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群和尚指了条明路,李跃也开始安排送客。
书院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他也没有让人给安排和尚们在寺庙里边留宿。当然别人大老远来李跃也不可能让人家和尚真的在野外过夜。
让手下的人给村子里边的农家打了声招呼,腾出几间房子给人家住着,李跃也觉得自己对他们也算是仁至义尽。
毕竟他可不想掺和到未来的佛道之争里边去。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
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
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自西汉以来,佛、道有许多冲突。
西晋时,道教流传《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胡”指的就是释迦牟尼。后来,这本经书成了道教徒的依据,借此说明道教地位高于佛教。
有佛教僧徒为了打压道教,造作了的不少经典,贬低老子、孔子、庄子。
如:东晋和尚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其大意是佛不但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都是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
后来,瞎编个《正诬论》,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不过是佛的徒弟。
又有个《清净法行经》说:“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震旦即中国,这一下,把儒、道的祖师,都“包容”成了佛弟子的化身。
这样的“包容”,就像一个7岁的顽童,对30岁的壮汉说:“我对你很宽容,我不打你,不骂你,你不过是我的儿子。”
唐代,有两次大规模的佛道之争,一次是下诏先道后释,佛教徒法琳和道士秦世英等力争,几被杀身,以善变获释,流放蜀中。而后又是武则天借助佛教登基,佛教才借皇权为自己增色添光。
道教本就是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自于上古巫术、先秦道家、神仙方术、阴阳家、墨家以及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中驳杂可想而知。
华夏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可正因为无所不包,道教本身难免会有很多的问题。其中四个致命的缺陷,曾严重影响道教的发展。
缺陷一是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其终极目标是修仙长生,肉体飞升。这与佛教涅槃往生,灵魂不灭大异其趣。中国人最讲究实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亲眼见肉体飞升的又有几人?祖天师张道陵在蜀中传道数十年,在一百二十多岁的高龄得道成仙。可晋朝王隐的《蜀记》里记载说,张道陵在深山中修行,被大蛇吞食。嗣天师张衡为了迷惑信众,抓了一只仙鹤系在山巅。仙鹤挣脱高飞,张衡对外宣称祖天师张道陵化为仙鹤飞升。白日飞升之类的传说,总是真假难辨。
虽说二凤一直说自己就是老子的后人,但也没有因此而抬高他们的地位。
李跃正想着,一直跟着他敲门的管家道。
“侯爷,李纲先生请您过去。”
李跃点了点头,这么晚了李纲找他还真是头一次,整理了下着装,李跃便回应道。
“先生那里我自然会过去,对了今晚让和尚们住到村民家里,可有人说什么吗?”
听到这话,管家高福呵呵笑道:“侯爷您这想的是哪里?让和尚借住村民家咱们又不是不给钱,而且就几间房子的事情,您直接给了一贯钱,这放到平时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少村民还在后悔为什么没选上他们家里呢。”
“嗯,下次要是还有和尚过来,咱们能推就推吧。”李跃 交代了一句,快步向李纲住的小楼走去。
算算节气已经立夏,此时不论是时节还是温度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候。
远远看见李纲一人坐在自己独自打理的小院当中,李跃远远喊道。
“先生,您找我。”
或许是上了年纪,李纲反应过来时李跃整个人已经走到了跟前,李纲便招手示意李跃坐下。
李纲此时显的极为安逸,整个人靠在躺椅上面,一旁的小茶几上还放着热茶。
“来,尝尝,自从用了你小子的制茶方法后,我便托人从苏州特意送来的,据说是石头缝子里边长出来的东西,冲泡之后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李跃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随后忍不住问道:“先生,这么晚了,您找我有什么事情?”
李纲看了李跃一眼,“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是这个性子,以后做事要沉稳一点。”
李跃被这没来由的教训一下子给说懵了不少,但还是耐下心来静静听起了面前这位老人的人生经验。
李纲教育了李跃以后,便进入了晚上的主题,“李跃书院发展到这一步你打算让书院以后的路怎么走?”
听到这话李跃有些不明就里,“先生,咱们正常走不就行了吗?这还要什么规划?”
李纲听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来气,“难道过节的时候没人去你家里走动说安排学生进来?”
说到这里,李跃点了点头,“是有不少人来我家说过这些事情,其中不少人都是军门里的人,很多人还都是我爹以前的老部下。怎么?难道还有人跑您那里去走动?”
李纲点了点头道:“不错,除了我以外,他们其他三人也都见了长安的不少官员,不过都被我们给拖了下去。”
“那先生您的意思是?”
“这其中送来的孩子有好有坏,不过孔子常说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