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论盐政

“哦,好,朕让御医去给他看看伤势,然后早点回去养伤,伤好了再给你来当护卫。”崇祯皇帝说完,就吩咐下去,免得顾百川一直在午门等着,耽搁了养伤。

解决了顾百川的事情后,崇祯皇帝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也累了吧,好好休息,明天看情况,新居暂且不迁也行,就继续住在偏殿好了。”

阿奇不在了,自己一个人住偏殿不自在,钟进卫赶紧道:“搬,搬,明天还是按照计划搬家。”

话音一落,想起一事,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路上想起几个事情,要跟陛下汇报。”

哦,钟师傅又有啥点子了。崇祯皇帝很好奇,正想问的时候,王承恩拿着一份奏章进来了。

“陛下,今天京师义捐的摘抄到了。”

崇祯皇帝很关注难民的安置情况,而难民的安置,又取决于京师中的富户捐助的程度,所以崇祯皇帝让王承恩每日一报。

崇祯皇帝一听,才发现天已经暗下来了,是每日一报的时间。于是,他让王承恩把奏章给他看。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让钟进卫也看看义捐的情况。

钟进卫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一看,这个奏章写得很清楚,今日捐助现银多少,物资折价多少,登记用工多少,以上几项累计多少。然后还有难民数多少,义捐用工够难民支撑到什么时候,这些全部都一目了然,特别还有注明粮食,衣物,火炭的数目,这些是难民当前的必需品来的。

钟进卫看完后,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能支撑十万余难民耗过一个多月,现在义捐才进行七天左右的时间,有这么多,也算是可以了。”

“钟师傅,你不知道,现在每天捐助的总数已是下降趋势了,后续情况不容乐观。”崇祯皇帝的脸上丝毫没有因为钟进卫的宽慰而有一丝笑容。

“现在马上是一月了,待到天暖起来,至少还要两个月之多,如果有倒春寒,说不定持续寒冷的时间会更长。”王承恩也在一边帮崇祯皇帝解释形势的严峻。

“哦,这样啊,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这么长的时间缓冲,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钟进卫安慰道,忽然想起自己路上想到的事情,就又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朝廷可以以工代赈,来缓解难民的压力。”

“钟师傅,以工代赈,也得要有钱啊。”崇祯皇帝叹道。

“陛下,臣或许有办法,有些事,臣正想跟陛下汇报呢。”

崇祯皇帝想起之前钟进卫就说有事,只是被王承恩打断,于是,赶紧道:“钟师傅,有事速速道来。”

“陛下,是这样的,臣在阎应元家住了两天,了解了一些民间的情况,臣想跟陛下说说。”

崇祯皇帝听了,略微有点失望,以为是有什么好主意,不会是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吧。

钟进卫看出崇祯皇帝脸色的变化,知道他可能有点不重视,于是,他对崇祯皇帝强调道:“陛下,这个事情关系到臣后面想说的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先讲一下。”

崇祯皇帝一听阎应元家里的事情能改善天下百姓生活,这可是大事,坐直了身子,竖起耳朵,想听听钟进卫到底要说什么。

王承恩也感到很好奇,不过,他对钟进卫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也竖着耳朵听。

“陛下,臣在阎应元家了解到一组百姓生活的数据:一个平民大概一两五钱银子左右过一年,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盐五十斤才能维持身体不会虚弱。而平时的盐价不定,五十斤盐,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也要四钱不到点。盐钱占了普通百姓生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七,剩余的大半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银钱再买其他物品。所以,老百姓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如果有一身新衣裳,都是欢天喜地的事情。”

钟进卫一口气把阎应元家了解到的信息都传达给了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没有特别的反应,没听出非常重要的东西啊。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眨眨眼睛,有点迷惑,不知道自己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只好开始细细讲解:“陛下,首先,盐钱在百姓的生活中,所占的支出是不是多了点,这是必须的生活物品,占了这么大的支出,百姓还有钱买其他物品么,他们的生活能好么?”

“钟师傅说的有理,但盐税自古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如果价格太低的话,朝廷就收不到多少税了。”崇祯皇帝解释道。

“陛下,朝廷收税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钟进卫追问道。

从大道理来讲,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崇祯皇帝一下不知道怎么跟钟进卫解释。

钟进卫也不等崇祯皇帝的解释,直接道:“陛下,盐价定的高,其实收的税也不一定就多。”

“此言何解?”崇祯皇帝不明白了,很浅显的道理,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呢。

“陛下,您听说过私盐么?”

这个,当然听说过,只要是当皇帝的,就没有不知道私盐的。

“官府的盐价定高了,就会有私盐的买卖空间。说句实话,陛下,官盐要定的太高,老百姓承受不起超出购买能力范围的必需品价格之后,无论朝廷怎么禁止,都会有人去购买私盐,因为私盐便宜啊,而且,据说私盐比官盐的品质还要好。”

崇祯皇帝正在考虑这种百姓算不算刁民的时候,钟进卫继续讲述他的理由:“陛下,如此一来,私盐这部分内容,朝廷是不是就没有征税,这部分税就白白的没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讲,觉得官盐定的太高,私盐就越猖獗,私盐越猖獗,朝廷收的税就更少了,是这么个道理。

钟进卫说到这里的时候,转身问一边的王承恩道:“王公公,你们东厂是否有对全国主要地区盐价的调查报告?”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这种情报也是绝密之一,在皇上面前,可不敢私自的说。

崇祯皇帝显然对钟进卫没有什么想隐瞒的,而且他自己其实也是不知道。于是他也问王承恩道:“大伴,可有这个报告?”

“陛下,是有这么一份报告,是天启年间时为调控两淮盐价所做的查探。”王承恩据实回答道。

崇祯皇帝问出结果来了,就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钟进卫见王承恩说有,他也不想让王承恩拿过来看,那个奏章肯定是没有加标点符号的,才懒得看呢。

钟进卫直接问王承恩道:“王公公,您应该看过那个报告,我想请问下,一般来讲,私盐和官盐价格的比例是多少?”

“私盐和官盐价格之比约是一比二到一比四左右。品质相差大的比例就少一点,品质相差不大的,价格就相差大一些。”王承恩如实回答道。

“好,我再问您,全国的人口一年所需的食盐约需多少斤,官盐的销量是多少斤?”钟进卫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王承恩沉默了下,心里快速进行估算,然后答道:“大明一年所需食盐大概在十八亿斤上下,官盐销量基本是固定的五亿斤左右。”

也就是说,私盐一年大概的销量是十三亿斤,占了官盐销量的三倍左右。

钟进卫问明白了情况,就转身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您应该可以看出来了,朝廷一年,要损失多少盐税。而这,就是因为官盐定价太高,给了私盐售卖空间的结果。”

钟进卫又给崇祯皇帝算了一笔账:“假定官盐降价一半,销量上升一倍,收税就和现在相差不多,但百姓付出的生活成本就降低了一倍,朝廷还有三亿斤的盐可以再收税。百姓和朝廷都能得利。这就是降低官盐价格的好处。”

崇祯皇帝越听到后面就越是吃惊,要按照钟进卫的算法的话,降低官盐价格,挤掉私盐,好处有这么多啊。

其实还不只这点好处,崇祯皇帝不知道而已。还有因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比如拿原本买盐的钱又去买其他物品,或者买多点盐去腌鱼之类,促进其他行业的繁荣等等。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又有点疑惑,就问钟进卫道:“降低官盐就可以实现了?”

第63章 荣誉榜第97章 闻报震怒第310章 绝境逢生第717章 冷面孙传庭第347章 战场逃生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215章 盐商的对策第145章 推荐甘薯第167章 纸币定样第837章 运筹帷幄第373章 应对宁锦第263章 悔不当初第741章 又到过年时第372章 一石二鸟第209章 看不到的威力第463章 孝之大小第712章 流放罪囚要慎重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421章 文臣的态度第676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502章 真相到底如何第340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第441章 票号之议第708章 自然灾害第337章 老骥伏枥第96章 灭口第316章 雷锋语录第565章 又要打仗了第220章 廉政公署第236章 水泥商机第283章 建虏并不笨第146章 农业研究院第453章 佛郎机改良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474章 建虏细作第684章 凯旋回京第849章 崇祯六年第187章 昌黎第二战第532章 一丝不安第533章 全军覆没第424章 祖宗基业为重第437章 练兵提上议程第358章 坏消息接二连三第568章 抢粮缺人第599章 汉民怎么办第227章 兄弟情第706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第846章 攻取大员第630章 当场石化第794章 钢铁厂第442章 票号之争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692章 驱赶海贼搅局东南亚第564章 登莱的士气第244章 创新没那么难第743章 洗衣机随便洗第571章 晾他一晾第282章 官匪一家第231章 新的征途第416章 大明央行的紧迫性第186章 昌黎第二战前夕第280章 意外收获第42章 交易第203章 昌黎第四战(3)第249章 火器的质量问题第352章 如何处置第295章 献俘第857章 展望未来第533章 全军覆没第18章 算计第562章 新来的吧第764章 此生无憾第818章 虎头蛇尾第400章 藩王会同意么第456章 张献忠的观察第19章 中计第284章 清水明月关的危机第480章 明人去过北美否第429章 到家不得入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102章 袁世振盐政第792章 在北方推广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801章 斗战胜佛第849章 崇祯六年第727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第6章 难眠之夜第408章 东江士气第206章 抵触攻城第478章 禁言反弹第745章 个人魅力不够么第768章 突围第406章 御厨第868章 汉语好难学啊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846章 攻取大员第254章 白杆军第775章 文明的进步第92章 濒临绝境第660章 包了饺子
第63章 荣誉榜第97章 闻报震怒第310章 绝境逢生第717章 冷面孙传庭第347章 战场逃生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215章 盐商的对策第145章 推荐甘薯第167章 纸币定样第837章 运筹帷幄第373章 应对宁锦第263章 悔不当初第741章 又到过年时第372章 一石二鸟第209章 看不到的威力第463章 孝之大小第712章 流放罪囚要慎重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421章 文臣的态度第676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502章 真相到底如何第340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第441章 票号之议第708章 自然灾害第337章 老骥伏枥第96章 灭口第316章 雷锋语录第565章 又要打仗了第220章 廉政公署第236章 水泥商机第283章 建虏并不笨第146章 农业研究院第453章 佛郎机改良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474章 建虏细作第684章 凯旋回京第849章 崇祯六年第187章 昌黎第二战第532章 一丝不安第533章 全军覆没第424章 祖宗基业为重第437章 练兵提上议程第358章 坏消息接二连三第568章 抢粮缺人第599章 汉民怎么办第227章 兄弟情第706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第846章 攻取大员第630章 当场石化第794章 钢铁厂第442章 票号之争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692章 驱赶海贼搅局东南亚第564章 登莱的士气第244章 创新没那么难第743章 洗衣机随便洗第571章 晾他一晾第282章 官匪一家第231章 新的征途第416章 大明央行的紧迫性第186章 昌黎第二战前夕第280章 意外收获第42章 交易第203章 昌黎第四战(3)第249章 火器的质量问题第352章 如何处置第295章 献俘第857章 展望未来第533章 全军覆没第18章 算计第562章 新来的吧第764章 此生无憾第818章 虎头蛇尾第400章 藩王会同意么第456章 张献忠的观察第19章 中计第284章 清水明月关的危机第480章 明人去过北美否第429章 到家不得入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102章 袁世振盐政第792章 在北方推广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801章 斗战胜佛第849章 崇祯六年第727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第6章 难眠之夜第408章 东江士气第206章 抵触攻城第478章 禁言反弹第745章 个人魅力不够么第768章 突围第406章 御厨第868章 汉语好难学啊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846章 攻取大员第254章 白杆军第775章 文明的进步第92章 濒临绝境第660章 包了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