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914章 他乡故知

bookmark

第914章 他乡故知

对于在东非投资或者从事贸易活动的法国人而言,他们自认为东非的经济活跃度是不差的,而且在这里和同乡遇到的机会非常大。

“嗨,伯利,上个月你回国了,我还以为很长时间见不到你呢!”克罗斯看到一道熟悉的身影,惊讶的说道。

“原来是你,克罗斯先生,我当然不可能离开太久,毕竟我们和东非做的是长期生意,只不过上个月回国向公司汇报了一些情况。”

伯利是法国一家机械公司的驻东非商业经理,随着东非最近中,东部地区淘汰落后产业的政策,很多装备技术更新,所以对国外相关产品的进口也在加大,而伯利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和东非厂家谈了一笔大单,引起了公司总部的关注。

“真羡慕你们这些搞机械装备的,最近东非很多厂都在更换设备,达累斯萨拉姆市很多旧机器被拆卸,然后从铁路运走,然后购买国际上水平更高的设备,这次你们公司一定大赚了一笔吧!”

克罗斯羡慕的问道,达累斯萨拉姆市是东非产业升级的重点城市之一,主要是淘汰一批七,八十年代的东非引入的老旧设备,这些设备,有的年龄甚至可以追溯到四五十年代。

在七十年代经济危机中东非引入欧美产业的组建国内工业体系的时候,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

毕竟当时东非完全是一个零基础的农业国,从零起步的工业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标准不算太高,反而更加注重价格。

而且当时东非教育和工业尚未成型,相关人才缺乏,这就导致引入的很多机器“问题”很大,简单说就是被忽悠或者被“骗”的不少。

而东非这次淘汰落后产业,对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自然不会走上一次的老路。

一方面东非本国工业水平提升,很多东西可以自己独立制造,另一方面因为义务教育的原因,东非培育了一大批合格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所以在技术层面不再是小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这次东非可不像七十年代时那样财大气粗,七十年代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导致欧美工业产品滞销,所以价格低廉,加上恩斯特早有准备,所以引入工业时比较大气。

但十几年后的的今天,可没有那么好的机遇,加上最近东非政府因为各项工程建设开支不小,所以在装备技术引入上花钱比较抠搜。

要求高,又不肯多花钱,这种好事自然不可能轮到东非,不过和十几年前不同的地方在于,如今东非经济体量远超以前,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也是直线上升,光是农业发展就让东非财政收入翻了近三倍。

加上这次产业升级局限于中,东部两个地区,所以东非政府还是有能力办到的。

虽然仅是中,东部产业升级,但这其中的利润这对于欧美商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至于怎么拿到东非的订单,那自然是各国各显神通,而伯利的公司就是这一轮竞争中的胜者。

“哪里,实际上之前三个月和东非厂家谈判,我嘴皮子都快说烂了,对方太难缠了,不仅价格给的不高,而且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吹毛求疵,你要是体会其中的辛苦,估计就不会羡慕我了。”

伯利虽然在抱怨,不过从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出,这小子这次赚的不少,嘴角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对于这一点,实际上伯利也不算说谎,他说的都是客观情况,但是就算赚的少,那也只是相对而言,东非毕竟不是第三世界,作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有议价权的,所以作为买方,东非的议价能力还是不错的。

伯利接着说道:“而且你们这些购买东非农产品的商人,在我看来才是最值得羡慕的,这几年东非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在走低吧!你们只要来回一折腾就能比以前赚的更多,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作为农业国,东非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依旧是农业,而近些年来东非各类农产品种植规模一直在扩大,加上东非迫切需要从农业获得发展工业的资金,所以东非政府在农产品出售上给予了各国优惠。

当然,东非也不会赔本赚吆喝,随着农业种植转型,现在热带经济作物才是东非农产品出口的拳头产品,就比如茶叶,橡胶,棉花等等。

除此外东非也有战略上的考量,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也能进一步压制巴西,东南亚,印度等东非的竞争对手,所以利大于弊的情况下,东非自然要这么做。

对于伯利所言,克罗斯没有否认,这几年东非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于他这种贸易商人而言自然是好事。

他和伯利都是法国人,法国作为工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经济作物。

虽然法国是欧洲的农业强国,甚至农民收入颇高,但是这仅限于粮食作物和少量经济作物种植业,其他农产品主要还是依靠进口。

而东非这个经济作物生产大国,自然能同法国形成一定的互补性,至于法国开辟的殖民地,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开发尚需时间,无法取代东非这个世界第一热带经济作物强国。

就拿法国的西非殖民地来说,虽然面积不小,但是很多也就近些年才纳入殖民地范围,而且西非地区的黑人人口实际上并不算多,还被好几个域外国家瓜分。

毕竟西非以前长期是奴隶贸易的主要地点,以前黑奴贸易中非洲流失的一亿人口至少有七千万是从西非流失的。

只不过西非底子怎么说也比东非好,所以影响并不算太大,但是由于文明过于落后的原因,实际上黑人的整体自然增长率是不高的。

而前世非洲诸国人口爆炸,基本上就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之后的事了,生产力水平提高确实能带来人口增长,但现在西方殖民者还没有来的及提高西非的生产力水平,具体效果至少要等二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

而且因为挤在一起的原因,各国在西非的殖民地实际上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样一来就无法进行有效整合。

就比如葡萄牙的威达殖民地牢牢的定死在英,德两国殖民地中间,如果按照原历史,早在前年(1894)就应该被法国人占领了。

而实际上在丢失了安哥拉和葡萄牙之后,葡萄牙对威达殖民地的重视程度空前,不仅没有丢掉这块殖民地,反而将其面积扩张数倍,并且最终吞并了达荷美王国(今贝宁南部)。

当然,葡萄牙能成功,脱不开英国人的支持,毕竟南非战争时期,葡萄牙跟着英国输的太惨了,所以未尝没有补偿葡萄牙的意思,反正在南非战争之后,葡萄牙已经成为英国最忠心耿耿的小弟。

第390章 劝离第536章 间谍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550章 战友叙旧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398章 狗都要挨两巴掌第1406章 粮食安全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1470章 巴拉圭动员第409章 比属刚果第627章 特别行政市第342章 玻璃产业第269章 大津巴布韦遗址第127章 拉斯坎坡里交易市场第1098章 造船业影响第1120章 巴尔干战争爆发第1253章 印太路桥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1125章 打破海军发展限制第1479章 英国的农业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832章 押解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农业发展计划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达累斯萨拉姆第376章 作战会议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676章 摩托第997章 工业之基第949章 战败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台第36章 滨海区第650章 牛粪经济第1176章 莱茵帝国东征第25章 军事工业初级门票第964章第696章 油井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爆发第1423章 再临敖德萨第1515章 进军奢侈品行业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1156章 软刀子第501章 四海两湖两内陆第1198章 远东人员第634章 方案选择第1462章 甘托克密谈第1487章 七五编定第1173章 结下梁子第123章 诱拐第1364章 城市间合作第743章 第一阶段第821章 裁军第933章 法国主导第745章 菜鸡互啄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73章 消化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1054章 地缘博弈第1367章 经济寒冬第989章 学术交流第929章 海军的心思第803章 威胁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563章 热心肠第18章 远洋贸易第824章 机械化和开荒第1042章 工业反哺农业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892章 产业孵化中心第716章 突击检查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390章 劝离第279章 索马里香蕉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949章 战败第1232章 仇恨的种子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订)第857章 一分为二第396章 推测第1152章 黑帮第260章 南辕北辙的猜想第326章 “中央运河”工程第395章 耍无赖第418章 学徒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019章 选择路线第903章 莱茵宫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1141章 学习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1182章 中间商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27章 地图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189章 占领第713章 不畏战第684章 黑人力量
第390章 劝离第536章 间谍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550章 战友叙旧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398章 狗都要挨两巴掌第1406章 粮食安全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1470章 巴拉圭动员第409章 比属刚果第627章 特别行政市第342章 玻璃产业第269章 大津巴布韦遗址第127章 拉斯坎坡里交易市场第1098章 造船业影响第1120章 巴尔干战争爆发第1253章 印太路桥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1125章 打破海军发展限制第1479章 英国的农业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832章 押解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农业发展计划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达累斯萨拉姆第376章 作战会议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676章 摩托第997章 工业之基第949章 战败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台第36章 滨海区第650章 牛粪经济第1176章 莱茵帝国东征第25章 军事工业初级门票第964章第696章 油井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爆发第1423章 再临敖德萨第1515章 进军奢侈品行业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1156章 软刀子第501章 四海两湖两内陆第1198章 远东人员第634章 方案选择第1462章 甘托克密谈第1487章 七五编定第1173章 结下梁子第123章 诱拐第1364章 城市间合作第743章 第一阶段第821章 裁军第933章 法国主导第745章 菜鸡互啄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73章 消化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1054章 地缘博弈第1367章 经济寒冬第989章 学术交流第929章 海军的心思第803章 威胁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563章 热心肠第18章 远洋贸易第824章 机械化和开荒第1042章 工业反哺农业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892章 产业孵化中心第716章 突击检查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390章 劝离第279章 索马里香蕉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949章 战败第1232章 仇恨的种子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订)第857章 一分为二第396章 推测第1152章 黑帮第260章 南辕北辙的猜想第326章 “中央运河”工程第395章 耍无赖第418章 学徒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019章 选择路线第903章 莱茵宫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1141章 学习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1182章 中间商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27章 地图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189章 占领第713章 不畏战第684章 黑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