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回的是锦华坊。
关嬷嬷想让她跟着回将军府,那个地方邱秋打死也不去。
说回庄上住,关嬷嬷又不放心。
这就是有娘和没娘的区别。
要在以前,邱秋露宿大街也没人心疼。
“小姐,这儿就是您住的地方。”掌柜很庆幸之前对店小二的培训没有白费,谁知道一个毫不起的顾客突然间会继承老东家的衣钵呢:“您看缺了什么就请吩咐。”
“好的,谢谢福伯。”邱秋知道这掌柜叫福伯,是关嬷嬷第一个重用的掌柜。
关嬷嬷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忠心。
锦华坊后院是一个两进的院子。
一个是福伯家人住的,一个就是为东家准备的。
关嬷嬷这人有时候很讲究,有时候又很简单。
就像这儿,简单的装饰让人看着反而爽心悦目。
邱秋回锦华坊要做的事很多。
关嬷嬷已经告诉过她,店上的帐目交给福伯就行,东家不外乎就是收收银子而已。
当然,邱秋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为宁王妃和明夫人之流定制不同的旗袍。
贵妇人都喜欢这个款式,但却是不能雷同。
邱秋有时候就觉得现代的工作服穿在众人身上也是挺好看的。
可是,她没有那胆量让贵夫人们都穿同一款旗袍在身上的。
衣服这玩意儿讲究可多了,哪怕是再好看的换一个人也会不同的效果,就感觉是偷了另一人的衣服一样。
但是,真正要让邱秋挨个人儿的定制,她估计自己会累死。
为了做好这件费力的事,邱秋索性将旗袍分门别类。
领子、扣子甚至开叉都可以大做文章,更不要说花色和布料了。
邱秋想到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同一色系同一花色绝对不做同一款旗袍。
如此一来就没有撞衫的风险。
邱秋为了避免麻烦,再有开工了就认真干,所以关上门将她能想起的旗袍样式画了一个遍。
等福伯家的小孙女敲门送膳食的时候,天已经黑尽了。
辛苦工作了两个时辰的劳动成果就是邱秋画出了好几套旗袍。
当然,离自己订制成册的要求还有点距离。
邱秋用过膳后又在小院里走了走。
“你叫小梅?”福伯见邱秋身边没有丫头就让小孙女过来伺侯了。
“是的,东家,奴婢叫小梅,今年七岁。”小姑娘长得伶俐乖巧,嘴巴又甜。
“可识字?”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每看到小孩子邱秋总会问人家有没有上学堂。
大约在现代义务教育根深蒂固吧,总怕他们是失学儿童辍学少年。
“奴婢不曾上过学,但是看爷爷打过算盘,爷爷也教过奴婢一些字。”小梅道:“爷爷还说,要是奴婢是男孩子就好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不外乎就是小梅聪明却托了一个女儿身。
这话真是很挨打的。
在古代总会重男轻女的人这般避重就轻,这话也成了不好好培养女孩子的理由。
“小梅,有没有兴趣跟着我学设计衣裳。”邱秋可不想成为时装设计师,因为她脑子里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现代的,偶尔用用也就罢了。用多了怕出大问题。如果培养一个本土的原生的服装设计师出来,哪怕再出格也原装货,没人会怀疑和觉得妖孽。
小梅听说邱秋愿意教她,高兴不已,但是还很有分寸的说要回去问问爷爷的意思。
“东家,小梅这丫头能得您的指点,那可是她的造化。”福伯欣喜不已,他就知道自己这个小孙女是一个能干的。
让小梅伺侯在邱秋面前福伯也是有私心的。
想着锦华坊这么大一个作坊,如果小梅得了东家的喜欢,在她身边做一个大丫头也是一份体面。
没想到惊喜来得太快,东家直接要将小梅收了当徒弟。
“我也是看小梅聪明伶俐,福伯教导得不错。”好苗子固然重要,但是也少不了后天的培养,有先见之明的家长就该从娃娃抓起才对。
所以福伯与其说感谢她,还不如感谢自己,只有他一直将小梅好好培养了,才有机会让邱秋看得起。
小梅毕竟还是孩子,但是邱秋教导起来也不费劲。
锦华坊多的是绣娘,不需要小梅拿针线绣花,只需要会画就成。
小梅拿着炭枝在宣纸上画时还觉得很稀罕,因为之前她写字都是用的毛笔,软软的,一沾就是一大团。
可是这炭枝画在纸上线条很细还很清晰。
“做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具有的要点就是学会观察。”邱秋教导道:“服装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揉入生活之中。同样的衣裳,穿的人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所以,你不要拘泥于形式,可以大胆的尝试,顶多就是多费一点料子而已。”
“是,师傅。”既然是邱秋的关门弟子,小梅叫起师傅就要尊重得多了。
邱秋将自己的一些初稿给她看,然后再让她发表意见。
小梅很有灵性,总会挑出一些优点,次次都能说到点子上,这让邱秋很是欣慰。
邱秋当了人师傅,这才能体会到孔秀才为什么会满足于在钟家山当一个先生了。
有好的弟子就会有好的希望。
石头和罗篼,再加上自己的那便宜儿子,都是他的弟子,没准出息一个那他也就算此生圆满了。
邱秋没料到才想到儿子,就听到有人喊娘。
她严重怀疑是自己得了臆想症。
“娘,娘。”豆丁的声音响起,从外间直接到到了内院。
“豆丁。”邱秋放下炭枝:“豆丁,你怎么来京城了?”不是让吴雨带回乡下去吗?
这孩子能找到这儿来,是谁给他带的信。
不对,孩子能找到这儿,那他……
他关自己屁事。
再说了,他也不一定要找自己,
找自己干嘛,继续带绿帽子。
还是说嫌弃帽子不够多么。
除了自己这个便宜儿子外邱秋不相信还有人会惦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