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大明的顽疾

密室之中,君臣三人,开始就大明以后的国策前途进行商议。舱室外,京营总督吴孟明亲自站岗,严禁一切人等靠近。

虽然现下船队中位高权重之人大有人在,可平南侯陈越有指挥船队之责,正在为如何击败驻守仪真的黄得功费心,崇祯不愿他分心。

吴孟明和陈江河都是侯爵,也都位高权重,但武夫出身的他们见识方面就差了好多,也不会有什么好见解。所以,崇祯也就是找来路振飞和王寅一起商议而已。

路振飞在淮扬巡抚任上卓有成效,是难得的能臣干吏。王寅虽然以前没有为官,可他身上有举人功名,学识也一点不差,再加上在周延儒幕府任过职,这一年来又跟着陈越南征北战,熟知军略、广有良谋。崇祯很想从他二人口里听听以后应该如何办。

“陛下,微臣以为,施政首要是清刷吏治,整肃朝纲,只要君臣上下一心,文臣武将各尽其职,则大明必能国祚绵延。”

稍微思考一下,路振飞率先道。

崇祯点点头,路振飞所言虽然是泛泛而谈,却是治国之必然之路。可是想要清刷吏治,想要君臣上下一心,哪里是那么容易!

在大明,党争朝争无处不在,哪里有一日的和平共处?

“路卿所言甚是,不过朕现在更想知道,眼下我大明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崇祯道。

大明存在的问题吗?路振飞苦笑了起来,那实在是很多很多,而且很多已是顽疾,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根本无法解决,很多人连提都不敢。

“陛下既然问及,微臣不敢不言。但我大明存在的问题很多,微臣也不知该从何说起。”路振飞苦笑了一下,道。

“路卿但说无妨!”崇祯鼓励道,为何他辛辛苦苦处理朝政,论勤奋历朝皇帝无人能及,可是大明却每况愈下,这个问题若是弄不清楚崇祯寝食难安。

“那微臣就从田地说起吧。”路振飞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道:“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足够的土地才能养活子民。若是所有的子民都有地可种,都有饭可吃,那么就没有人会铤而走险,我大明的江山也就稳若泰山。”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曾经下令丈量清查全国土地,丈量的结果我大明共有可耕田地八百万顷。当时我大明刚刚立国,经历了元末的动乱之后全国的人口急剧减少,各省更是有大量的荒芜田地。

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出来,耕田的数量应该不断增多才是。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永乐年间,再一次丈量耕田的结果是,全国的耕田只有七百万顷。而以后,在册的耕田年年减少,到了正德年间,户部在册的耕田只有三百八十万顷。

万历朝,张公居正力行变法,清查出耕田七百万亩,可自从张公去世之后,耕田的数量又逐年减少,到了我朝,想必陛下您也清楚,户部的粮册上,在册的耕田只有四百万顷。

人口不断繁衍,大明的子民越来越多,耕田却逐渐减少,越来越少的耕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朝廷的税收连年减少,百姓食不果腹、进而揭竿而起,再加上满鞑崛起于辽东,为了清剿他们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财力,大明也就到了今日之窘迫境地。”

路振飞缓缓而谈,话语虽然不多却道尽了大明最大的顽疾,崇祯听得神色无比的凝重。

“我大明的耕田到底去了哪里?”崇祯轻轻问道,话是在问路振飞和王寅,更是在问他自己。

虽然以前崇祯也意识到了土地的问题,可是满朝文武群臣却没有谁对他主动提及。

“那是因为有很多的人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这些消失的耕地就在他们手里。宗室,勋贵,乃至士绅。”

路振飞轻轻的说道,当说道士绅时,他的声音不由得低了下来,他自己就是士绅的一员,也是既得利益者啊!

宗室,勋贵,士绅,崇祯口里喃喃说道,眉头越皱越深。这三者可是大明的国基啊,宗室是自家的亲戚,豢养宗室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国策,自己若是在他们口里夺粮,必然被骂做不仁。

嘉靖年间,御史林润曾经上过奏折,说的很清楚。在嘉靖年间,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的粮食,每年却有八百万石。

具体到地方上,军事重镇山西省,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但当地王府消耗粮食,却有三百多万石。河南省存粮九十四万石,当地藩王消耗粮食,却有一百九十多万。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满藩王的嘴。

藩王如此,更不用说还有数不清的郡王将军中尉了,随着大明立国二百多年,太祖的子孙已经繁衍到了近百万人,每一个人都需要大明进行供养,大明的粮食,有太多用来供养这些无用的宗室上。

至于勋贵,虽然田产也不交税,但因为大明非军功不能封爵的惯例,全国的勋贵数量也就那么多,占有的土地远不能和宗室相比。

能和宗室相比的就是士绅了,在大明可是君与士大夫共天下,只要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有不交税赋的特权。全国的进士虽然不多,可举人数量却多得很,举人全家是不需要交税的。而且在大明投献成风,为了避税,有太多的百姓主动把家里的田地投效给有功名的乡绅们。

全国超过一半以上的耕地被宗室乡绅们侵占,只能用一小半土地的赋税供养整个国家,供养百十万军队,为了对付渐渐崛起的关外建州后金,崇祯登基后连续加税,终于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于是,也就到了现在这种局面。

“想要大明中兴,就必须解决土地侵占之顽疾,可是这些又何其难。眼下大明内忧外患,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更是不易大动干戈,陛下许谨慎才是。”路振飞最后无奈的劝道。

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偏偏无法进行解决,这真是让人痛苦的事情。

只要依照张居正故智,派出能员干吏清查全国田亩,把隐瞒起来的土地一一查出,粮税必然激增,有了财源粮食,自然能够招募兵马,外御满鞑、内抗流贼。

可是,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年张居正秉国之时,倭寇已灭,蒙古没落,老奴努尔哈赤刚刚出生,整个大明海晏河清。可就那样,张居正的变法依然充满了阻力,最后流于失败。因为变法挡住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财路,士绅、宗室、勋贵,几乎整个大明上层都是新法的敌人。

眼下的大明内忧外患,根本不是一个改变的好时机。

“耕地之顽疾由来已久,非短时间内能够奈何。”崇祯艰难的说道,明知道问题所在,却偏偏没有办法,哪怕他是大明的皇帝,这种感觉让人太过窝火。

“王卿,不知你有何高见?”崇祯把转向了王寅。见此情形,路振飞深深一叹,知道崇祯没有勇气和整个士绅阶层做对。

“路大人的见解针砭时弊,命中了我大明最大的弊端,微臣鲁钝,也说不出更多的东西。”王寅谦虚了一下,方道,“微臣赞同陛下的观点,解决耕田兼并之事只能缓缓图之,对现在的大明来说,如何解决当前的危局才是关键。”

崇祯闻言眼睛就是一亮,连忙问道:“该如何解决?”

“闯贼攻破了北京,北方国土沦陷,我大明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整旗鼓,依靠江淮防线,把强敌挡在北方,保住我大明半壁江山。

所以,当下要做的不是什么变法拿士绅们宗室们开刀,而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眼下眼下武昌有平贼将军左良玉数十万兵马,勉强能抗衡闯贼,可是江淮地带却兵力空虚,根本没有一支强军。

若是闯贼大军从江淮进攻,以现在的兵力根本无从抵挡。所以必须要招募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可是招募军队需要大量的银钱。衣甲、粮饷、武器,那一样都需要银子。十万军队一年最少一百万两银子,所以陛下抵达南京之后,征调钱粮募兵才是当务之急。”

“一百万两银子啊!”崇祯不由得苦笑了起来,往年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这么多银子啊,而现在大明又丢掉了整个北方。

“所以,以后陛下抵达南京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弄钱,只要有钱粮,就能建立牢固的防线,就能把闯贼挡在北方。

而今虽然不知闯贼为何没有迅速南下,不过留给大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江淮的军队每年需要一百万两银子,那武昌的左良玉大军呢?湖广江西的军队呢?又需要多少银子?”路振飞禁不住问道,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若是大明有钱,则一切均可解决。

“慢慢想办法吧,不过千万不能再加田赋了,大半的田赋都着落在小民的头上,北方已经因之大乱,江南不能再乱了。”王寅提醒道。

“不加田赋该怎么弄银子?”崇祯禁不住问道,他登基这十多年,每当没钱时做的一件事就是加赋,根本没想过有第二种方法。

“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像万历爷那样征收矿税,再比如开市舶司,以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物向海外换取银两,或者广收商税,凡是经商者一律缴纳税银,等等等等。”王寅笑道。

崇祯眼前顿时一亮,万历天启年间,皇帝曾广派矿监税使,可是崇祯登基后,受到东林党的蛊惑,说什么皇家不该与民争利,把所有外派的矿监税使都收了回来。现在看来,自己当初根本是受到了东林党那些该死的文官们的蒙蔽,自己倒是不再与民争利,可所有的好处也都被这些该死的士绅们侵占。

什么与民争利,什么弹劾,这些文官们一个个满嘴的道德文章,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经历了北京的生死危局之后,这些时日以来崇祯想了许多,也总结了许多,把登基这十多年所有的事情在心里都过了好多遍,发现了自己以前做的很多错事。一些是因为自己行事太过急躁,还有很多是受到了这些文臣们的蒙蔽。

经历了一场生死危局,崇祯的性格也变了许多,现在的他远比以前更加稳重,对事情的理解也深刻了许多。

今日召集王寅和路振飞二人攀谈,询问对局势看法对策倒是其次,关键的是他想弄清楚王寅和路振飞二人,弄清楚这二人的能力和品行,看看他们到底对自己是否绝对的忠心。

北京失守前,满朝文武面对自己装聋作哑,即不肯献出家财为国分忧,更不主动建言献策。就连自己任命的首辅大学士魏藻德,也对国事朝局装聋作哑,每次问策时都沉默应对不发一言。而闯贼进入北京后,这些文臣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向新主献媚投降。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让崇祯对这些文臣早就寒了心,对他们口口声声的忠君为国早就不信。

可是,要想掌控大明稳定朝局,又不能不用这些文官。但是,即使要用,也必须要用对自己真正忠心的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于是崇祯便借着问策之际,对二人进行观察。

观察的结果是,这二人可用!

路振飞能主动说出大明的顽疾是宗室和士绅,说明此人对大明的忠心要在自己的私利之上,这是一个纯臣。

王寅能准确说出现在应该做的事情,说明此人思路清晰,能力出众,再加上他只是一个举人,以前没有出仕为官。没有中进士没有出仕也就没有很多同年同僚,也就不容易结党,只有依靠朕,他才能在未来的朝廷中立足,所以崇祯对王寅也很放心。

对到达南京以后的朝廷,对未来的施政,崇祯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就等着到达南京之后立刻施行。

ps:两章合一,十二月又坚持了下来。明日就是新的一年了,作者君祝愿所有书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新年新气象,也祝愿本书在新的一年成绩越来越好!

第433章 劝降第567章 陈越言志(上)第598章 这个荷兰人太讨厌了第423章 无题第738章 内阁的决定第259章 回师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出战前的准备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 尔虞我诈第649章 破口大骂第699章 西军攻打九江之始第580章 俘获第855章 大破清军为时不远第686章 陷阱在哪里?第474章 该来的总归会来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759章 史可法下定了决心(第二更)第623章 战起第498章 水攻之议(1)第889章 吴三桂归降第一百七十章 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第903章第460章 攻防第572章 风渐起第513章 士气低落芜湖城第541章 翻船第二十一章 创业第522章 初战胜利第701章 总有人想作死第938章 宫变开个单章为新书求个收藏、推荐第一百零五章 满鞑攻上寨墙第724章 决战的时刻到了第930章 攻克山海关第684章 破岳阳第889章 吴三桂归降第二十八章 生意来了!第五章 陈越的报仇方式第581章 缴获巨大第437章 俺们是大明锦衣卫(4000字大章)第576章 不要肆意妄为第一百一十四章 黎明之前第647章 过年的喜悦第230章 金蝉脱壳第575章 寇白门买舟去杭州第733章 哪吒毙命第九十六章 制作火药第779章 改旗异帜第925章 这一仗不得不打第405章 胜利入东台第325章 功败垂成图奈何第五十四章 再遇坤兴公主第1032章 逃了又能如何?第503章 十万清军尽鱼鳖第522章 初战胜利第703章 竟然是唐王?第858章 还请王爷早做准备第十一章 父子夜谈,矢志报国第二十九章 扩大规模第十一章 父子夜谈,矢志报国第400章 新编十营第757章 齐国公,难道你想做曹操?(第四更)第四十二章 比武前第650章 崇祯病入膏肓第202章 翻脸第二十章 建房第九十二章 孤独的冲刺第281章 群臣第603章 “倭寇”的突袭第524章 盘算第823章 熟人第529章 内讧的前兆第978章 郑森的选择第744章 各家都在准备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车对满鞑骑兵第535章 形势大好第一百七十五章 火铳和工匠第957章 左懋第驾临福州第419章 处置第549章 陈江河逝世第819章 对峙第361章 寇白门第949章 叛军入泉州第893章 吴三桂马踏八旗军阵第596章 倭人的反应第八十章 兵发西山镇第269章 山海关惊变第402章 粮船第752章 坚定的史可法(加更)第572章 风渐起第827章 明军攻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磐石第845章 粮饷危机第463章 缺口激战第727章 全军出击西军溃第692章 陈越之忧第三十七章 走门路第546章 怒火第1008章 大明帝国临时大总统第725章 绝望
第433章 劝降第567章 陈越言志(上)第598章 这个荷兰人太讨厌了第423章 无题第738章 内阁的决定第259章 回师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出战前的准备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 尔虞我诈第649章 破口大骂第699章 西军攻打九江之始第580章 俘获第855章 大破清军为时不远第686章 陷阱在哪里?第474章 该来的总归会来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759章 史可法下定了决心(第二更)第623章 战起第498章 水攻之议(1)第889章 吴三桂归降第一百七十章 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第903章第460章 攻防第572章 风渐起第513章 士气低落芜湖城第541章 翻船第二十一章 创业第522章 初战胜利第701章 总有人想作死第938章 宫变开个单章为新书求个收藏、推荐第一百零五章 满鞑攻上寨墙第724章 决战的时刻到了第930章 攻克山海关第684章 破岳阳第889章 吴三桂归降第二十八章 生意来了!第五章 陈越的报仇方式第581章 缴获巨大第437章 俺们是大明锦衣卫(4000字大章)第576章 不要肆意妄为第一百一十四章 黎明之前第647章 过年的喜悦第230章 金蝉脱壳第575章 寇白门买舟去杭州第733章 哪吒毙命第九十六章 制作火药第779章 改旗异帜第925章 这一仗不得不打第405章 胜利入东台第325章 功败垂成图奈何第五十四章 再遇坤兴公主第1032章 逃了又能如何?第503章 十万清军尽鱼鳖第522章 初战胜利第703章 竟然是唐王?第858章 还请王爷早做准备第十一章 父子夜谈,矢志报国第二十九章 扩大规模第十一章 父子夜谈,矢志报国第400章 新编十营第757章 齐国公,难道你想做曹操?(第四更)第四十二章 比武前第650章 崇祯病入膏肓第202章 翻脸第二十章 建房第九十二章 孤独的冲刺第281章 群臣第603章 “倭寇”的突袭第524章 盘算第823章 熟人第529章 内讧的前兆第978章 郑森的选择第744章 各家都在准备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车对满鞑骑兵第535章 形势大好第一百七十五章 火铳和工匠第957章 左懋第驾临福州第419章 处置第549章 陈江河逝世第819章 对峙第361章 寇白门第949章 叛军入泉州第893章 吴三桂马踏八旗军阵第596章 倭人的反应第八十章 兵发西山镇第269章 山海关惊变第402章 粮船第752章 坚定的史可法(加更)第572章 风渐起第827章 明军攻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磐石第845章 粮饷危机第463章 缺口激战第727章 全军出击西军溃第692章 陈越之忧第三十七章 走门路第546章 怒火第1008章 大明帝国临时大总统第725章 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