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唐朝的中衰

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然其衰机亦肇于是时。高宗的性质是失之于柔懦的。他即位之初,还能遵守太宗的成规,所以永徽之政,史称其比美贞观。公元655年,高宗惑于才人武氏,废皇后王氏而立之。武后本有政治上的才能,高宗又因风眩之故,委任于她,政权遂渐入其手。高句丽、百济及西突厥虽于此时平定,而吐蕃渐强。吐谷浑为其所破,西域四镇亦被其攻陷,唐朝的外患,于是开始。

683年,高宗崩,子中宗立。明年,即为武后所废,徙之房州(今湖北竹山县),立其弟豫王旦(即后来的睿宗)。690年,又废之,改国号为周,自称则天皇帝。后以宰相狄仁杰之言,召回中宗,立为太子。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后卧病,结宿卫将,奉中宗复位。

自武后废中宗执掌政权至此,凡22年,若并其为皇后时计之,则达55年之久。武后虽有才能,可是宅心不正。她是一种只计维持自己的权势地位而不顾大局的政治家。当其握有政权之时,滥用禄位,以收买人心;又任用酷吏,严刑峻法,以威吓异己的人,而防其反动;骄奢淫佚的事情,更不知凡几;以致政治大乱。

突厥余众复强。其默啜可汗公然雄据漠南北,和中国对抗。甚至大举入河北,残数十州县。契丹酋长李尽忠亦一度入犯河北,中国不能讨,幸其为默啜所袭杀,乱乃定。因契丹的反叛,居于营州的靺鞨(营州,为热河朝阳县,为唐时管理东北异族的机关),就逃到东北,建立了一个渤海国。此为满族开化之始,中国对东北的声威,却因此失坠了。设在今朝鲜平壤地方的安东都护府,后亦因此不能维持,而移于辽东。高句丽、百济旧地,遂全入新罗之手。

西南方面,西域四镇,虽经恢复,青海方面对吐蕃的战事,却屡次失利。中宗是个昏庸之主,他在房州,虽备尝艰苦,复位之后,却毫无觉悟,并不能铲除武后时的恶势力。

皇后韦氏专权,和武后的侄子武三思私通,武氏因此复盛。张柬之等反遭贬谪而死。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儿,亦都干乱政治。政界情形的混浊,更甚于武后之时。

710年,中宗为韦后所弑。相王旦之子临淄王隆基定乱而立相王,是为睿宗。立隆基为太子。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仍干政,惮太子英明,要想摇动他。幸而未能有成,太平公主被谪,睿宗亦传位于太子,是为玄宗。玄宗用姚崇为相,廓清从武后以来的积弊。又用宋璟及张九龄,亦都称为能持正。

自713至741年,史家称为“开元之治”。末年,突厥复衰乱,744年,乘机灭之;连年和吐蕃苦战,把中宗时所失的河西九曲之地亦收复;国威似乎复振。然自武后已来,荒淫奢侈之习,渐染已深。

玄宗初年,虽能在政治上略加整顿,实亦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中岁以后,遂渐即怠荒。宠爱杨贵妃,把政事都交给一个奸佞的李林甫。李林甫死后,又用一个善于夤缘的杨国忠。天宝之乱,就无可遏止了。一个团体,积弊深的,往往无可挽回,这大约是历时已久的皇室必要被推翻的一个原因罢?

唐朝的盛衰,以安、史之乱为关键。安、史之乱,皇室的只是一个诱因,其根源是别有所在的。(一)唐朝的武功从表面看,虽和汉朝相等,其声威所至,或且超过汉朝,但此乃世运进步使然,以经营域外的实力论,唐朝实非汉朝之比。汉武帝时,攻击匈奴,前后凡数十次;以至征伐大宛,救护乌孙,都是仗自己的实力去摧破强敌。唐朝的征服突厥、薛延陀等则多因利乘便,且对外多用蕃兵。玄宗时,府兵制度业已废坏,而吐蕃、突厥都强,契丹势亦渐盛。欲图控制,守御,都不得不加重边兵,所谓藩镇,遂兴起于此时,天下势成偏重。

(二)胡字本是匈奴的专称,后渐移于一切北族。再后,又因文化的异同易泯,种族的外观难改,遂移为西域白种人的专称(详见拙著《胡考》,在《燕石札记》中,商务印书馆本)。西域人的文明程度,远较北族为高。他们和中国,没有直接的政治关系,所以不受注意。然虽无直接的政治关系,间接的政治关系却是有的,而且其作用颇大。

从来北族的盛衰,往往和西胡有关涉。冉闵大诛胡、羯时,史称高鼻多须,颇有滥死,可见此时之胡,已非尽匈奴人。拓跋魏占据北方后,有一个蓋吴,起而与之相抗,一时声势很盛,蓋吴实在是个胡人(事在公元446年,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见《魏书·本纪》和《宋书·索虏传》)。唐玄宗时,北边有康待宾、康愿子相继造反,牵动颇广,事在公元721、722年,即玄宗开元九年、十年。康亦是西域姓。突厥颉利的衰亡,史称其信任诸胡,疏远宗族,后来回纥的灭亡亦然,可见他们的沈溺于物质的享受,以致渐失其武健之风,还不尽由于中国的渐染。从反面看,就知道他们的进于盛强,如物质文明的进步,政治、军事组织的改良等,亦必有受教于西胡的了。

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胡乱华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减退时,就不免有被其侵入的危险了。

唐末的沙陀,五代时的契丹,其侵入中国,实在都是这一种性质,而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先期的警告。安禄山,《唐书》说他是营州柳城胡。他本姓康,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因冒姓安。安,康都是西域姓。史思明,《唐书》虽说他是突厥种,然其状貌,“鸢肩伛背,廞目侧鼻”,怕亦是一个混血儿。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能通六蕃译,为互市郎,可见其兼具西胡和北族两种性质。任用蕃将,本是唐朝的习惯,安禄山遂以一身而兼做了范阳、平卢两镇的节度使(平卢军,治营州。范阳军,治幽州,今北平)。此时安禄山的主要任务,为镇压奚、契丹,他就收用其壮士,名之曰曳落河。其军队在当时藩镇之中,大约最为剽悍。目睹玄宗晚年政治,内地守备空虚,遂起觊觎之念。并又求为河东节度使。755年,自范阳举兵反。不一月而河北失陷,河南继之,潼关亦不守,玄宗逃向成都。于路留太子讨贼,太子西北走向灵武(灵州,治今宁夏灵州)。即位,是为肃宗。

安禄山虽有强兵,却无政治方略,诸将亦都有勇无谋,既得长安之后,不能再行进取。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朔方军,治灵州)。乃得先平河东,就借回纥的兵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九节度之师围庆绪于邺。因号令不一,久而无功。史思明既降复叛,自范阳来救,九节度之师大溃。思明杀庆绪,复陷东京。李光弼与之相持。思明又为其子朝义所杀。唐朝乃得再借回纥之力,将其打平。

此事在762年。其时肃宗已死,是代宗的元年了。安,史之乱首尾不过8年,然对外的威力自此大衰,内治亦陷于紊乱、唐朝就日入于衰运了。

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23章 赋税(2)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40章 住行(2)第39章 住行(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9章 住行(1)第18章 官制(2)第2章 出版序第38章 衣食(3)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7章 族制(1)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50章 宗教(2)第17章 官制(1)第27章 兵制(3)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2章 出版序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21章 选举(3)第43章 语文(1)第15章 财产(2)第42章 教育(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4章 语文(2)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6章 婚 姻(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9章 政体(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19章 选举(1)第25章 兵制(1)第6章 婚 姻(3)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1章 选举(3)第13章 阶级(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9章 刑法(2)第28章 刑法(1)第36章 衣食(1)第48章 学术(4)第40章 住行(2)第38章 衣食(3)第30章 刑法(3)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63章 后汉的盛衰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24章 赋税(3)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36章 衣食(1)第7章 族制(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10章 政体(2)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32章 实业(2)第43章 语文(1)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47章 学术(3)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8章 族制(2)第7章 族制(1)第38章 衣食(3)第37章 衣食(2)第1章 自序第18章 官制(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第41章 教育(1)第3章 绪论第30章 刑法(3)第13章 阶级(3)第13章 阶级(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38章 衣食(3)第42章 教育(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7章 族制(1)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12章 阶级(2)第10章 政体(2)第35章 货币(2)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11章 阶级(1)第62章 新室的兴亡
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23章 赋税(2)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40章 住行(2)第39章 住行(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39章 住行(1)第18章 官制(2)第2章 出版序第38章 衣食(3)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7章 族制(1)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50章 宗教(2)第17章 官制(1)第27章 兵制(3)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2章 出版序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21章 选举(3)第43章 语文(1)第15章 财产(2)第42章 教育(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4章 语文(2)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6章 婚 姻(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9章 政体(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19章 选举(1)第25章 兵制(1)第6章 婚 姻(3)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1章 选举(3)第13章 阶级(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29章 刑法(2)第28章 刑法(1)第36章 衣食(1)第48章 学术(4)第40章 住行(2)第38章 衣食(3)第30章 刑法(3)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63章 后汉的盛衰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24章 赋税(3)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36章 衣食(1)第7章 族制(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10章 政体(2)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32章 实业(2)第43章 语文(1)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47章 学术(3)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8章 族制(2)第7章 族制(1)第38章 衣食(3)第37章 衣食(2)第1章 自序第18章 官制(2)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第41章 教育(1)第3章 绪论第30章 刑法(3)第13章 阶级(3)第13章 阶级(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38章 衣食(3)第42章 教育(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7章 族制(1)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12章 阶级(2)第10章 政体(2)第35章 货币(2)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11章 阶级(1)第62章 新室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