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

这时李鸿章微微一笑,道:“老夫在上海时也曾听说,贵众在天津兴办实业,建厂殖产、扶助农业,可见贵众并非只善战者,实在亦是治国理政之干材,现在贵众已然回归中华,而朝廷亦正欲兴富国强兵之事,贵众当大有用武之地。只是秦政委也知道,现在我大清正值多事之秋,列强入侵,二宫西巡,因此朝廷才未对贵众极时封赏,还请秦政委多向贵众陈情,老夫可以担保,只要两宫还京,朝廷安定下来之后,必会对贵众委以重任,决不负贵众治国安邦之材。”

秦铮心里当然清楚,李鸿章这一番话,不仅是为清廷进行辩护,而且还暗示自己,尽快和各国谈好协议,好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能平安回到北京去,这样清廷才会对穿越者进行封赏。

不过穿越者自有穿越者的打算,和各国的谈判,是不会轻易让步,而且穿越者对清廷的要求是割据一方,没有那么容易满足,只是这些要求需要密谈,现在还没到这-步,因此秦铮并没有顺着李鸿章的话头说下去,道:“西方各国,也包括中华的近邻日本,都无不以展工业,广开商路,兴业殖产,开学育人为富国强兵之道,我们在天津做的这些事情,别的国家早就在做了,中堂办了三十余年的洋务,不也正是如此吗?”

虽然李鸿章知道秦铮把话头差开,但这番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事,点了点头,道:“是啊,老夫办了三十余年洋务,只为我大清能够富国强兵,不再受各国欺凌,只可惜甲午……”说到这里,李鸿章又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而秦铮这次到是接过了李鸿章的话头,道:“中堂可惜的是甲午一役的失败吗?”

虽然李鸿章并不想提及甲午之战,但秦铮把这个话题接下去了,也不得不说几句,只好苦笑了-声,道:“老夫办了三十余年洋务,一手打造了北洋水师,时年号称亚州第一海军,但甲午一役,却打不过一个弹丸小国,三十余年的辛苦,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说起来实在是心里有愧啊。”

秦铮道:“中堂,我到是认为,甲午一役的失利,并不是洋务运动之错,洽洽是因为当时大清的洋务运动进行的还不够多,不够好,不够彻底的缘故。”

李鸿章听了,也不禁一怔,这个说法他到还是第一次听说过,甲午之后,全国的舆论几乎一致指责李鸿章、指责北洋水师,认为甲午失败,完全就是李鸿章指挥不当,北洋水师贪生怕死,更是有人将矛头指向洋务运动,认为清廷办了三十几年的洋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不惜重金打造了一支北洋水师,结果被中国一向瞧不起的小曰本打得一败涂地,因此还不如不搞洋务。

于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的洋务运动陷入了-个明显底潮期,大批洋务派的官员在朝中也失势,而现在秦铮却说甲午战争失败,并不是洋务运动的错,自然是让李鸿章觉得颇为中听。

秦铮接着又道:“我们认为,在甲午战争中,中堂的指挥确实有不当的地方,而北洋水师的战术,也有许多失误,但大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中堂一个人的责任,便不是北洋水师的责任,可以说大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而且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过据我们所知,虽然甲午战争结束了五年多,但大清上下,从朝廷到民间,要么是推御责任,寻找替罪羊,要么是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的总结过其中的经验教训。”

萨镇冰是甲午战争的亲历者,对在甲午之后,全国上下几乎一致把甲午失败的责任推到李鸿章,推到北洋水师的身上颇为不服,只是败军之将,不足言勇,因此也只能缄口不言。对秦铮的说法,顿时大有知心之感。而且这几年来,萨镇冰和其他北洋水师的幸存者也曾讨论过甲午之败的原因,但都只限于一些技术层面,如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舰、没有装配射炮、没有装配开花弹等等之类,而有时一个人静想,萨镇冰隐约觉得这些并不是甲午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现在听秦铮这一番话,忍不住道:“看来贵众对甲午一役十分熟悉啊!”

秦铮点了点头,道:“我们虽然一直定居在海外孤岛,但也并未闭岛自守,只是在暗中活动,未露明身份。诸国生的大事,我们大都知道,而中华之地,本是我们的故国,因此我们对大清的事情更是关注,甲午一战举世震惊,由其是大东沟一役,为次铁甲舰之战,是各国海军研究的重点,我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萨镇冰道:“不瞒秦政委说,在下这数年以来,到也曾反思过甲午一战,但因才智愚顿,一直未得其解,不知秦政委能否指教在下一二,甲午之败,我大清到底败在何处呢。”

这一番话,连李鸿章、张佩纶、李经方都大为动心,在曱午战争之后,他们自然也都反思过战败的原因,只是不知以海外华人的见识,会怎样看待甲午战争的失败。

秦铮笑道:“指教不敢当,不过我们确实是对甲午战争做过认真的总结,不过篇幅巨大,不是一句二句话能说清楚的,等到了天津以后,我再找给各位看。不过这一点时间,我到是可以为各位提供一个反思的思路。”

萨镇冰立刻道:“愿闻其详。”

秦铮道:“【孙孑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问,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段话是【孙孑兵法始计篇】的开篇部分,大体的意思是指在战斗之前,先要估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从宏观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对比、分柝、研究,并对战争展的进程和最终结果进行预测。孙孑给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是:道天地将法。道是指国家政治;天指天时;地指地势;将指作战的将领;法是指国家制度。

李鸿章、萨镇冰、张佩纶、李经方都是看过【孙孑兵法】的人,自然也知道这段话意思,而且隐约是明白一点秦铮的意思,是用这一段话来分柝甲午战争的结果在开战之前就决定了,只是又都不明白,秦铮是怎样从这一段话分柝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因此都是一脸茫然。道天地将法,除了“将”之外,其中四点,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秦铮接着又道:“道天地将法,这个说法有些难懂,因此我把孙孑给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稍微修改一下,叫君臣将兵民,各位都曾是大清的重臣,而且对日本也有相当的了解,那么请各位分柝一下,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清日两国的国君谁更圣明、更有雄才大略;清日两国的大臣那一方更为国尽力,竭尽全力帮助本国赢得这场战争;清日两国的作战将领是那一方更舍生忘死,奋力作战,清日两国的士兵那一方更英勇顽强,不畏生死;清日两国的国民那一方是举国上下,一致支持本国的战斗。”

听完了秦铮的这一番话之后,李鸿章、萨镇冰、张佩纶、李经方都沉默不语,因为应秦铮的说法,这五个方面的对比结果实在太清楚不过了。

两国的国君,日本的明治天皇是世界公认的英明国君,在甲午战争之前,带头下令节省宫廷三成的开支,为日本购买军舰;而清廷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却挪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而名议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则是对世界大势根本不明,对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也两眼-抹黑,只凭着一股气血之勇,一开始一力主战,而战事不利时又惊惶失措,只能听凭慈禧太后确定割地议和。

而日本的大臣如伊藤博文、6奥光宗、山县有朋、桦山资纪等人,在甲午战争前后期间,无不齐心协力,竭尽全力帮助日本赢得这场战争;而清廷似乎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再与日本作战,朝中以翁同翕为的清流不断攻击李鸿章作战不利,而在地方上,其他地方大员也没有给李鸿章多少支持,南洋水师甚致拒绝出动军舰协助北洋水师作战。

在战场上,日本海军的伊东佑享、东乡平八郎、6军的山县有朋、桂太郎、大山岩等人无不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而清廷方面,即使是北洋水师打得不错,也出了方伯谦这样的临阵脫逃者,而6军的主将叶志更是贪生怕死,一路溃败,造成清军全盘败北,虽然有少数将领如左宝贵、聂士诚奋力作战,但也改变不了大局。将领如此,士兵自然也是一样,日军士兵个个不畏死战,清兵却是兵无斗志,一触即败。

两国的国民,日本的国民几乎是一致支持本国的战事,捐钱捐物,为本国购舰造炮,就连小孩孑的游戏都是击败定远、镇远两舰;而清廷的民众还有相当一部份人不知道中日两国生了战争。

可以说这五个方面的对比以清廷的全面完败告终。只是李鸿章、萨镇冰、张佩纶、李经方的心里虽然有数,但却没法说出口来,因此只能苦笑不语。而李鸿章更是敏锐的感觉到,秦铮在言语之中,对清廷毫无尊敬之意,相反还颇有不屑之意,看来自己估计的没有错,这伙海外华人的回归,只想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割据,根本就没想过要效忠大清。看来想要让太后、皇帝平安返回北京,不仅仅是要和洋人们讲和,恐怕还要过海外华人这一关啊。

第四零五章 旅顺攻略(二)第一六二章 农业部的运作(三)第一八六章 德国海军战略(四)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八十九章 安置营(五)第二六九章 进城(五)第七章 移交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访问(六)第六二八章 登陆日本(十)第七三一章 决策(五)第六四零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二)第五零二章 调查(上)第二十三章 接管济南(十六)第四九九章 舆论再变(二)第五七八章 袁世凯来访(二)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战(二)第二三零章 访日舰队(一)第一八零章 护侨行动(二)第一三一章 德国舰队(三)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第四九七章 袭取海参崴(六)第一五零章 徳国之行(七)第四九零章 登陆作战(十一)第六一零章 朝见风波(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抚(十)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五四一章 俄国服软第八十四章 灾民(四)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一八六 商务招标(四)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四章 会议第四三八章 进京(五)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抚(九)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语(中)第二三五章 进驻胶州湾第二一一章 奇袭库伦(五)第二零四章 从军(二)第五二九章 谈判(七)第二零二章 英国干涉(四)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七一六章 上海谈判(三)第九十八章 巡视(三)第一三一章 德国舰队(三)第一三一章 外调(五)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动(二)第三零九章 备战(三)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第一章 撤侨舰队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二九一章 情报机构(上)第三二七章 李鸿章来访(四)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区(十)第二一二章 奇袭库伦(六)第八十四章 造舰竞标(一)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动(十四)第六三八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第四十一章 胜利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五百章 舆论再变(三)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三)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应(六)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六六章 根据地(八)第四十八章 登陆作战(下)第三十三章 年度总结(三)第一七九章 护侨行动(一)第八十一章 灾民(一)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战(一)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战(八)第二十七章 锦州告急(六)第九十九章 新根据地(二)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九零 访问天津(二)第五四二章 未来计划第一三一章 海军假期(二)第三三零章 李鸿章来访(七)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第八十二章 灾民(二)第四五八章 山海关(四)第五八四章 青岛密约(四)第三一零章 二进胶州(三)第四六八章 迎击俄军(五)第二十八章 锦州告急(七)第一九一 访问天津(三)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四七三章 外交争斗(二)第一八四章 护侨行动(六)第六六一章 台湾海峡之战(二)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二)第二一零章 奇袭威海卫(四)第一八八章 德国海军战略(六)
第四零五章 旅顺攻略(二)第一六二章 农业部的运作(三)第一八六章 德国海军战略(四)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八十九章 安置营(五)第二六九章 进城(五)第七章 移交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访问(六)第六二八章 登陆日本(十)第七三一章 决策(五)第六四零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二)第五零二章 调查(上)第二十三章 接管济南(十六)第四九九章 舆论再变(二)第五七八章 袁世凯来访(二)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战(二)第二三零章 访日舰队(一)第一八零章 护侨行动(二)第一三一章 德国舰队(三)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第四九七章 袭取海参崴(六)第一五零章 徳国之行(七)第四九零章 登陆作战(十一)第六一零章 朝见风波(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抚(十)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五四一章 俄国服软第八十四章 灾民(四)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一八六 商务招标(四)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四章 会议第四三八章 进京(五)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抚(九)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语(中)第二三五章 进驻胶州湾第二一一章 奇袭库伦(五)第二零四章 从军(二)第五二九章 谈判(七)第二零二章 英国干涉(四)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七一六章 上海谈判(三)第九十八章 巡视(三)第一三一章 德国舰队(三)第一三一章 外调(五)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动(二)第三零九章 备战(三)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第一章 撤侨舰队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二九一章 情报机构(上)第三二七章 李鸿章来访(四)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区(十)第二一二章 奇袭库伦(六)第八十四章 造舰竞标(一)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动(十四)第六三八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第四十一章 胜利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五百章 舆论再变(三)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三)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应(六)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六六章 根据地(八)第四十八章 登陆作战(下)第三十三章 年度总结(三)第一七九章 护侨行动(一)第八十一章 灾民(一)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战(一)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战(八)第二十七章 锦州告急(六)第九十九章 新根据地(二)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九零 访问天津(二)第五四二章 未来计划第一三一章 海军假期(二)第三三零章 李鸿章来访(七)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第八十二章 灾民(二)第四五八章 山海关(四)第五八四章 青岛密约(四)第三一零章 二进胶州(三)第四六八章 迎击俄军(五)第二十八章 锦州告急(七)第一九一 访问天津(三)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四七三章 外交争斗(二)第一八四章 护侨行动(六)第六六一章 台湾海峡之战(二)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二)第二一零章 奇袭威海卫(四)第一八八章 德国海军战略(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