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村与世隔绝,独占一方,倒也算是一个世外桃源,而且这里还有许多树木,并且距离水源较近,所以李宏在征得村民们同意的前提下,在这里砍伐了许多树木,做成竹排用于搜救难民。
本来他这个钦差大臣来这里应该是查清这里的情况,查清楚为何江南总督隐瞒当地灾情不报,以至于现在江南遭受了如此之大的损失。
可是他来到这里之后,却是第一时间组织当地官兵对灾民进行搜救,毕竟现在受困的灾民有那么多,他们现在才是最需要得到一个结果的人。
这几天在这里总共扎成数百只竹排,而在这里受灾之后,现在还能够调集的士兵,也只有几万人。
剩下的那些士兵除了不能归建的之外,其余的基本上全都失踪或者是已经死在了灾难之中,这次对于大唐的兵力可谓是产生了极大的损耗。
这里以前屯兵甚多,不过现在受到的损失也最大,李宏命令董承畴把自己麾下的士兵全都派出去,然后一对一对这些士兵进行辅导,并且加入他们的搜救队,组织这些士兵开始对灾民进行搜救。
而李宏这两天则是连续写了多封奏折递呈朝廷,除去要求周边各地对江南进行发兵救援之外,还要求周边各地开仓赈粮。
并且接纳来自于江南的难民,毕竟这次出现的灾难可是波及到了整个江南几千万人口,倘若这些灾民真的闹出什么乱子来,只怕当地无法镇压。
而在短短数日之内,他们已经在江南搜救出了上万名灾民,这些难民全都被李宏安定到了平顶山。
而且在灾民来到之后,李宏特地命令手下士兵在平顶村周围日夜坚守,坚决不允许任何灾民对村民进行骚扰,即便是在这个时候也需要着重保证这些村民的安全。
并且李宏已经颁布命令,如果胆敢有灾民滋扰村民,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的话,他们有权利先斩后奏。
乱世需用重典,这些灾民现在比起野兽没有任何区别,李宏也知道一定要小心防备他们。
平顶村村民已经给了他们这么大的帮助,他也要给这些朴实的村民一个交代。
眼看着灾民被一竹筏,一竹筏的送到平顶村,李宏也颇感无奈,江南虽然是鱼米之乡,每年的产量都十分富足,可奈何今年突然发生水患。
新粮还没有来得及收,而用于存放陈粮的仓库现如今也都已经被大水吞没,所以他们所需要的粮食也是一个问题。
周边各省虽然没有出现水患,可是粮食想要调运过来也需要一定时间,毕竟江南这丽水还严重,即便是走水路也不是那么安全。
不过李治在回复李宏的奏折中叮嘱李宏,一定要监管好江南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江南总督没有作为的话,他可以取而代之,暂时接替江南总督职位,不过一定要安置好这些灾民,切不可让灾民发生哗变,以免影响到当地的安定。
李宏此时坐在中军大帐中,眼看着手中的奏折,无奈的叹了口气,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他是将军,现在也和这些灾民一样,每天都喝着稀粥,期盼着那些赈灾粮的送到。
不过他倒是还好,虽然吃不饱,可是也没有什么沉重的体力活,需要他做,不过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不一样。每天都需要在水面上撑着竹筏对灾民进行搜救,他们如果吃不饱的话就没有力气。
而且因为饥饿,很多灾民显得都在闹事,甚至在他的中军帐外,此时就有一群灾民在等待,他们倒是想看看李宏这个将军平日里都在吃一些什么。
从长安那等富庶之地来到这个地方,陪着这些灾民挨饿受冻,连董承畴都替李宏感觉不值,可是这位将军现在仍旧在每天督促手下士兵要尽力帮助这些灾民,不仅仅吃不饱饭,甚至晚上连休息的时间都被剥夺了。
只是短短数日之内,李宏的两边鬓角就已经变得斑白,董承畴此时恰好端着几个柿子走了进来,听到李宏的叹气,无奈的说道:“将军,我也知道您心里不舒服,可是现在您才是这里的最高统帅,您还是得保重身体才行。”
李宏抬起头看了一眼董承畴,随后问道:“今天又送过来多少灾民?”
“前几日连续搜救到的比较多,今天就少了,上午来了三四次,总共送了能有二三百人吧?”
李宏点了点头:“越来越少就是好事,如果越来越多的话,那才应该慌神呢。”
“将军,这是平顶村的百姓,在家里找到的几个柿子,我拿到了之后就给您送过来了,您赶紧吃了,然后休息一下吧。”
李宏笑了笑,随后看了一眼中军帐外的那些灾民:“还是拿给他们吃吧,我不饿。”
“将军,连许多日您都吃不好睡不好,如果再这么熬下去,您的身体怕是会吃不消啊。”
李宏摆了摆手:“我现在这么年轻,即便是熬些时日也不会吃不消的,听我说把这些柿子分给外边的那些老弱妇孺,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些粮食,另外我前两天已经递上奏折,要求周边各省向江南进行赈灾,想必赈灾粮很快就要到了。”
董承畴仍旧不肯:“所以说他们现在也需要粮食,可是您毕竟是这里的督军,倘若您的身体出了什么状况,谁能指挥这些大军对灾民进行搜救,将军听我一声劝,吃些东西休息休息吧。”
李宏的脸冷了下来,随后问道:“董承畴,以前你可不是这样的性格,以前在军中向来都是我说一不二,现如今来到这里怎么反倒成了你教训我了?”
董承畴听到这句话,连忙跪倒在地:“回禀将军,末将不敢。”
“既然不敢,现在就把这些柿子拿出去,分给外面的那些人吃,然后这两天命令手下士兵注意漕运的情况,如果发现正在量送过来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