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

第八十八章高阳伯李文

于谦在西宁待了一个月有余。

做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却是于谦在清觉寺参加法会。

其实哪里如葛藏所言,是准备好的法会,分明是葛藏为于谦专门准备的法会。

只是于谦也当做不知道而已。

当了法会当日,静觉寺人山人海的,也让于谦看到了藏传佛教在这一带的影响力。

在法会之后数日,于谦又分别见了其他三卫的指挥使,佥事,已经各级土司。具体怎么说,就不细说了。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圆一番,让他们惊惧之余,又心悦诚服。让茶法能够顺顺利利的推行下去。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碍都被一一清除了。

从江南,到四川,到陕西都做好了准备,但是剩下的事情却不是于谦要做的了。

于谦作为三边总督,今岁陕西又大旱,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着于谦处理,于谦注定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

所以,具体办事的人就丘浚。

于谦这一段时间之内,不论做什么也都带着丘浚,让丘浚完全了解这里的情况,好对症下药。

于谦的奏折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西宁设州,与西宁卫同城,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个衙门而已,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却是多了一套行政体系。

将西宁卫的民户,与李家的顶户纳入其下。

于谦亲自主持了分割,新设的西宁州下面就有编户三万多人。十几万亩土地。并全部登上编练黄册,并将西宁卫从陕西行都司划到了陕西都司麾下。

西宁州也划给了临逃府。

而西宁暂时没有知州,只有一个主事。西宁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但是这暂时主持西宁州事务的主事不是别人,却是张文。

本来当地人一般不会在当地任职。

这是规矩。

于谦却知道西宁与其他府县不同,不可纠结于成法。西宁一直是大明势力薄弱的地方,甚至在大明刚刚收复西宁的时候,设的就是西宁州,最后为什么取消,种种原因时代久远,也就不细究了,无非是当地人沦入蛮夷日久,已经不习惯汉人的统治方式了。

如果贸然改变,以内地的方式统治西宁,是万万行不通的。

而当地人熟悉情况。以张文的才能如果在内地一辈子都不能当上一个七品官,但是他毕竟是西宁土著,又熟悉情况。

让他暂时管理却是可以的。

甚至于谦已经建议,让张文一辈子在西宁当官,从主事一直到知州,能让他当几十年了。其他的官员自然要从中原派过来。

有这个熟悉情况的人在。应该容易管理一下。

等二三十年后,张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后。张家或许在西宁成为望族。但是张家的人再想在西宁官府任职就不大可能,除非是胥吏。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卫所官员威胁之下,张家已经是州府的帮手。如果张家能有出息出一个进士。

那么州衙在西宁的地位也只能更稳固。

到时候,就顺利的将西宁这种,在于谦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结构,变成大明内部正常的地方结构。

当然了,他只能做如此想,而那个时候于谦已经看不到了。

于谦并且上奏朝廷,将茶马御史的驻地放在西宁。一来加强西宁的控制,二来也是好与乌斯藏方面沟通。

最后叮嘱丘浚用心办理茶马事务,然后带着李家一行人,离开了西宁回兰州去了。

来的时候万余人随行,走的时候也是万余人随行。

不过人员构成就不一样,来的时候万余人多有茶商伙计,而去的时候,却多了李家一行,李家真是家大业大,光随行就有千余人。

而且李家在西宁的产业一时间也搬不完的。还留了好些人在西宁。

对这一点于谦也没有看的太紧。

反正李家主脉不在西宁就行了,李家在西宁有些产业,也无关紧要。

李家不会去兰州,而是直接去北京。

因为关于李文的圣旨,已经到了。朱祁镇出手相当之大方。

朱祁镇在圣旨之中历数李文的父祖辈的功劳,又说李文协助办理茶马事务有功,封高阳伯,京城赐第赐田,并担任东胜总兵官。驻守东胜,修建城池管理养马事务,以备瓦刺。还有赏赐若干,什么金银珠宝,封妻荫子等等。连会宁伯家的子弟,都调入乾清宫,成为乾清宫侍卫。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说朱祁镇小气也小气,反正最近几年,朱祁镇宫中开支,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但是朱祁镇该大方的时候也会大方。

朱祁镇给李文的政治待遇,还有各种财产,真算起来,十几万两打不住。甚至如果朝廷真卖的话,上百万两也有人愿意讨钱。

毕竟在大明钱虽然是一个好东西,有时候真不决定什么。

不说高阳伯每年几百石禄米的俸禄,单单说赐宅,以京城的房价,皇城根的伯爵府邸,几万两打不住。北京田产,亩产产量面积上未必比得上西宁这边田产,但是价格上却未必了。

北京作为兼并最严重的地方,成片的田产,那可是比外地高上好几倍。甚至按粮食产量来算,几十年产的粮食也未必抵得上田价。

但是即便如此,北京城边的田产,也是难求的很。

更不要说,很多政治待遇,已经御赐的宝物,更是无价无市。

除却高阳伯不是世袭的,就没有什么不行了。

但是这也很正常,第一次封爵,本来就是流爵居多,向世袭罔顾,还欠了些功劳。朱祁镇即便是在正统十四年大战之后,封得伯爵也大多是流爵。

即便是会宁伯的爵位,也仅仅能袭承三次而已。

李文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运,已经被朱祁镇立为典型了,不管是改土归流的典型,还是卫所改革的典型。

总之。

李文这一次卖身家,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一点也不亏。

但是李文也面对很多敌人。

土司这边就不说了,大明的土司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地位。但是勋贵之中,也未必是全部是想改革卫所的。

无非是朱祁镇趁着成国公为首的靖难勋贵死的死,自杀的自杀,这个空档,完成了对京营的整合,直接控制了京营,才能将这改革在京城周围铺开。

但是即便在中枢,在朱祁镇嫡系武将之中,未必没有想维持卫所制度现状的人,更不要说地方上了。

只不过朱祁镇的比较强势,大家都不敢与一个正当年的皇帝硬顶而已。

但是不敢跟皇帝硬顶,但还收拾不了一个空头伯爵。

没错,李文即便如此身家,但是没有西宁的根基之后,在勋贵眼中也不过是一空头伯爵。

所以李文所言面对的情况,并不能说平安,这一片平静之下的风波诡迷,不知道李文知道不知道。

这些矛盾,都被与瓦刺的战争遮盖下去了。

毕竟战争能够勋贵集团带来太多太多的东西,在与瓦刺作战之上,皇帝与勋贵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但是在打完仗之后,有些事情就不大好说了。

朱祁镇虽然借胜仗提高了威望,但是勋贵们也会因为胜仗扩充自己的实力。虽然看上去朱祁镇得利最大,但是真正情况谁能说得清楚。

有时候大腿也不是那么好抱的,因为大腿有大腿的敌人。

等于谦回到兰州之后,他才整理思路,将他对整个西北施政的想法,一一写在奏折之上,开始一封接着一封的递给了朱祁镇。

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
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