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92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92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92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行了正式的采访,还有摄影师给林子轩拍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照。

一切都非常的正规。

为此,林子轩特意换上了一套中式长衫。

穿越之后,他大部分时间穿西装,有时候穿长衫,不过他不想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更愿意具有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展现东方人的传统服装。

这或许就是他和这个时代融合的结果。

这位西方记者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知道美国读者对什么感兴趣。

他重点询问的是林子轩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创作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起因和灵感。

这些事情以前的美国媒体有过报道,林子轩只是重新回答了一遍。

主要说了他和赛珍珠在庐山度假的时候一起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事情。

这是记者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创作一部小说,实在是非常奇妙。

当然,西方记者也询问了林子轩的其他事情,包括林子轩成长的环境,在中国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地位。

毕竟,他要向美国读者介绍一个全面的林子轩,要有深度和广度,才能显得专业。

这一问,让他颇为惊讶。

林子轩在中国文学界的身份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师,写的一种叫做武侠的小说在中国非常的畅销。

他还是一位戏剧家,写了《雷雨》和《日出》这类在中国常演不衰的经典戏剧。

他还写过类似《边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小说。

甚至,他还是文学研究家,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上成为中国的第一人。

这不是林子轩自吹自擂,而是客观的叙述,他想把中国的新文学展现给西方媒体。

他正在运作一套新文学丛书,这套丛书能够展现新文学发展的实绩,这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翻译之后在美国出版。

他打算向西方文学界推介中国的文学。

这套丛书第一阶段以小说为主,包括鲁讯的小说集《呐喊》、郁达浮的小说集《沉沦》、冰欣的小说集《超人》和林子轩的《边城》,还有话剧剧本《雷雨》和《日出》。

他知道就算是在美国出版,销量也不会很好,但这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林子轩借用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推广中国的文学,这是他的责任。

他虽然和鲁讯在文学观点上有不同,但他认为鲁讯的小说是这个时代新文学的代表,郁达浮则代表新文学的另一种类型,冰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包括他自己,这应该是这一阶段新文学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绩。

所以,他才在《时代周刊》的记者面前全方位的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

然而,这位记者对此兴趣不大,只是装作认真的模样,《时代周刊》是新闻杂志,他以前都是采访政要人物,对文学不怎么了解,更别说是中国文学。

在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关注中国文学。

如果不是林子轩写出了《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类畅销小说,也不会引起《时代周刊》的关注。

西方记者更为关注林子轩取得的成绩,这是他报道的重点。

林子轩旗下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出版社,出版多种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

还有一家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甚至还创建了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他还是中国文学团体“新月社”的创始人,以及上海银行业的一员。

这位西方记者在林子轩的带领下参观了林子轩旗下的各种产业,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传媒帝国的雏形。

一年前,《纽约时报》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林子轩,认为他是中国的传媒大亨。

这位记者也看到了,他觉得太过夸张了。

但现在,他认为那篇报道没有虚构,林子轩或许暂时还没有办法和西方的传媒大亨相比,可他正走在成为传媒大亨的路上。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子轩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有着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具有的开放思想,能够接纳,甚至提出新的观点。

在某些方面,他比西方人更为开放,想的更远。

这位记者越和林子轩接触,越发现新鲜的东西,他觉得这位东方人就像是一个迷。

可能是林子轩第一次进行这么正式的采访,想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能让西方记者认为中国人的思想都那么古板,就说了一些大胆的设想。

没想到给这位西方记者造成了困扰。

总得来说,双方交流的还算愉快,《时代杂志》的摄像师还给林子轩拍了一张全家福。

也就是林子轩和冯程程的照片,包括他们还没有出生的孩子,这张照片不会刊登在封面上,而是会放到杂志里面的采访内容之中。

照片中,林子轩穿着长衫,站在后面,冯程程穿着一套林子轩设计的孕妇装,把双手放在略显凸起的腹部,依靠在林子轩的身上。

两人对着摄像机微笑,一脸幸福的模样。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一十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失败者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十六章 杨康之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话剧的热潮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三百五十六章收获的季节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八十三章 群雄争霸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五十四章 断更引发的大猜想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三百章 未来已经改变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争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学的启蒙者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步走错,便是一生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第二百九十二章 戏梦巴黎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十章 对文艺女青年的攻略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第六章 未来的路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二百九十四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第三百二十四章 就从我们开始做起吧!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一次播音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写作的人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一十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失败者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十六章 杨康之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话剧的热潮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寻常路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三百五十六章收获的季节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闹天宫》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专业精神第六十四章 勇闯好莱坞第七十八章 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第六十九章 有声电影的困境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读者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听生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八十三章 群雄争霸第二十五章 开启流行音乐的新时代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虚构的传奇故事第一百六十章 大规模写作计划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学和玄学的大论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五十四章 断更引发的大猜想第三百零一章 觉醒之年第三百章 未来已经改变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统文化的美第一百一十三章 这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艺术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会风俗大调查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通电话引起的风波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争第三百三十二章 千古大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滩风云第一百九十章 小说改编热潮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学的启蒙者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步走错,便是一生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七十一章 陪审团制度第七十三章 剧院里的新闻发布会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尔与新文学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第二十七章 穿越时光的歌声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第一百七十三章 在牯岭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第八章 冯家有女初长成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第二百九十二章 戏梦巴黎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里姻缘一线牵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第十章 对文艺女青年的攻略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第六章 未来的路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第二百九十四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第三百二十四章 就从我们开始做起吧!第三十九章 诗霸是怎么炼成的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一次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