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破屋太子

“呜呜——”

“车来了!车来了!”

二月下旬,当朱由检刚从西宁离开不久,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响起,一路探访大明各地的朱慈燃也成功从杭州走走停停抵达了南京。

他们这一路上经过湖州、嘉兴、苏州、常州,几乎将大明最为繁华的地方几个地方走了一遍。

当地的人口几乎隐藏过半,修建铁路的人群也是浩浩荡荡。

由于已经对江南的情况大致了解,朱慈燃没有进这几个城池休息,只是在外围观望了一下。

不过,当他来到南京,这座城池就是他不得不进去的地方了。

南京,古称金陵,此地自古晋代以来便是繁华富庶之地,即便是在后世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这里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

在统治者们眼中这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是重要的赋税缴纳地,所以才有了“天下财赋出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的说法。

大明中后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带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南京这座繁华商业城市的贡献。

天启十七年,即便是北方大地被天灾搅扰的一片糜烂,南京城却依旧繁华,这也使得很多人为崇祯皇帝感到惋惜。

当年作为拥有两京制的大明,后世许多人都在想如果崇祯皇帝能在北京城破之前逃到南京城,依靠江南之地的财力,是否有可能东山再起。

尽管这个想法不太现实,但这也足以说明明末南京城的商业到底有多么繁荣。

如眼下,当朱慈燃他们路过“京杭铁路”南京城东站的时候,在这里乘坐火车的百姓、商贾可谓黑压压一片。

作为大明掌控东南的枢纽,南京城的北站与东站占地面积分别达到了一千亩,约六十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并设置了十八个站台,三十四条线路,年客运量可以达到三千余万人。

之所以会建设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南京的人口在天启十六年成功突破到了一百六十万人。

“这么大的火车站都能挤成这样,这南京城得有多少人啊……”

在火车站门口,朱慈燃坐在四轮车上,看着广场上坐在休息椅的上万人,朱慈燃很难想象广场都这样了,车站里会拥挤成什么样。

面对他的询问,刘顺稍加思考就回答道:

“我记得天启十六年六月的时候,户部就上奏过,南京城人口突破一百六十万,现在想必更多。”

“一百六十万……”听到南京城人口比北京城多出三十多万,朱慈燃不免咋舌。

人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繁荣程度,而几乎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时开始,南京就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池。

单单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人。

等到永乐皇帝登基之后筹措迁都,即便在迁都北京之时带走了十几万的商户以及手工业者,使得南京城人口下降至五十余万,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但南京城毕竟对整个江南地区有虹吸效应,因此到了成化年间,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南京开始恢复从前的繁华。

由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只能进城寻找生路,因此使得南京城人口暴涨。

人口的暴涨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使得南京经济开始腾飞,加快了江南城市化的进度,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称明代江南又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在万历年间,就有人说南京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之多。

之所以无法继续增长,是因为这座城池和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南京城,让它不能再养育更多的人。

但是随着朱由检的军事行动,海外行省的开辟,源源不断的海外粮食开始涌入江南,南京城的人口开始再次增长。

眼下这一百六十几万的人口只是海外粮食涌入的余波,随着京杭铁路、松川铁路的修建和竣工,南京城的人口或许会迎来一个爆发。

朱慈燃他们看了看火车站的景象,随后便骑车从南京外城的仙鹤门进入了南京城内。

作为大明的储君,未来的皇帝,朱慈燃来到南京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代表自家父亲,叔父前往明孝陵,对大明太祖高皇帝进行祭拜。

只是南京城的发展过快,万历年间还有大片耕地的外城,眼下已经是街道交错,商铺遍地的一座纯商业型城池了。

从仙鹤门进入南京城,哪怕仅仅只是外城,但城中各种经济活动令人目不接暇。

骑车在街道上,朱慈燃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店铺,街道上也人流如织。

在这里似乎没有锁“同行是冤家”的话,因为同一类型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

小吃街、成衣街、鞋帽街、花卉街、书街、戏台街……

店铺以街道聚集在一起,可见南京城的商业区域划分还是很明确的。

这些房子几乎沿街而建,前面是销售商品的店铺,后边制作商品作坊。

一般来说,南京城的商人们自己也是手艺人,他们通常一边制作,一边销售。

当然,人口大量涌入以及商铺的无限发展带来的不全是好的一面,随着城中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治安就成为了极大的问题……

“抢东西!抓小偷!”

刚进城不久,朱慈燃他们还在车行道上观看着四周时,右后方便传来了抓小偷的声音。

他们连忙停车看去,只见两名衙役和一个身穿绸缎的富商在追赶着一个身材强壮的汉子。

这样的景象在广州、成都、昆明、西安也时有发生,一般当“抓小偷”喊出来后,当地的百姓都会帮忙抓捕。

但是在这南京城,大明的陪都,当这样的口号喊出来,四周行人却唯恐避之不及的让开。

刘顺见状,拿起一旁闲暇制作的弹弓和捡来的石子就瞄着那小偷的头部打去。

由于小偷跑来的方向正是他们这边,因此这小偷猝不及防的被石子打中,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被随后而来的两名衙役压住。

“走走走,别惹事。”

见到小偷被抓到,朱慈燃催促着刘顺快骑车离开这里,显然不想被衙役缠上。

在朱慈燃的催促下,四人骑车离开了那条街道。

不过,随着他们不断深入南京城,车行道两边人行道的商人效仿逐渐增多,可见越往里走越为繁华。

南京城的道路并不算宽广,最少对比他陪都的身份来说不算宽广。

这其中缘由主要是自从大明迁都以后,商贾百姓不断的在街道两旁修建房屋,使得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狭窄拥挤。

道路的拥挤就导致原本穿城而过的河道都开始“堵船”,哪怕天启十年工部前来拆迁,扩宽道路也遭受了不小的阻碍。

因此,外城的道路没有修建的比北京外城更大,而是仅有不到二十八丈。

八丈为左右人行道,二十丈为左右车行道,即便已经算是有些宽阔了,但是相比南京城的人口,这还是显得有些拥挤了。

不多时,朱慈燃和刘顺他们就被堵在了距离孝陵五六里的街道上。

“你们骑车去皇宫,我和刘顺步行先去孝陵。”

受不了堵车的朱慈燃吩咐了后排两名干瘦的锦衣卫,随后便当着他们的面和刘顺下了车。

两人穿过车行道,来到了人行道上,并一路问路,走小巷去孝陵。

对于朱慈燃来说,骑车和步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乐趣。

骑车只能走马观花,适合欣赏野外的风景,但步行更适合欣赏城市的风景。

在徒步中,朱慈燃发现南京城中除了商铺众多以外,一些集市贸易也十分繁荣。

他走进了一个小集市,里面的环境有些脏乱,宛如菜市场,而市集上的商人也多是进城的农民。

他们坐在空地上,以手中的农产品进行售卖或者交换,然后获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带回去。

由于商品贸易发达,所以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商人。

在这里,朱慈燃他们能听到山西、四川、山东、陕西、福建、湖广等地的口音。

这群外来商人从这里低价购买商品,然后带着商品乘坐火车,跑去其他地方高价卖出。

当然,他们其中有的人也会将其他地方的商品带来售卖,这也使得集市中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朱慈燃随便逛了逛,买了几个老祖宗曾经也喜欢吃的烧饼和两斤纸钱,提着纸钱就向着孝陵赶去。

明孝陵位于南京城紫金山下,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的陵寝。

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所以此地故名“孝陵”。

此地占地面积达三千余亩,算得上是历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终明一朝,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年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也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不过,自从大明迁都北京之后,除了正德皇帝朱厚照亲自来祭拜过外,大明二百六十九年中,仅有不到七十年有皇帝亲自祭拜。

像朱慈燃这种作为储君前来祭拜的现象也是极少的,因此当他们抵达孝陵,亮出东宫腰牌的时候,驻守孝陵的孝陵卫一时间有些躁动。

孝陵卫算是朱由检为数不多没有裁撤的卫所,不过天启四年后,他还是把孝陵卫弄成了职业军队,将他们的家人迁移去了镇江一带耕种田地。

世袭制的孝陵常年守陵,但是却没出现过监守自盗的情况。

进入孝陵之后,刚一进门,朱慈燃他们就看见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面栽着许许多多的梅花。

这些梅花都是一些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已是绽放的花朵,十分灿烂,还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味。

“种梅花感觉有些浪费了,我估计按照老祖宗的性格,肯定会让孝陵卫把山上种满粮食和蔬菜。”

提着二斤纸钱和买来的烧饼,朱慈燃乐呵的笑着,这话让刘顺听得汗颜。

在自家祖宗头顶种地,也亏这厮想得出来。

这话要是被皇帝和齐王知道,不把他打得满面桃花才奇怪。

当然,刘顺自己是不敢吐槽的,他只能带着孝陵卫,护送着朱慈燃继续往前走。

很快他们就抵达了孝陵的神道,明孝陵有两条神道,—条叫石象路神道,另—条叫翁仲路神道。

石象路神道有六种石兽,分别是马、麒麟、狮子、象、骆驼、獬豸。

它们都是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保卫着朱元璋和马皇后。

翁仲路神道有文官和武将各四人,武将穿着铠甲,手里拿着兵器,上面的花纹非常精细,而文官像书生一样,非常有风度。

沿着长长的甬道,朱慈燃他们走进文武方门,休息一下后,一群人有来到了内红门。

这内红门又叫阴阳门,传统上来说,这道门隔开了阳间和阴间。

走过内红门的升仙桥,他们从方城中间的拱门走上去,这里有五十四级台阶。

黑乎乎的甬道让人心里怪紧张的,但朱慈燃却继续乐呵道:“老祖宗住的地方还挺凉快,估计夏天都不用放冰块。”

“祖宗……您可长点心吧……”听着朱慈燃越来越不着调的话,要不是身份在这,刘顺肯定会封住他这碎碎叨的嘴。

不过也由于朱慈燃的打趣,刘顺等人心情稍微放松了不少,在孝陵卫士卒的带路下,顺利地登上了明楼。

明楼的背面就是独龙阜,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就埋在这里。

据说朱元璋很喜欢鹿,他觉得鹿很有灵气,在独龙阜上放养了很多鹿,每只鹿脖子上都挂着一块玉,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它们,不过……

“这些鹿可以打来吃吗?”

“额……殿下……这些鹿不能吃的……”

朱慈燃的一句话差点把带路的孝陵卫指挥使整不会了,他流着冷汗回答朱慈燃,朱慈燃却反问:“我都不行?”

“殿下,就是万岁和齐王也不能打,这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孝陵卫指挥使梅春汗颜开口。

“行吧……”听到不能打来吃,朱慈燃眼里居然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看得刘顺直咬牙。

不过好在来到这里就已经宣告结束了,随后的刘顺陪伴着朱慈燃给朱元璋和马皇后烧了那两斤纸钱,顺带献上了那价值只有十文钱的五个烧饼。

孝陵卫指挥使梅春看着这一幕不免绝望,这估计是大明立国二百六十九年以来,朱元璋收到过最便宜的祭品。

也不知道地下的朱元璋看着那二斤纸钱和五个烧饼,会不会以为大明朝亡了,儿孙连饭都吃不起。

“行了!走吧,去城里逛逛。”

简单磕了三个响头,朱慈燃便起身示意要走,这来去如风的模样,让指挥使梅春眼角抽搐。

朱慈燃这表现,这还不如他梅春手底下一个小兵祭祀来得诚恳。

不过梅春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将朱慈燃他们送下了山,然后才背着他们骂骂咧咧。

被孝陵卫当做精神支柱的孝陵被朱慈燃这么轻慢对待,作为守了明孝陵二百多年梅氏家族的族长,梅春不骂才奇怪。

梅春估计今晚都能气得睡不着觉,但朱慈燃却乐呵的下了山,在繁华的南京内城闲逛了起来。

南京城中商人多、手工业者多,那么餐饮服务业以及文娱产业自然也会很发达。

走在紫金山下的街上,似乎是为了观赏山景,因此这里的茶楼酒肆遍地都是,尤其是茶馆非常受欢迎。

晚明的士人曾经描写过南京城的茶社酒楼,内容是“有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这还是万历年间的事情,到了眼下天启十七年,南京城的茶社恐怕不下两千处,酒楼不下一千五。

走在这里,朱慈燃听到最多的就是商贾们讨论火车和《大明报》以及各地什么东西值钱的消息。

除此之外,无非就是商贾们讨论秦淮河那群扬州瘦马的内容。

对于秦淮河,朱慈燃没什么兴趣,他一个太子,没必要去找所谓的清倌人。

他要是真的找了,别看朱由校胖,但追起人打的时候,那跑的可谓飞快。

“没什么玩的,先回皇宫吧,休息休息,明天出发吧。”

朱慈燃没有想在南京久居的打算,尽管南京比北京繁华,气候也好很多,但他还是喜欢呆在北京城。

听到朱慈燃不逛了,刘顺也松了一口气,紧接着护送他前往了皇宫。

南京皇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不管是从规格还是面积来说,都要比北京故宫大上不少,是中世纪最大的宫殿群。

整个皇宫从,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开始修建,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五年才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时间。

由于胡虏入侵,汉人丢失了许多传统,因此在修建这座宫殿的时候,朱元璋是依据《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而修建的。

整个宫城周长五里过半,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

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

后廷以干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整体结构来说,除了三大殿的名字和北京皇宫不一样以外,其它的情况大体一样。

然而让朱慈燃失望的是,当他来到南京皇宫时,皇宫外廷的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雷火焚毁。

望着这一幕,便是好脾气的朱慈燃都不由骂道:“工部的官员干什么吃的?皇宫这样了也不上奏修建?!”

“殿下息怒……”

得知太子驾临南京,南京六部官员早就在奉天门等着了,因此心里也做好了被骂的准备。

南京工部尚书张延登一脸汗颜走了出来,他作揖道:

“南京工部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上疏请朝廷拨银修葺皇宫,但世宗皇帝并未理会。”

“万历年间虽然张阁老主持修葺过一段时间,但张阁老离世后又再度中止。”

“天启初年,工部曾经上疏,但万岁也以北方战事告急,暂时搁置来回应。”

“这皇宫并非是南京工部不想修,而是没有银子修……”

张延登很是委屈,为了安抚朱慈燃,他只能说道:

“好在南京府每年会拿出三千两银子来修葺,因此内廷的宫殿还算比较干净,完好。”

“……”听着张延登的话,朱慈燃心里也不是滋味。

他转身看着已经坍塌的一些宫殿和太庙,又想到火车已经修通南京,未来皇帝完全可以每年上半年居住北京,下半年居住南京来掌控江南,因此他想了想后才开口道:

“现在火车已经修通,父皇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前来南京休息。”

“明日我会上疏父皇,请父皇拨内帑来修葺南京皇宫,你着人拿出一个修葺的奏疏,在三日内写好交给我。”

“三日后我北返顺天,亲自把奏疏交给父皇。”

“臣领旨……”听到朱慈燃的话,张延登松了一口气,最少朱慈燃还知道问题根本在于没钱,而不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朱慈燃的做法被其它五名尚书看在眼里,他们相互对视,显然觉得朱慈燃这个储君很是不错。

“殿下,春和宫收拾好了,可以进去住了。”

关键时刻,一名锦衣卫来到了朱慈燃面前,作揖告诉了他作为东宫的春和宫已经收拾干净。

闻言,朱慈燃也抬手遣退了六部尚书,自己带着刘顺等人走进了文华殿东边的春和宫。

和朱慈燃预想的差不多,东宫之中的许多宫殿都已经坍塌,或者年久失修。

好在南京工部也知道太子南游,肯定会来南京祭祖,因此在去年就让人修缮了作为东宫主殿的延祚殿,要不然朱慈燃真怕自己睡着睡着房子塌了。

带着满肚子的火气,朱慈燃连饭都没吃就睡了过去。

倒是因为他的一番话,六部尚书似乎觉得自己即将迎来第二春……

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165章 强藩反应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19章 建虏断骨第412章 开发东北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53章 领兵要点第163章 齐王党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115章 摊牌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52章 兄友弟恭第629章 调教家兄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8章 初尝权力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115章 摊牌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106章 愚民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96章 扶弟魔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162章 宗室问题
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165章 强藩反应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19章 建虏断骨第412章 开发东北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53章 领兵要点第163章 齐王党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115章 摊牌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52章 兄友弟恭第629章 调教家兄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8章 初尝权力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115章 摊牌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106章 愚民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96章 扶弟魔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162章 宗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