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鬼才郭奉孝

在搞定荀彧之后,曾炩又要求荀彧和他一起去陈群家。他此来,还想将陈群这个政治奇才收到麾下。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当陈群尚是幼儿时,祖父陈实常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鲁国人孔融向来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纪约在陈纪、陈群两父子之间,因此先与陈纪为友,后又与陈群结交,由是显名。《荀氏家传》有载:“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可见二人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虽然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最终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但是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只是由于当时时代的限制,没有实现其初衷罢了。但是这并不能遮掩陈群在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

陈家和荀家相隔并不远,很快就到了。

陈群对曾炩的招揽并不排斥,他是一个坚定的出世者,对于什么样的主公,他并没有什么偏见,他要求的是他的主公能够让他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样的要求,对曾炩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在一番倾心交谈之后,陈群愉快的结束了曾炩的招揽。

本来,在之前,陈群一直就对曾炩治下的治理方法很感兴趣,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让他对北疆的政治以及曾炩这个人很感兴趣。现在这里来招揽他,正合他的心意,岂有不答应之理?陈群很明白,大汉国的未来,肯定是属于曾炩的,他的实力太过强大,虽然别的诸侯实力也不错,而且各镇诸侯非常之多,但是他没有发现他们中有任何人可能对曾炩造成真正的困扰。

第二天,曾炩就离开了颍阴,向阳翟赶去,那里,才是他此次取道颍川郡的最主要目标,因为,有鬼才之称的郭嘉,正是阳翟的人。

而荀彧和陈群,也很快的收拾东西,北上冀州了。

阳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主席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堪称曹营第一谋臣。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大为惊叹,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小太公”。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

郭嘉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小太公”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历史记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据称,陈群就因为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引为“知己”。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在曾炩的眼里,诸葛亮、郭嘉、庞统、贾诩、司马懿和周瑜六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谋士,其他的诸如陆逊、荀攸、徐庶、田丰和荀彧这样的都要差他们不止一筹。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

所以,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曾炩就一直在打郭嘉和诸葛亮的主意。现在诸葛亮尚年幼,而郭嘉,却是到了正该出来锻炼锻炼的时候了。

第16章 攻占尉犁第42章 甄氏母女第18章 曾炩的烦恼第168章 义释曹操第105章 悲催的曹昂和愤怒的曹操第163章 震撼第31章 鲜卑人的退却第111章 怒第17章 战张济第33章 请君入瓮第198章 封王第190章 大鸟儿第28章 温馨第15章 商人与钱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1章 婚姻大事第26章 大夏一统第39章 灵帝驾崩第53章 花好月圆(三)第50章 血战大王山(三)第13章 解决乌桓问题第62章 新政风潮第34章 董卓崛起第48章 长安乱(七)第93章 刘备的野望第113章 眼儿媚第68章 意外?第163章 震撼第193章 政争第28章 沙河之战(一)第38章 曾炩发飙第19章 尉犁灵儿第41章 危难中的女人第104章 暴躁的曹昂第25章 大汉铁骑(一)第197章 曾炩的法治构想第7章 练习枪法第20章 帝国的权柄第160章 谋退第6章 张牛角战死(一)第23章 夏元风波第83章 攻取洛阳第14章 美人计(二)第87章 酣战(十九)第6章 第一战第28章 温馨第20章 才女倾心第21章 分兵第4章 混乱局势(一)第198章 封王第37章 温情(一)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8章 曾炩的烦恼第69章 和亲?第43章 鹯阴之战(三)第29章 沙河之战(二)第54章 花好月圆(四)第92章 酣战(二十四)第35章 奇兵奏功第38章 温情(二)第99章 工业的动力第39章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第23章 中原危机第41章 惬意的生活第40章 高雅兰第47章 高句丽第197章 曾炩的法治构想第38章 曾炩发飙第13章 司隶危机(四)第21章 解决之道第96章 大乔的考验第39章 灵帝驾崩第69章 拜会孙坚第45章 再战马城(一)第2章 关张战第49章 士族问题(二)第24章 长安之夜第89章 收徐晃第26章 大汉铁骑(二)第97章 孙策重伤第11章 婚姻大事第156章 围攻蒙县第21章 春风得意(一)第9章 江陵之战(二)第72章 酣战(四)第104章 暴躁的曹昂第175章 胜绩第110章 迁都之争(四)第93章 少年奇才(一)第26章 兵发右北平第94章 赴宴第99章 拜将第38章 温情(二)第6章 江陵之战(一)第40章 连环刺杀第101章 决策第8章 定陶之战(四)第2章 曾炩的烦恼第10章 司隶危机(一)
第16章 攻占尉犁第42章 甄氏母女第18章 曾炩的烦恼第168章 义释曹操第105章 悲催的曹昂和愤怒的曹操第163章 震撼第31章 鲜卑人的退却第111章 怒第17章 战张济第33章 请君入瓮第198章 封王第190章 大鸟儿第28章 温馨第15章 商人与钱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1章 婚姻大事第26章 大夏一统第39章 灵帝驾崩第53章 花好月圆(三)第50章 血战大王山(三)第13章 解决乌桓问题第62章 新政风潮第34章 董卓崛起第48章 长安乱(七)第93章 刘备的野望第113章 眼儿媚第68章 意外?第163章 震撼第193章 政争第28章 沙河之战(一)第38章 曾炩发飙第19章 尉犁灵儿第41章 危难中的女人第104章 暴躁的曹昂第25章 大汉铁骑(一)第197章 曾炩的法治构想第7章 练习枪法第20章 帝国的权柄第160章 谋退第6章 张牛角战死(一)第23章 夏元风波第83章 攻取洛阳第14章 美人计(二)第87章 酣战(十九)第6章 第一战第28章 温馨第20章 才女倾心第21章 分兵第4章 混乱局势(一)第198章 封王第37章 温情(一)第18章 围困下曲阳第18章 曾炩的烦恼第69章 和亲?第43章 鹯阴之战(三)第29章 沙河之战(二)第54章 花好月圆(四)第92章 酣战(二十四)第35章 奇兵奏功第38章 温情(二)第99章 工业的动力第39章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第23章 中原危机第41章 惬意的生活第40章 高雅兰第47章 高句丽第197章 曾炩的法治构想第38章 曾炩发飙第13章 司隶危机(四)第21章 解决之道第96章 大乔的考验第39章 灵帝驾崩第69章 拜会孙坚第45章 再战马城(一)第2章 关张战第49章 士族问题(二)第24章 长安之夜第89章 收徐晃第26章 大汉铁骑(二)第97章 孙策重伤第11章 婚姻大事第156章 围攻蒙县第21章 春风得意(一)第9章 江陵之战(二)第72章 酣战(四)第104章 暴躁的曹昂第175章 胜绩第110章 迁都之争(四)第93章 少年奇才(一)第26章 兵发右北平第94章 赴宴第99章 拜将第38章 温情(二)第6章 江陵之战(一)第40章 连环刺杀第101章 决策第8章 定陶之战(四)第2章 曾炩的烦恼第10章 司隶危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