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6章 迁陵

(阿草求点月票?用吗,不用吗,大家说了算,呵呵。)

“国公,如此……可非同儿戏……”

周仿顿了顿,随后直接点明,“迁陵,劳民伤财之举也,天下未定之时,陛下竟若欲大兴土木,为臣者,当力谏之……”

赵石面无表情的瞅了大义凛然的周仿一眼,心道,这又是一个方正之人,不过到也不奇怪,周仿乃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学生。

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就是有名的老实人,在朝堂上更有刚正不阿之名,老师如此,学生会是个什么模样,也就能想象的出来了。

而这几年周仿行事,也确实有着李圃的影子。

在这一点上看,李圃不如杨感多矣……

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为相二十多年,号称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但人家杨感退下去的时候,可没太顾及家族兴衰,也没做什么手脚。

李圃虽然有着方正之名,但时至今日,却还隐约透过周仿等人,保持着对朝堂的影响力。

看上去,李圃比杨感更有作为,但实际上,已然沦于下乘……

当然,能这么评价前后三位同门下平章事的人,这世上可没几个。

因为起码,你不能道听途说,要见过这几位吧,只这一点,就能将很多人排除在外。

而赵石,如今正是历经三朝的朝廷重臣之一。

既然已经说到这了。赵石也不会藏着掖着,在此事上,他差不多就算是个传话之人,有些事情,听上去高深莫测。

其实那都是不知内情之人的臆想罢了,皇帝近臣这样的字眼,不是说笑的,并不是赵石多有先见之明。这事上,其实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赵石比周仿更得皇帝陛下信任而已。

“周大人……”

赵石稍稍加重了语气,“陛下这些年的心愿,你我尽知……大家都想做个名垂青史的贤臣,陛下雄才大略,又如何不想做个明君?”

“规劝陛下。乃我等为臣者之本份。但话说回来了,想做命世之良臣,只知道说些逆耳之忠言,就能成了?”

“事情拖了这么久,陛下耐心渐尽,今日是御驾亲征,明日可能就要巡幸天下……而有些事,你阻了。旁人可能便要趁机邀幸于陛下,如此下来,必生祸患,而堵不如疏的道理,想来周大人应该比我清楚吧?”

如果此时站在赵石面前的是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不管赵石说的有没有道理,必定不会再说什么,甚至很可能会拂袖而去。

但周仿嘛……年纪虽然比赵石大出一截,但从朝堂资历上。却俨然属于小辈儿。

赵石的话说的确实有点重,与教训无异。但周仿却只能听着。

在大秦成武十三年的今日,晋国公赵石的权势。已然来到顶峰,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并不为过。

武臣到了这个位份上,别说周仿,即便跟皇帝陛下拍桌子,若没有太多变故,皇帝陛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周仿敛目沉思,心里并没有多少愤怒,只是在思索着赵石话中之意,确实也并未觉得这样的谈话有多么不妥……

良久,周仿再次拱手为礼,“国公所言极是,受教了……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陛下那里,还请国公多做规劝。”

这话里的意思也不浅,拖延是一方面,另外,也还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所谓从长计议,变数之多,谁都清楚。

赵石暗叹了一声,耐心的放缓语气道:“周大人啊,这么说吧……今时今日,是什么样的情形,咱们清楚,陛下又怎会不明白呢?”

“迁陵之事,事关社稷,如此大事,还用得着咱们规劝?陛下想要的,无非是一个承诺,难道说,周大人,乃至于诸位中书臣僚们,连这点事都承担不起?”

说到这里,赵石不再看周仿,而是漫步前行,幽幽的抛下一句,“大同行宫修了多少年了,现在还没修完呢,你见陛下催过没有?有些事啊,既然必须去做,那怎么做,不是得看咱们嘛,难道想让陛下亲自挖沟填壕不成?”

话说到这个地步,赵石这里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却没看到,周仿听了这句,在他身后嘴角微弯,竟是露出些微带得意笑容。

如果他看到了,嘴里也许不会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会大骂,这些文臣果然都不是玩意儿……

谈话进行到一半儿,人家其实已经明白了这里面的意味,只是玩了个心眼儿,结结实实瞒哄了他一回。

这样一来呢,引出后面这几句,周仿算是心满意足了。

有了话柄在这里,想来到时候,一旦有事,你赵柱国也不好推脱,因为遍观朝堂上下,能让皇帝陛下言听计从者,除了晋国公赵石之外,再无旁人。

如此一来,也免了日后陛下乾纲独断之忧。

虽说以周仿这样的身份,此举看上去颇有下作之嫌,但周仿却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微有得意,实际上,他这种心态,也是变相的承认了赵石今时今日在朝堂上的地位所致。

如果对面换做是枢密使张承,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其实,这事在赵石看来,并不算大事儿,就像他刚才所言,迁陵这样的事情,就算朝廷有了决议,也得拖上个一二十年,也许,等到后周覆灭,才会真正动工也说不准。

那么远的事情,他又是武臣。所以向来赖的多做理会。

而周仿因为身处其间,想的自然更多更深。

迁陵,这事已经闹腾了有些年头了,皇帝陛下的心结,可能连京城衙门中一些七品小官儿都能猜到一二,就别说他这个同门下平章事了。

无非是当年争夺皇位时留下的首尾,当今成武皇帝,对先皇可谓恨之入骨……

这事说起来有点怪异。历代争夺皇位,就算诡异百出,从来也是兄弟们斗的红了眼,没听说过真的把父亲跟恨上的例子。

但当今陛下,对争位的兄弟处置的看上去很干脆,真正恨的人,却是景兴皇帝陛下。

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恨意。实是让人不寒而栗。如今满朝文武,只要长着脑袋的人,都不会当着皇帝陛下的面,提先帝如何,当年又如何,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不过,好在皇帝陛下还没失去理智。也还在乎天下悠悠之口。

所以,没在史官这里下功夫,于是,也就有了迁陵之事。

既然知道了这些,这事儿其实也就有了很多余地……

无非是想把皇后娘娘从皇陵中迁出来嘛,虽然,怎么听,也有违孝道,没听说儿子不准父母合葬的。

但放在皇家。放在成武皇帝陛下这里,也只能说事出有因了。

那么。其实就剩下,怎么找个好的理由。把皇后娘娘的坟茔从皇陵中弄出来的事情了。

这个理由没找到之前,和任何人都不能商量。

赵石说的话,其实在周仿听来很有道理,贤臣之名,不是专为给皇帝陛下挑毛病的人所立,古之贤臣,各个胸有山川,腹有机谋,秉天子之意,而谋万世之基业。

诤谏之臣,或许会有些名声,但多数与名臣二字无缘……

而作为同门下平章事,他也断不可能是个诤谏之臣。

不过,此事还需取得其他人的支持,不然到时候入宫不好说话。

去了一块心病,周仿算是轻松了下来,又和赵石说了一些关于战事的事情,也没用饭,便心满意足的告辞出了桃林。

为避嫌疑,轿子停的有些远,正行间,道上来了一行人马。

为首的少女在不远处打量了周仿一行人几眼,当即翻身下马,挥手带领从人立在道旁。

等周仿走近,福身施礼,“南雀见过周伯父……”

周仿温和的笑笑,他记性不错,当然,满长安能在不熟的情形之下,还能唤他一声伯父的人也不多。

“一晃,你也这般大了,现在总听人在耳边说,国公教女有方,今日一见,英姿飒爽,果然非同凡俗。”

这已经算是极限了,两家并非多有交情,反而文武殊途,有着隔阂。

所以,在和赵石交谈时,慎之又慎,和晋国公长女嘛,真没什么话说,无非表达一下作为长辈的关切罢了……

随即,赵南雀告辞,目送周仿一行离去,这才将马交给从人,漫步进了桃林。

到了公主府,得知父亲去了府中后宅竹林,赵南雀暗自撇了撇嘴,眼珠转转儿,先去寻李渔说话了。

李渔,闺名念慈,大长公主长女,此时已晋柔安郡主。

这位大长公主养女,深得皇帝陛下喜爱,宫内的人都在说,柔安郡主很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晋公主位,继承长安城西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

虽然于礼不合,却又言之凿凿。

当然,外人皆以为,皇帝陛下这是爱屋及乌,不忍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在靖佳大长公主去后,失了女主人。

但知道内情的人,却都隐约明白,皇帝陛下很可能是觉得跟这位同父异母,却流落于外的妹子同病相怜的缘故。

当然,知道这种内情的人,整个大秦数下来,也不出五指之数。

皇家密事,总是讳莫如深,民间许多传闻,也由此而生,但在当世,敢议论这个的,皆属大逆不道,在当斩之列。

说起来,李渔这个名字,和赵南雀可脱不开干系。

当初,赵南雀嫌自己名字不好,由喜南明朱雀的传说,于是改了名字,小名依旧是扣儿,虽说她对这个小名也不太满意,但这回反抗无效,被母亲狠狠教训了几顿,也就偃旗息鼓了……

当时,她与公主府内的小小女童交好,自家改了威风的名字,自然时常炫耀,于是,这边也反了天。

能与南明朱雀相提并论者,可不多,小小的女童想了多日,她读的书多,想到北冥玄武,虽然这是个乌龟不假,但一个冥字,换成溟,对于女孩儿来说也不错。

溟者,天地莫可测,深也,势沉而大,广也,其所寓意,却比南雀要深上许多。

但她的母亲却不喜欢,深沉昏暗,才是溟的真正含义,而且,她最担心的是,这个女儿走了当年她亲生母亲的老路,而溟的寓意,却与之暗合。

小女童被母亲一顿教训,大长公主殿下也从来未有如此严厉过,吓的她立马转了弯儿。

不过贼心不死,过了些日子,小女童又想,这个不成,但庄子逍遥游上曾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身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真的是个大家伙,应该足以与南明朱雀并列。

于是,几经波折,女童为自己争取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权力,那就为自己起名。

不过到了最后,还是差强人意,变成了李渔。

因为有人给她批命,说是五行有点缺水,公主殿下深以为然,又被她闹的烦了,所谓鲲鹏,不就是一条鱼变成一只鸟了吗?

李渔这个名字正好,为此,两个女童还闹了点意气,一个叫对方鸟儿,一个取笑对方为小鱼儿。

当然,这些童年趣事,在现在她们看来,多数属于胡闹了。

两位少女这几年交往渐淡,除了知晓世事,开始有点别扭外,脾性也相差越来越大。

一个意气飞扬,性喜热闹,一个却越来越是恬静安然,读书习字,不愿多理外事。

这样一来,两个总角之交也就渐行渐远,没了儿时的亲热劲儿。

不过,登了公主府的门儿,因为心虚的缘故,赵南雀还是头一个想到了这位童年好友,觉着先去探看李渔一番,缓缓自家的心绪为好……(未完待续。)

第1008章 赐名第527章 比武第536章 勇气第506章 云涌(六)第1464章 难题第760章 诱敌第1415章 心眼第372章 归来第373章 毡帐第529章 宣旨(一)第514章 云涌(十四)第950章 思虑第1477章 殿议第1135章 私军第906章 王子第103章 先生第1282章 天狼(三)第620章 陛见(二)第1092章 终结(五)第810章 相绝第1252章 峡口第1429章 书信第104章 目标第68章 县城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六百八十九章 新鲜三第1092章 终结(五)第176章 寿宴(三)第327章 鏖战第764章 入瓮(二)第918章 死战(一)第786章 议和(八)第1434章 纵谈第1243章 西凉(七)第637章 国武(一)第1015章 旧部第247章 归家第1342章 谈锋第1457章 密谈第449章 笑语第1569章 悚然第1086章 震撼第807章 玩笑第700章 乱子(一)第1065章 战歌第1431章 整编第1383章 谈商第417章 家事(二)第1293章 家宴第622章 红鸾第752章 大火第1362章 变更第1307章 闹剧第1021章 游说第32章 纷乱第466章 准备第1127章 回府第1184章 事多第408章 奖惩(十二)第1134章 晚间第1235章 破关第1152章 拜会(二)第607章 夜谈(二)第297章 先锋第1106章 盟约(一)第380章 豪杰(四)第1389章 兄弟(三)第1423章 告示第1038章 掌握第985章 开始第1286章 考量第508章 云涌(八)第125章 打斗第706章 乱子(五)第1259章 韦州(五)第1507章 展示第1274章 白昼第676章 追查第380章 风雪(三)第792章 家聚第1275章 战果第1087章 疯狂第1139章 使节第1249章 西凉(十四)第1408章 夜宴(四)第1508章 将来第十一卷张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435章 骤闻第540章 宫城第374章 军队第1454章 老僧第1376章 学说第1036章 献策(二)第114章 盛怒第498章 心态第1288章 思乡第1384章 教诲第1369章 结巴第707章 春暖第132章 先生(三)第63章 杀戮
第1008章 赐名第527章 比武第536章 勇气第506章 云涌(六)第1464章 难题第760章 诱敌第1415章 心眼第372章 归来第373章 毡帐第529章 宣旨(一)第514章 云涌(十四)第950章 思虑第1477章 殿议第1135章 私军第906章 王子第103章 先生第1282章 天狼(三)第620章 陛见(二)第1092章 终结(五)第810章 相绝第1252章 峡口第1429章 书信第104章 目标第68章 县城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六百八十九章 新鲜三第1092章 终结(五)第176章 寿宴(三)第327章 鏖战第764章 入瓮(二)第918章 死战(一)第786章 议和(八)第1434章 纵谈第1243章 西凉(七)第637章 国武(一)第1015章 旧部第247章 归家第1342章 谈锋第1457章 密谈第449章 笑语第1569章 悚然第1086章 震撼第807章 玩笑第700章 乱子(一)第1065章 战歌第1431章 整编第1383章 谈商第417章 家事(二)第1293章 家宴第622章 红鸾第752章 大火第1362章 变更第1307章 闹剧第1021章 游说第32章 纷乱第466章 准备第1127章 回府第1184章 事多第408章 奖惩(十二)第1134章 晚间第1235章 破关第1152章 拜会(二)第607章 夜谈(二)第297章 先锋第1106章 盟约(一)第380章 豪杰(四)第1389章 兄弟(三)第1423章 告示第1038章 掌握第985章 开始第1286章 考量第508章 云涌(八)第125章 打斗第706章 乱子(五)第1259章 韦州(五)第1507章 展示第1274章 白昼第676章 追查第380章 风雪(三)第792章 家聚第1275章 战果第1087章 疯狂第1139章 使节第1249章 西凉(十四)第1408章 夜宴(四)第1508章 将来第十一卷张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435章 骤闻第540章 宫城第374章 军队第1454章 老僧第1376章 学说第1036章 献策(二)第114章 盛怒第498章 心态第1288章 思乡第1384章 教诲第1369章 结巴第707章 春暖第132章 先生(三)第63章 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