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聚居庵堂

尼姑庵与越王山上的宝莲院是一系,解放前香火都很盛,远近闻名。小小的一座庵堂,拥拥挤挤,容纳下了十户人家,其中包括了四五十个小孩。

那个特殊的年代,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鼓励多生多育,农村没有什么节育措施,因此每家都有五六个小孩,而且出生的相当密集,一般都是间隔一二岁。

到这个特殊的年代结束,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造成独有的人口出生高峰,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口之多,可能再无法超越,七十年代的同龄人,到哪里都是一大堆。

尼姑庵是一座四方开建筑,典型的明清风格,坐北朝南,正前方是主楼,后面有厢房和龛房,依地势而建,分成三级,主楼部分最低,中间龛房和大殿其次,大殿后的佛像台与两边的龛房最高。

主楼、龛房、大殿、天井为一体,厢房相对独立。龛房的外墙加高,与主楼平齐,墙顶龙形起伏,增添厚重外观庄严。

主楼后面是四方天井,天井后面是大殿,大殿两边对称排列两座龛房,一条走廊将龛房与天井隔开,向东通往侧门,隔离出前后两座龛房,向西连接西厢房前的南北向走廊。

一座木质楼梯紧靠东面南侧龛房外墙,架在天井之上,下面连接大殿走廊,上面连着一座戏台,四根柱子树立,底下是木质楼板,四周是木质栏杆,栏杆漆成深红色。

西厢房南面与天井平齐,南北走向的走廊连接前后院墙,各有一个小门进出,形成封闭式庭院。走廊前有一条排水沟,连着天井,分开了厢房与龛房。

最后面的佛像台,后来用黄夯筑隔离,当作了大家的厨房,两边的龛房前各有一条闭合通道,因为地势渐高,大殿左右的龛房,门前都有数级台阶。

长条的麻石,一块块铺就走廊和大殿地面,平整而又坚实,天井和水沟也是用麻石砌成,一个长年行走,一个长年雨水浸润,分成两种不同颜色,走廊和地面银白发亮,水沟内敛暗黄。

十户人家,一般都是一家一间,实在住不下了,最后来的几家,在大殿上用竹篱笆或木板,隔离出了几间房间,用来住宿。后来还来了一户,单身一人,住到了戏台上。

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住下了十户人家,印象中似乎并不太拥挤,角角落落,都曾留下小伙伴们玩耍的身影,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欢笑声,时刻在里面飘扬回荡。

在玩耍之中,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小妹,曾不小心从戏台摔落,掉在天井麻石上,休克了很长时间,父母为此吓得不轻,又推又揉才把妹妹救醒。

据说解放前尼姑阉内还有尼姑,解放后才被遣散。综合队成立时,菩萨还完好存在,后来开展破“四旧”运动,被认定是旧社会封建残留,全部毁于一旦。

和我父亲一样孤身一人前来的,还有一个叫雷必松的,在父亲到民办小学任教之后,接替我父亲担任了生产队长。据说他破得最积极,那些木料做成的菩萨,全被他劈成了柴烧。

凤凰山确实是小山丘,甚至可以说是小山包,高不过二三十米,方圆不过四五十米。东南部分是竹林,西北部分是灌木,整齐的将山分成了两半。

尼姑庵有两条石板路通向山下,南面一条连接主楼大门,陡峭而蜿蜒,从竹林中穿过。东面一条连接东龛房小门,依竹林与灌木沿山坡而下,相对平坦。

陡直不同,不知道什么年代建成,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朝拜的香客,石板已经磨得发亮。南面那条有竹林遮掩,湿气很重,浸染成黝黑色,还常有苔藓生长,东面那条烈日直晒泛着金黄。

在我能够在地上爬的时候,竹林掩映的石板路,开始留下我爬行的身影。

听父母讲,每当他们出去劳作,我就会趁着这条石板路,一个人爬到下去,坐在马路边集体仓库的门坎上。山里人称外公为“阿公”,外婆为“阿婆”, 刚刚学会发音,常“阿公阿婆”的自言自语。

等到父母劳作结束,回来时才把我抱回,后来觉得这样不安全,再出去劳作时,就把我和姐姐锁在房间里,等他们回来,房间的床底,常常是屎尿满地。

综合队成立之后,农忙季节,两条石板路不够用,在西面沿山坡又开挖了一条土路,沿灌木与竹林分割线而下,没有石板,黄土中挖出一个个坎,下雨天非常滑无法行走。

后山也有一条土路,在灌木丛里开辟出来,通往山下的一眼泉水,每天村里人都会到这里挑水,用来烧水做饭。也没铺垫石板,绕山而成相对平坦,雨天也滑,但再滑也要用水,挑水之人因此常有摔倒,苦不堪言。

这眼泉水,在一块巨大的麻石下,旁边交叠几块大青石,青石凹凸不平,相当洁净,就连石逢中也没有一丝泥土,人们会经常掏洗保持水井卫生,青石因此被掏成深褐色,映得泉水特别清亮。

那块特别巨大的麻石,傍着山脚耸立,形成一面石崖,长着厚厚的青苔,透出这眼泉水年代久远。也不知道它浇灌了多少人,哺育了多少代成长。

泉水深近两米,宽约一米长两米多,底下的石缝中,经常能见一两条鱼,由村民特地放养,能检验水质好坏,也给泉水增添了一丝灵性。

靠近水面有一块青石凸起,无论冬夏井水只满到这,不会多也不会少。凸起刚好垫脚,打水时一脚踩在垫脚石上,水桶按进水中装满提起,再换一只脚,将另一只桶装满提起,不落肩就能挑回。

泉水不够全村人用,挑水就要起得比较早,晚了则要多走一些路,到附近小河挑水。小河是越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而成,洁净而又清澈,完全可以当作饮用水。

盛夏酷暑,田间劳作,山民河边树荫乘凉,一般都是直接饮用溪流中的河水,不见一丝温度,特别清凉。深秋过后,天气寒冷,水中却又能感觉一丝暖和,水面之上能升起雾汽。

山脚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穿过,路面平整,铺垫沙石,特别坚实,无论晴雨,都很好走。

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十四章 世事艰辛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五十九章 学习训练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二十一章 琼光照鱼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三十章 竹笋美味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七十七章 行军拉练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四十章 会埠中学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三十五章 卖谷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五十三章 待业一年第八十六章 任职排长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军学院第七十九章 军号嘹亮第八十章 院墙内外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二十九章 毛竹制品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后记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三十章 竹笋美味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六十章 分兵下连第四十八章 冶城职高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梦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五十六章 踏入军营第五十八章 内务管理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三十九章 枫垅小学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九章 喂猪养牛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八十章 院墙内外第二十章 烟枪烟壶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三十六章 出行记忆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二十六章 山里人家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
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十四章 世事艰辛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五十九章 学习训练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二十一章 琼光照鱼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三十章 竹笋美味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九十一章 代理连长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七十七章 行军拉练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四十章 会埠中学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三十五章 卖谷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五十三章 待业一年第八十六章 任职排长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军学院第七十九章 军号嘹亮第八十章 院墙内外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二十九章 毛竹制品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后记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三十章 竹笋美味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八十八章 低窝铺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队第十章 火之记忆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七十章 战友战友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六十章 分兵下连第四十八章 冶城职高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六十九章 为梦而冲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梦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五十六章 踏入军营第五十八章 内务管理第九十二章 参谋助理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三十九章 枫垅小学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九章 喂猪养牛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八十章 院墙内外第二十章 烟枪烟壶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三十六章 出行记忆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二十六章 山里人家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