居于强势,不过现在这些清兵都是俘虏,钟祥的居民觉得正常情况下他们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就难免有人想欺负他们,赖他们的工钱。邓名建立的仲裁机构并没有偏袒居民,而是努力保护俘虏能够拿到他们应得的工钱。

“提督如果不想赢得他们的军心,何必如此?”刘体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刚才他看到邓名从人群中走过时,虽然知道这些俘虏绝对没有胆子在明军控制下对邓名不利,就算有个别狂徒邓名的卫士也足以制服,但这毕竟还是一种显示信任的姿态,刘体纯觉得只会在设法收买人心时才会出现:“提督如果不想要这些俘虏,又何必多此一举。”

问完后刘体纯就认真地看着邓名的表情,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邓名轻轻叹了口气,这些俘虏都曾经是他的敌人,在战场上邓名也看到过他们狰狞的面目,那时这些人脸上大都是凶狠的表情。不过在邓名说相声的时候,他从周围人的脸上看到的是淳朴的喜悦,这些人乐不可支的样子让邓名感到温暖和善意,捧着钱盆从这些人中走过时,邓名同样能够感到他们的谢意和友好。

“其中很多人本也是农民,被鞑子抓了壮丁,然后就从军走上了和我们作战的路,有的人在鞑子军中时间比较长,就成为亲兵、披甲,一些比较短的,就是辅兵。可在很久以前,他们都是汉人,和我们说着一样的话,吃着一样的东西,会惦念他们的亲人,会疼爱他们的孩子。”邓名一边走,一边平和地说道:“他们都是人啊。”

“都是人又如何?”刘体纯对邓名的感慨有些不解,追问道。

“我以为,既然是人,那他们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他们饥饿的时候就应该能够找到东西吃,感到寒冷的时候可以有衣服穿,而在他们吃饱喝足之余,能够感觉到快乐。”邓名认真地对刘体纯说出他心目中人应该受到的对待:“在战场上的时候,我对敌人不会手软,但在战场下,我还是宁愿把俘虏当作人来对待,不侮辱他们,让他们工作之余能够得到娱乐。”

“原来提督是这么想的啊。”刘体纯也轻声感慨了一声,不对邓名的说法进行任何评价,也没有了更多的问题。

和邓名分手后,刘体纯又去袁宗第营中一趟,后者比刘体纯早回来半天,也已经知道邓名对俘虏的所作所为,不过他的猜测和刘体纯差不多,就是邓名或许动了心思想把一部分俘虏收为己用。

刘体纯否定了他的猜测,把邓名对自己说的话重复给袁宗第听,在后者发愣的时候,刘体纯突然用力地拍了一下袁宗第的肩膀:“老哥哥,你这个人挑得很好,三太子是个仁慈有德的人,将来中兴后他会对我们不错的。”

……

郝摇旗不久后也带着兵马急匆匆赶来,不过等郝摇旗赶到时,胡全才的大军距离钟祥依旧很远。

“胡贼这是在搞什么?”郝摇旗一路上紧赶慢赶,生怕不能及时赶到,但没想到胡全才的行动居然如此迟缓,看起来几天之内依旧到不了。

“胡贼的大军走得和乌龟爬差不多,每天中间不动,后营前进变前营,然后就地防守,第二天后面的营地再向前滚,一日走不出几里地。”刘体纯他们已经把胡全才的情况侦查得十分清楚,清军看起来毫无斗志,以他们行军表现出来的士气看,正常情况下早就打道回府了。

这些日子通过审讯俘虏,明军对清军的情况也相当了解,基本就是胡全才一个人在主战,随行的文官、幕僚、将佐都不愿意为了湖广总督的孤注一掷而冒险。若是搁在前明估计军队早就一哄而散了,只是现在满清刚刚开国,律令森严,胡全才的部下们畏惧北京的惩罚,所以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跟胡全才来攻打钟祥。

“说不定他们在盼望鞑子免去胡全才的职务,让他们能够赶快回家,所以就在路上死命地磨蹭。”袁宗第分析着:“嗯,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指望把我们吓跑,胡贼这次带了六万多人、两万多披甲,还有水师,他们一步一步蹭过来,指望我们看无隙可乘,打又没有把握,就自己退兵了。”

“这个想法不错,多半鞑子们就是这么想的。”郝摇旗觉得袁宗第后一个猜测更接近真相,北京的顺治也不是傻子,临阵换帅多半做不出来,而且李世勋惨败的消息不会这么快就传到北京去,胡全才肯定会拼命掩盖,就算有其他人捅出去,等北京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也要很久以后了。

这次击败李世勋后,贺珍感觉自己吃得已经快撑着了,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贺珍肯定赞同主动退兵,郝摇旗抵达之前贺珍就已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刘体纯、袁宗第他们也觉得此次出征收获丰盛,返回根据地训练士兵确实是个稳妥的好主意。

但就在郝摇旗返回钟祥的前一刻钟,一个明军使者赶到钟祥,送来了李来亨和书信,这封书信让刘体纯他们立刻改变了主意。

刘体纯把刚刚收到的书信在郝摇旗面前晃了晃,由邓名念给他听。

“小老虎(对李来亨的昵称)已经从江陵赶过来了?”不等邓名念完郝摇旗就惊叫起来,夷陵、江陵防线被洪承畴经营得固若金汤,夔东明军数次在上面撞得头破血流,但信上说这次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地拿到手,李来亨完全没有损失,得知胡全才集中主力进攻钟祥后就从江陵出发,准备赶来和刘体纯他们会师。

“你还没听完呐。”刘体纯笑道:“文督师也回老家了。”

得知湖北清军一败涂地,夷陵已经被李来亨攻占后,文安之也在奉节坐不住了,他急忙带领奉节兵马向下游赶。邓名还在奉节时,曾经多次提醒文安之多吃点荤的,不要总吃素,一开始文安之还说岁数大了胃口不好,但邓名反驳说正是因为老年人吸收能力差,所以才要多吃鱼、肉这种营养丰富的东西,其中富含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也更易于吸收。虽然对邓名的养生理论持怀疑态度,但文安之在邓名的反复劝说下,确实大大提高了菜谱中肉菜的比例。

这次从奉节离开时,文安之又炖了两块肉给自己践行,路上也每天必吃一条鱼,他在心里鼓励自己:“我要吃鱼、吃肉,少唐王说这样就能身体强健,我一定要活到九十,看到大明中兴,光复两京!”

李来亨得到消息文安之已经抵达夷陵,准备督师东征,在文安之的号召下,其他夔东明军也纷纷出兵,加入到对夷陵、江陵周围的扫荡中。正是因为后顾无忧,李来亨才能带领全军离开江陵。

钟祥明军一面派使者去与李来亨的军队取得联系,一面加紧侦查胡全才的动静,发现对方依旧在用龟速向钟祥爬过来后,刘体纯轻蔑地评价道:“胡贼不知死活。”

……

吴淞口。

在得知昆明大火后,郑成功更加急迫地等待邓名前来他的军中,这样一个英武的宗室肯定能够极大地鼓舞他的军心。因为等待少唐王,他耽搁了一些出发的时间,见邓名迟迟无法赶到,郑成功最终还是从厦门启程,带着大军来到舟山和张煌言汇合。

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的张煌言见到郑成功后就是一通埋怨,责备他不守约期,万一走漏消息让清军有所提防那就麻烦了。郑成功心里的小算盘不敢吐露,只能推说南海有台风,他为了避风不得不多呆了几天。

在路上张煌言也和郑成功谈起了昆明大火,还饶有兴致地提到邓名的宗室流言,郑成功几次都设法把话题岔开:如果让张煌言知道邓名是少唐王,那对方肯定立刻会洞察郑成功的企图,他怕过早让张煌言知道此事会节外生枝,毕竟现在邓名还没有平安抵达他军中——郑成功知道张煌言是个忠心耿耿的大明臣子,但事关拥立大事他觉得还是小心为妙。

等拿下南京、接到邓名,有文安之作证,郑成功就要拥立邓名监国。等生米煮成熟饭,再加上夔东的明军呼应,他觉得张煌言翻不起什么浪花来,但现在如果装作一无所知,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和张煌言猜测此人的身份的话,那将来张煌言会觉得郑成功欺人太甚,对两家未来合作不利。

近二十万明军,千艘船只,云集吴淞口外,郑成功先炫耀了军力半天,让守军能够清清楚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实力,才派使者去送檄文、战书。

“马逢知怎么说?”

等使者返回后,郑成功和张煌言一起问道。

“胆子都吓破了。”使者笑道,禀告两位大人道:吴淞总兵马逢知根本不敢接战书,乞怜之意甚是明显。

“好,再去传信,就说只要他不把船只拦在江上,我就不攻打他的营寨。”郑成功大笑着说道。

使者领命而去后,郑成功就下令全军准备进入长江,张煌言思索了一下,向郑成功提出一个建议:“不妨勒令马逢知出降,如果他不肯我们就先攻打他,若是见我们攻势猛烈可能就会彻底投降了;若是他仍不投降,所谓将为军主,他现在肝胆俱裂,也挡不住我们雷霆一击。”

郑成功想了想,摇头道:“马逢知手下有三千骑兵,是鞑子在江南最大一股马军,和他交手必有损伤,再说兵法又有言:破军为下,全军为上。我们先下南京,到时候我不信他还不降,正好令他戴罪立功,为我们的前驱。”

吴淞提督马逢知接受了郑成功的通牒,马步一律不许出营,连江防炮台都主动放弃,守军尽数退回他的大营中。

同时郑成功发信给崇明岛守将梁化凤,劝其投降。

梁华凤执掌满清苏、松水师,和马逢知一样都是长江江防的关键将领,看到无边无际的明军水师后,他也和马逢知一样惊骇不已。现在崇明岛在明军水师的包围中,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好像随便一波大浪袭来就会倾覆。

“谁说郑逆专注于福建的?”崇明岛大营中,梁华凤暴跳如雷,由于完全没有预料到郑成功会突然出现在长江口,苏、松水师根本没有做好交战准备,岸防的炮台上也没有储备足够的火药和弹丸,如果明军发动猛攻,缺乏弹药的炮台估计坚持不了多久,弱小的苏、松水师也会很快被明军消灭。

无计可施的梁华凤就让把郑成功的使者引来见他。

手里拿着郑成功的劝降信,看着眼前那虎视眈眈的明军使者,梁华凤感到满嘴都是苦水,虽然有心拒绝,但这个“不”字却怎么也不敢吐出口。

“若是梁将军一时不能决,那王上可以宽限几天。”

梁华凤没有想到反倒是明军使者开口替自己解了围,郑成功对付梁华凤的策略和马逢知相同,就是允许对方暂时不投降,只要对方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就可以。郑成功需要马逢知做的表示是弃守吴淞口的江防炮台,而梁华凤则需要收起全部苏松水师,不干扰明军的军事行动。

“王上宽宏,末将敢不从命?”梁华凤连忙应承下来,当着使者的面传令全军,让崇明岛周围的清军战舰统统把船帆卸下,牢牢拴在港内,任何人都不许登船。

得到梁华凤的回复后,郑成功心情变得更好,他对张煌言说道:“等攻破南京,就让梁华凤为先锋,带着他的苏、松水师去江西,为朝廷收复南昌。”

接管了这些险要关隘后,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大军就驶入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南京开去,沿途清军只见满江都是打着红旗的战舰,无不嗔目结舌。

第25节 蒙蔽第22节 突破(上)第41节 争夺(下)第24节 整训(下)第26节 布防第41节 遭遇(上)第51节 保卫(上)第47节 情报(下)第11节 优待第60节 争夺(下)第27节 派系(下)第59节 助剿第3节 援军第35节 进军第27节 围攻(中)第6节 战俘第40节 打赌第28节 战报第2节 默契第5节 协作(下)第65节 援助(上)第32节 奉节第12节 强渡(下)第27节 派系(下)第40节 入寇(下)第51节 救援第54节 迂回第38节 迎敌第15节 朋友第60节 管辖第48节 贺礼第27节 围攻(上)第22节 殿下第54节 霸气(下)第17节 政策(上)第40节 登陆第38节 隔江第14节 乱战(下)第1节 误会(上)第68节 混乱(上)第7节 穷途第4节 暗示第52节 登陆(下)第40节 登陆第16节 示威第49节 败像第26节 判断(下)第12节 围困(下)第58节 同盟(下)第50节 追击(中)第19节 帝国第48节 打赌第57节 夜战(下)第7节 穷途第55节 俘虏(上)第8节 震怒(上)第51节 诈败第17节 冲击(下)第35节 面谈第57节 疲兵第58节 处罚第59节 黄雀(下)第30节 成长(上)第27节 围攻(上)第19节 感慨(上)第6节 事变(下)第51节 保卫(上)第15节 战象(上)第6节 疑惑第47节 约战第30节 大敌(下)第51节 晚宴第12节 军旗第64节 平息(下)第13节 天明(下)第26节 判断(下)第16节 龙骑(上)第24节 掠夺第27节 憧憬第24节 整训(下)第35节 巩固(上)第59节 撤军第50节 怀疑第10节 麻将第56节 宣战(下)第21节 东进(下)第13节 天明(上)第55节 报纸(上)第43节 续战(上)第38节 包抄第53节 惨痛(下)第25节 蒙蔽第47节 自救第60节 算盘(下)第3节 信号(下)第18节 诏书(下)第56节 待遇(下)第59节 魔鬼(上)第45节 队友(上)第30节 新年
第25节 蒙蔽第22节 突破(上)第41节 争夺(下)第24节 整训(下)第26节 布防第41节 遭遇(上)第51节 保卫(上)第47节 情报(下)第11节 优待第60节 争夺(下)第27节 派系(下)第59节 助剿第3节 援军第35节 进军第27节 围攻(中)第6节 战俘第40节 打赌第28节 战报第2节 默契第5节 协作(下)第65节 援助(上)第32节 奉节第12节 强渡(下)第27节 派系(下)第40节 入寇(下)第51节 救援第54节 迂回第38节 迎敌第15节 朋友第60节 管辖第48节 贺礼第27节 围攻(上)第22节 殿下第54节 霸气(下)第17节 政策(上)第40节 登陆第38节 隔江第14节 乱战(下)第1节 误会(上)第68节 混乱(上)第7节 穷途第4节 暗示第52节 登陆(下)第40节 登陆第16节 示威第49节 败像第26节 判断(下)第12节 围困(下)第58节 同盟(下)第50节 追击(中)第19节 帝国第48节 打赌第57节 夜战(下)第7节 穷途第55节 俘虏(上)第8节 震怒(上)第51节 诈败第17节 冲击(下)第35节 面谈第57节 疲兵第58节 处罚第59节 黄雀(下)第30节 成长(上)第27节 围攻(上)第19节 感慨(上)第6节 事变(下)第51节 保卫(上)第15节 战象(上)第6节 疑惑第47节 约战第30节 大敌(下)第51节 晚宴第12节 军旗第64节 平息(下)第13节 天明(下)第26节 判断(下)第16节 龙骑(上)第24节 掠夺第27节 憧憬第24节 整训(下)第35节 巩固(上)第59节 撤军第50节 怀疑第10节 麻将第56节 宣战(下)第21节 东进(下)第13节 天明(上)第55节 报纸(上)第43节 续战(上)第38节 包抄第53节 惨痛(下)第25节 蒙蔽第47节 自救第60节 算盘(下)第3节 信号(下)第18节 诏书(下)第56节 待遇(下)第59节 魔鬼(上)第45节 队友(上)第30节 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