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7 若不归坊,家恐不家

长安城中各个阶层忙碌筹备佳节的热闹氛围,深居大内宫中的圣人自是无从感受,不过他本身也有自己需要忙碌的事情。

这一次的探花宴由朝廷负责筹办,也是今年科举的一个创新。朝廷有什么新政实施,自然也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举办探花宴,就是表示对科举选人们的更加重视。

后世科举延行千数年,且历朝历代都有加强,这也就给人造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给人造成一种科举一出、选法分明的印象。但其实这样的看法也有一种就结果反推过程的偏颇,科举之所以成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选人法,也是有着一个悠长的渐变过程。

相对于察举制,科举的优越性毋须多说。但科举与察举,还是有着一段并行的过程,察举也并非在科举出现后便即刻消亡。毕竟察举代表着世家大族的利益,而这些人无论在隋还是在唐,都有着不弱的影响力。

虽然初唐时已经有薛元超以不能获得进士出身为人生大憾,但哪怕到了中唐时,还有名相李德裕抵触科举,乃至于发生了新旧势力互相倾轧的牛李党争。且抛开哪一种势力更加进步,单就实际的功业与私德方面,牛党中的牛僧孺与白敏中都要远逊于李德裕这个守旧派的代表。

唐代的科举与后世最大的不同,并不在于糊名与否,而在于科举与选官是两个独立的程序。科举及第之后,仅仅只是获得了一个出身,一个选人的资格,想要真正的担任官职,仍然需要继续通过吏部的铨选。

在唐代、特别是初唐时期,想要获得选人出身,方式不只有科举一种。甚至在很长时间内,科举都不是获取新选人的主流方式。

诸如姚元崇,其之所以获得选人出身,是因为担任了李潼他大爹孝敬皇帝的挽郎。宗室及其亲眷举办丧礼的时候挑选挽郎,基本是从世家勋贵当中挑选年轻俊彦,相关礼事结束之后,自动获得选人资格,只需守选数年,便能参与吏部铨选。

除了挽郎之外,太庙还有斋郎一百一十员,斋郎逐年考核,年满之后同样获得选人资格,守选结束后同样可以参加铨选。

当然,最重要的官人增补途径还是门荫入仕以及品子宿卫。五品以上可以荫子一员,凡在品官员,子弟都可入参亲勋翊三府宿卫。大唐内外官员将近两万,能够享受到相关荫泽福利的,起码也有数千。

相对于其他各种获取选人出身的途径,科举每年所取不足两百人,且多数名额都被两京学馆所占有。因此科举在大唐初期的官人补充,并不占据主流。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可以说只要家人做官,并且不在任上翻车、栽进权力斗争的坑里,延续几代官宦门第并不困难。当然在这诸多选人法当中,科举由于其覆盖面更广、选拔更加严格,所以在舆论风评中要更加的公正与高标准。

在大唐初期,皇帝想要干涉并且收回世家大族在选举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惠利,主要的手段并不是科举中明经、进士等常科,而是临事有制的制科。

制科科类更多,操作也更加的灵活,因此许多初唐名臣都有参加制科的经历,诸如姚元崇与张说这对小冤家,以及发动神龙革命的张柬之,都是通过制科崭露头角、走上高位。

所以在初唐时期,尽管科举并不糊名,但权贵们也少有向科举下手以拓展并延续其政治影响力,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权贵子弟进仕的途径极多,东边不通走西边。其次即便是通过作弊庸才及第,也仅仅只是获得一个选人的资格,如果不能通过铨选以及更加严格的制举,科举给仕途带来的帮助非常有限。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科举并不是选官,如果想干涉典选、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干涉铨选要比科举更加的直接有效。

中宗一朝吏治混乱,皇后韦氏以及诸公主弄权无度,从而产生大量的斜封官,但对科举的干涉并不多,并不是心里有数、不敢破坏这国之大典,而是看不上科举新选人们那些青瓜蛋子。有这精力,宰相都扶植出几人了。

武周一朝创设了殿试制度与糊名制度,统统是针对制举和吏部铨选,并没有下沉到科举常科,并不是不想,原因仍是没有必要。科举常科所选拔的新选人,哪怕守选周期最短的进士,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参与铨选,到了铨选过程中,自然会被卡脖子。

当然,在初唐时期也有士子通过干谒权贵而希望获得举荐,但要么是直接奔着做官去的,要么是希望缩短守选周期。好不容易登门造访,获得求告机会,却仅仅只是希望获得一个选人资格,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诸如贞观名相马周,在获得玄武门功臣常何的引荐后又得到太宗皇帝的欣赏,直接便入朝担任官职了。

至于开元以后干谒之风大大盛行,原因则就是随着皇权更加的集中,以及整体政治生态的改变,科举之外的选士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挽郎、斋郎虽然仍有选人资格,但却每每辗转下僚、不得升迁。南衙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彍骑代替了品子宿卫。

这样就使得原本走在其他道路上的选人们纷纷挤到科举中来,权贵们也越来越喜欢通过干涉科举结果以彰显其个人的政治威望。甚至就连权相杨国忠的儿子都投身科举,考得不好又回家求他爸爸帮忙改成绩。

干谒之风的盛行,其实就是对其他遭到压缩的选士途径的一种补偿机制。这就造成了科举丧失了最初的公正性,选人们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而到了中晚唐时期,科举选人们更成了地方节度使的人才储备库,而干涉科举也成了节度使们夸威于朝廷的手段之一。

李潼今年针对科举的改革,主要分为两点。第一是对术科选人们的优待,不只名额大增,而且几乎不设守选。第二就是糊名,让科举的选拔形式更加公平。

这两项改变给当下政治格局所带来的触动,相对而言还是第一项更大。三项术科统共选募了四百多名新选人,虽然这一数量较之大唐内外官员的上万规模仍然不算多,但这三项术科却是常科,换言之每年都会进行考选。十年之后,便是数千选人。

这么多选人逐年递增,而朝廷所能授予的官职则是有限的。无论是对守选周期的延长,还是对其他选士途径的名额侵占,都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值得深思。

对于这一点,李潼也是不失考虑。他也不想为了提拔寒门举人,便让国家政治机构陷入冗员低效的泥沼中,所以对于今年的这种招录模式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恩科。

因为开元维新,所以朝廷恩开科举,施以普录。至于在接下来的科举中,则就依照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虽然他本质上就是在压榨官员品子蒙荫空间,但话总不能说得太明白。刀子还是要一刀一刀的割,能来软的,不来硬的。

而且寒门中的人才,说实话也并没有旺盛到逐年都可以如此大规模收割的程度。

否则李潼大可不必再推广印刷与州县小学,每年都有四五百个可用之才实现阶级跨越、进入统治阶级,在原本官僚系统不出现大规模减员的情况下、正常的新旧更替中,多大的疆域领土也够用了,还不如把这一部分投入直接转投到军事建设里,开辟更加广阔的疆土。

至于糊名制的普遍实施,本身引起的争议并不大。第一自然是在整套典选系统中,科举的重要性仍然不够高,有铨选挡在前面。而且眼下的科举,本来就是因为公平才在诸选礼中鹤立鸡群,糊名只是将这公平性更加强化。

李潼本也不是顺当继位的守成之主,旧在西京行台与东都靖国时期也都是杀人如麻的狠货,杀了这么多人,在一个初级的选礼中进行一些并不触及根本的改革,若还掣肘无数、阻滞重重,那更谈何根本的改革大计?那些时局中的幸存者们,也就太头铁了。

而且就算是朝廷进行了这种糊名改革,其实外州举人们的成绩仍然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明经与进士两科中,最终的选录结果竟然与往年大同小异、相差不大。

这其实也很正常,倒也并不是说外州贡举人们才能整体偏于平庸,而是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如两京这么优厚。大唐并没有形成后世那种经学儒典相对固化的统一,因此学风如何对士人影响就更大。

不要说眼下这种中古时期,哪怕后世教育资源已经那么丰富,区域之间的差异仍然不小。这跟智商高低关系不大,只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具体体现。毕竟像张九龄那种从岭南到长安、压得两京俊彦黯然失色的狠人实在不多,哪怕诗情出类拔萃的李白,尽管勤于干谒,仍然不敢轻入考场。

糊名与否,最后的结果竟然如此,这也说明起码在此前,两京权贵们即便对科举有所干涉,也极为有限。他们更加感兴趣的,还是铨选。

李潼通过对科举诸科的结果总结经验,心中也是颇生感慨,除了意识到要加强外州教化力度之外,对于两京学术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也是颇生高兴,这能让更多的外州才力涌入京畿。

不过很快他的好心情便被打破了,隆庆坊别业中突然传递消息:若再不归,家恐不家!

0208 泥销玉树,人道所悲1008 齿胄叙礼,生徒欢聚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节0343 女人的报复0637 国器递授,噱谈而已0742 莲花六郎,生吞珠花0640 玄暐横死,杀机四伏0131 与众不同的大王0337 廷参奏事,直劾宰相0211 不宜轻沾侠名0357 皇嗣罪隐,刑徒出头0768 双龙汇野,伏尸北邙0177 大王才思敏捷0948 贪功如命,视死如归0175 索性以身相许0529 奉命者正,逆命者邪0133 太平归邸0571 通鼓扰敌,河谷惊魂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275 访才若渴,求婚似疾0067 协律颂今0921 御驾亲征,收复青海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005 再爱我一次0678 狄公显贵,家宅不宁0599 赤岭为界,阻敌阻我0154 宰相入刑0047 向阳而行0488 庸人自扰,死不足惜1040 君子治世,道不滥施0179 寄命人间,应信缘数0135 舔友的恶意交流0871 故情难舍,归乡修茔0100 不望独活0575 战获虽丰,归途莫测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058 薛师怀义0373 君恩浩大,九死难报0860势有强弱,绝不待毙0509 捐尽封户,为国却贼0900 蕃国势壮,公主长荣0365 群僚入庙,参佐代王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318 少王凶顽,夺人宅业0859丈夫无势,何异禽兽0192 太平公主登门0872 且等来日,礼成侍君0289 窦七入彀0384 二王同坊,长短必争0944 兵败辱国,不死何为0910 边州事繁,国力日盛0367 代王至孝,感动人间0323 欲保荣华,则必谋险0738 行台甲壮,南衙无兵0732 民爵普授,两税试行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682 孝杰雄言,群相喑声0732 民爵普授,两税试行0398 狄公出手0721 燕子筑巢,无惧恶雀0017 兄弟殊异0480 与虎谋皮,智小用大0398 狄公出手0805 册授群臣,大治将兴0019 一只大青鹅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347 明礼定序,五王降爵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873 蕃土不容,长安势热0752 苍天降罪,朕恭受之0657 钦陵擅权,赞普受制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资0564 大赏诸军,收心备战0739 庐陵不动,潼关慎出0527 故衣义举,功存百姓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诏0759 圣驾渡河,姑且一论0955 圣人万胜,长安沸腾0922 祖孙一体,荣辱与共0355 大河漕帮0487 潞王残暴,人势难欺0804 三长入蕃,编户齐民0832 遣离京畿,别置外州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755 权出于我,当重其位0800 西归祭祖,开元启新0863 闻香识色,乐奴而已0040 内教坊伶人0361 唐家正统,人各有见0146 好狗恋旧槽0706 家贼国贼,插标之徒0098 禁宫隐细0942 生死事小,血债血偿0520 关中帝宅,且镇且抚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219 云横秦岭家何在0016 大唐泼妇0897 人伦大义,国法难夺
0208 泥销玉树,人道所悲1008 齿胄叙礼,生徒欢聚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节0343 女人的报复0637 国器递授,噱谈而已0742 莲花六郎,生吞珠花0640 玄暐横死,杀机四伏0131 与众不同的大王0337 廷参奏事,直劾宰相0211 不宜轻沾侠名0357 皇嗣罪隐,刑徒出头0768 双龙汇野,伏尸北邙0177 大王才思敏捷0948 贪功如命,视死如归0175 索性以身相许0529 奉命者正,逆命者邪0133 太平归邸0571 通鼓扰敌,河谷惊魂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275 访才若渴,求婚似疾0067 协律颂今0921 御驾亲征,收复青海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005 再爱我一次0678 狄公显贵,家宅不宁0599 赤岭为界,阻敌阻我0154 宰相入刑0047 向阳而行0488 庸人自扰,死不足惜1040 君子治世,道不滥施0179 寄命人间,应信缘数0135 舔友的恶意交流0871 故情难舍,归乡修茔0100 不望独活0575 战获虽丰,归途莫测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058 薛师怀义0373 君恩浩大,九死难报0860势有强弱,绝不待毙0509 捐尽封户,为国却贼0900 蕃国势壮,公主长荣0365 群僚入庙,参佐代王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318 少王凶顽,夺人宅业0859丈夫无势,何异禽兽0192 太平公主登门0872 且等来日,礼成侍君0289 窦七入彀0384 二王同坊,长短必争0944 兵败辱国,不死何为0910 边州事繁,国力日盛0367 代王至孝,感动人间0323 欲保荣华,则必谋险0738 行台甲壮,南衙无兵0732 民爵普授,两税试行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682 孝杰雄言,群相喑声0732 民爵普授,两税试行0398 狄公出手0721 燕子筑巢,无惧恶雀0017 兄弟殊异0480 与虎谋皮,智小用大0398 狄公出手0805 册授群臣,大治将兴0019 一只大青鹅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347 明礼定序,五王降爵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873 蕃土不容,长安势热0752 苍天降罪,朕恭受之0657 钦陵擅权,赞普受制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资0564 大赏诸军,收心备战0739 庐陵不动,潼关慎出0527 故衣义举,功存百姓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诏0759 圣驾渡河,姑且一论0955 圣人万胜,长安沸腾0922 祖孙一体,荣辱与共0355 大河漕帮0487 潞王残暴,人势难欺0804 三长入蕃,编户齐民0832 遣离京畿,别置外州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755 权出于我,当重其位0800 西归祭祖,开元启新0863 闻香识色,乐奴而已0040 内教坊伶人0361 唐家正统,人各有见0146 好狗恋旧槽0706 家贼国贼,插标之徒0098 禁宫隐细0942 生死事小,血债血偿0520 关中帝宅,且镇且抚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219 云横秦岭家何在0016 大唐泼妇0897 人伦大义,国法难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