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后记

大明崇祯十六年秋,北海。

刚经历了盛夏,草还未发黄,天气已经转凉,草原上各种禽鸟野兽,为了储备过冬的食物,纷纷出来活动,正是一年中最好的一个季节。

不过志文感兴趣的,可不是狩猎,在草原上这么些年,从初拿弓箭,到现在的箭无虚发,其间大大小小打了多少次猎,他已经记不得了。

此地虽然已经远离漠南,但草原风情不变,若仅是打猎,他可不会大老远地从达林台跑到这里。

吸引志文的,是北海在后世的诺大名气。

北海是汉人史书对它的称呼,在后世,它有个很洋气的俄罗斯名字-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深湖,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长六百多公里,宽近五十公里,将其称之为海,一点也不夸张。

此地由漠北蒙古的不里牙惕部占据,数年前,叶赫、黑水与其他天字号佣兵团齐心协力将该部归于涿鹿治下,那时候志文就想来看看,只是俗事缠身,路途遥远,不得不熄了念头。

如今偷得空闲,遂带着家眷北上,一睹北海盛景为快。

“夫君,如此美景,怎的一言不发?”王书芸轻驱马匹,来到志文旁边,眼睛掠过湖面之后,也和志文一般被美景所慑,一动不动地发起了呆。

三年前志文满二十的时候成了亲,新娘之一,就是曾与他青梅竹马拜过堂的王书芸。

尽管在后世,二十岁还是毛头小子,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有子嗣了,志文虽然一心想要年纪大点再成亲,但谁叫他是涿鹿的顶梁柱,不成家生子,不论是长辈还是下属都不放心。

志文最终没能完全顶住压力,终于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了人生大事。

“小志哥,这里好美哦。”小英也骑着马来到他的另一边,两只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水面舍不得挪开。

小志哥是她叫习惯了的,即便与王书芸一起嫁给了志文,还是没有改过口来。

没错,小英也是志文的妻子,天真烂漫,毫无心机,却又不乏鬼精灵,与王书芸的知书达礼,贤淑大方截然不同,却又相映成趣,倒让志文颇有得享齐人之福的感受。

郑家不是什么豪门大户,志文也有意淡化妻妾的分别,当时两人可是一起嫁过来的,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大小之别。

他们三人还没有子嗣,其他人如小英娘、王学究都挺着急,不过志文却不太在乎,两个丫头年龄都还不大,特别是小英,还不满二十,等过几年长开了,再怀孕也不迟,对身体也好。

“嗯,好美。”志文也沉浸在这海天一色,深邃幽蓝的景色中。

好半晌,三人才缓过神来。

“唉,要是囡囡她们也在该多好。”小英第一个开口,为如此美景却缺少好友相伴而叹息。

“楠妹如今可是内阁大臣夫人,怎么可能离开京师,到这北冥之地。”王书芸接话。

她口中所说的楠妹,就是囡囡,十六岁的时候被孙大夫赐名郑楠,随后没多久,就嫁给了宋献策,夫妇两人一起进京去了。

宋献策现如今是大明内阁大臣之一,囡囡自然就是大臣夫人了。

妞妞嫁给李定国,林巧不出意外地嫁了孙可旺,几个丫头都有了归宿。

妞妞大名郑柳,也是孙大夫取的名,孙大夫根据这两姊妹的小名取了个谐音字,虽然有些懒惰,但一楠一柳,倒也不难听。

孙可旺在大凌河一役中,追击金人的战绩还是不错的,但他自己觉得比不上李定国放的三把火,回到达林台后,硬是辞去了治安官的职务。

带着几十个亲兵,成天同佣兵团厮混在一起,不求指挥战斗,但求痛快厮杀,覆灭建奴的最后一战,他也有参与。

之后同样闲不住,干脆自己成立了一个佣兵团,接任务赚钱粮是次要的,为的是能到处走走,长长见识。

乌斯藏他去过,天山、阿尔泰山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林巧也不是娇娇女,嫁鸡随鸡,夫妇二人很少乖乖呆在达林台。

志文他们北上北海之前,两人又接了个任务出去了。

李定国就本分得多,能安安静静地呆在达林台或是卓尔湖练兵,不过他与叶赫、黑水两只佣兵团关系很好,海东青、阿敏等人不时会请他跑一趟,帮忙练练兵,这会儿,夫妇俩应该在后世的外兴安岭一带欣赏美景。

“还是小时候好玩,长大了反而规矩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让,想谁了也见不到。”小英嘟着嘴说道,“我看宋先生那个劳什子的内阁大臣,不做也罢。”

“真是孩子话。”王书芸笑了,“宋先生这内阁大臣,可不是仅仅是为了他自己做的,更是为了咱们涿鹿商社做的,哪能说不做就不做,对吧,夫君?”

志文微笑点头,王书芸读的书多,在这些方面比犯迷糊的小英要强得多,宋献策这内阁大臣的位置,可是涿鹿商社全力支持顶上去的。

崇祯十一年,建奴覆灭后的第七年,大明北方虽然还是饱受旱灾之苦,但因为有涿鹿工会提供的抗旱高产粮种,流民彻底消失,大部分百姓都有了温饱,部分人家甚至仅仅靠着高产粮食就发了家。

大明帝国彻底摆脱内忧外患之后,登基已久的崇祯,终于不再那么焦头烂额,关注的东西开始多了。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不知何时盯上了涿鹿商社,暗中调查很久,了解不少情况,适时地把此时已成庞然大物的涿鹿商社的详情报与了崇祯。

崇祯一看,如芒在背,区区一个商社,不但垄断了毛纺行业,还与总督边军勾结,要是给他们时间,是不是会渗透到朝堂宫廷,自己的江山性命堪忧啊。

遂下令封了涿鹿商社在京师和应天府两地的铺子,免去耿如杞、张鸿功与贺文瑞等人的差使,让三人进京述职,同时密令京营出军,包围涿鹿山,意图以此逼商社背后的大东家现身,再慢慢炮制。

不料涿鹿商社尚未反击,就接踵而至地发生了数起大事,令崇祯束手无策。

首先爆发的,是一北一南两京之地的商户大罢市,涿鹿商社的铺子其实在这两地既不显眼,也不豪华,只负责批发货物给零售商家,被封之后,这些商家没了货源,生意做不下去,有那冲动之人一扇动,南北两地就相互呼应地罢了市。

时值中秋前后,正是百姓准备过冬衣物的时候,买不到毛衣毛布,影响很大,对朝廷不满的情绪四下弥漫,有那冲动的书生,甚至当街抨击朝廷,说这是恶政。

一开始骆养性还想抓几个人震慑一下,岂料越闹越大,牵连甚广,吓得他没了主意,不得不将先前抓的人放了,又跑去找崇祯拿主意。

接着就是宣府、大同、晋西三镇的边军大哗,直接发动兵变,他们甚至将卸职准备返京的耿如杞三人拦下,准备拥戴三人直接兵发京师。

耿如杞等人坚决不从,边兵也不为难他们,找了个院子将他们软禁起来。

随后出动了近万人马,将涿鹿山保护起来,京营还没出顺天府地界,听到此讯,吓得又缩回了京师。

崇祯焦头烂额,骑虎难下,想要强硬点,又怕闹出更大乱子,京营的那副怂样他也看在眼里,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对付宣大的边军,要想动手,恐怕得出动蓟辽的军队才行,可这样一来,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有心退让却觉得没了面子,左右为难之下,局面就这样暂时地僵持起来。

消息传到达林台,涿鹿商社之人,还有各个佣兵团,无不破口痛骂,都说朝廷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没有大伙儿在塞外的辛劳,哪来的建奴覆灭和七年不起的边衅。

有冲动的,如孙可旺、海东青等人,干脆提议志文,向大明用兵。

志文没有采纳这个偏激的建议,一起刀兵,不知会有多少的生灵涂炭,都是汉人,没必要自相残杀。

解决问题并不是要靠打打杀杀才行的,有时候其他手段更有效果,不见罢市加兵变,就弄得崇祯束手无策了么?

很快,马二在京师的人找到了骆养性,告诉他涿鹿山有诚意同朝廷商谈,但前提是要让涿鹿商社在南北两京的铺子重新开业,同时让耿如杞三人官复原职,涿鹿山愿意安抚罢市的商家,和兵变的边军。 щщщ▪ TTKдN▪ C ○

否则的话,这些麻烦就让朝廷自己头疼去,另外,马二的人还告诉骆养性,朝廷若继续不依不饶,涿鹿商社将停止向关内提供抗旱高产的粮种。

这些话骆养性没敢隐瞒,一字不漏地转告给了崇祯,崇祯听后,想了好几天,最终低了头。

百密一疏啊,崇祯自嘲,动手前居然把涿鹿商社最大的倚仗给忘了。

经过八九年不断地宣扬,还有百姓间的口口相传,涿鹿商社的粮种已经遍布帝国南北,正是因为这些粮种的高产,才使得大明,特别是北方摆脱了严重缺粮的危机,而南方则更加富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红薯土豆,志文针对南方,又提供了特别的稻种,优缺点与红薯土豆一样,保证高产的同时,得继续向涿鹿商社购买粮种,否则将面临颗粒无收的结果。

不买粮种就绝收这一点,这些年不断有人试图挑战,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乖乖向涿鹿商社买粮种。

这一点崇祯也很清楚,起初他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能保证高产丰收,就能解决大明的问题,那么让商家赚些钱粮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这一回才知道被卡住了脖子,要是没了这些神奇的种子,来年整个帝国都将面临绝收的危险,即便还有些存粮,但维持不了多久。

就算还能将原来的老式粮种找出来种上,可吃惯了燕窝,谁还咽得下米糠,再说了,粮食因此大幅减产也会使帝国重又面临饥民遍地,流民闹事的困顿境地。

最终,涿鹿商社和大明朝廷在边境之地选了个地方,坐下来谈判。

这时的涿鹿商社已经不是崇祯四年的涿鹿商社了,在覆灭建奴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张粮种的生意,特别是针对南方的稻种,需要周承允的人脉帮忙,志文主动将涿鹿工会的事务全部并入了商社。

自此,涿鹿商社成了一个集毛纺、青盐、兽药、粮种等垄断性生意于一体的庞然大物,麾下还有蒙古各部落和不少佣兵团充当打手,是一个既能经商,又能动武的怪兽。

当然了,周承允的股份比例相应下降,被稀释不少,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是沾了好大便宜。

双方在边境你来我往地打太极,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夫,最终达成了如下协议。

大明的户部和崇祯的内库,各出一百万两现银,合占涿鹿商社的三成股份,其余七成,周承允独占两成,剩下的五成股份,由志文替兄弟们代管。

这个便宜明廷可是占大了,要知道,涿鹿商社现今根本不缺钱,区区两百万现银别说三成股份,就是一成股份都不可能买到,这完全是看在大明朝廷的面子上,为了让涿鹿商社堂而皇之地走到明处,不受打压而做出的让步。

有让步自然就得有收获,宋献策以涿鹿商社代表的身份,成为最年轻的内阁大臣,以保障涿鹿商社的利益,并且今后历任内阁,必须保证有一个涿鹿商社指定的代表在其中,首辅、次辅可以不做,但是不能没有。

这是涿鹿商社在政治上获得的最大成就,除此之外,宣大总督和下属三镇的总兵,其任命需经涿鹿商社首肯。

其实谈判一开始,涿鹿提出的条件是要插手九镇总兵的,明廷无论如何不肯答应,最后各让一步,涿鹿商社获得了宣大总督及其下属三镇总兵的任免权。

关内的利益就是这些了,在关外,除却辽东已经建成的努尔干都司,涿鹿商社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各部不论是台吉也好,可汗也罢,均需获得涿鹿商社的首肯,朝廷才会册封,林丹汗一脉的继承人,还有其下的三大丞相,同样由涿鹿选定后,报明廷批复。

至于佣兵团什么的,双方都没有提,默认了这是商社麾下的武装力量。

自此,涿鹿商社成了后世英、荷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东印度公司一般的存在,在塞外的大片区域,代大明行驶行政、司法等权力,以商贸为本,以佣兵和各部落为武装力量,震慑不服。

其实这么一看,志文他们在明廷身上占的便宜也很大,在塞外是独立王国一般的存在,关内还有自己的代言人,他本以为要崇祯答应不太容易,毕竟涿鹿商社在塞外的力量过于强大,有威胁大明的能力,没想到居然很顺利。

看来粮种的供应是终极大杀器,逼得崇祯也不得不低头。

不过志文也并不是一味用强,他效仿后世的公司成立董事会,根据股份的多少决定各方的董事人员,朝廷除了分红,还可以参与涿鹿商社的决策,这恐怕也是崇祯愿意答应的原因之一。

另外,志文在关内的权力要求看似不小,但也表明了涿鹿商社没有更进一步的打算,反而让崇祯放了心。

尽管涿鹿一系在塞外过于强大,对明廷也不是没有好处,自此北方的边衅可以说完全消失了,大明的财力物力,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东南沿海。

却说小英听了王书芸的话,瘪了瘪嘴,“知道啦,咱们涿鹿商社现在家大业大,需得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才能让商社蒸蒸日上...”

还要继续背下去,志文苦笑着打断了,“好了好了,小英,这是咱们北上前,我在商社讲的话,你背下来作甚?”

小英吐吐舌头,“没什么,就觉得这些话说得挺好,以后我跟人说话,也可以这样振振有辞岂不是好。”

“说话想要振振有辞,还是多看几本书才行,小英。”王书芸笑道。

“唉,一看书我就头痛,还是不要提了好不好?”小英愁眉苦脸地说道。

志文和王书芸一起哈哈大笑。

笑声中,远处有“嘚嘚”的马蹄声响起,身后的亲卫中有几人警惕地驱马迎了上去。

两相而遇没有多大一会儿,对方队伍中有两骑越众而出,旋风一般向志文他们飞驰而来。

“小志哥,小英,书芸姐。”人还未到,妞妞清亮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妞妞!”小英眼睛一亮,策马迎了上去,两个丫头在马上闹腾了一番,这才一起来到志文身前。

李定国不紧不慢地跟在她俩身后,见了志文,只简单地喊了声志哥,但看得出来也很激动,志文点头回应。

“哈哈,没想到能在这儿遇上郑公子。”紧接着,一道粗豪的声音接踵而至,海东青也到了。

“海东青大哥。”志文笑了,能在这种地方遇上他们,显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你们不是说请定国去石兴山(现在的外兴安岭)打猎赏景么,怎么也到北海来了?”志文问道。

李定国夫妇来过北海,之前听说是应海东青他们的邀请去石兴山,两地相距甚远,怎么会又跑到这里来了。

“嘿,郑公子,你有所不知,”海东青笑了,像找到宝物似的,“本来的确是请李队长去石兴山清闲几天,没想到有人意外闯入,扰了咱们的雅兴,我和阿敏一合计,干脆把他们都抓了,想着送到卓尔湖,看商社收不收,李队长就跟着一道来了,顺道看看北海。”

“抓人?”志文皱皱眉头,“海东青大哥,不是跟你说过,东金山和石兴山这些部族,需以怀柔手段为主,以免轻启战祸。”

“放心,郑公子。”海东青大大咧咧的,浑不在意,“这些人,啧啧...又白又嫩,说的话谁都听不懂,算了,李队长,还是你来说。”

又白又嫩,难道全是女人?志文听得一头雾水。

“是这样的,志哥。”李定国开口解释道,“这些人都不是石兴山的土著,以前从没见过,肤色白皙,头发金黄,怪异得紧,在石兴山强买毛皮、人参、东珠,价钱给得极低,引起公愤后还劫掠了一个小部落,我们是看不下去,才出手将他们全部擒下的。”

一听李定国的描述,志文就知道是白人,算算时间,难道是俄罗斯人来了?

“这些人的话,没几个能听懂,好容易他们中有个通译,据说是从什么厄洛斯来的,对了,他们还有火枪。”李定国接着说道,“只不过他们这火枪,着实拿不上台面,还要用火绳点火。”

由于涿鹿商社的存在,大明边军的待遇逐步上升,地位最低的军中工匠也享受到了好处,一些顶尖工匠更被涿鹿商社重金聘到达林台,不断改进火器。

塞外这些年的冲突多是小规模,火炮因为笨重不便,并未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令人惊异的进步的,是便于携带的火枪。

那种需要用火绳点火的火枪,眼下也就明军还在用,财大气粗的佣兵们,基本都换上了前装滑膛燧发枪,不用再担心夜晚的火光和火绳燃烧的气味暴露目标,也不用担心被雨水淋湿,可以全天候作战。

而且射速、重量、射程都有了质的提高,弓箭已经有了被淘汰的趋势,火枪由此成了涿鹿商社又一个新的财源。

是以李定国对这些还在用着火绳枪的闯入者,很是看不上眼。

“对对对,李队长说的对,这些人生得白,脸又长得像鬼一样,咱们都叫他们白皮鬼,倒是牛高马大的,干苦力应该不错,郑公子,要不要去看看?”

海东青手一抬,指着远处他们已经扎好的营地问道。

嘿,还真是俄罗斯人,志文兴趣来了。

这些年,因为俘虏来做苦工的战俘很少,毛纺的需求又不断增加,洗羊毛的人力开始短缺,不得不重金找人,毛线、毛布的成本开始上升,要是有人自投罗网,志文可不会客气的。

“走,看看去。”志文轻轻一夹马肚子,大白灵巧地转了个方向,长嘶一声,扬蹄向营地而去。

其余诸人紧紧跟随,马蹄踏破了草皮,扬起来丝丝缕缕的草屑,在空中悠悠晃荡,最后复又坠落地面。

(全书完)

第222章 火大的首领第240章 蒙古部落的汉人首领(2)第480章 合作(1)第175章 你不敢杀我第575章 谁跟来了第631章 动手第409章 散播流言第422章 归队(2)第301章 不期而遇(1)第553章 放心合作第514章 晋北风云起(21)第428章 难事第447章 还不够第554章 两条路第71章 获救第499章 晋北风云起(6)第259章 密谋逃亡线路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427章 会面小王庄(5)第168章 飞一般的感觉第64章 小乞丐第292章 找他好好谈谈(2)第172章 擒闫修诚第489章 天字号佣兵团(1)第180章 进太行第36章 找秀才老爷借粮第274章 脱困第404章 好生解释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47章 李家的阴招(2)(第一更)第524章 春狩第311章 犯上(3)第588章 三天不封刀第512章 晋北风云起(19)第580章 遇见熟人第551章 引颈就戮还是奋起反抗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574章 大汗有请第563章 多尔衮的猜测第94章 擒贼擒王第129章 “吉普赛人”第305章 冷场(2)第604章 鼠疫再现?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552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178章 活下去第348章 查找线索第561章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第210章 涿鹿工会第491章 天字号佣兵团(3)第78章 死神的微笑第548章 泄愤第517章 晋北风云起(24)第261章 会审阿敏第206章 劫后余生话未来第451章 窘迫边兵(4)第22章 立冬第261章 会审阿敏第209章 涿鹿商社第394章 使费银子第637章 战后(1)第498章 晋北风云起(5)第383章 晋阳风云(1)第314章 愿为东主效劳第293章 深夜来客(1)第296章 合作(1)第30章 抢粮(1)第457章 成了第86章 被救的大夫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110章 安邦?定国!第2章 炫了个富第73章 雇佣第580章 遇见熟人第452章 潦倒流匪(1)第530章 买卖丁口(2)第421章 归队(1)第371章 终战(3)第68章 迷路的小捷第519章 北上草原第141章 有人送粮第37章 屠村第376章 终战(8)第407章 京观第585章 坚壁清野第362章 雨战(12)第105章 大柱病倒第368章 自己人?第495章 晋北风云起(2)第455章 大同府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252章 初至辽东第459章 皇袍第201章 逃亡太行(2)第139章 被盯上了第253章 这些马不错第462章 送钱来了第306章 现在怎么办
第222章 火大的首领第240章 蒙古部落的汉人首领(2)第480章 合作(1)第175章 你不敢杀我第575章 谁跟来了第631章 动手第409章 散播流言第422章 归队(2)第301章 不期而遇(1)第553章 放心合作第514章 晋北风云起(21)第428章 难事第447章 还不够第554章 两条路第71章 获救第499章 晋北风云起(6)第259章 密谋逃亡线路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427章 会面小王庄(5)第168章 飞一般的感觉第64章 小乞丐第292章 找他好好谈谈(2)第172章 擒闫修诚第489章 天字号佣兵团(1)第180章 进太行第36章 找秀才老爷借粮第274章 脱困第404章 好生解释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47章 李家的阴招(2)(第一更)第524章 春狩第311章 犯上(3)第588章 三天不封刀第512章 晋北风云起(19)第580章 遇见熟人第551章 引颈就戮还是奋起反抗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574章 大汗有请第563章 多尔衮的猜测第94章 擒贼擒王第129章 “吉普赛人”第305章 冷场(2)第604章 鼠疫再现?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382章 农忙闲话(3)第552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178章 活下去第348章 查找线索第561章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第210章 涿鹿工会第491章 天字号佣兵团(3)第78章 死神的微笑第548章 泄愤第517章 晋北风云起(24)第261章 会审阿敏第206章 劫后余生话未来第451章 窘迫边兵(4)第22章 立冬第261章 会审阿敏第209章 涿鹿商社第394章 使费银子第637章 战后(1)第498章 晋北风云起(5)第383章 晋阳风云(1)第314章 愿为东主效劳第293章 深夜来客(1)第296章 合作(1)第30章 抢粮(1)第457章 成了第86章 被救的大夫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110章 安邦?定国!第2章 炫了个富第73章 雇佣第580章 遇见熟人第452章 潦倒流匪(1)第530章 买卖丁口(2)第421章 归队(1)第371章 终战(3)第68章 迷路的小捷第519章 北上草原第141章 有人送粮第37章 屠村第376章 终战(8)第407章 京观第585章 坚壁清野第362章 雨战(12)第105章 大柱病倒第368章 自己人?第495章 晋北风云起(2)第455章 大同府第417章 纳新...与出行第252章 初至辽东第459章 皇袍第201章 逃亡太行(2)第139章 被盯上了第253章 这些马不错第462章 送钱来了第306章 现在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