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瓷器

翻过栅栏的明军迅速地聚集到营门周围,还有一些矫健的明军射手爬上了两侧的塔楼,掩护步兵的攻击行动。看见营门被明军打开后,营内的清军已经失去了斗志,董卫国带来的南昌披甲没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水手和民夫,他们此时只想着如何逃命。

“早降!”

“早降!”

“坐者免死!”

冲进营地的明军一边继续进攻,一面齐声大喊起来。

清军的披甲兵中,还有一些曾在九江被俘过,被释放后又跟着董卫国来从事这场军事冒险,这些人非常有经验。他们知道如果激烈抵抗给明军造成伤亡的话,那多半不会得到宽恕,但如果老老实实投降,那多半没有性命之忧。

“投降!” wWW★ ttкan★ ¢O

“投降!”

见大势已去,这些有经验的老兵立刻扔下手中的武器、饭碗和面饼,双手抱头蹲在地上——这是向邓名所部投降的标准姿势,邓名的部下现在也发现这种姿势能够保证对方无法暴起伤人,也无法隐藏武器,因此要求投降者全部采用这种动作。上次在九江投降时,明军还纠正过俘虏的动作,反应慢的还挨过棍子。

除了这些就聪明的,还有一些有过被俘经历的绿营士兵惊慌之下忘记了这个标准动作,他们先是像以往那样趴倒在地,见到那些记性好的同伴的动作后,又连忙蹲起来双手抱头,向明军证明他们没有在身体下藏着刀剑。不少民夫和水手见无路可逃,也纷纷效仿这些经验丰富的战友,向明军投降求饶。

中军的董卫国则在卫士的簇拥下,急匆匆地向湖边赶去,他的身边都是乱哄哄的人群,这些还没有被明军追上的清军争先恐后地向船队的位置挤去。

而这时在湖面上,船只上的清军突然听到背后响起鼓声,他们转过头,惊愕地看到一片打着红旗的快船正向冲过来。这些明军的战船在把步兵x运输过来后,就藏在距离此地不远的湖湾后面,通过响箭把进攻的信号传过去后,明军就急忙出发,他们赶到时明军步兵已经顺利打开了营门。

一些船上的清军望了望一片大乱的营地,又看看正急速驶来的明军战船,终于有人顾不得等同伴了,甚至连布政使的死活也不管了,催促着水手赶快松开缆绳,升起风帆逃走。

尽管这些清军船只想逃,但船上的大部分人手也都已经上岸,等水手手忙脚乱地解开缆绳后,明军战船又逼近了不少。而升帆需要的人手同样缺乏,更不用说急需的桨手,情急之下不少哨兵都去操桨,想快一点让船只能够动起来。

其实就是有足够的桨手和操帆手,这些清军的船只也无法和明军的快船相比。江西的水师已经覆灭在九江,轻便一些的漕船也都损失得一干二净,董卫国带来的这些都是笨重不便的大船,这些船只也就能在鄱阳湖和长江里行驶,运河估计都进不去——董卫国本想把漕粮送到南京或是扬州,就算完成任务或是换船继续运输去北京。

这些装满的粮食的大船吃水很沉,任凭心慌意乱的清军用船桨在水里一通乱搅,它们却如同迟缓的蜗牛一般,迟迟无法离开锚地。

“怎么又不动了?”一个急于离开的清军军官望着越来越近的明军战船,已经急得满头大汗,刚才他差不多是第一个叫嚷起来,要水手们抛下陆地上的同伴率先逃走的,但折腾了半天这船却始终没有驶出锚地。

“锚又挂住了!”拼命划了半天水,船却一动不动,终于有人发觉不对,一个水手跑到船帮边瞧了一眼,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叫。

刚才匆匆收起锚后,这船上的几个水手就忙着去挂帆,让哨兵帮忙卷好,很快这些士兵和水手又被喊去划桨,结果没有收好的锚又落入水中,把船重新拴住。

几个桨手闻声跑过来,大家一起用力地拉锚索,但船刚才行驶了一小段,落在湖底的锚可能拖住了太多的水草和岩石,四、五个人一起用力竟然还是拔不起来。

“要把船倒一段再拉。”有经验的水手说道。

“胡说!”军官红着眼跳过来,抽出佩刀就向锚索上斩去。

这条船忙着砍锚索的时候,另外一条船从它的侧面驶过,成为了第一条离开锚地的幸运儿。不过尽管顺利驶离浅水区,这条船的速度依然慢得不像话,上面的清军士兵都发了疯一般地划桨,但船依旧不慌不忙地缓缓前行。由于划桨的士兵不全是水手,所以他们的动作并不一致,也不太会听着号子统一划桨,再加上人手不够,尽管一个个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气,这船依旧是快不起来。

“帆已经都升起来了,没法再快了。”一个水手满脸惶急的说道,向这条船上的军官报告道:“货太多了,要扔!”

远处的明军船只疾驰而来,两者之间的距离仍在继续地拉近,船虽然开起来了,但和刚才原地不动时相比,这距离拉近的速度似乎依旧,至少军官的肉眼看不出其中的分别。

“扔!”军官当机立断,这些粮食虽然重要,但命都要没有了,粮食还有什么用。

一个人下到舱中没有多久,就又探出头来诉苦:“总爷,大包的粮食捆得很紧。”

“割!”军官更无二话,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些打着红旗的敌舰,纵身跳下船舱。面前就是小山一般的粮包,军官和部下一起的动手,连砍带锯,把捆着几大包大米上的绳索切断。

“太沉了!”

两个人拼命地想把米包拖上甲板,但才把口袋从粮堆里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当初把这些粮食装船时可是用了很多民夫,更不是一时片刻完成的。

又唤来了几个桨手,大家齐心合力,总算把一包米抬上了甲板,正要把这包米往水里推时,一艘明军船只已经驶近,已经能够看到敌船甲板上站着的人影。

“完了。”军官终于绝望了,明军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自己,而船舱里的米还多的是,说什么也来不及都推进湖里去了。

回头看了看这一船的粮食,军官终于做出了决定:“降帆,我们投降!”

要是把粮食推进了湖里还没能逃掉,愤怒的明军会怎么处置自己就不好说了,军官下令把刚刚拖上来的米包再塞回舱里去,对周围的士兵悲哀地叫道:“这么一大船粮食,应该能给我们换回一条活路吧?”

“对,对,总爷说的好,我们应该算反正的!”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后,部下们纷纷附和,七手八脚又把粮食推了回去,把船帆都降下来的时候,清军士兵顺便把绿旗也降了下来,还有个水手掏出块红布,将它升到了桅杆最高处,以示这条船倒戈的决心。

董卫国带着卫兵冲到湖边时,只有一半的船只还留在锚地,大批的清军士兵纷纷脱去衣服,向水中跃去,想游上船只逃生。有些士兵跳入水中后,就开始挣扎呼救,他们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

背后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很快董卫国就听到四周都传来此起彼伏的的劝降声,不死心的董布政使领着卫兵在乱兵里左冲右突,抢上了一个土丘。

向大营的方向望去,董卫国看到那里已经升起了红旗,大批的明军正从四面八方追赶而来,冲在最前的还有一队骑兵,所到之处清军纷纷伏倒,若是还有人继续逃跑或是仍直立不降,就会被他们无情地砍翻。

再看湖面上,董卫国的心彻底变得冰凉,大批明军快船已经开到了水寨附近,最前面的距离这里只有半里之遥,一艘艘都快逾奔马,显然是由训练有素的水手在驾驶。

关闭而那些从锚地逃出去的清军大船,最远的也就是上百米远,而最前的几条船已经降下了船帆,升起了红旗。董卫国看到其后的清军船只也学着领头人的模样,纷纷开始降下船帆,他知道船上的清军士兵都已经明了,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明军的追击,只能希望用船上的粮食换取明军的宽大了。

拥挤在水寨锚地周围的上千清军先后看到了这番景象,那些逃上船的清军士兵在看到明军船只逼近的速度后,也无意催促水手开船了。

“早降!”

明军的呼喊声变得清晰又响亮,董卫国环顾四周,留在岸上的这些清军已经无人还有抵抗的欲望,他们纷纷按照明军的要求,抱头下蹲。虽然此时明军还没有抵达董卫国的土丘,但周围的清军士兵已经有人未雨绸缪,抢先一步蹲在地上了。

“穆……”董卫国看清了敌将的旗号,他身体一晃,右手一松,佩剑就无力地掉落在地面上。

“怎么一遇上我,他就记得侦察了呢?怎么一遇上我,他本事就都来了呢?”董卫国气愤得大叫起来,仰头质问苍天:“他怎么就会欺负我呢?”

此战明军伤亡不到二十,击毙二百多清兵,俘虏了三千多敌兵。战后郑尧君并没有立刻去营地里和同伴欢庆,而是和其他弩手一起在战场上寻找被他们射死的敌兵,每找到一个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后,郑尧君就会掏出匕首,把弩箭从尸体上挖出来。

这些纯铁的弩箭也都是张长庚给的赎城费的一部分,都府目前根本无法提供同样质量的兵器,所以邓名鼓励弩兵自行回收弩箭。

“这一仗有什么可总结的呢?”郑尧君一边寻找着,一边在心里琢磨着,现在明军战后肯定会有总结会,作为一个常备军中士,郑尧君暂时还没资格参加军官会议,不过肯定要在班组讨论会上发言。

去年跟着张煌言前去南京的时候,郑尧君带上了妻子、妹妹,所以他没有选择冒险返回舟山,而是加入了邓名的军队。那时郑尧君虽然是个射手,但不识字、对旗鼓也缺乏了解,可他显然有打仗的天赋,在湖广的几次战斗中脱颖而出,战技也通过军事训练迅速提高,黄州之战后就分到了一把精致的弩机。等到了成都后,也没有丝毫意外地被留在常备军中。

现在郑尧君已经认识近一百个字了,还给自己起了这个正在用的名字,这个识字数已经达到了邓名定下的军官资格标准,如果将来军队扩编,从军士中提拔更多的军官的话,郑尧君有很大的机会。

晚上的班组讨论会上,郑尧君主要就潜伏接近和班组配合进行了发言。后者是郑尧君发言的重点,他觉得明军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清扫战场时在好几个敌兵身上发现好几处致命伤,也曾亲眼看到一个重伤的敌兵,只是因为迟迟不肯倒下,就继续受到弩箭打击——明明这个敌兵已经失去战斗力了,但是明军射手却因为紧张情绪下意识地不停攻击,直到他彻底倒地。

郑尧君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明军彼此间配合还有问题,而且在紧张的战场上也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威胁程度——浪费火力无可避免,但如果浪费太严重就不好了。至于怎么改进训练方法,郑尧君暂时没有想法,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除了郑尧君以外,还有几个明军射手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

……穆谭第二天返回九江后就去向邓名报告战果。

“又是董卫国?”邓名吃了一惊:“他不是才走么?”

“没错,有给我们送船送粮食来了。船不好,适合在鄱阳湖里用,但不适合长江,若是提督想进入运河,这些船可真够呛。”穆谭已经检查过所有的船只,他向邓名报告道:“不过粮食不少,足有三十万石呐。”

除了董卫国以外,还有好几百在九江被俘、经过甄别拿了一两银子走人的清军士兵再次落入明军手中,这批有经验的老兵损失并不大,几乎都没伤到一根寒毛。被明军击毙的多是从南昌派来的绿营,这些人没有和明军交战的经历,抵抗最激烈,伤亡极其惨重。

“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的银子太好拿了?”邓名眉头皱了起来,这批九江绿营十天前才拿了遣散费,这就又来拿第二份。

穆谭观察着邓名的表情,试探着问道:“是不是不给他们遣散费了?”

“唔,我想想。”邓名琢磨了片刻,问道:“他们都有盔甲吗?”

“有些人有,不过大部分无。”穆谭答道,这些人刚刚被释放,江西巡抚张朝没有立刻补齐他们的装备,只有董卫国的亲信卫队又一次向穆谭交出全套装备。

“连盔甲都没有,太亏了。”邓名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发遣散费吧,我们连不要的辅兵都给,他们不给也不合适,不过我以后得想个法子,不能老这样。”

“遵命。”

“那个董卫国还是给一两银子放了吧,才过去十几天就又来给我送粮食,真是辛苦他了。”想到三十万石粮食,邓名觉得多发五百两银子也不算什么了:“我本来觉得江西、湖广我们不会老来,没必要建立非常重要人士制度,不过说不定有必要为董布政使特设一个了。”

“董布政使不肯走,”穆谭笑起来:“他想见提督。”

“他见我想干什么?”

“他想贿赂我。”穆谭告诉邓名,昨天捉到董卫国后,对方曾提出给穆谭一笔钱,让他高抬贵手放过这些船只和粮食。

“三十万石的粮食,他说放就放吗?他是三岁小儿吗?”邓名嗤笑了一声。

“哭得和三岁小儿也差不多了。”穆谭告诉邓名,昨天董卫国苦苦哀求放他一马,说若是丢了这些粮食他只有全家上吊了,还向穆谭保证,说他愿意把全部的家产都送给穆谭。

“他的家产值三十万石粮食?”邓名有些惊讶地问道,想行贿明军肯定要用浮财而不是地产,很难想象董卫国一个布政使仓促间能凑出三十万两左右的银子来,估计三万都悬。

“当然不够,董布政使拍着胸脯说有两万银子,也不知道真有假有,他说了一堆结草衔环的誓言,还愿意把他两个没出嫁的女儿送给我。”穆谭笑嘻嘻地说道:“董卫国说,要是不把粮食还他,他这两个女儿也得送宁古塔。”

“哦,那不就是说不值钱嘛,真不会做生意,居然上来就露底牌。”邓名不屑地评价了一句:“比周培公可是差得远了。”

接着邓名就陷入了沉思,穆谭安静地等待着,他知道主帅正在消化刚才他报告的那些内容。

“后来董卫国怎么想起要见我了呢?”过了一会儿,邓名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卑职告诉他,我确实受贿,但受贿的前提是不能连累到我自己,所以如果他把两万银子和两个女儿都给我,我就帮他在提督面前说话。”穆谭告诉邓名,这个董卫国好像听说过高明瞻行贿一事,而穆谭给他的解释是,他收了高明瞻的贿赂,然后帮高明瞻想出一个能让邓名同意的交换方案来。

“原来如此。”邓名哈哈一笑:“你的方案是什么?”

“是瓷器,江西的瓷器非常不错,延平在内地有商行专门收瓷器,但江西的瓷器很难收到,太远了。提督就算不运出海,在这里收一些,运到湖广也能卖个好价。”

“嗯,确实不错,现在长江航运在我们手里,瓷器运回湖广也可以优先卖给有欠条的人,”邓名琢磨了一会儿,点点头:“那我就见董卫国一面吧,不过人家的两个闺女……”

“卑职明白。”穆谭放声大笑:“提督放心,卑职还没有不知轻重到那个地步。”

说完这件事后,邓名又问起这次的战后总结。

“常备军比那些征召来的士兵强得太多了。”在九江的时候明军军官就有这种感觉,此战更是加深了穆谭的这个影响。

“当然了,一日一操,当然会强得多。”

“卑职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常备兵,或是添加更多的军训日。”

“军训一天要付出四斤粮食,还不能从事生产,还要让他们适当休息,不然转天也没法工作了,什么时候等都府有了百万人口再说这事吧。”邓名摇了摇头:“还有什么重要的?”

穆谭报告完毕后,邓名心念一动,对部下说道:“或许我应该成立一支特别的部队,就叫‘特别装备与特殊训练部队’,不过这事倒不用着急,等我们返回都府再详细筹划不迟,先把董布政使请来吧。”

第40节 入寇(上)第13节 勇气(上)第62节 蠢动(下)第38节 整顿(上)第32节 争夺(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4节 初捷第3节 上风第26节 观感第24节 川西第4节 栋梁第11节 劫营(上)第38节 牵制(上)第18节 诏书(上)第6节 疑惑第2节 软硬(下)第42节 艰苦(上)第10节 追逐第20节 合伙第53节 冲锋第18节 登陆(上)第16节 瓮中第28节 欠条第24节 怒潮(下)第41节 失控(上)第3节 上风第13节 攻守第52节 往事(上)第42节 艰苦(下)第56节 宣战(上)第15节 军心第66节 加入(下)第38节 整顿(上)第6节 事变(上)第19节 帝国第46节 战备(上)第49节 副手(下)第17节 调查第32节 才能(下)第31节 佯攻(上)第54节 权变(下)第29节 搏斗(上)第50节 债券(下)第50节 金砖第54节 议和(上)第12节 强渡(下)第5节 密信第41节 争夺(下)第28节 借刀第15节 战象(上)第39节 向导(下)第43节 轻取第22节 退让(下)第34节 动摇第48节 融洽(上)第34节 经济第8节 进军第56节 宣战(上)第11节 实验第58节 处罚第41节 占卜第21节 闯关第29节 计谋第68节 混乱(上)第13节 提督第56节 突击第27节 派系(下)第15节 战象(下)第15节 双赢第26节 兄弟(下)第18节 恐怖(上)第26节 兄弟(中)第63节 黄雀(下)第56节 宣战(上)第37节 报告(上)第52节 反击第26节 判断(上)第55节 压力(下)第24节 内忧(上)第25节 投奔(上)第6节 战俘第37节 回返第47节 情报(下)第2节 竞争第30节 威压(下)第12节 混乱第41节 争夺(上)第12节 调整(下)第51节 晚宴第4节 一致(上)第23节 援助第21节 根基第33节 试探第14节 弹尽(下)第46节 战备(上)第55节 俘虏(上)第30节 成长(下)第45节 炼金(上)第8节 信用
第40节 入寇(上)第13节 勇气(上)第62节 蠢动(下)第38节 整顿(上)第32节 争夺(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4节 初捷第3节 上风第26节 观感第24节 川西第4节 栋梁第11节 劫营(上)第38节 牵制(上)第18节 诏书(上)第6节 疑惑第2节 软硬(下)第42节 艰苦(上)第10节 追逐第20节 合伙第53节 冲锋第18节 登陆(上)第16节 瓮中第28节 欠条第24节 怒潮(下)第41节 失控(上)第3节 上风第13节 攻守第52节 往事(上)第42节 艰苦(下)第56节 宣战(上)第15节 军心第66节 加入(下)第38节 整顿(上)第6节 事变(上)第19节 帝国第46节 战备(上)第49节 副手(下)第17节 调查第32节 才能(下)第31节 佯攻(上)第54节 权变(下)第29节 搏斗(上)第50节 债券(下)第50节 金砖第54节 议和(上)第12节 强渡(下)第5节 密信第41节 争夺(下)第28节 借刀第15节 战象(上)第39节 向导(下)第43节 轻取第22节 退让(下)第34节 动摇第48节 融洽(上)第34节 经济第8节 进军第56节 宣战(上)第11节 实验第58节 处罚第41节 占卜第21节 闯关第29节 计谋第68节 混乱(上)第13节 提督第56节 突击第27节 派系(下)第15节 战象(下)第15节 双赢第26节 兄弟(下)第18节 恐怖(上)第26节 兄弟(中)第63节 黄雀(下)第56节 宣战(上)第37节 报告(上)第52节 反击第26节 判断(上)第55节 压力(下)第24节 内忧(上)第25节 投奔(上)第6节 战俘第37节 回返第47节 情报(下)第2节 竞争第30节 威压(下)第12节 混乱第41节 争夺(上)第12节 调整(下)第51节 晚宴第4节 一致(上)第23节 援助第21节 根基第33节 试探第14节 弹尽(下)第46节 战备(上)第55节 俘虏(上)第30节 成长(下)第45节 炼金(上)第8节 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