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饷啊!

大明崇祯十三年,武烈侯丁云毅远征吕宋,同年,一直围绕大明,

始终无法驱散的梦魇,大灾害再度出现了!

在这一年的春天,张献忠曾被包围在川、陕、鄂交界地方,人人都看得清楚,但是崇祯皇帝被层层围困在紫禁城中,却不曾被人们看清楚。他自己只知道拼命挣扎,却对被层层围困的形势并不认识。

三月上旬的一个夜晚,已经二更过后了,崇祯没有睡意,在乾清宫的院子里走来走去。两个宫女打着两只料丝宫灯,默默地站在丹墀两边,其他值班伺候的太监和宫女远远地站立在黑影中,连大气儿也不敢出。偶尔一阵尖冷的北风吹过,宫殿檐角的铁马发出来丁冬声,但崇祯似乎不曾听见。他的心思在想着使他不能不十分担忧的糟糕局势,不时叹口长气。彷徨许久,他低着头,脚步沉重地走回乾清宫东暖阁,重新在御案前颓然坐下。

目前,江北、湖广、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半个〖中〗国,无处不是灾荒惨重,无处不有叛乱,大股几万人,其次几千人,而几百人的小股到处皆是。长江以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灾荒和骚乱,甚至像苏州和嘉兴一带的所谓鱼米之乡,也遇到旱灾、蝗灾,粮价腾踊,不断有百姓千百成群,公然抢粮闹事。自他治理江山以来,情况愈来愈糟”如今几乎看不见一片安静土地。杨嗣昌虽然新近有玛瑙山之捷,但是张献忠依然不曾杀死或捉到,左良玉和贺人龙等都不愿乘胜追剿,拥兵不前。据杨嗣昌的迭次飞奏,征剿诸军欠饷情况严重,军心十分不稳。虽然军事上已经有了转机,但如果军饷筹措不来,可能使剿贼大事败于一旦,良机再也不会有了。他想”目前只有兵饷有了着落,才能够严厉督责诸军克日进剿,使张献忠得不到喘息机会,将他包围在川、陕、鄂交界的地方歼灭,也可以鼓舞将士们一举而扫荡商洛山。可是饷从哪儿来呢?加征练饷的事已经引起来全国骚动,在朝中也继续有人反对,如今是一点加派也不能了。他在心中自问:“国库如洗”怎么好呢?”

而且目前国事如焚”不仅仅杨嗣昌一个地方急需粮饷。一连几天,他天天接到各省的紧急文书,不是请饷,便是请兵。

“饷啊,饷啊,没有饷这日子如何撑持?”

这一夜,他睡得很不安稳,做了许多噩梦。第二天早晨退朝之后”他为筹饷的事,像热锅台上的蚂蚁一样。想来想去,他有了一个比较能够收效的办法,就是叫皇亲贵戚们给国家借助点钱。他想,皇亲们家家“受国厚恩””与国家“休戚与共”。目前国家十分困难,别人不肯出钱,他们应该拿出钱来,做个倡导,也可以使天下臣民知道他做君父的并无私心。可是叫哪一家皇亲做个榜样呢?

崇祯平日听说,皇亲中最有钱的有三家:一家是皇后的娘家,一家是田贵妃的娘家,一家是武清侯李家。前两家都是新发尸,倚仗着皇亲国戚地位和皇后、田妃都受皇上宠爱”在京畿一带兼并土地,经营商业”十几年的光景积起来很大家产,超过了许多老的皇亲。

武清侯家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孝定太后的娘家,目前这一代侯爷李国瑞是崇祯的表叔。当万历亲政万历亲政一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只有十岁,受他的母亲监护。到他十六岁结婚后,她母亲才不再监护: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才由他直接掌管朝政。之前,国事由孝定太后和权相张居正主持,相传孝定太后经常把宫中的金银宝物运往娘家,有的是公开赏赐,有的是不公开赏赐,所以直至今日这武清侯家仍然十分富有,在新旧皇亲中首屈一指。在这三家皇亲中能够有一家做个榜样,其余众家皇亲才好心服,跟着出钱。但是他不肯刺伤皇后和田妃的心,不能叫周奎和田宏遇先做榜样。想来想去,只有叫李国瑞做榜样比较妥当。又想着向各家皇亲要钱,未必顺利,万一遇到抵制,势必严旨切责,甚至动用国法。但是这不是寻常事件,历代祖宗都没有这样故事故事与“先例”同义。这是当时朝廷上的习用词。

,祖宗们在天之灵会不会见怪呢?所有的皇亲贵戚们会怎么说呢?这么反复想着,他忽然踌躇不决了。

第二天,华北各地,尤其是京畿一带,布满了暗黄色的浓云,刮着大风和灰沙。日色惨白,时隐时现,大街上商店关门闭户,相离几丈远就看不清人的面孔。大白天,家家屋里都必须点上灯烛。大家都认为这是可怕的灾异,在五行中属于“土灾”而崇祯自己更是害怕,认为这灾异是“天变示儆”有关国运。他在乾清宫坐立不安,到奉先殿向祖宗烧香祷告,求祖宗保估他的江山不倒,并把他打算向皇亲借助的不得已苦衷向祖宗说明。他正在伏地默祷,忽听院里喀嚓一声,把他卟了一跳,连忙转回头问道:“外边是计么响声?”

一个太监在帘外跪奏:“一根树枝子给大风吹断了。”

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祝祷毕,走出殿门,看见有一根碗口粗的古槐枝子落在地上,枝梢压在丹陛上还没移开。他想着这一定是祖宗不高兴他的筹饷打算,不然不会这么巧,不早不晚,偏偏在他默祷时狂风将树枝吹断。

这一偶然事件和两年前大风吹落奉先殿的一个鹞吻同样使他震惊。

大风霾大风霾刮黄沙尘”天昏地暗,古人叫做大风霾。继续了两天,到第三天风止了,天也晴了口气温骤冷,竟像严冬一样,惜薪司不得不把为冬天准备的红篓炭全部搬进大内,供给各宫殿升火御寒。在上朝时候,崇祯以上天和祖宗迭次以灾。。示儆,叫群臣好生修省,挽回天心,随后又问群臣有什么措饷办办法。一提到筹措军饷,大家不是相顾无言,便是说一些空洞的话。有一位新从南京来的御史,名叫徐标,不但不能贡献一个主意替皇上分忧,反而跪下去“冒死陈奏、”说他从江南来”看见沿路的村落尽成废墟,往往几十里没有人烟,野兽成群。他边说边哭,劝皇上赶快下一道圣旨罢掉练饷,万不要把残余的百姓都逼去造反。跟着又有几位科、道官跪奏河南、山东、陕西、湖广、江北各地的严重灾情,说明想再从老百姓身上筹饷万万不可。崇祯听了科、道官们的跪奏,彷徨无计,十分苦闷”同时也十分害怕。他想,如今别无法想,只有下狠心向皇亲们借助了,纵然祖宗的“在天之灵”为此不乐,事后必会鉴谅他的苦衷。只要能筹到几百万饷银”使“剿贼”顺利成功,保住祖宗江山,祖宗就不会严加责备。

他打算在文华殿召见几位辅臣,研究他的计划。可是到了文华殿他又迟疑起来。他担心皇亲国戚们会用一切硬的和软的办法和他对抗,结果无救于国家困难,反而使皇亲国戚们对他寒心”两头不得一头。

他在文华殿里停留很久,拿不定最后主意。这文华殿原是明代皇帝听儒臣讲书的地方,所以前后殿的柱子上挂了几副对联”内容都同皇帝读书的事情有英,在此刻几乎都像是对崇祯的讽刺。平日“勤政”之暇”在文华殿休息的时候,他很喜欢站在柱子前欣赏这些对联,但今天他走过对联前边时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他从后殿踱到前殿,好像是由于习惯,终于在一副对联前边站住了。他平日不仅喜欢这副对联写得墨饱笔圆,端庄浑厚,是馆阁体中的上乘,也喜欢它的对仗工稳。如今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那副对联写道: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看过以后,他不禁感慨地说:“如今还有什么“四海升平”还说什么“万几清暇,1”他摇摇头,又背着手走往文华后殿。正要踏上后殿的白玉台阶,一抬头看见了殿门上边悬的横匾,上写着:“学二帝三王二帝三王一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

商汤和周文王、武王。这是儒家所理想的上古君主。治天下大经**。”这十二个字分作六行,每行二字,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孝定太后的御笔。她就是武清侯李国瑞的姑祖母。崇祯感到心中惭愧,低头走进了后殿的东暖阁,默然坐了很久,取消了为向戚畹借助的事召见阁臣。

崇祯怀着十分矛盾和焦急的心情回到乾清宫,又向御案前颓然坐下,无心省阅文书,也不说话,连听见宫女和太监们在帘外的轻微脚步声都感到心烦。他用食指在御案上连写了两个“饷”字,叹了口气。

当他在焦灼无计的当儿,王承恩拿着一封文书来到面前,躬身小声奏道:“启奏皇率,有人上了一本。”

“什么人上的本?”

“是一个太学生,名叫李谜。”

崇祯厌烦地说:“我不看。我没午闲心思看一个太学生的奏札”

王承恩又小声细气地说:“这奏本中写的是一个筹措军饷的建议。”

“什么?筹措军饷的建

快读给我听1”

李班在疏中痛陈他对于江南目前局面的殷忧。他首先说江南多年来没有兵燹之祸,大户兼并土地,经营商业,只知锦衣玉食,竞相奢侈,全不以国家的困难为念。他指出秦、晋、豫、楚等省大乱的根源是大户们只知削小民、兼并土地,致使贫富过于悬殊。即使在丰收年景,小民还不免啼饥号寒:一遇荒歉,软弱的只好辗转饿死路旁,强壮的就起来造反。他说,今日江南看起来好像很平稳,实际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如不早日限制富豪大户兼并土地,赶快解救小民的困苦,那么秦、

晋、豫、楚瓦解崩溃的大祸就会在江南同样出现。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责令江南大户自动报出产业,认捐兵饷,倘有违抗的,就把他的家产充公,一点也不要姑息。另外,他还建议严禁大户兼并,认真清丈土地,以平均百姓负担。这一封奏疏很长,还提到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因承平日久,豪强兼并,酿成天下大乱,以致亡国的例子,字里行间充满着忠君忧国之情。

崇祯听王承恩读完这封奏疏,心中很受感动,又接过来亲自细看一遍。

关于清丈土地的建议,他认为缓不济急,而且困难较多,没有多去考虑,独对于叫江南大户输饷一事觉得可行,也是目前的救急良策。

当前年冬天满洲兵威胁京师的时候,卢象升曾建议向京师和畿辅的官绅大户劝输军饷,他也心动过,但不像现在更打动他的心。江南各地确实太平了多年,异常富庶,不像京畿一带迭遭清兵破坏,且连年天灾不断。他想,目前国家是这般困难,这般危急,叫江南大户们捐输几个钱,使国家不至于瓦解崩溃,理所应该。但是,冷静一想,他不能不踌躇了。

他预料到,这事一定会遭到江、浙籍的朝臣反对,而住在大江以南的缙绅大户将必反对更烈。如今国家岁入大半依靠江、浙,京城的禄米禄米来发给文武百官的傣米。和民食,以及近畿和蓟、辽的军粮,也几乎全靠江、浙等地供应,除非已经到无路可走,万不得已,最好不惹动江、浙两省的官绅大户哗然反对,同朝廷离心离德。

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放弃李进的建议。考虑再三之后,他提起朱笔批写道:这李进所奏向江、浙大户劝输军饷一事,是否可行,着内阁与户部臣详议奏来。

第26章 内阁制第296章 张溥第416章 福临降生第434章 流寇再起第62章 弟兄们,跟我冲!第418章 张肯堂?第456章 探监第240章 战舰发展、旱灾!第138章 命算拣回来了第90章 最近犯太监第262章 双喜临门第327章 遇伏第457章 青楼第346章 赖合恩第353章 第一块殖民地(上)第37章 斩杀鬼王丸第236章 升了我也升你的官?第49章 诸玉前第406章 “故人”第60章 “维京人”号第148章 传教士和传教士的矛盾第28章 鬼王丸第83章 战舰归来第355章 第一块殖民地(下)第268章 父子第117章 三年之约第241章 麻将之父第109章 澎湖守备、骁骑尉!第236章 升了我也升你的官?第194章 杀机已动第443章 孤单的船(下)第273章 读书第205章 武勇忠烈虎贲卫第448章 海盗第310章 李自成第350章 总督第499章 愈加之罪,何患无词!!第105章 崇祯第178章 最后一个敌人第490章 最后的希望(下)第11章 抢他们个狗日的!第297章 结交第282章 台湾总是咱们的台湾第286章 血染大海第139章 提前安排第315章 总兵官第335章 兄弟第228章 奖罚第529章 武田铁骑第76章 海盗侯叶大海第529章 武田铁骑第585章 拉拢第306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82章 成年礼第200章 合二为一第9章 “渔民”丁云毅第108章 海患(下)第440章 松山之战中的吴三桂(上)第117章 三年之约第371章 安部城第208章 针锋相对第482章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第317章 汉奸来开会了第48章 这人是谁?第445章 郑芝龙之死(上)第500章 贪婪的阿默思第486章 大击溃第335章 兄弟第115章 婚事?第405章 工业革命的序幕第524章 田泽杀戮战场(上)第89章 暂别澎湖第263章 再入京城第421章 泉州变化第326章 耗子第525章 田泽杀戮战场(下)第256章 黄觉新第57章 戚家军第280章 为台湾,战!第237章 两大军事集团的同盟第263章 再入京城第467章 请贤第42章 武装押送第484章 血战盐霸第493章 丁云毅——援军——到了!第44章 从军第83章 战舰归来第557章 火器对决!!第454章 生擒郑森(上)第184章 台湾——光复!!!第166章 岳飞和戚继光第29章 珠宝第342章 甲必丹第206章 征募新兵第587章 南京风云(下)第183章 人才第289章 谈判第83章 战舰归来第192章 金鹰城的诞生第537章 火枪
第26章 内阁制第296章 张溥第416章 福临降生第434章 流寇再起第62章 弟兄们,跟我冲!第418章 张肯堂?第456章 探监第240章 战舰发展、旱灾!第138章 命算拣回来了第90章 最近犯太监第262章 双喜临门第327章 遇伏第457章 青楼第346章 赖合恩第353章 第一块殖民地(上)第37章 斩杀鬼王丸第236章 升了我也升你的官?第49章 诸玉前第406章 “故人”第60章 “维京人”号第148章 传教士和传教士的矛盾第28章 鬼王丸第83章 战舰归来第355章 第一块殖民地(下)第268章 父子第117章 三年之约第241章 麻将之父第109章 澎湖守备、骁骑尉!第236章 升了我也升你的官?第194章 杀机已动第443章 孤单的船(下)第273章 读书第205章 武勇忠烈虎贲卫第448章 海盗第310章 李自成第350章 总督第499章 愈加之罪,何患无词!!第105章 崇祯第178章 最后一个敌人第490章 最后的希望(下)第11章 抢他们个狗日的!第297章 结交第282章 台湾总是咱们的台湾第286章 血染大海第139章 提前安排第315章 总兵官第335章 兄弟第228章 奖罚第529章 武田铁骑第76章 海盗侯叶大海第529章 武田铁骑第585章 拉拢第306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82章 成年礼第200章 合二为一第9章 “渔民”丁云毅第108章 海患(下)第440章 松山之战中的吴三桂(上)第117章 三年之约第371章 安部城第208章 针锋相对第482章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第317章 汉奸来开会了第48章 这人是谁?第445章 郑芝龙之死(上)第500章 贪婪的阿默思第486章 大击溃第335章 兄弟第115章 婚事?第405章 工业革命的序幕第524章 田泽杀戮战场(上)第89章 暂别澎湖第263章 再入京城第421章 泉州变化第326章 耗子第525章 田泽杀戮战场(下)第256章 黄觉新第57章 戚家军第280章 为台湾,战!第237章 两大军事集团的同盟第263章 再入京城第467章 请贤第42章 武装押送第484章 血战盐霸第493章 丁云毅——援军——到了!第44章 从军第83章 战舰归来第557章 火器对决!!第454章 生擒郑森(上)第184章 台湾——光复!!!第166章 岳飞和戚继光第29章 珠宝第342章 甲必丹第206章 征募新兵第587章 南京风云(下)第183章 人才第289章 谈判第83章 战舰归来第192章 金鹰城的诞生第537章 火枪