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瓷器发展史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

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过黑釉瓷器,特别是安徽省毫县建宁三年(1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浙江越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产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虽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龙泉青瓷窑系属南方青瓷系统。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自身特点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产品的国内市场很大。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在宋代民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终于迅速发展为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窑系。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龙泉县窑场星罗棋布,还旁及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江西吉安的吉州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有烧造。入元以后,烧制龙泉窑风格的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仅浙南的瓯江两岸就发现窑场遗址一百五十余处。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

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禹县、郏县、登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正是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同时在这种瓷的销售地也引起当地瓷窑仿烧,扩展到他处。销售地和主产地可以相距很远,广州西村宋窑烧制陕西耀州窑风格青瓷出口外销,就是其例。同时,因为要保持传统市场和争夺新市场,也促使宋代的制瓷工艺有很多的革新与创造,一方面是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例如宋代瓷窑普遍应用火照检查烧制过程中窑炉的温度与气氛,以保证尽可能高的成品率。北宋中期由定窑创始的覆烧工艺,是用一种垫圈组合匣钵,可以一次装烧多件碗类瓷器,能够充分利用窑炉空间,扩大生产批量以降低成本。这种覆烧工艺后来也为其他瓷窑所采用。

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似乎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官窑的工匠却是来自民窑,至于汝窑可能最初本来就是民窑,后来才在官督下为宫廷烧瓷,产品为宫廷官府所专有。随后也如汴京官窑一样,因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的倾覆而衰竭。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河南临汝的青瓷久负盛名,特别是其胎釉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也以青瓷见长,装饰有刻花和印花两种手法,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在南方的浙江龙泉,相传有兄弟二人,都精于烧瓷,各主一窑,哥哥所主持的瓷窑人称“哥窑”,弟弟所主持的瓷窑以地名来命名,称“龙泉窑”。哥窑器胎质黑褐,釉多裂纹,其裂纹成了青瓷的自然装饰。龙泉窑胎质色白,尤以釉色见长,肥厚莹润、色泽有粉青和梅子青,前者光润柔和,淡雅如碧玉;后者苍翠欲滴,色如翡翠。河南禹县的窖工们创造了窑变技术,在青色釉中含有铜元素,经高温烧制,釉色就呈现出紫红和玫瑰红等色彩,这种釉色如落日晚霞,非常美丽。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发展。河北曲阳的定窑白瓷胎质坚细密实,其釉莹润,白中泛黄,有如象牙。定窑制作精巧、纹饰美观。江西景德镇烧有介于青白之间的“影青”瓷,青中显白,白中带青,也颇为典雅美观。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哥瓷、龙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的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北宋的汝瓷与南宋的官窑、龙泉窑青瓷都是玻璃釉,但它们的配方已不再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粘稠的石灰碱釉,因而汝瓷“釉汁莹厚如堆脂”,官窑及龙泉青瓷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

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国内外。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因此青花的烧成比较容易,至今尚有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传世品种的保存

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不仅出于元代中期纪年墓,并且也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它证明在至元戊寅(1338年)已经有了釉里红瓷器的生产。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

(二)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三)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

(四)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江西景德镇的烧瓷业迅速掘起,窑工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创出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瓷,结束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时代,瓷器在这个基础上迅速向多样化发展。景德镇的匠师们用铜红颜料在胎体上绘制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加施一层清釉,入窑烧成美丽的“釉里红”,“美人醉”。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烧制成功了“青花”,这是在釉下用青花颜料绘图然后烧制而成。青花瓷的出现,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从此,青花成了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瓷种,普遍为人们所喜爱,至今长盛不衰。

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明清彩瓷可以看成是我国数千年陶瓷工艺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釉里红”在明清时多有发展,如明永乐年间出现了霁红,而宣德年间的“宣红”则是正色的鲜红了。而后,清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类似红宝石鲜红的“郎窑红”,同时烧出了一种犹如桃花色的“桃花片”。还有浓淡相间,在朦胧的粉红中透出点点深红,此外还有火焰红、豇豆红、祭红等等。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釉上彩绘,如斗彩、五彩等。而清代更创新出粉彩、珐琅彩等等瓷,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多有创新,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瓷器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向拉稀德陛下借势第二百五十章 全球巡回展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制瓷得到的启发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有潜力可挖的消费市场第二百三十章 旗舰店开业大吉第一百四十七章 仿古浮雕山水瓶第一百九十一章 玉围棋引起的纷争第一百六十九章 贵人出手相助宋代在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百五十八章 席卷英伦的塞拉同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镜第二百三十一章 《无限风光在险峰》青花瓷第一百九十一章 玉围棋引起的纷争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砚的由来第一百一十一章 备受推崇的清三代精瓷第二百五十章 全球巡回展第一百零六章 治病救人要紧第一百零七章 专收破砖头的砖痴第二百六十四章 令人生疑的如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镶玉修复古籍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具档次的拍卖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具档次的拍卖第二百六十八章 低调的投资公司第八十章 松荫仙女玉牌第二十七章 四道沟淘宝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师与菜鸟的差距第二百三十七章 青釉葵口碗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乐大典》残卷第三十章 鬼市淘宝第二百一十四章 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论的瓷器第九十七章 博物院的强势介入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论的瓷器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围棋第一百七十八章 福祸相倚第一百二十八章 精于瓷道的酒色之徒第六十二章 无法确认年代的水牛雕第十六章 死当和空当第六十六章 一刀穷一刀富第五十八章 油画惹来的烦恼第一百二十三章 令人郁闷的打眼第一百七十二章 来之不易的青料第八十三章 青白玉围棋第六十五章 疯狂的赌石第二百五十七章 王室御用茶具竞标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哈洛德百货合作第六十六章 一刀穷一刀富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价的象耳瓶第一百章 魅力无穷的单色釉瓷器第五十四章 仿制的宣德炉第二百零九章 模特公司的内幕第三十八章 早有预谋的收购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镜第六十九章 馈赠友人的翡翠手镯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价的象耳瓶第一百五十二章 把桩师傅与柴窑第一百六十章 不同寻常的富贵白头瓷第二百一十五章 垄断麻仑土资源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器晚成的鸿门宴青花瓷第一百六十七章 脾气古怪的青花大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蒙骗小日本的的仿制品第二百三十九章 锈迹斑斑的彩绘花卉镜第二百零八章 与模特公司的合作第二百四十章 意料之外的金奖第一百八十六章 高风险的瓷器第七十八章 神秘的柴窑瓷皇第十九章 齐白石的芥子园图谱第二百五十九章 赞助大师杯赛事第四十八章 沉入海底的思茅古茶第二百七十章 破釜沉舟的韩总第二百五十二章 法国朋友的盛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垄断麻仑土资源第七十八章 神秘的柴窑瓷皇第二百六十二章 与韩笑石的较量第一百九十六章 宝石蓝青花第二百零五章 无孔不入的高仿第一百九十六章 宝石蓝青花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柜第二百四十三章 现代版元青花第一百九十章 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二百六十五章 决战时刻即将到来第五十四章 仿制的宣德炉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制瓷得到的启发第二百四十一章 请高人指点迷津第一百零六章 治病救人要紧第九十二章 定窑孩儿枕第三章 绝版的榧木棋盘第二百四十章 意料之外的金奖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哈洛德百货合作第七十章 临危受命的见习典当师第九章 清粉彩鹿头尊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镶玉修复古籍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唯才是用第一百二十四章 寻访瓷都景德镇第二百六十八章 低调的投资公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备受推崇的清三代精瓷第十八章 民窑的也有精品第二百七十二章 龙兴杯世界围棋大赛
第二百二十五章 向拉稀德陛下借势第二百五十章 全球巡回展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制瓷得到的启发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有潜力可挖的消费市场第二百三十章 旗舰店开业大吉第一百四十七章 仿古浮雕山水瓶第一百九十一章 玉围棋引起的纷争第一百六十九章 贵人出手相助宋代在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百五十八章 席卷英伦的塞拉同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镜第二百三十一章 《无限风光在险峰》青花瓷第一百九十一章 玉围棋引起的纷争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砚的由来第一百一十一章 备受推崇的清三代精瓷第二百五十章 全球巡回展第一百零六章 治病救人要紧第一百零七章 专收破砖头的砖痴第二百六十四章 令人生疑的如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镶玉修复古籍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具档次的拍卖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具档次的拍卖第二百六十八章 低调的投资公司第八十章 松荫仙女玉牌第二十七章 四道沟淘宝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师与菜鸟的差距第二百三十七章 青釉葵口碗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乐大典》残卷第三十章 鬼市淘宝第二百一十四章 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论的瓷器第九十七章 博物院的强势介入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论的瓷器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围棋第一百七十八章 福祸相倚第一百二十八章 精于瓷道的酒色之徒第六十二章 无法确认年代的水牛雕第十六章 死当和空当第六十六章 一刀穷一刀富第五十八章 油画惹来的烦恼第一百二十三章 令人郁闷的打眼第一百七十二章 来之不易的青料第八十三章 青白玉围棋第六十五章 疯狂的赌石第二百五十七章 王室御用茶具竞标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哈洛德百货合作第六十六章 一刀穷一刀富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价的象耳瓶第一百章 魅力无穷的单色釉瓷器第五十四章 仿制的宣德炉第二百零九章 模特公司的内幕第三十八章 早有预谋的收购第十五章 “黑漆背”博局镜第六十九章 馈赠友人的翡翠手镯第二百二十二章 无价的象耳瓶第一百五十二章 把桩师傅与柴窑第一百六十章 不同寻常的富贵白头瓷第二百一十五章 垄断麻仑土资源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器晚成的鸿门宴青花瓷第一百六十七章 脾气古怪的青花大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蒙骗小日本的的仿制品第二百三十九章 锈迹斑斑的彩绘花卉镜第二百零八章 与模特公司的合作第二百四十章 意料之外的金奖第一百八十六章 高风险的瓷器第七十八章 神秘的柴窑瓷皇第十九章 齐白石的芥子园图谱第二百五十九章 赞助大师杯赛事第四十八章 沉入海底的思茅古茶第二百七十章 破釜沉舟的韩总第二百五十二章 法国朋友的盛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垄断麻仑土资源第七十八章 神秘的柴窑瓷皇第二百六十二章 与韩笑石的较量第一百九十六章 宝石蓝青花第二百零五章 无孔不入的高仿第一百九十六章 宝石蓝青花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柜第二百四十三章 现代版元青花第一百九十章 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二百六十五章 决战时刻即将到来第五十四章 仿制的宣德炉第一百八十二章 由仿制瓷得到的启发第二百四十一章 请高人指点迷津第一百零六章 治病救人要紧第九十二章 定窑孩儿枕第三章 绝版的榧木棋盘第二百四十章 意料之外的金奖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哈洛德百货合作第七十章 临危受命的见习典当师第九章 清粉彩鹿头尊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镶玉修复古籍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唯才是用第一百二十四章 寻访瓷都景德镇第二百六十八章 低调的投资公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备受推崇的清三代精瓷第十八章 民窑的也有精品第二百七十二章 龙兴杯世界围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