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曳尾泥涂

相权,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君权的极大补充,同时也是强大的竞争对手。秦代与汉初的相权异常强大,即便分而为三(左、右丞相与御史大夫),亦足以与君权相拮抗。逮至武帝,因为原本把握相权的军功贵族其势渐衰,遂利用这一良机,“独尊儒术”,一方面将君权哄抬到天之所授、无可动摇的地位,另方面则以手无兵权的儒生为相,统领外朝,而以新的军事贵族为大将军,建设内朝。内外朝的分立,使得相权在制度上受到分化、削弱。至于东汉,不置丞相,内朝大将军录尚书事有宰相之实、之权,外朝三公有宰相之名、之尊,名与实不相符合,君权遂彻底陵驾于相权之上。

然而制度因形势而改变,当君权陵替之际,相权便相应坐大。首先董卓自称相国,事总内外,位于三公之上,其后曹操废三公而任丞相,将内廷的尚书台由天子亲御改为丞相的属官,名、实,尊、权就此一统,不但恢复了汉初的局面,甚至更进一步。

有趣的是,受曹家影响,其后蜀汉、东吴亦皆置相,而曹魏自篡汉后,却又恢复三公制度,重新抑制相权——唯有掌握过相权者,才知相权坐大之可怕,刘备、孙权则未能明也。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称丞相是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征辽东、平乌丸之后,南征刘表之前。但在这条时间线上,冀州提前收得,北方战事暂且止息,中原局面便与原本历史上的数年之后差相仿佛。于是乃有废三公而置丞相之论。

因而曹德提出此事,以问是勋。是勋事先没有得着消息,闻言略略一愣,随即笑道:“此亦常情也。主公不为丞相,则谁敢肩并之?”如今曹操为朝中第一人。兵雄势强,无人能比,三公虽有高下,终究是同级,可是谁敢跟曹操同级呢?

曹德直皱眉头:“何不做大将军?”东汉朝的大将军多由外戚担当,其品秩并不在三公之下。但大家伙儿都知道,三公是虚的,大将军才是实的。

是勋一挑眉毛:“大将军例录尚书事而制内朝,三公则御外朝,今天下未定。事权须一,内外若不总统,何以成事?”虽然政归内朝,但外朝也不是彻底的摆设,还是能够起一定作用的,要再这么两套班子,倒是便于皇帝统御群臣,但不便于曹操一总军政大权啊。当然啦。这话是勋不好说得太过明白,只能说“何以成事”,办起实事儿来会多方掣肘。比较困难啊。

曹德斜瞥着他:“如此说来,宏辅是赞同此议的喽?”是勋笑道:“其势如此,非个人所能扭转也。且为国家计,为曹家计,有何不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估计也没多少人会意识到曹氏将代刘氏得而天下。曹家班中人只是盼望着主公再进一步,则自己也能跟着升官掌权。只是随着曹家在军事上的连番胜利。他们将会在这种心理下,把曹操拱得越来越高。直到前面除了皇帝外拱无可拱,那么,代汉也便顺理成章了。

即便曹操真跟他嘴头上说的那样,是汉室的忠臣,真走到了那一步,他也不敢逆潮流而行,否则不但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就连曹氏一门都将覆灭。所以他只好用一句“设天命在孤,孤其为周文王乎”来拖着——反正我也活不久了,你们还是寄希望于我的儿子吧,左右不过多等几年而已。

就是勋本人而言,他一直在暗中助推此事。然而论其根由,并非因为他是曹家班中人,或者曹氏亲眷,而是因为汉室已然腐朽,若不利用改朝换代的机会来一场彻底清扫,积弊将无法缓解。当然啦,最好的清扫方式是来一场大混战,直接把前朝给灭了,而象禅让这种把戏,就如同当年王莽代汉一般,后患实在太大,很难从根子上疗治沉疴。但没办法,若用前一种方式,全社会都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是勋从理智上相信“革命”要强过“革新”,但当身处其中的时候,情感上还是希望来场“革新”吧,“革命”……实在太过血淋淋了……

然而他跟曹德虽然相交莫逆,很多事情相关自己离奇的出身,也是不敢坦然相告的。所以他跟曹德说,你哥要做丞相,这事儿是大事所趋,反对也无用,咱们坐观就好了。他劝曹德说,你不要赞成,身为曹操的亲兄弟,你不必在乎那点点儿拥戴之功,但是也千万不要反对,否则极易造成曹氏的分裂,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

是勋嘴里这样劝曹德,可是心中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我此番立功朔州,在京中引发怀疑和嫉妒,自己、诸葛亮等人身在局中难免懵懂,可是荀彧、郭嘉他们是一定能够瞧得出来的呀,为什么谁都不言不语,倒要个小吏吴质来提醒自己呢?

好吧,荀氏、郭嘉,与自己略有心结,贾诩跟自己交情不到,这些人瞧出来了故意不说,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都可以理解。可是从前没有想到,今天曹德一提才想起来,董公仁也在都中啊!公仁最熟此中之道,又与自己交情颇深(虽然比不上曹德和鲁肃),为何不肯相劝呢?是因为忙着推曹操当丞相,所以偶尔忽略了,还是别有隐情?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的一生,可以说受到两个人的影响很大,一是荀彧,劝其行霸道,为诸侯之伯以辅天子,另一个是董昭,劝其行王道,代汉自立。这两人所在的派别,最终将会引发外在和缓,内里却凶险万分的对抗。是勋本人终究主要靠自身才能而非姻亲关系才加入曹家班的,跟曹德没法比,无可翩然坐观也。必须要拉一帮打一帮,那不用说了。肯定是帮忙董昭对抗既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反对改朝换代的荀氏啦。而倘若董昭并不信任自己,甚至与自己暗生龃龉,自己以后的位置可就很难摆正喽。

不成,我得想个办法点一点董昭。让他明白,我愿意跟他坐在同一条船上,可别故意把我推落水,对他没好处。

是勋脑袋里转着这些圈儿,与曹德的对谈就不禁有些敷衍,前言后语常不连贯。曹德瞧出来了。就问他:“宏辅似别有所思乎?”是勋本来想以途中劳乏来搪塞的,可是转念一想,还是回答道:“乃虑朔州之事也。虽然不得不辞其职,亦恐行百里而半九十九,功亏一篑。”

曹德说好吧。都中之事,我就暂且不烦你了——等你从高密扶柩而回,呆上几个月,自然明白。我正要向你请教朔州之事,你可详细说来,我争取萧规曹随,不更动你的政策。

是勋说那太好了,当即将朔州的情势。和自己的处置,一五一十地详细向曹德阐述了一番,完了说:“西河郡守郑文公、上郡权守董公盛、护匈奴校尉贾梁道。此皆能吏,卿可放心用之。”至于诸葛亮、郭淮、秦谊等人,他是打算暂且带回许都来的。

这一聊就聊到很晚,曹德殷勤相留。是勋心说反正赶不及出城去瞧管巳跟儿子啦,曹淼和闺女则尚在西河,回家也没意义。干脆就留了下来,与曹德抵足而眠。临睡前。他还写下两份书信,一份信给是魏。要他待曹德如待为父,一切都听从曹德的指挥。第二封信则是写给董昭的,信中说:

“闻公仁欲废三公而复国初丞相制度,然丞相例分左右,而以御史大夫次之。今曹公总军政,而尚书令荀公总庶政,当使曹公为左,荀公为右,如周勃、陈平故事也。然恐荀公不敢与曹公同列,奈何?况移尚书台入相府,则尚书亦荀公所掌,则与今日无异矣。国家制度,要在名实相符,若不相符,此议曹公如何允之?三思。”

表面上,似乎是在反对恢复丞相制度,实际上却在提醒董昭,荀彧很可能从中作梗。如今曹操为司空,荀彧是尚书令,相当于曹操在内朝的代理人,倘若内外朝总合为一,则代理人就可能跃升为副老板,这事儿你能忍吗?曹操会答应吗?制度究竟怎样改变,你可得考虑清楚了啊。

更往深一层里说,是勋这也是在向董昭表态:我是支持曹操再进一步的,但前提是荀彧不能跟着他一起进,所以——我跟你应当同一战线,你可别把我这枚重要棋子推到荀氏一边儿去啊!

相信以董公仁之智,应当能够瞧得明白信中所隐含之意。

一宿无话,第二天一早,是勋即整理行装,跟着郗虑等人扶郑玄灵柩还乡。一行数百人离开许都,浩浩荡荡北上,途中常有士人腰系麻带,跪伏道旁相送——此皆仰慕郑玄者也——部分师承能够跟郑门扯上关系的,跪完了更干脆站起身来跟着就走。就这样,队伍越来越是庞大,等进入登州境内的时候,已经超过了一千人。

登州刺史王修迎之于高密县界——数日前,朝廷便已经准了程昱的辞表,改任原登州别驾王修为刺史。是勋跟王叔治也是老相识了,见面之后互叙别情。王修随即伸手朝背后一指:“子纯、朱表,速来拜见是使君。”

王忠王子纯,当年在北海亦与是勋颇有交情,并且同罹覆甑山之难,其弟王仪王朱表,则跟是勋还是头一回相见。二人屈膝欲拜,却被是勋给拦住了,说:“卿父与吾,如叔父也,子纯亦吾友也,安得如此大礼?”王忠诚恳地道:“昔日为友,今日君翱翔于九天之上,末等却曳尾于泥涂中也。乃请为客,使君其允!”

是勋心说这就是所谓的“王八之气一放,小弟纳头便拜”吗?他故意斜瞥一眼王修,问他:“朔州苦寒,王公果欲使二公子从勋么?”王修左右瞧瞧,身旁也无他人,于是凑近一些,低声道:“程仲德已卸登州之任,吾料卿亦不久于朔州也。”

是勋心说王叔治你倒是挺敏——估计自己上表辞职的事儿,王修都已经听说啦,然而他特意揪出程昱来作比,可见对于朝廷……不,应该是对于曹操害怕地方坐大的顾虑,也是有所警觉的。当下也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拍拍王忠兄弟的肩膀,想暂且糊弄过去。

却听王修低声又道:“朝中风云激荡,宏辅其慎——我青、登之士,皆仰宏辅提携呀。”

是勋闻言,左眉不禁一跳……(未完待续)

ps:今天下午带孩子去参加一个评测,才回来,更新晚了,非常抱歉。从今天起,恢复更新。

第27章 恐其有诈第28章 面折枭臣第17章 州郡罢兵第27章 都督军事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7章 强固是氏第20章 厚固吾势第16章 数算之道第4章 五经注我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0章 师恩如海第26章 熹平石经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6章 屯敌必取第13章 初为人父第24章 禅让风波第29章 驻马浿阳第31章 尔虞我诈第17章 养寇自重第16章 故主归来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9章 裸身而来第26章 甄氏佳妇第11章 观其决断第8章 徐方名士第17章 州郡罢兵第21章 安排香饵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章 夷寇临城第10章 挥斥八极第9章 家事难断第10章 海隅神威第8章 愿为云敞第8章 欲捧杀也第6章 纸上发明第29章 何者为君第11章 官场狡诡第9章 乱军之计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4章 衣带之诏第23章 沽名钓誉第14章 再作冯妇第5章 再见枭雄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1章 一字长蛇第12章 吕布来矣第26章 为政之权第16章 会稽显姓第15章 英雄时势第23章 是兵是贼第20章 秦因何亡第8章 欲加之罪第7章 圆周几何第10章 得无患乎第14章 黑心煤窑第4章 西走而王第25章 嘴炮无双第5章 大国小鲜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7章 恐其有诈第3章 苍天不仁第3章 九品官人第25章 为公宣扬第21章 异兽逞凶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5章 定远之功第5章 雏凤引弓第30章 师恩如海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囊中羞涩第26章 老成谋国第9章 舜舞干戚第10章 不合逻辑第7章 不忠不孝第32章 秦失其鹿第6章 欲征北虏第3章 自恃其智第10章 平定上郡第9章 请救无辜第22章 禅何礼也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3章 此新声也第1章 南征袁术第25章 谁堪伯仲第15章 春秋断狱第13章 河北棱堡第32章 殿上失仪第38章 谋国谋身第18章 先发制人第25章 后世之评第19章 枭雄入蜀第26章 同灭吴寇第8章 奇峰突起第14章 衣带之诏第37章 心大志广第24章 天险阁道第8章 谋策定乱第14章 敝帚自珍
第27章 恐其有诈第28章 面折枭臣第17章 州郡罢兵第27章 都督军事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7章 强固是氏第20章 厚固吾势第16章 数算之道第4章 五经注我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0章 师恩如海第26章 熹平石经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6章 屯敌必取第13章 初为人父第24章 禅让风波第29章 驻马浿阳第31章 尔虞我诈第17章 养寇自重第16章 故主归来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9章 裸身而来第26章 甄氏佳妇第11章 观其决断第8章 徐方名士第17章 州郡罢兵第21章 安排香饵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章 夷寇临城第10章 挥斥八极第9章 家事难断第10章 海隅神威第8章 愿为云敞第8章 欲捧杀也第6章 纸上发明第29章 何者为君第11章 官场狡诡第9章 乱军之计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4章 衣带之诏第23章 沽名钓誉第14章 再作冯妇第5章 再见枭雄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1章 一字长蛇第12章 吕布来矣第26章 为政之权第16章 会稽显姓第15章 英雄时势第23章 是兵是贼第20章 秦因何亡第8章 欲加之罪第7章 圆周几何第10章 得无患乎第14章 黑心煤窑第4章 西走而王第25章 嘴炮无双第5章 大国小鲜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7章 恐其有诈第3章 苍天不仁第3章 九品官人第25章 为公宣扬第21章 异兽逞凶第30章 入其彀中第35章 定远之功第5章 雏凤引弓第30章 师恩如海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囊中羞涩第26章 老成谋国第9章 舜舞干戚第10章 不合逻辑第7章 不忠不孝第32章 秦失其鹿第6章 欲征北虏第3章 自恃其智第10章 平定上郡第9章 请救无辜第22章 禅何礼也第13章 兵出子午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3章 此新声也第1章 南征袁术第25章 谁堪伯仲第15章 春秋断狱第13章 河北棱堡第32章 殿上失仪第38章 谋国谋身第18章 先发制人第25章 后世之评第19章 枭雄入蜀第26章 同灭吴寇第8章 奇峰突起第14章 衣带之诏第37章 心大志广第24章 天险阁道第8章 谋策定乱第14章 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