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如果回到京都,只怕无法面对东瀛大名们的质问。
而且此时自己刚刚丧师孤身而归,怕正是一些野心家们窥伺之时,若回京都必有凶险。
想明白了这一点,织田信长便带着人去了岛根的治所,命其官员来见。
其实有大船靠岸,便已经有人去报知了治所,官员得知是织田信长这位东瀛之主,立时小心伺候。
织田信长与亲卫们在治所休整了一日,扬言要立刻回到京都,又让人准备车驾,可谓大张旗鼓。
而实际上,织田信长已经先一步派人去了京都,通知自己的心腹家臣与大将们,命他们带兵回尾张老巢。至于要来的车驾也是空的,雇了一些人手,在两名亲卫的押送下往京都方向而去。
织田信长自己,则带领大部亲卫,直接装扮成了普通商队回尾张。
败战丧师四十万人之多,织田信长知道自己不能再回京都。
经过在岛根的一番宣传,但织田信长回到东瀛的消息不径而走,很快便传回到了京都。
岛根距离尾张不过三百余里,织田信长用了数日便回到了尾张自己的老巢之中。而另一边的京都,则有丹羽长秀与佐久间信盛带领其余的家臣等人,秘密安排回归尾张。
表面上,丹羽长秀与佐久间信盛,则是与德川家康一同主持盂兰盆盛会,并没露出丝毫破绽。
德川家康得到了织田信长回到东瀛的消息,便去京都治所拜见丹羽长秀和佐久间信盛。
这两人都在当值,得知德川家康前来,便一同迎见。
“这次拜见两位,其实是听说主公已经归来。”德川家康面带喜色道:“如此,主公便可与我等,一同共庆盂兰盆盛会!朝鲜战局如何,现在的情况之下倒是其次。首先主公可借此一盛会,将我东瀛的人心都团结起来。若是明国对我东瀛来犯,有主公这个主心骨在,我们这些大名们,也心中有底啊。”
丹羽长秀与佐久间信盛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觉得有点意思。这位德川家康说的话,也让他们两人心中升起了一些希望。
说实话,这两人对于织田信长命他们撤回尾张的命令,有点不太愿意执行。他们这些人随着织田信长筚路蓝缕征战数年之久,才入主京都。如今却又要缩回尾张,这让大家都不怎么好接受。
现在听到了德川家康的话,似乎朝鲜战事失败,面对明国的压力,东瀛也一样需要一只领头羊来承担和面对。
如果东瀛所有的大名,都如德川家康这般想的话,那主公还可稳坐东瀛之主的宝座。
佐久间信盛微微一笑道:“主公新败,恐怕没有多少好心情。在此次盛会露面,怕是会让他难以接受。”
德川家康摇摇头道:“话是这样说,但是主公心怀东瀛天下,胸中格局也不会小。此次盂兰盆盛会,各地大名齐聚,正是一次好机会。失败的事情已经过去,但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如何补救与将来如何面对明国。若等各个大名都回到自己的驻地,再想聚起来一会,便十分的难了。或许会有人当面质疑主公,但是主公真的将大位让出来,又有谁能承担这个责任?除了主公之外,再无他人有这个魄力与号召之力。”
丹羽长秀不由得点了点头,“德川君说的不错,可是这最终还要等主公回到京都再决定。至少要给主公一些时间,等主公恢复了心中斗志,才可令其面对各个大名。否则的话,只恐不得众大名的支持。”
德川家康笑着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我此次过来,给主公准备了一套茶碗,是他最喜欢的明国窑变油滴鱼目碗。这套茶碗釉色清奇,其上密布鱼目状的斑纹,观之若油滴似宝珠。此为至宝世所稀有,还请代我转交主公,以释主公之怀抱。”
说完,德川家康便从腰间取出一个方形小包袱,放在榻榻米上推到了两人的面前。
佐久间信盛和丹羽长秀两人立时对着德川家康微微欠身,以示尊重。能送这等重礼给予主公之人,必定是极为忠心之人。
“德川君的礼物,我们必定会送到主公面前。这些日子德川君也辛苦了,为防有些大名因朝鲜之败闹事,德川君还请多增加自己的护卫才是。”丹羽长秀叮嘱道。
看了丹羽长秀一眼,佐久间信盛微微皱了下眉头。这些细节,都落入了德川家康的眼中,让他不由得心中一紧。
从京都治所出来,德川家康一路上都在沉思。
当回到自己的府邸,德川家康便叫人请来了明智秀满。
“明智君,我得到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织田信长已经回到了东瀛,但是他现在人在哪里,还不得而知。”德川家康沉吟道:“你要做好准备,随时都有可能会让你出手。”
“主公,这个消息我也听说了。”明智秀满肃然道:“不过,我不认为德川家康会来京都。”
德川家康看向明智秀满道:“哦,你这样说,想必有一定的根据,说来听听。”
明智秀满躬身道:“主公,织田信长在朝鲜战败,丧师四十万人,他是决不会公开露面的。以我所见,织田信长是个慷慨豪雄之士。他获此奇耻大辱,定会找个地方休养心情谋划全局。至于正在来京都的那一路车驾,应是故布疑阵。想必主公也一样觉得,织田信长是不会回到京都的。”
德川家康想起丹羽长秀所提醒自己的话,让自己增加护卫,他不由得点点头表示赞同。
“明智君,你说织田信长并没有可能回京都,那你觉得,他会去哪里?”德川家康问道。
明智秀满脸色兴奋的发红,“承蒙主公不弃,秀满当尽力一试。只要织田信长在尾张国,我就不会让他逃了!若是失败,我也会以北条家余孽的身份自裁,决不牵连主公!”
他是认定了织田信长就在尾张国,为此不惜玉石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