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会厅议倭

第107章 会厅议倭

“咕噜噜……”

正厅,伴随着茶炉上的水壶沸腾,一只手也将它抬下倒入两杯盖碗中。

沸水将那色泽明亮、均整统一的茶叶冲刷泡起,所冲出的茶汤清澈明亮,空气中还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香。

不同于现代一些添加了香精茶叶的茶香,这种茶香是一种持久散发的香气。

如此场景,便是一个不懂行的人,也能看出这茶叶的品质不低。

“这是新安的松罗,你尝尝与你平日里喝的有什么区别。”

当李景隆的声音响起,朱高煦也拿起盖碗闻了闻。

新安的松萝茶,他前世也在领导那喝过,不过那茶香与这茶香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只是闻闻茶香,都不用入口,朱高煦就知道这茶一定不是凡品,更何况这茶还是李景隆带来的。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问道:“这是若歙的松萝茶吧?”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这是朱元璋最喜欢喝的三种贡茶,并且因为他要求的质量高,所以能贡入宫中的数量极少。

这其中,新安若歙上贡的松萝茶则是朱元璋的偏爱,便是朱高煦等人在武英殿处理奏疏时都很难喝上。

对于每日在武英殿拿贡茶拿水喝的朱高煦来说,他唯一没喝过的好茶,也只有这一种了。

“你倒是好口感,只是闻一闻就知道了这茶的来历。”

李景隆笑着开口,自己也端起了盖碗,如猛虎细嗅蔷薇般轻轻嗅着那淡淡清香。

朱高煦倒是不管那么多,只是吹吹便抿了一口,也没发表什么感想,而是直截了当的询问李景隆:“曹国公来我这里,可否得了爷爷的准许。”

他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毕竟如今他这里除了朱元璋恩准的人以外,剩下的就只有戌字百户的兄弟可以来。

要是李景隆没有得了朱元璋的准许,那不仅仅是他要受罚,朱高煦和王俭他们也要跟着受罚。

朱高煦倒不是担心自己被罚,毕竟老朱对子孙的处罚也就那样,他担心的是王俭和戌字百户的兄弟们。

如果不是李景隆突然出现,现在的他还好端端的在书房里看书呢。

“自然得了陛下恩准,不然我怎敢来寻伱。”李景隆轻笑,他能得到朱元璋的信赖,可不仅仅因为血脉和背景,而是为人处世和能力。

对于眼下看似烫手山芋的朱高煦,李景隆十分清楚,所谓禁足不过是朱元璋上演的一出好戏罢了。

旁人或许还不知道,可朝中正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又有哪个不知道《钱钞法》和《以钞抵税》这两篇文章出自朱高煦之口。

如果让朱高煦在外行走,四处招摇,那这功劳到底是要算给他,还是算给东宫?

朱高煦就像是皇帝手中的一块试金石,至于皇帝用他来试谁,不言而喻……

不过饶是如此,李景隆也依旧青睐朱高煦。

细数古今,能如他这年纪点评军事,干涉国政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诸如甘罗、霍去病,朱文正等人,也不过只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单独一方面有建树,而他虽然在单一方向不如以上这些人,可他胜在全才。

“曹国公是来询问我防倭事宜的吗?”

朱高煦从王俭、林五六那边知道了平倭事宜由李景隆接手,自然能猜到他来的意图。

对此,李景隆也没有否认,而是点头承认道:

“我常年在北边对付北虏和西南对付西南夷,对倭寇确实不太了解。”

“此前魏国公在任时,杨文能颇有斩获,想来是得到了你的提点。”

“今日辽东都司金州中左所送来消息,言中左所被倭夷入寇,全所被屠杀掳掠,只留下一片白地。”

“虽然这次倭寇数量数倍于中左所官兵,但也可见倭寇不同于寻常盗匪。”

“魏国公珠玉在前,我自然不愿意落人之后,因此特来询问殿下平倭详解。”

李景隆抬手作揖,以一个同辈人的身份和朱高煦交谈。

实际上二人辈分同辈,说起来还是表兄弟,不过老朱家的第三代男丁太多,而且与李景隆年龄差距太大,所以除了朱标那一脉,其余第三代子弟都与李景隆不太熟悉。

对于李景隆,朱高煦也十分惋惜,毕竟他了解过李景隆此前的战绩。

先不提他练兵四方,仅他少年、青年时曾随冯胜、蓝玉等人征战四方,单说朱允炆削藩后,他突袭开封缴了周王朱橚的兵权就能看出能力。

朱高煦了解过自家那五叔,如今的他虽然被朱元璋教训过,但手中兵权可是一直还在的。

李景隆轻装突袭开封,直接缴了他的兵权,这个过程中朱橚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

同样的手法,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用在朱棣身上,那靖难恐怕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毕竟谁也想不到朱允炆敢对嫡亲这么做。

至于靖难之役,朱高煦复盘多次,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如自家老爹一般能击败李景隆。

只可惜他这样的人就因为靖难和燕军作战,带给了燕军太大伤亡而导致他在永乐年间被针对。

老朱一手调教出来,留给朱允炆的征虏大将军,在永乐一朝多次被弹劾,不得不避难于家中,直至永乐末年才病逝。

这样的人,本该用来开疆拓土的……

“二殿下?”

见朱高煦久久不开口,李景隆还以为朱高煦不愿告诉自己怎么对付倭寇。

倒是他这询问将朱高煦拉回现实,他简单整理了思绪后才说道:

“如今倭寇在浙江面对杨文的围剿已经不堪重负,浙江倭寇分为两股逃亡,一股向南前往福建、两广和吕宋,一股向北袭击了辽东。”

“北方的沿海情况比较简单,只要与朝鲜封锁了济州岛至对马岛、江南的海线,便足够关门打狗。”

朱高煦说着,李景隆也颔首表示认同。

十四世纪的航海可不是后世那种可以随意进出深海的情况,在十七世纪以前,不管是商人还是海盗,都得顺着已经探明的航路行走。

以当下的航海技术,想要直接从松江上海县前往济州岛,那是极其危险的,便是当下龙江船厂所制造的最大船只也不敢保证能平安无事的抵达济州岛。

大明的最高航海工艺都不敢保证,更别提那群从日本跑出来的倭船了。

因此,他们大多是在主要航道的附近来往,基本都是沿着近海行船。

在大明的沿海没有太多岛屿,反而是从朝鲜的全罗道到北边的鸭绿江,再到辽东金州这上千里航道上拥有着大大小小的岛屿。

想来,这次犯事的倭寇就在这些岛屿上藏匿。

前世朱高煦记得金州被倭寇入侵的事情,不过前世之中这件事情十分严重,倭寇不止屠戮了中左所这一个地方,还在金州的各地制造了好几件血腥事件。

今日一看,似乎是自己的提醒起了作用,倭寇只是在屠杀了中左所后便离去,想来伤亡不少。

不过以当下的情况来看,浙江的倭寇肯定还有承受不住压力北逃的人,到时候北边的倭寇会越来越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行。

分析完一切,朱高煦也继续给出建议:“只要能封锁这两条海路,然后着重在朝鲜全罗及辽东金州近海一带搜寻,想必很快就会有所收获。”

“至于南边,其实与我先前所说的《平倭论》无误,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清剿闽浙及两广倭寇,不过南洋的倭寇一日未灭,两广及福建则难安。”

“因此,必须造大船、多配火炮,重设澎湖巡检司,日常在澎湖巡检司巡检才行。”

朱高煦三言两语就将平倭的事情说清楚,这其中功劳在于他脑中大致有着一幅地图。

前世不管是出差还是开车,用地图毕竟是常态,而他又偏喜欢用卫星地图。

无聊的时候,他就喜欢用手指头四处翻翻,所以才能记得大致的情况。

却不想这闲暇时的兴趣,到了这个世界却成了他在平倭上的利器。

“殿下确实如宫里传出来的一样,知晓中外各国情况。”

听完朱高煦的建议,李景隆不得不感叹朱高煦居然能把朝鲜和辽东沿海的情况说的那么清楚。

要知道便是走南闯北的他,也只是了解辽东东边的近海情况罢了。

诸如那高丽沿海是否有岛屿,便是他也需要礼部官员解释才能明了。

如今听完朱高煦的话,李景隆已经想到了怎么平倭,不过在平倭这件事上,他还有一些难题。

“如果按照殿下所说,我们就不得不带兵前往朝鲜的近海,可如此一来,恐怕朝鲜会对我们十分警惕。”

“这确实……”朱高煦沉着点头,他很清楚如今的朝鲜是什么情况。

明初的朝鲜可不是明末和清朝时期那废物模样,事实经历了武人当国和蒙元干涉,以及围剿红巾军的各种战事,李成桂治下的朝鲜依旧能打。

拥有三百万人口的朝鲜,也能拉出两万骑兵和数万马步兵,并且由于朝鲜地形问题,深入朝鲜作战必须要面对严苛的后勤问题。

明初的辽东尚需要江南不断输血才能维持局面,想要继续开拓那是十分困难的。

正因大明在辽东的实力十分虚弱,哪怕李成桂夺权称王,其内部依旧有着夺取辽东,和明朝开战的声音。

这在后世听起来像笑话的事情,在当下的局势下,却让人笑不起来。

哪怕在当下,朝鲜也依旧不断的向东北扩张,通过铁岭卫方向,不断的对东海女真进行蚕食。 这样的局面下,大明突然说要围剿倭寇,并且还要带兵在朝鲜西面的近海地区围剿倭寇。

这消息要是传到朝鲜,恐怕李成桂等人都会以为大明是来对付他们的。

“这事情,我与陛下商量过后再议,今日便多谢殿下指点了。”

wωω_ ⓣⓣⓚⓐⓝ_ C O

李景隆起身作揖,并不打算与朱高煦谈论平倭以外的事情,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因为和藩王亲密而栽倒的勋贵文臣实在太多了。

如果不是朱高煦对平倭有高见,李景隆恐怕也不会与他有什么牵扯。

“曹国公慢走。”

朱高煦起身回礼,同时送李景隆走出了院子。

二人没有一句寒暄的话,直到李景隆走出院门,朱高煦才转身回了院子。

在他回来的时候,一直蹲守的林五六也从耳房之中走出,手里还抱着一个小箱子。

“殿下,这是曹国公让人硬塞给您的。”

林五六一脸无辜,朱高煦却白了他一眼:“怕是你不愿意给。”

说罢,他也上手将那小箱子打开,却见里面摆放着十根拇指粗的金条。

林五六看到里面放着的十根金条,眼睛瞪得和牛眼睛一样,当即拿出一根咬了一嘴,然后掂量道:

“老天爷啊……这十根起码有一斤重了吧。”

明代一斤十六两,按照林五六的估计,这里起码有十六两黄金,市面金价折钱后差不多价值三百多贯。

“又是一笔进账。”

瞧着这三百多贯钱,朱高煦笑的合不拢嘴,他感觉他要是多留南京几个月,说不定能带着几千贯钱回北方,能让他爹都眼红。

想到这里,朱高煦从林五六手中接过这小箱子,拎着它就回到了书房。

把它放好后,朱高煦在窗口也对林五六吩咐道:“让右长街酒楼今天多送三个肉菜!”

“是!”听到今天加餐,林五六也搓着手走出了院子,吩咐兄弟们去催菜。

倒是不提朱高煦这边,只说李景隆乘车离去后,他没有直接返回自己在京的曹国公府,而是驱车前往了紫禁城。

只是半个时辰,他便在西华门下车,步行前往了武英殿。

“曹国公李景隆求见陛下……”

伴随着武英殿门口的亦失哈唱礼声响起,殿内的众人手中动作停止,纷纷看向了门口,只有朱元璋轻声回应:“召”

“召曹国公李景隆入殿~”随身太监得了准许,当即唱声召入李景隆。

殿外的李景隆闻声入殿,走入正殿后拐入偏殿,并在入殿后五拜三叩,作揖唱礼:“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九江,起身吧,自家人面前不用那么多礼数。”

面对李景隆,朱元璋同样展现出了对家人的感情,但李景隆却没有立马起身,而是毕恭毕敬的向朱允炆、朱济熺等人行礼过后才起身。

瞧着他,老朱打心底的高兴,毕竟这是他留给朱允炆的卫国良将,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他父亲李文忠,但足够为朱允炆守下江山。

“赐座。”老朱侧头对随身太监吩咐,不多时一把椅子就出现在了李景隆身后。

他再三行礼后才入座,朱元璋见状也笑着问道:“如何?”

朱元璋询问的很含糊,这让朱允炆心里有了猜测,倒是朱济熺、朱尚炳和朱高炽三人比较迷糊。

作为当事人,李景隆知道皇帝说的是谁,因此颔首:“刚从那边回来,有了些收获。”

“有收获就行。”朱元璋颔首,但却又在下一秒捕捉到了李景隆脸上的犹豫,渐渐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陛下,臣……”李景隆如实将朱高煦对他说的话交代出来,而当‘朱高煦’三个字出现在武英殿内的时候,朱允炆与朱高炽四人纷纷看向了朱元璋。

后三人心里疑惑,但朱允炆却十分清楚,能由李景隆在武英殿内提起朱高煦的名字,想来朱高煦很快就要解除禁足了。

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毕竟在他原本的预估里,朱高煦顶多就会被禁足一个月,因为之前比他还过分的一些藩王,也只是禁足了一个月,他应该也不例外。

只是他没想到,朱高煦已经被禁足了快一个半月,自家爷爷才松口展露出了要对他解除禁足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释放,让朱允炆有些动摇。

“或许对于爷爷来说,高煦并没有那么重要……”

朱允炆还在猜想,朱元璋却在李景隆转述完了朱高煦的话后开口道:

“他倒是对平倭的看法越来越精进了。”朱元璋夸赞了朱高煦,这是这一个半月以来的第一次。

这样的话,让殿内坐着的朱高炽喜出望外,便是连朱济熺和朱尚炳都觉得朱高煦的解禁或许不远了。

“陛下,二殿下的话虽然没错,但其中牵扯到了朝鲜,臣担心朝鲜会以为朝廷想用平倭的借口去进攻他们。”

李景隆说着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所有人听完朱高煦建议后的第一反应。

李成桂对大明确实很恭顺,但这是在大明不影响他利益的情况下。

诸如朝鲜北部,原本隶属前元的疆土一直被李成桂占据,除了归还部分汉人外,李成桂没有一丝想要吐出这块土地的意思。

不仅如此,他还越过鸭绿江,让朝鲜军队不断地进攻已经名义上归顺大明的东海女真诸部。

可以说在辽东东北部,大明与朝鲜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

这样的局面下,大明突然说要在朝鲜西岸近海围剿倭寇,朝鲜君臣能相信大明的话才真是有问题。

朝鲜会拒绝大明的要求,而大明如果一意孤行,那恐怕李成桂终将与大明刀兵相见。

可是,如果大明不围剿朝鲜西岸的倭寇,那辽东半岛的东线就一直有被倭夷入寇的风险。

思虑再三,朱元璋还是准备先礼后兵:“让礼部的人将金州和倭寇北逃的事情告诉李成桂,并告诉李成桂,若是朝鲜不愿意天朝出兵围剿倭寇,那就让他们自己出水军围剿倭寇。”

“只是让他给朕记住了,若是因他阳奉阴违而导致金州事件重演,那朕就只好出兵了。”

朱元璋展露出了强硬的一面,他并不害怕和朝鲜撕破脸皮,况且他也不觉得朝鲜的李成桂会那么傻。

明军在浙江围剿的倭寇一旦北逃,那么聚集在朝鲜西面的倭寇就会越来越多,即便自己不开口,李成桂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些威胁朝鲜的倭寇。

倒是说回来,朱元璋看向了李景隆道:“澎湖巡检司一事,便由你操办吧,从福建迁移六百户人家前往当地便是,反正岛上有屋舍。”

“臣领命……”李景隆作揖应下,随后又道:“陛下让臣督平倭事宜,臣自然当肝脑涂地,不过眼下已经入冬,臣担心甘肃及西宁一带的羌人和番人会发生叛乱。”

“你有推荐的人吗?”听李景隆这么说,朱元璋便已经知道他想要举荐人,特意询问。

“可命平羌将军宁正率兵坐镇西宁,以备边塞。”李景隆推荐了开国功臣的老将宁正,朱元璋也十分满意的点头,转头对身边随身太监吩咐。

不多时,由宁正坐镇西宁的圣旨便由武英殿下发。

见圣旨发出,朱元璋也特意询问起了朱高煦的事情:“你去那院中,燕嫡次子煦可曾悔过?”

一席话,将所有人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面对这个问题,李景隆没有过多粉饰,直言不讳的将他所看到的小院情况告知了朱元璋。

“臣去二殿下住处时,他正在书房看书,院内还比较安静,与臣对话时的言行举止也都井井有条,臣以为二殿下应该是悔过了。”

李景隆的话说完,旁边朱高炽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对面的朱允炆更是已经想到了朱元璋要解除朱高煦禁足的口谕。

然而如果朱元璋的心思能被他们轻松猜到,那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我瞧他兴许只是伪装,等出来之后还要再犯。”

朱元璋沉着脸色开口,并对身边随身太监道:“派人去府军前卫坊传口谕,令燕嫡次子煦从今日起开始斋戒,不得有误。”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不假思索的应下,可他才刚刚应下,那边朱高炽便连忙起身作揖道:

“皇爷爷,高煦……”

“午时了,都下去休息吧!”

不待朱高炽说完,朱元璋便开口打断了他,起身向外走去。

所有人被他这举动弄得一愣,而他在路过李景隆身旁时开口道:“九江,你随我在这武英宫外走走。”

“臣领命……”李景隆没有惊讶太久,下意识应下朱元璋的话后,便起身随朱元璋走了出去。

待他们消失在殿内,朱允炆才缓缓起身,顺带瞥了一眼朱高炽那边。

朱高炽低着头站在原地,朱尚炳与朱济熺则是小心翼翼的起身朝朱允炆作揖离场。

“高炽,你也不用太担心,想来爷爷很快就会解除禁足的。”

朱允炆简单安慰了一下朱高炽,便转身离开了殿内,去隔壁偏殿休息去了。

到最后,留在武英殿偏殿内的只剩下了朱高炽一人。

(本章完)

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15章 剑老无芒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第37章 一举一动第588章 后记成化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6章 阴晴圆缺第362章 后事之师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7章 大本堂内第70章 何不烧煤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481章 日不暇给第575章 永乐无憾第420章 亦步亦趋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111章 喜事连连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39章 君子之泽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571章 君临河中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516章 自爆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05章 怨种父子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01章 再议北征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385章 试点江南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515章 天家无情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86章 施以恩惠第64章 募兵之论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527章 东风入律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22章 《削藩论》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518章 颜李案第38章 宋国公府第527章 东风入律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428章 其势可谓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605章 地府翘首以盼朱高煦第489章 仓攒吏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459章 阖家团圆212.第212章 搭台唱戏第555章 狐假虎威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87章 后记景泰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59章 自由贸易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434章 皇明宗规第71章 燕府势大第358章 改书为史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6章 阴晴圆缺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364章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522章 昆仑角海战第118章 未雨绸缪
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15章 剑老无芒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第37章 一举一动第588章 后记成化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6章 阴晴圆缺第362章 后事之师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67章 大本堂内第70章 何不烧煤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481章 日不暇给第575章 永乐无憾第420章 亦步亦趋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111章 喜事连连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39章 君子之泽240.第240章 尴尬境地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571章 君临河中第64章 募兵之论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516章 自爆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05章 怨种父子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01章 再议北征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385章 试点江南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515章 天家无情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86章 施以恩惠第64章 募兵之论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527章 东风入律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22章 《削藩论》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518章 颜李案第38章 宋国公府第527章 东风入律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428章 其势可谓第563章 圣人亲至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605章 地府翘首以盼朱高煦第489章 仓攒吏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459章 阖家团圆212.第212章 搭台唱戏第555章 狐假虎威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87章 后记景泰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59章 自由贸易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434章 皇明宗规第71章 燕府势大第358章 改书为史第543章 尧趋舜步第6章 阴晴圆缺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86章 波斯之乱第364章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522章 昆仑角海战第118章 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