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八章 袁绍求王

“诸公,你们觉得那袁绍为何如此紧逼朝廷呀?当初扣留逢纪,完全是因为他阴谋劫持天子的缘故,只要袁绍上书认罪悔过,朝臣们看在袁家的面上,很有可能会原谅他当初的所作所为,现在屡屡上书强求,不是强迫朝廷和他对立吗!”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王奇并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疑惑,直接问出了出来。

“主公!袁本初恐怕就是想引起朝廷和他的对立!”已经成为尚。

“不错!袁绍如今实力大涨,已经完全不听朝廷召令。我看他此举,很有可能就是想试试朝廷对他的容忍底线!”李儒也出言道。

“唉!如今天子的‘威名’已经传遍天下,百姓虽然没受苦,但诸侯却因为天子索要宝物甚急,而颇有怨言了!袁本初这次平定河北,麾下号称大军百万,足以和朝廷分庭抗礼,内心可能已经有了不轨之心。这次时候上书朝廷,主要还是想看看朝廷内部意见是否统一,如果上下一心,就表示天子还没失人心,他必然会另想办法,让天子失去人望;如果朝臣多有异心,他必然会正式脱离朝廷,另立新君,甚至是……”戏志才没有接着说,但大家都知道他后面的意思。

“如果他真有这个心思的话,不久恐怕就又会有新的表章上来了!哼!而且应该是别人上书代他讨赏!”荀彧冷冷的道。

对于袁绍这几次无理的上书,最生气的恐怕就属他。虽然王奇现在独揽朝政,但对于天子还是很尊重的(王奇让李儒许靖他们暗中钳制刘协的事情并没有流传出去),袁家世受皇恩,如今袁绍却这么不尊重朝廷的威严,他这个真心忠于汉室的大臣怎么能不生气。

“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袁绍想麻痹朝廷和主公,让我们认为他部队南下的日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从书信上的内容看,此时袁绍只不过刚刚打败公孙瓒,如果我们没有飞鸽传他其实已经率军南下,恐怕就算用快马加急传书,也会以为袁绍得一段时间才能南下呢!”贾诩出言道。

“袁绍虽然得了幽州,冀州,和平原郡,但这两州一郡,根本没法长时间养活他的三十万大军,就算现在诸侯都开始屯田了,也不过是让他的粮草能多坚持几个月而已。所以他的部队南下,应该是想趁着粮草还够,来个战决!我军稍有疏忽,他就有可能达成目标,的确有可能是故意误导我们!”程昱出言道。

王奇点了点头,连年的征战,就连自己这个产粮大户,都已经感觉军粮有点吃不消了,袁绍现在占领的人口土地,可比不上当初和曹操交战时的数量。自己和袁绍对阵,和官渡之战时的地势差不多,但战势却有点相反,缺粮的反而换成了袁绍。心中已经暗暗决定,一定要叫手下看守好军粮,防止乌巢之火再次燃起。

“战备方面,应该没什么需要特别担心的,有奉孝在濮阳,凭着黄河的阻拦,袁本初想渡河来战基本不可能!文若刚才说袁绍有可能会叫别人上书讨赏,他会讨要什么赏呢!袁本初已经是车骑将军了,难道还准备夺我的丞相之位不成?”

“哼!袁绍已萌异志,讨要得,自然是王公之位了!”荀彧淡淡的道。

汉家自从除掉韩信以后,好像就没在真正的册封过异姓王,如果有谁要求封王,那就真的是心萌异志了。

王奇听到荀彧的话却是心中一动。

自己也一直想取刘协而代之,但作为推翻皇权的第一部,先得有一个合理的地位和名义。从古至今(东汉),天子被逼禅位的也就只有王莽那么一次。一般人评价权臣的时候,也不过就喜欢说对方是霍光或王莽。

选择当霍光,就是选择拥护汉室,就得乖乖的当他的大司马。自己现在就是在仿效霍光,虽然当的是全权的丞相,但如果刘协无道的话,自己也只能仿效霍光当年废掉昏庸无道的昌邑王那样,将刘协的帝位废了,另立新君,而不能让他将帝位禅让给自己。

选择王莽就不一样了,王莽刚开始也是像霍光一样,行事小心谨慎,当时的人们都以为汉朝要又出一个霍光了,后世不就有句说“王莽谦恭未篡时”吗。直到后来王莽封安汉公,受九锡,封假皇帝,人们才认识到了他的真面目。有了王莽的先例,忠于汉室的臣子,一直将要求封王封公的行为,视为即将叛乱的前兆。而如果要求加九锡,那就是真正的准备接受皇帝禅位了。

王奇因为手下臣子中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人存在,不便,也不想直接逼迫刘协禅位。即使是当了独揽朝政的丞相,也还只是挂了个假节钺的特权,并没有给自己涨封地加爵位,更没有受九锡。本来准备等天下大势已定,再动手篡位的,但现在却让事情出现了一定的转机。如果袁绍先要求封王封公,而自己暗中使点手段,让他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话,自己到时也要求封王封公,不就没什么问题了吗!

异姓王号一封,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必然尽失!但是对王奇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朝廷的政令只是名义上在地方实行,自从吕布劫持汉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服从朝廷的诸侯了。诸侯们都知道,现在朝廷已经完全由王奇掌握,服从朝廷,其实就是服从王奇,这样的事情,各路诸侯都不愿意接受,只不过没有直接挑明罢了。

袁绍这次要求封王封公,干脆,就满足他的这个要求,直接将彼此的关系挑明,别再假惺惺的还要挂在汉室的名头下!还可以来个大封诸侯,给每个有实力的诸侯一个封号。大家挑明了打,来个诸侯争霸。到时以荀彧等人的才能,应该能够明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才是保证争霸胜利的关键,到时他们应该会选择支持自己,去取代昏庸的刘协吧。

心中有了计较,也就没有再仔细商量的心情,除了留下贾诩李儒等几个阴谋家加亲信,商量具体的事宜,其他人都被他客气的遣退。

初平四年夏,车骑将军袁绍平定幽州。七月,袁绍上表向汉天子刘协报捷。

同月,前青州刺史焦和,袁绍委任的平原太守袁谭等十几个州郡大员,同时上书朝廷,认为袁绍功劳甚大,应该封王。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

虽然袁绍当即就上表推辞了此事,但天下人都知道,这其实都是袁绍的安排。

在有心人的宣传下,天下百姓和各路诸侯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也许是刘协昏庸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大家都没有去追究袁绍这样有谋逆性质的举动,而是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集中到了京师洛阳。想知道汉家朝廷,代表汉家朝廷的王奇,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特别是各路诸侯,袁绍的这一举动,无疑点燃了他们各自的野心。这些诸侯,实质上不服从朝廷,却也并没想过要脱离朝廷自立。几百年根深蒂固的汉家观念,让他们只能在暗地里偷偷的做做皇帝梦。现在袁绍的先河一开,却一下子让他们真正动起了这番心思。

有几个能力强一点的诸侯,甚至已经叫自己在朝中交好的大臣,暗中帮助袁绍,帮助他得到王号。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袁绍的先河一开,自己就肯定能同样要求朝廷封国,即便当不了皇帝,先当当诸侯国主也还是很不错的。

也许是知道了天下人的目光都在看着自己,面对要求给袁绍封王的事情,大臣们积极的在朝堂上展开了辩论。

本来应该是一面倒的辩论,由于亲近各路诸侯的大臣们的参与,再加上王奇手下一些人的暗中操作,竟然变成了一场势均力敌的辩论。反对给袁绍封王的,只是堪堪和支持给袁绍封王的人战成平手。当然,这一切,都是王奇的亲信大臣们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王奇实际掌握着朝政,所以这场辩论,并不是代表了朝廷真正的意见。

而王奇这一派迟迟没有表态,则是因为当这个表章上来的时候,王奇已经悄悄的离开京师,暂时没功夫处理这件事情了。荀彧等正直的臣子几次上门找王奇,都被许褚以主公随侍王老夫人去拜祭王允了为由,拒绝在了门外。

实际上,王奇还此时还真是和王老夫人在拜祭王允,也许是刚开始时太热衷于权势了,现在王奇有了一定的地位,才现自己是如此的怀念这位老人。

今天特地带了蔡琰,貂蝉,黄月英,两子一女,陪着老夫人前去拜祭王允,将自己即将娶黄月英入门的事情,告祭王允。

王允的墓既不是在洛阳城中,也不是在并州老家,而是被安放在了邙山附近光武帝的陵寝周围。像王允这样大汉的忠臣,朝臣们本来是打算将他陪葬在灵帝的陵园中的,但王奇嫌灵帝名声不好,就改到了光武墓附近,虽然不能正式的入刘秀的陵园,但也算是紧挨着他了。

黄月英在府中这么长时间,早就和王府上下的人打成一片,上至王老夫人,下至丫鬟仆役,都对她尊敬有加。这次王奇既然得胜归来,按照王老夫人的意思,就是赶紧将两人的婚事办了。所以才会有今天上陵这件事。当然,王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躲避一下朝臣们问他关于袁绍封王的这件事情。而为了局势展的需要,刚一出陵园,王奇就不小心“病倒”了。

王奇这边来上陵,那边荀彧他们当然不会这么闲着,刚开始以为王奇马上会回来,哪想到王奇走了三天,还没得到他的回来消息,这下荀彧他们坐不住了。那些拥护给袁绍封王的大臣,受了袁绍等诸侯的不少好处,经常给刘协和其他大臣送礼物,那些大臣们还好,这刘协收了几次礼,再加上一些宠妃的枕边风一吹,却开始对袁绍封王这件事动摇起来。

刘协并不是完全没有王权概念的人,他也知道封异姓王的坏处,但是那些宠妃的言论,却是经过一批高级谋士构思的。她们声称,如今王奇独揽朝政,刘协的皇位已经不稳。如果外面有诸侯制约的话,王奇就不敢对他这个皇帝乱来,劝刘协封袁绍为魏王,甚至是再多封几个诸侯王。刚好刘协的确受过贾诩李儒等人的胁迫,对于这样的事情很顾忌,才决定考虑是不是真要封袁绍为王。

刘协毕竟年轻,他也不想想,如果没有李儒等人的默许,那些宠妃怎么敢将这样的言论对他说,就算她们说了,贾诩他们会给刘协做主写圣旨的权力吗。

初平四年七月末,当荀彧亲自去邙山将“病中”的王奇拉回京师时,刘协已经趁着反对的主力大臣不在,正式下旨册封袁绍为魏公了。

反对给袁绍封王的中坚力量是荀氏兄弟,其他人如戏志才等,虽然早就看出这里面的利弊,但得到王奇叫李儒等人作的暗示后,就已经不再是坚决反对了。当荀彧去找王奇,刘协趁机提出要给袁绍封王时,他们都对此选择了不反对,让刘协的这个乱命得以通过。

荀彧听到消息以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呼一声“汉室不幸!”哭倒在地。

虽然刘协没实权,但作为天子,他下的圣旨对于有心人来说,已经足够了。袁绍要的就是这个名义而已。这个先例一开,大汉朝廷真的算是完了。

王奇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下令“追回”圣旨,第二个反应则是将袁绍勾结异族的消息公布,宣布袁绍平定公孙瓒是勾结异族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已经让他成为整个大汉的敌人。命令军队整军备战,随时准备出兵讨伐袁绍。

第216章 甘宁投效第一百廿二章 迎帝回京第一百六一章 还是粮草第30章 长谈长叹(上)第32章 金村之行(下)第77章 黄忠吕布第108章 天子诏书第一百四五章 宣传攻势第一百四一章 反复吕布第一百四四章 民心所向第64章 执掌豫州第130章 轻松退敌第55章 并州买马尾声第107章 汉帝来使第16章 娇小美人(上)第43章 水镜山庄第17章 娇小美人(下)第60章 第五本书第一百六八章 王曹阵战第9章 火烧长社(下)第11章 战后分赃第72章 兵临虎牢第180章 神秘火海第3章 浪子郭嘉第119章 白马银枪第24章 豫州肃清(下)第一百七九章 暂不称王第213章 卧龙凤雏第170章 忠义传唱就刘备问题答读者第71章 关羽曹操第105章 班师回许第28章 离间离间(上)第34章 愿求君女(下)第21章 郑浑之约(下)第1章 科学狂人第二百二三章 天下归祈终第99章 长安城破第93章 轻取潼关第23章 鬼才郭嘉(下)第一百五九章 人情攻势第一百九二章 甄氏何人第7章 七星宝刀第32章 金村之行(上)第31章 药师琉璃(上)第213章 卧龙凤雏第一百卅九章 宗亲刘晔第104章 胡氏兄弟第200章 万军丛中第一百五九章 人情攻势第201章 新进国公第一百廿九章 如何退袁第25章 重回洛阳(上)第4章 书院众贤第4章 王蔡联姻第一百廿七章 许攸用计第215章 进入江陵第68章 酸枣会盟第2章 梦醒汉末第214章 高手过招第9章 火烧长社(下)第114章 好大一锤第一百卅九章 宗亲刘晔第41章 有得有失第4章 书院众贤第一百四九章 异族寇边第32章 金村之行(下)第26章 初见三英(下)第1章 颍川访贤第一百九八章 会试新官第一百四八章 神秘嫁妆第88章 喜得典韦第一百六八章 王曹阵战第54章 有心无心第33章 白马有贤(上)第5章 拜师学艺第一百廿七章 许攸用计第214章 高手过招就更新说几句第112章 孙坚被俘第一百九六章 最后一围第一百五二章 流血之夜第105章 班师回许第64章 执掌豫州答读者第205章 河北事件序章第76章 小施连环第8章 三戏周瑜第100章 不欢而散第30章 长谈长叹(下)第42章 黄女月英第一百五七章 虎父犬子第92章 樊李内斗第70章 华雄宿敌第91章 初战潼关第一百五二章 流血之夜第一百五六章 丧尽天良第一百四七章 再见月英
第216章 甘宁投效第一百廿二章 迎帝回京第一百六一章 还是粮草第30章 长谈长叹(上)第32章 金村之行(下)第77章 黄忠吕布第108章 天子诏书第一百四五章 宣传攻势第一百四一章 反复吕布第一百四四章 民心所向第64章 执掌豫州第130章 轻松退敌第55章 并州买马尾声第107章 汉帝来使第16章 娇小美人(上)第43章 水镜山庄第17章 娇小美人(下)第60章 第五本书第一百六八章 王曹阵战第9章 火烧长社(下)第11章 战后分赃第72章 兵临虎牢第180章 神秘火海第3章 浪子郭嘉第119章 白马银枪第24章 豫州肃清(下)第一百七九章 暂不称王第213章 卧龙凤雏第170章 忠义传唱就刘备问题答读者第71章 关羽曹操第105章 班师回许第28章 离间离间(上)第34章 愿求君女(下)第21章 郑浑之约(下)第1章 科学狂人第二百二三章 天下归祈终第99章 长安城破第93章 轻取潼关第23章 鬼才郭嘉(下)第一百五九章 人情攻势第一百九二章 甄氏何人第7章 七星宝刀第32章 金村之行(上)第31章 药师琉璃(上)第213章 卧龙凤雏第一百卅九章 宗亲刘晔第104章 胡氏兄弟第200章 万军丛中第一百五九章 人情攻势第201章 新进国公第一百廿九章 如何退袁第25章 重回洛阳(上)第4章 书院众贤第4章 王蔡联姻第一百廿七章 许攸用计第215章 进入江陵第68章 酸枣会盟第2章 梦醒汉末第214章 高手过招第9章 火烧长社(下)第114章 好大一锤第一百卅九章 宗亲刘晔第41章 有得有失第4章 书院众贤第一百四九章 异族寇边第32章 金村之行(下)第26章 初见三英(下)第1章 颍川访贤第一百九八章 会试新官第一百四八章 神秘嫁妆第88章 喜得典韦第一百六八章 王曹阵战第54章 有心无心第33章 白马有贤(上)第5章 拜师学艺第一百廿七章 许攸用计第214章 高手过招就更新说几句第112章 孙坚被俘第一百九六章 最后一围第一百五二章 流血之夜第105章 班师回许第64章 执掌豫州答读者第205章 河北事件序章第76章 小施连环第8章 三戏周瑜第100章 不欢而散第30章 长谈长叹(下)第42章 黄女月英第一百五七章 虎父犬子第92章 樊李内斗第70章 华雄宿敌第91章 初战潼关第一百五二章 流血之夜第一百五六章 丧尽天良第一百四七章 再见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