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访徳使团(四)

李松晨和严复见面后,就向严复发出了邀请,而严复客气了一番之后,也很痛快的接受了李松晨的邀请,愿意代表华东**,出访徳国进行文化交流。

其实在远东战争之后,严复原本就有心向华东**靠陇,尽管从严复的内心里还是忠于清廷,并且主张在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糟糕,而华东**取得的成就又太耀眼,虽然严复也曾经一度希望在元老们的主导下,在清廷推君主立宪的改革,这样严复也可以没有顾虑的投奔到元老这边来。

但在了解元老们的海外历史之后,严复也彻底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一来是元老的海外史中己说得很明白,他们是明朝的后裔,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后人,并非是清廷的孑民,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清君主立宪制度廷还算是有家国世仇;二来元老们在海外都是施行的共和制度,也就表明元老根本不可能奉立清廷的皇族,实行施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严复只能在效忠清廷和投向华东**中二选其一,不可能做到二全其美。

从严复的本心来说,并不是只愿做一名学者,一来他有较强的功名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当然也不是坏事,二来也是想为中国的的富强尽一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只能投靠华东**。只是严复出于自己现在的名望、地位和面子,都不可能主动向华东**投靠,因为毕竟严复也算是受过清廷的皇恩,清廷再怎么腐败无能,但对严复还是有恩的。尽管严复推崇西学,但也会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投靠华东**无疑就对清廷的背叛,成了贰臣,因此对严复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在淸廷灭亡之后再投靠华东**,这样就不必担负叛臣之名了。

不过严复也知道老话说得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现在投靠华东**,都不能算是雪中送炭了,何况是等华东**真的开朝建基之后,就算那时华东**为了显示新朝的气度容納了严复,但也只会给严复一个闲职,很难委以重任,那还不如就当一个学者算了。

而现在华东**的邀请,到是给严复解了套,他到不在意代表中国与徳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虚名,但这无论算是合作也好,是帮华东**做事,都表示自己和华东**己经搭上了关系,另外这次自己是以学者的身份出访,并没有在华东**里正式任职,无论将来历史怎么评论自已,但严复自己是问心无愧的。而且严复也不是讲究虚礼的人,因此很痛快就答应了李松晨,接受了华东**的邀请。

搞定了严复之后,李松晨也信心大增,一来是至少成功了一半,二来只要严复答应了,他就有办法对付辜鸿铭。原来在接到这个任务时,秦铮告诉李松晨一则旧时空里的严复与辜鸿铭的趣事。

原来在一次宴席,辜鸿铭宣称恨不能杀严复和林纾二人以谢天下,当时严、林二人均在同席。不过严复涵养好,对辜鸿铭的大放厥词一笑了之,林纾则是个火爆脾气,当场质问辜鸿铭何出此言。辜鸿铭振振有词道:“自严复译《天演论》一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功名,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茶花女》一出,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者,不是严、林又是谁?”

当然辜鸿铭说要杀严、林二人不过是戏言,主要是辜鸿铭推崇国学,鄙视欧洲文明,而严、林二人都是翻译欧洲著作而闻名,因此辜鸿铭早就看两人不顺眼,于是找个机会挖苦两人一番。其实算起来在旧时空里的严复与辜鸿铭还算是亲家关系,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嫁给了辜鸿铭的堂侄辜振甫(即曾任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

果然,李松晨和辜鸿铭一谈,辜鸿铭一口就拒绝了华东**的邀请,还称严复无学无识,有什么资格代表中国去和德国学者进行文化交流,自己可不屑与严复为伍。这个结果也早在李松晨的预料之中,就知道辜鸿铭没有那么好说话,因此也没有太在意,只说这一次的机会难得,请辜鸿铭不要轻率的做出决定,不访再考虑几天,自己在三天之后再来拜访。

李松晨离开之后,有辜鸿铭的朋友来拜访,劝说辜鸿铭,一来是现在华东**如日中天,必将取清廷而代之,因此得罪华东**,有百害而无一利;二来这次和德国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就是放眼世界,也是首次有两国**主导的文化交流,又是东西文化的碰撞,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化盛世,参与的人必将青史流名,如果错过了,岂不是可惜了;三来辜鸿铭一向推崇国学,这正是一个将国学推向海外世界的大好机会,如果辜鸿铭不去,这次文化交流必然由严复主导,严复其人崇尚西学,怎能向世界推广国学呢?而辜鸿铭去了,正好和严复比一比,看谁在德国更受欢迎。

其实这是受李松晨之托,从侧面来劝说辜鸿铭的,不过这番话确实打动辜鸿铭,实际上辜鸿铭是非常想参加这次访问的,因为向欧洲国家推广中华文明,一直都是辜鸿铭毕生追求的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大好机会;另外德国对辜鸿铭来说,也有特殊意义,因为辜鸿铭在欧洲留学14年,其中在德国有6年,分为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就读于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这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德国历史中第二悠久的大学,培养出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因此这次辜鸿铭如果能去德国,无异于是锦衣还校。最后青史流名也对辜鸿铭有强烈的吸引力。

辜鸿铭是典型的学者,对做官到并不感兴趣,除了推广宣扬中华文明之外,对自己的名声,荣誉也十分看重。尽管辜鸿铭推崇孔孟之道,也主张皇权,在庚子国变时出版为清廷辩解的文集《尊王篇》,但实际上辜鸿铭对清廷并没有什么好感,慈禧过生日时,他就写下一首讥讽的贺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对皇权的尊重,实际是由于中华传统文明中,皇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并非是对清廷有特殊感情。其实这个时代的学者都不可能对清廷有好感,毕竟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烂了。

而拒绝华东**的邀请,一方面是对严复不爽,另一方面也是文人的清高作祟,因此听了朋友的劝说之后,也不禁有些后悔,自己确实拒绝得太仓促了,好在是李松晨没有把话说死,三天以后还会来拜访,只希望他真能言出必行。

果然,三天之后,李松晨又来拜访辜鸿铭,而这一次辜鸿铭也没有再矫情,见面就答应下来,愿意出访德国,但又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这次访问德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必须是以自己为首;二是安排自己回母校访问一趟。

即然决定要去德国,辜鸿铭也就放下了面子,尽力的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这次出访当然是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此如果是华东**文化交流的主导者,自然可以在参与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一个,而回母校访问不仅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实质意义也同样不小,毕竟莱比锡大学可是培养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弗里德里希尼采、罗伯特舒曼、卡尔李卜克内西这样优秀的人物,而这次回校访问,也能让辜鸿铭达到与这些先辈校友比肩的地位。当然辜鸿铭也保证自己会全力配合华东**的这次访问,确保访问取得圆满的成功。

其实这两个条件并不过份,有资格和辜鸿铭争文化交流的主导者的,只有严复,但严复并不在意这个主导者的身份,当然不会和辜鸿铭争,至于在访问其间,安排辜鸿铭回自己的母校访问更不是问题,毕竟这对德国,对莱比锡大学都是一件好事,相信德国方面也会尽力的配合,促成这次访问。

约请到了严复和辜鸿铭,李松晨又按青岛方面的要求,又邀请了几位学者,共计凑齐了7个人,组成了这次华东**访德代表团中的文化小组,由辜鸿铭担任组长。

这样访德代表团的最后一块拼图补齐,于10月12从青岛出发,华东**也专门调动一艘大型客轮,运载全部访德人员,并派遣两巡洋舰沂州号、济宁号护航。到达上海时,在上海的港几停留一夜,而李松晨也在港口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欢送仪式,上海的参加这次出访的人员都在当晚上船。第二天,三艘船舰驶离中国,向德国进发。

第二六八章 根据地(十)第二二零章 谈判(二)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一八五章 德国海军战略(三)第四八七章 登陆作战(八)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七一一章 腰带计划(下)第四九四章 联盟终结(下)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四七七章 外交争斗(六)第四九七章 袭取海参崴(六)第二一七章 青岛战役(二)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三八六章 足球比赛(七)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六零二章 应对计划(下)第五九零章 农场巡视(五)第一八九章 登陆爪哇(一)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六四章 反扑(四)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一四八章 徳国之行(五)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乱(二)第八十六章 安置营(二)第四九五章 袭取海参崴(四)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三零九章 备战(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进攻(四)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四七四章 外交争斗(三)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战(十四)第三二六章 李鸿章来访(三)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击(四)第二三五章 作战计划(三)第三六五章 余波未平(二)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三四七章 欧洲危机(四)第四十六章 击沉第五九一章 济南众态(一)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零八章 满洲里战役(一)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十六章 接管济南(九)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会议(四)第二七五章 战争开始(四)第一四三章 北仓之战(二)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四八零章 登陆作战(二)第五二三章 反围剿(三)第一八零章 护侨行动(二)第一二八章 外调(二)第一七八章 南洋巨富(五)第五八二章 青岛密约(二)第九章 村民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战(二)第五八一章 青岛密约(上)第六一七章 满洲里战役(十一)第三一二章 备战(六)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选择(三)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三)第二十六章 夜话(上)第二十一章 海军编制(五)第三七二章 德国的收获(下)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八五章 登陆作战(七)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五十章 上海新区(三)第五九五章 济南众态(五)第三十六章 换装(下)第四三五章 进京(二)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战(七)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一四二章 北仓之战第三六七章 军营釆访(下)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二八四章 协商(上)第三九八章 谈判(六)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四六九章 迎击俄军(六)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语(下)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三八六章 足球比赛(七)
第二六八章 根据地(十)第二二零章 谈判(二)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一八五章 德国海军战略(三)第四八七章 登陆作战(八)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七一一章 腰带计划(下)第四九四章 联盟终结(下)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四七七章 外交争斗(六)第四九七章 袭取海参崴(六)第二一七章 青岛战役(二)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三八六章 足球比赛(七)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六零二章 应对计划(下)第五九零章 农场巡视(五)第一八九章 登陆爪哇(一)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六四章 反扑(四)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一四八章 徳国之行(五)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乱(二)第八十六章 安置营(二)第四九五章 袭取海参崴(四)第二五二章 创业(五)第三零九章 备战(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进攻(四)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四七四章 外交争斗(三)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战(十四)第三二六章 李鸿章来访(三)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击(四)第二三五章 作战计划(三)第三六五章 余波未平(二)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三四七章 欧洲危机(四)第四十六章 击沉第五九一章 济南众态(一)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零八章 满洲里战役(一)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十六章 接管济南(九)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会议(四)第二七五章 战争开始(四)第一四三章 北仓之战(二)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四八零章 登陆作战(二)第五二三章 反围剿(三)第一八零章 护侨行动(二)第一二八章 外调(二)第一七八章 南洋巨富(五)第五八二章 青岛密约(二)第九章 村民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战(二)第五八一章 青岛密约(上)第六一七章 满洲里战役(十一)第三一二章 备战(六)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选择(三)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三)第二十六章 夜话(上)第二十一章 海军编制(五)第三七二章 德国的收获(下)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八五章 登陆作战(七)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五十章 上海新区(三)第五九五章 济南众态(五)第三十六章 换装(下)第四三五章 进京(二)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战(七)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一四二章 北仓之战第三六七章 军营釆访(下)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二八四章 协商(上)第三九八章 谈判(六)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四六九章 迎击俄军(六)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语(下)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三八六章 足球比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